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 | 凌逾:城乡地景与文学风景:文学空间考现学

凌逾 跨界经纬 2020-01-18


城乡地景与文学风景:文学空间考现学


凌逾:《城乡地景与文学风景:文学空间考现学》,《香港文学》2018年5月号。


传统文学理论认为,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过去,小说以人物塑造为主,“文学即人学”。其后,以情节为主,冒险小说、成长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兴盛。后来,以环境为主,省思空间的宽窄长短、多重维度、历史向度等问题,地图小说、建筑小说、味觉地理小说、地志文学、考现文学等兴起。小说是时间的艺术,但在空间研究无限膨胀的今世,给文学风景注入地景因素,让空间尽情发挥,走向前台,成为主角,更有突破,是后现代空间叙事学的重要发展趋向。不仅文学注重空间转向,艺术也如是,文学艺术与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跨学科创意日益丰富。


01

香港文学的现代考现


考现学,以空间为考察对象的学问。注重田野或者都市的考证,运用人类学、博物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以耳目鼻代替阅读,走进街巷田园,据实调查,考察当下,在日常细节中发现别有意味的符号,在实物中体验时间的轨迹,借用文学的非虚构叙述、绘画摄影的写实功能,作科学、客观的翔实报告,挖掘符号意义。

 

考古学,以时间为考察对象的学问。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考现学与考古学呼应,基础都在于调查发掘,从田埂到都市。但是,考古学挖掘古代历史;考现学观察当下空间,对目前现实世界进行考古,以考古的精神打量省思日常人事。

 

考现学用于文学创作,能碰撞出新意。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之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交织,本土性与全球性水乳交融,是独一无二的国际化大都市。香港作家们、学人们都特别喜欢漫游城市,挖掘港湾、街道、郊野、离岛的里里外外。20世纪初地景文学有舒巷城《鲤鱼门的雾》《香港仔的月亮》、李育中《维多利亚市北角》、黄雨《萧顿球场的黄昏》、夏果《香港·船的城》、苏海《电车社会》等。西西1975年长篇《我城》是悠游文学范本,有露营山野者说:“世界原来是这样的,要你耐心去慢慢看,你总能发现一些美好的事物,事物的出现,又十分偶然,使你感到诧异惊讶。”文学散步,文学考现,实地考察,认识香港文学和文化面貌,让读者亲历其境,直观感受文化现场。


 

学者着意进行考现,缘起于1991年《香港文学散步》【1】,作者卢玮銮(小思,1939-) 【2】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访学一年。该书为早期香港文学空间绘图,还原鲜活的民国往事、文人的香港文学活动,如鲁迅、萧红、蔡元培、许地山、施蛰存……梳理南来作家的演讲创作、贡献事迹、居住遗址、相关评论等资料,饱含对前辈文人顶礼膜拜的敬重,对香港吾土的深情,交织出历史与时空的复调,史料扎实,文笔优美。该书以诗文、地景、路线、照片跨界呈现方式,以精美图文志形式重绘文学地图,凝结集体记忆,引领读者走过大街小巷,寻访名人足迹,成为香港文化旅游指南针。该书有新订、增订、内地等多版本【3】,这部经典名著影响了后来一大批作品。

 

受该书启发,香港教育部门2000年策划,2001年2月施行,由小思带两百多人游历,就《香港文学散步》所涉的文人行走空间,重回香港现代文学现场:鲁迅演讲地基督教青年会小礼堂,蔡元培公祭举办地南华体育场,许地山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戴望舒写《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域多利监狱,萧红埋骨的浅水湾……且新增了不少文学地景活动,如孔圣堂、六国饭店、达德学院等,补充了善写香港故事的张爱玲、王安忆的资料,作文学、思想、情感散步,举办了成功的跨媒介活动——文学地理行脚。  

 

自2012年起,香港每年都有“香港文学深度体验”活动【4】,如文学景点考察、学校经验分享会及文学夏令营,通过文学景点实地考察,推广香港文学。并创设“香港文学地景资料库”网站【5】:储存十八区文学地景的数据,包括文学篇章、景点地图、散步路线、笔记纸,让人重温散步经历,自行规划文学散步路线,共享文学教学资源。该网站作为“轻松散步学中文”计划成果之一,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与大学图书馆共同营运,获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资助。各活动成果于2014、2016年结集为《走进香港文学风景》卷一、卷二。将日本考现学方法用于香港文学研究,《香港文学散步》及系列活动让人耳目一新。



02

考现学创意源起与云涌


考现学为何会萌芽?这源起于193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今和次郎用博物学和人类学方法考察地震和灾区,开启了灾后重建和社会学研究,并启发了建筑师和艺术家。1960年民众抗议日美协议,以地砖作武器走上街头表达诉求。赤濑川原平敏锐发现,地砖的破坏和减少反映出冲突最烈地区的进展情况,借此可考察现有“历史”。1986年赤濑川原平和藤森照信、南伸坊合编《路上观察学入门》【6】,成立“路上观察学社”,考现重审东京乃至日本,2014年在台湾翻译出版。20多年后,藤森照信又重组路上观察团,带领台湾人进行路上观察。

 

人类为什么需要考现?从心理学而言,人类的选择性认知会过滤无用信息,熟视无睹,优化效率。但这有误差:什么信息有用,通过什么方式过滤?如今城市日益碎片化,认知城市要靠观察,发现有趣事情,仿佛此时眼睛才属于自己,城市才令人自在。


 

在路上观察什么?“托马斯物件”术语很能体现考现精神。这些物件如不知通往哪里的楼梯、无出口的过道、悬空的门等。在城市边角挖掘看似无意义、本不能存在的托马斯物件,仔细写生画像、拍照描画,发现符号意义,像禅宗师琢磨无解的公案。追寻无解,更追寻有解,观察矮墙,考察电线杆……在常见中发现不常见,在可能中发现不可能,在不可能中发展可能,有利于小中见大,有利于反思城市运作和人类活动,这是建筑、城市规划师的直接经验来源,艺术家则间接梳理城市文化脉络。

 

全书引导人们听从街道的呼唤,成为路上观察者,捡拾建物碎片、发掘路上汤马森、观察女高中生制服、侦探龙士町建筑,观察江户某日地上一尺,考察下水道盖子、对面楼住户情况等,包罗万象,以博物学为父,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引。例如,水井盖会说话,日本的人孔盖让人进去作业,或不用进去就能作业。林丈二为某区每个水井盖画像,分析设置原因、功用、周边环境等,借此挖掘此地所发生事件和背后的原因,分析历史情况,在破坏与重建的交汇点,得到启蒙。


 

考现要先做方案,寻找路线,带卷尺、量角器、纸笔、录音机、摄录机等工具,测量拍摄、绘图制表。每个观察点都会产生数据,持续观察,就会建构出意义的力量,得到不同的发现,整理反思,有利于建构出更真实而特有的城市。

 

在考现学家眼里,世上无一事不有趣。脚印见出森林悲剧,老鹰、猫头鹰与兔窝的恶战。街头像影视剧,废墟门槛、围墙水沟,桥边漂流物、图标信号、每个物件角落都有故事韵味,都有症状,让人掉入时光的想象。

 

考现学难点在于,不能失去观看事物的新鲜感,否则就只是单调记录。危机感可以是观察的动机,如知名物件就要消失,让人落寞。香港最近涌现出驻留消失物的消失志、消失美学的一批书籍。当然,乐趣才是最主要的动机。考现学家立志做一个城市趣味学的彗星猎人:起初以为只是尾随一条狗,结果却进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全新世界。一层层地剥去物件本身的实用性外衣,根本处的相通结构会显现,才会渗透出美学的韵味。

 

20世纪考现学、漫游风思潮席卷全球。从历史横切面来看,某种社会思潮的出现,是大量地域文化共振的结果。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思潮与考现学有共同的母乳。经历劫难、或远赴异域之后,考现往往成为最实用的观察之道。

 

德国犹太人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流落巴黎,发现故乡柏林的复制品,开始城市考现,创造出关键词“浪游者”(flanerie)。其像波德莱尔般闲逛市井,敏于观察城市空间,透视人的生存状态。其一生颠沛流离,浪游于马赛、弗罗伦萨、那不勒斯、莫斯科等城市之间,自杀于西班牙小镇。他赞扬超现实主义,把时间转变成空间,把历史变迁转为神秘当下构成的世界,体察物体的文化特质和隐喻的象征意义。他发现城市考现的新视角,拓展城市研究方法,发现城市的现代性意义。


(瓦尔特·本雅明)

 

美国文坛也感染过考现学的风气。1957年4月,杰克·凯鲁亚克写就《在路上》,讲述一伙男女沿途搭车,横越美国、墨西哥,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此书令舆论哗然,毁誉参半,但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的生活方式,被公认为20世纪60年代嬉皮士运动的经典。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劫难之后,欧美艺术家都在东方文化中寻找思想灵感,成为风潮。 

 

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罗兰·巴特(1915-1980)亲临日本,考掘日本日常符号文化,《符号帝国》【7】是日本行的思考结晶。该书又名《符号禅意东洋风》,落脚点是佛家“空无、空”观念,在东方禅宗思想中,找到灵魂的皈依点。空指关系性的存在,诸法无自性,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万物皆是因缘条件聚合的结果,缘聚则现, 缘散则灭。佛家诠释现象世界空性,破解人类对于现象世界的固有本质的虚幻执着,解构形而上学思想。罗兰·巴特认为,日本文化符号的总特征是禅意,悟是种强烈的地震,使知识或主体产生摇摆,创造出无言之境。写作本身是种悟。他从元语言的角度,发现“意义的空无”:如日语的功能性后缀词广泛,接续词的复杂性,意味着主体通过预防性、重复性、拖延性以及坚持性等手段,将主体变成空无言语的巨大外皮。【8】作者对这细节的阐释,一跃而上升到哲学与思想,并批评了西方的形而上学。

 

《符号帝国》从常见物事中发现日本文化意义,聚焦于不起眼的物事符号,如筷子、清汤、弹球游戏、车站、包装等,撷取26个符号,从语言、饮食、空间、礼仪、戏剧、俳句、人体等层面,发现东方文化的符号意义。日常不起眼,易被遮蔽。在外来者西方客看来,越日常的东方人事越独特,因此成就了东方与西方符号比较的《符号帝国》。

 

法国米歇尔·德赛图(1925-1986)提出体验城市有两种视角:鸟瞰、步行。如果从高空俯瞰城市,空间组织者、城市规划者、地图绘制者会通过远距离投射,强调整齐划一的空间感,制造出全球城市的复制品,而忽略了城市的日常生活。如果从步行角度考现城市,会强调日常生活体验,讲究从人性角度寻找“看不见的城市”,以人为本,会远比俯瞰时的二维画面复杂得多。大众在日常文化实践的逃遁和规避行为,即抵制,如游戏、步行、烹饪和购物等,抵制对象是压制性规训,既不离开其势力范围,却又得以逃避其规训,即避让但不逃离。微观城市实践未受到权力的监督或排斥,反而在不断增长的非法性中得到巩固,逃过城市的衰败,并渗透到社会监督的网络之中,继续存留。

 

寻找失去的脚步,德赛图强调要将语言学的修辞方法用到走路行为,如同阅读一本书,走路行为之于城市,就如同陈述行为之于语言,行走于城市相当于陈述城市。步行者的陈述展现了三个瞬间:现时性、间断性和阶段性,陈述行为与空间系统区别关键在于步行过程,跳过了起连接作用的部分。行走城市,不是一览无余的枯燥,而是复杂的,通过主观选择,勾勒出富有韵律的画面。城市是人的步行所能触及的空间。行走是关于缺失和寻找适合之物的不可定义的过程,被城市多样化聚集起来的漫步行为,是宏大的剥夺地点的社会经历。如今,中国又出现新的呼声:“城市规划应重视步行者视角”【9】,时下,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又有复古趋势,向“骑行城市、步行城市”回归。

 

考现学萌芽于人类学、社会学领域,但很快就延伸到文学,因考现是文学重新出发、另类打造的新方法。考现要细致科学地记录空间,但客观环境的考察总难免主观意念的渗透,也要借助文学的力量。现当代作家越来越像考现学家,以路人眼光,在路上观察,考据城市。张爱玲写过游目名文《道路以目》,将上海的日常生活写得活色生香。海派的摩登现代性曾很受法国浪游哲学的影响,而港派文学曾很受海派文学的影响。香港是移民城,香港作家颠沛流离的迁徙经验,对空间、地理等因素更有敏感意识。小思《香港文学散步》的现代考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代香港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寻找文学风景与空间地景的融合点,在法国随性浪游的基础上,吸取日本考现科学的独到方法,不仅个体践行,而且还有丰富的群体考现活动。 


03

香港文学的个体当代考现


如果说,前辈文人多以过客身份观照香港,较少切肤之感;那么,后来涌现的一批作品,则由切实生活于香港的当代文人所写,对寄身之地爱恨真切,弥漫本土性、在地感,情真意挚。20世纪70年代,香港有一批行友,常常一起探索香港各处地方,意在重新书写香港,找到本土地景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已故作家梁秉钧(笔名也斯)也是出色的城市观察者,深得考现学精髓,善于写诗、为文、拍摄、跨界布展,立此存照。2005年,《也斯的香港》问世,收录34篇文章,165帧照片。空间摄录如数家珍,如新界、西边街、添马舰、兰桂坊、铜锣湾……“他贴近地面,像蜗牛和比目鱼,感受周围的事情,与草蜢发生感情,向石头提出抗议。他相信缓缓前进,感受一切。有些事情在匆忙中就遗漏了”。【10】也斯如此描画格拉斯,其实是夫子自道。照片系列又分“都市、橱窗、食物、人物、新界”等主题,宁愿做素人摄影者,不怕别人嫌弃拍得零碎,因为拍照就像写作的副产品,是观察和留神的练习,是速写和记录,在城市中捡拾光影,是探索、思考、观看世界的一种方式。“写人,既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斯,也有大厨韬哥;既有舞蹈家梅卓燕,也有武功高手李小龙。写事,既讲文学、电影,也讲戏剧、粤曲等,既讲经济商业,也讲建筑艺术。也斯眼中的世界见出自身的趣味,富有当下性和现代感:“税局是浪漫主义者,估计一个膨胀了的明天。银行这个现实主义者,却还在追讨你上个月的差错”(第62页)。他写无家可归的诗,说数码港好似是大众的乌托邦,赞以缓慢为主题的双年展,感悟兰桂坊的忧郁……西九龙提议建“唔显眼博物馆”,因文化其实是社区中众人生活的情态、积累的智慧与共识。也斯自谦《也斯的香港》也是不显眼的文字与影像。其实,该书提供了考现文学的极佳范例。


 

也斯还有一篇《爱美丽在屯门》,讲生于元朗长于屯门的爱美丽,丧母后,父亲抑郁,孝女于是抱着观音与各类美食合照,照片邮寄给父亲,想唤起其生趣。为此,她每周走遍屯门大街小巷,漫游西新界各地食肆,游踪所及,重新感悟风土人情。超凡脱俗的白瓷观音与柴米油盐的市井日常奇异地五味杂陈,竟然好像没有违和感,但是文后的调侃揶揄还是流露出矛盾无奈感,诗人考现的老辣力道果然不与人同。

 

一方水土总能成就一方名家,就像鲁迅的绍兴、沈从文的湘西、老舍的北京、郁达夫的杭州、莫言的高密、王安忆的上海。1997年前后,董启章出版了《地图集》《永盛街兴衰史》《V 城繁胜录》等系列作品,省思香港城市民间空间,进行拆解正史式的描述。凌逾认为,《地图集》以地图为主角,借地图而漫游香港,省思权力、种族、性别的古今更替,既考古也考现,开创出地图空间叙事学【11】。

 

2005年,潘国灵出版《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自言方向感不好,总迷路,实为“飘一代”,非常游魂,或许是人马座的天性使然,对浪游哲学心有戚戚,开局先写足三节,探讨本雅明之复兴、忧郁、悖论,明确要以浪游方法来研究城市文化。潘国灵游走于香港街头,用镜头和笔头记录点滴细节:地上以屏幕作为城市景观,地下则连成了拱廊街;为地下铁画像,又加以解构;分析豪宅修辞美学,以景观作为卖点;聆听城市声音译码,造就卡拉OK 空间论;关注空间标志、后殖民情结、SARS集体记忆等。“如果中环是成年人的城市心脏,铜锣湾是年轻人的购物商场,那湾仔的年轮实则是一团光谱,由满脸风霜的,到新世纪的。也可以说,湾仔是 Multi-age 的,它是一个年龄综合体”【12】 。香港不仅有中环价值,还有离岛价值。浪游者观察别人也观察自己,自我即他我,单个自我变成众多自我:悲观与理想主义、阳刚与阴柔、入世与遁世、抽离与投入、香港人与非香港人,在矛盾之间游离不定。如果说,《香港文学散步》是对文学名家们在香港的踪迹和文字感悟力的考现,那么,《城市学》就是潘国灵个人对香港城市当下的考现,借着慧眼、笔墨、摄影,写有灵性的文字。他做新纪实摄影师,练诗人的必修课,更接近日本考现学的真义。

 

2008年,廖伟棠诗集《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问世,配数十幅黑白照片,装帧精美,内容充实,获第十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第一辑考古,为“幽灵的地志学”,拜访香港近现代历史景点,思古怀旧。第二辑考现,为“不失者的街道图”,立足香港现实人事。第三辑想象,为“未隐士的岛屿记”,漂游离岛找寻另类生活可能。行走考现,蒸馏出诗句,如“过时的纯洁使我们的欲望变得怀旧”,这是诗人首部纯写香港的诗集。

 

2013年,诗人学者陈智德【13】出版《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14】 ,为香港区域空间塑像,寻找香港文学地图,如达德学院的诗人、北角抒情诗、虎地学院的文学踪影……追寻殖民岛屿的文艺前世,觅得遗落的文化史、书店史、文学人物史、十年生灭的香港文艺刊物等。陈国球称之为“我城景物略”,王德威称之为“破却陆沉、抒情考古”。该书以地方空间串接文学历史的线索,笔端带诗、带情,为现当代版的香港文学行脚。


 

《地文志》以个人成长史为经,以香港文学渗透为纬。全书两卷,上卷“破却陆沉”,梳理香港前辈和同代作者的香港城市故事、经验描写,以文学笔法描画香港地区,述说、引用、评论,再加论者自身的地方生活体验,互相印证。下卷“艺文丛谈”,讲书与城:香港的老书店、二楼书店、文艺刊物,寻找文化的历史烟尘。全书糅合不同文类:地方纪事、掌故拾遗、成长回忆、文学谈片,还时常穿插个人及他人的诗作,引导读者再认识地方空间,为香港文化身世补白。该书以介于文学书写和历史钩沉的方式,保留一代人对城市经验的记忆,引用诗歌自我回溯和反省,让人想象在特定历史情景下港人的世界。

 

 梁文道主持“开卷八分钟”【15】推介过《地文志》,谈成长共同体经验,触动港人心扉。写香港既批判、追忆、关怀,还承接大传统和世界。描写地方前世今生,借文学史跟地方史对话,谈个人对地方看法,不以学者考证写法,而以诗为证,显现出在新闻、统计资料中难见的真实。如写小时去九龙城寨,攀上高耸而狭窄的木楼梯,像只流窜的蟑螂。有人被审判的电视新闻画面,大人们有的切齿愤慨有的低声婉叹。傍晚过后收音机播送鬼故事,传来乐曲锣鼓喧天女声婉转,夹杂众人不息的争闹,我不知应该掩耳还是学习【16】。这些细节很有考现学意味。

 

 以外来者眼光观察香港,以双脚行走,以双手书写,写游记考现书,刘克襄2014年《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见风水林》【17】问世,获“亚洲周刊十大好书、台北书展非小说类大奖、开卷十大好书、华文好书2016年度好书奖”,可见反响。作者十多年前已在台湾进行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有《野狗之丘》《风鸟皮诺查》《台湾鸟类研究开拓史》《永远的信天翁》《11元的铁道旅行》等20余部作品。2006年受邀到港讲学,课余热衷行山,挖掘隐藏版香港:“香港有四分之三的郊野,四分之一的城市,城市和郊野如此接近,是世界上其它城市所没有的,但人们只看到香港的四分之一,却不知其余四分之三的意义。”香港本是生态城市,保留英国式铺法的水泥小径,行人行走山间,随处可见有机农场、自然学校的教育场地,寺庙也多,没有过度开发的干扰。一个台湾外来客让人重新发现香港不仅有国际性、城市性,更有乡野性、自然性,可见实地考现的突破性意义。


04

香港文学的集体当代考现


也斯自1997年从港大转到新界的岭南大学后,开办“中文文学创作”课程,广邀名作家讲学,带领学生读书写作,行山淌水,开始踏入考现行列。新界占香港80%的土地面积,香港还有60%左右的郊野公园,不被重视。新世纪后,也斯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的漫游写作丛书,《西新界故事》《自然旅游创作——新界风物》等,痴迷其中,自得其乐,独树一帜。


 

《西新界故事》【18】,老师带领大学生寻找西新界的地方掌故和故事,写出地方性、独特性、本土性,如海岸特色、城乡变迁、香港风情等。题目已让人趣味盎然。不仅对比地理空间的历史与当下,如中葡战争的叙述(九径山)、海岸历史四写 (屯门港)、屯门史地考 (屯门);也有对制度与人情的剖析,如乡间的蜗牛与名校的火箭 (元朗)、轻铁族 (轻铁)、急症 (屯门医院)等。既有他者的故事,如蓝月亮 (白泥);也有被遗忘的故事,如神秘婆婆 (大兴邨、建生邨)。既有边缘栏目,如福来村的眼泪 (荃湾)、汀九山村不能忘灭的日子 (汀九)等;也有得也斯的味觉地理学真传者,如萧欣浩的《厨神 (青松观)》、崔倩的《周记茶餐厅(井财街)》等。每篇习作后附鉴赏点评,还有也斯后记《西新界故事如何说》、郑政恒的《香港西新界文学作品举隅》等。

 

《自然旅游创作——新界风物》【19】,先请名家讲课,刘克襄讲“我在香港的自然观察和书写、我的十二堂课和三回郊野旅行、最近的台湾铁道旅行”,考现见趣事闻信手拈来,幽默风趣,如男生刮青苔为爱情信物,如撰文为台湾吉安寿丰火车站鼓吹,带旺了游客,却被站长记恨,因增大了工作量,后来一女生借刘克襄之名,买不到火车票,而借余光中之名,才买到了票。叶辉讲“新界风物书写写作”,外来者能写出很好的方物志,如叶灵凤。如任职于香港大学教书的英国人香乐思,在日治时期身陷赤柱集中营三年零八个月,从铁窗静观四时野外生态,而成书为《香港的鸟类》《野外香港》。而英国人亥乌德则于1938年出版《香港漫游》,曾被视为“行友”圣经。游为了远,高远、深远、平远。游为了兴,兴尽而返。日本本居宣长提出“物哀”概念,主客一体,哀更倾向于心神的澹然、归真、净化。物哀的意义在于从博物美学感悟到消失美学,风物书写的意义在于文学的精神保育,通过写作回到时间和空间的童年状态。该书还有黄淑娴的导言,宋子江的编者小语。2012年上半年,刘教授还带领学生周末上山下海,不下十五回,引导学生写作考现文学,并点评习作。青年学生郊野旅行,考现细节涵括岭南猫、荔枝、豆腐、凉茶、菜心、街市、轻铁、稻田、耕作、离岛、风水、行山、涉水、郊野……万事万物均可入诸笔端,不拘一格,行文洒脱。如刘少杰《小巷风情》说,“要了解一个家庭的背景,气味是最先入为主的方法”(119页),如信佛人家的神主牌和檀香味,大户人家的馥郁悠游香气,劳力家庭的酸酸嗖嗖鞋味,老夫妇家的药油香……卢曦廷《廿蚊鱼蛋》写买鱼蛋的黄伯一贯闲适自在,他说:“钱又唔会赚得嗮,我又唔喺揾唔够,咁心急做乜呀?”(184页)学生们亲身体验游历再写作,纷纷说收获丰富,感悟到细心和探究精神是写作的要素,发现很多被忽略的地方,让人重新审视世界。

 

2005年,《沙巴翁的城市漫游》【20】问世。策划者为香港大学张美君教授,她觉得沙巴翁这港式改良的法式舶来甜品,恰似香港文化混血的食物隐喻。她以沙巴翁统摄集体之魂,组织港大师生,自2003年起漫步香港,将阅读经验转化为书写实验,群策群力集成一书,可谓是香港集体式“考现学、路上观察学”范例。沙巴翁小组用脚寻找城市日常,借摄像机、画笔勾画声色空间,用思想去丈量城市的无限广度和深度。运用阿巴斯的“逆向幻觉、似曾相识”理论来呈现梦幻感:城市之间日益相似,真实事物仿佛电视般的表象,人们只相信不存在的影像,对实际存在的真像却视而不见;类于波德里亚的仿真理论。这种考现不再是超写实的追求极致真实,而生出超现实的梦幻感,见出难以被人觉察的另类真实。集体考现又各抒己见,《沙巴翁的城市漫游》开拓出城市呈现的立体多棱叙事视角,这比西西《我城》的多声道叙事视角更复杂多元,拓展出文化考现的多种可能。

 

2014年7月16日至22日,第25届香港书展“文艺廊”向《香港文学散步》致敬,特设四个主题展区:“港岛文学漫步”“年度作家董启章专区在世界中写作,为世界而写”“书香人情香港书业世纪回眸”“中华文化漫步-福建行”。“港岛文学漫步”展出25位文学家书写香港空间的文字,辅以照片及录像。香港作家雕琢香港十八区空间,各有拿手好戏。如也斯以系列街道诗、饮食诗雕刻形象香港;董启章编撰“V城、永盛街”,《地图集》梳爬百年香港地图,以地志史作文学实验。作家们各有自己的心水之地:张爱玲讲浅水湾爱情、舒巷城说西湾河穷小子、西西描画土瓜湾大厦、叶辉写筲箕湾、昆南写旺角、马国明写荃湾、王良和写大埔;余光中、黄国彬、黄维樑、梁锡华为沙田增色,学者派诗文自成一体。导演也为香港空间增色,如许鞍华《疯劫》取景西环,《撞到正》取景长洲,《女人四十》在大埔,还有《天水围的日与夜》《天水围的夜与雾》。书展还邀请了刘克襄、刘智鹏、刘伟成、许鞍华、邝可怡、朗天等举行三场分享会,与读者深入分享港岛文学文人故事。


 

2016年,《叠印:漫步香港文学地景》【21】两册文集出版。该书也受启发于《香港文学散步》,为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文学研究中心“走进香港文学风景”计划项目【22】,主编为樊善标、马辉洪、邹芷茵。18位作者以年轻新锐作家为主,各自慢行于香港18区。李凯琳往大埔,张婉雯写中文大学的沙田饮食日常,邓小桦讲西贡调景岭的影子纺织,阿三写奎青,徐焯贤写荃湾,郑政恒说屯门沧桑,陈德锦捕捉元朗铁路与古巷的文化踪影,袁兆昌讲上水仿佛踩踏着别人的土地,廖伟棠抒发离岛与诗的姻缘,刘伟成思索湾仔带群路的水火共塑怎样的怀抱,吕永佳谈中西区,苏伟柟游东区探究闲人是怎样炼成的,梁璇筠在香港仔的海、岸和岛之间闻海,陈子谦说旺角们,邹文律想象深水埗苏屋村鹰巢山下有城堡和公主,唐睿“禹步”黄大仙,陈丽娟游九龙,阿修走蓝田。

 

该书感悟该地的人物、风物或故事,以文字写生造景,回应不同作家的地景作品,与前辈记忆对话,展示社区各异的风貌特色,展示历史、文学的厚度,结实厚重,有文学穿透力。欣赏着离岛野趣,廖伟棠以咸鱼视角看世界,诗云:“风熠熠写字。我在看海 / 数雨点的韵脚。”(叠印二,167页) 。欣赏着虎地郊野,郑政恒感悟自己在“建筑起文学的义冢,令弃置消失的作品,有安顿的居所,直至这些文学的义冢,再度被遗忘,那时候还有没有人搜集收拾呢?”(叠印二,122页)。唐睿以意识流手法描画黄大仙区,以禹步之姿行走漫游,既指巫师残腿拖行之姿,也隐指道士“步罡踏斗”之法,同行友人一路探讨“夺舍”——“除了占据别人的躯体,还继承占据对象的意识、记忆和能力”(叠印一,150页),而写者则多次插话问及命运,文尾曰:“许多的生命和生命的样式今天都已逐渐或者完全消逝,于是我决定用文字堆起一座祭坛,为你们为我想念的,一一招魂” (叠印一,169页)。全文在仙气缭绕的神魂颠倒的境界中,考现时移世易的地景路径,也考察求索修炼的心灵路径。

 

文学景点集体考察,在场考现,群体之间思想激荡,击起生化反应,这文游远比商游购物来得雅致、有品。近年,香港文界这类活动丰盛,已成热潮,甚至成为新的创意文化品牌。香港,不只有购物天堂一面,而是自造出了丰硕的跨界创意文化殿堂。


05

考现文学、地志文化的拓展与未来


考现文学、地志文学、地景文学、文学地理学,文学风景与地理风景跨界,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巧妙结合,文学呈现与图片呈现跨界打通,视觉图文与听觉声音融通,成就全新的文学活动、创意写作实践,这些非小说类创作搭建起虚构与非虚构的桥梁,重思文学艺术与生活的远近关系,城乡地景与文学风景拓展出全新的对话关系。

 

 近年来,台湾地志空间书写盛行。方梓指出,作者书写故乡、旅行走踏之地或钟情某些所在,以情与地志、人与空间角度书写脚下的土地景物,呈现地理、地貌、人文等特色,如方梓《采采卷耳》、郝誉翔《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散文。2013年台湾推动“阅读文学地景”,邀请近百位文学作家亲口朗诵自己书写的地景散文,林文义朗读20年前漫步人文小镇大溪的散文《记得大嵙崁》,向阳诵读年少所写的《银杏的仰望》,看到银杏就想起故乡南投鹿谷宁静的月下风景。该项目收录250篇佳作,让书迷“听”见文字脉动的声音。【23】


 

台湾学者前来香港的行脚,有刘克襄。大陆学者前往台湾的行脚,有李娜,她深入台湾原住民居住地,同吃同住同甘苦,做田野调查,做扎实的人类学、社会学、文学音乐研究,写就《流浪之歌:林班歌,部落志》【24】《无悔——陈明忠回忆录》【25】两书,文笔优美流畅,开辟出田野调查类新书写,为学界瞩目。 

 

 文学采风,实地考察,重返现场,追溯过往,感悟变迁,时下这类文学活动日益兴盛。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有当代中国史读书会,配合每年举办的社会史视野下的现当代文学研讨会,进行采风调研,这两年主要研究合作化时期乡村和文学,最近两次集中探访赵树理和柳青,重点调研山西晋城、长治的村庄、陕西长安区、榆林地区的文学地景,成果刊载于《人间思想》大陆版,已有七期。

 

 2014年,澳门有行脚考现文学《文学风景——澳门历史城区文学游踪》【26】,彭海铃撰文,梁倩瑜插图,水彩插图虚幻拼贴,暖色温馨;还有黑白工笔画的建筑图,写实严谨。全书以澳门历史城区的参观路线为经,以中外作者的文学作品为纬,走一趟世遗之旅,访一次文学之路,章节按游走名胜的线路铺排,考掘背后的传奇人事、历史变迁、掌故逸事。该书考现的成分少些,考古的成分多些。


 

依照考现学、漫游美学理论,结合本地实际,可省思如何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符号再造?如民乐、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等?北上广深等城市如何对比考现?如何比较空间扩展?广州有城中村改造;港澳地小则有填海造地,城市空间承载压力日增,郊区城市化,向天空和地下索取空间,有摩天大楼,地铁建设。但各城市自有内涵,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居民构成,都令城市变迁各有差异,值得浪游者去游荡和发现。

 

漫游生成新意。2007年,日本艺人关口知宏搭铁路走遍中国,拍成纪录片《中国铁道大纪行》,其曰:“居乡不觉、异乡有悟”,深得考现学的精髓。2017年央视纪录频大型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热播,以空中俯瞰的新视角,再现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给人带来全新体验。全系列计划拍摄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蓝图宏伟。港台有繁盛的考现文学成果,这源于港台几代人漂泊离散的经历,最初多为逃难,后来多为海外求学、回归就职、畅游世界等,丰富的游历异乡经历,给港台文学打下了独一无二的戳记。其实,考现学适合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文学空间的考现学,在西方文学中又称为“地志文学”,以某地方为文本题材或主体,强调写实的价值,地域风情。地志书写,则还包括掌故方志、博物志、地理文献、航海日记、旅游指南等【27】。如果说,旅游指南是指路的;那么,地志文学是指心的,不仅是客观的地志,也含藏着写者的情感,满载地缘,满载人情。近年,关于文学文化与地理学科的研究日益丰富,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等。不同于传统文学的自然书写、山水诗人、田园派、乡土派,考现文学、地志文学、地景文学不仅有抒情的意味,还有科学的成分;不仅注重想象,更注重非虚构的成分;更细致入微,而不是大而化之;强调文字与影像并重,给人重返现场的魔力感;既有社会责任,也有科学考察,不仅是自然作家,更是自然社会科考作家,由小及大,进而通盘考虑。

 

 地志文学、自然书写与生态文学息息相关。刘克襄在香港行山发现,客家人注重风水林【28】,相信有此才能人才辈出。刘克襄由此总结出香港的风水山林美学:“涌生咸草、围立大榕、家伴龙眼、屋偎黄皮、村出白兰、林藏沉香”,风水说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古人早已知之。当今世界,人们全球满天飞,哪一处的风水决定了其人生的走向呢?也真说不准。近三十年来,全球的自然环境都变化太快,生态理论也随之日新月异。过去的风水学局限于一时一地,实为地域学。而今日的生态学更注重环球同此凉热,通盘考虑,实为地球学。未来的生态学,可能需要考虑的范围更加广阔,实为宇宙学。


 

后现代空间叙事学发展趋势之一,是让空间成为主角,开辟出考现文学、地志文学风潮,融汇日本的考现学、路上观察学、法国的现代主义浪游派、美国的在路上风潮、港台漫游式创作,互相感应,共振共鸣,在现代考现、个体考现、集体考现等层面多元拓展,非小说类型搭建虚构与非虚构桥梁,重思文艺与生活的远近关系,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打通,文学与图片、视觉与听觉融通,城乡地景与文学风景发展出新的交响对话范式。

 

时下热门的地景文学类型,更具有全球性,考察再现方法更多元丰富,世界各地的创意实践可对读,再思考再出发。考现学切实地发现各地本土文化符号特色,会变得创意盎然。各地渐渐涌现出独特的考现符号创意文化,衍生出很多创新主题。考现学发展壮大,发扬光大,可变成艺术创造的方法。

 

考现学与考古学如何整合?考现目的可以是保存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是关注地方物事的生长与消失,挖掘空间符号的意义。有些国度善于保养传统文化之道的国度,在全球化的同时,没有反传统,没有革故而后鼎新,而是对传统不离不弃,善加化用。传统文化因此不仅未曾死去,反而是再造再生,发扬光大,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传统文化创意可以含藏在每个角落,如文学、建筑、物品学、传统戏剧、花样滑冰等方方面面。

 

未来社会继续朝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假设摄像头无处不在之后,城市内外的一切将更加尽收眼底,无时无刻地记录,将产生出海量的考现大数据。若分析这些真实的大数据,将得出什么结论?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考现学、观察学,将如何突破?多提一些新颖有趣的前瞻问题,或许能激发出将来更精细深入的数据考现学、智能考现学等学问,因此诞生。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批准号:14ZDB08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小思:《香港文学散步》,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

【2】卢玮銮南来作家研究论著:《香港的忧郁——文人笔下的香港(1925-1941)》《香港文踪——内地作家南来及其文化活动》《“南来作家”浅说》《香港故事:个人回忆与文学思考》,整理出大批书目资料等。

【3】小思:《香港文学散步》(增订本),香港:商务印书馆,2008年5月第2次印刷。

【4】马辉洪、杜嘉兴、麦乐文:《重拾文学阅读的初衷──浅析“香港文学深度体验”计划的实践》,《现代情报》,2016年第8期。

【5】香港文学地景资料库:http://hkliteraryscenes.wikidot.com/start

【6】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合编:《路上观察学入门》,严可婷、黄碧君、林皎碧译,行人文化实验室出版, 2014年4月出版。

【7】罗兰·巴特:《符号帝国》,孙乃修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8】王东的《别跟我说你懂日本》指出,日语的片假名或平假名、音读或训读“双轨制”本身并无多大需要么似乎就是故意隐藏所指。

【9】朱力、张楠:《城市规划应重视步行者视角》,《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04日 07 版。

【10】也斯:《也斯的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35页。

【11】凌逾:《后现代的香港空间叙事》,《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

【12】潘国灵:《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香港:kubrick,200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69页。

【13】陈智德评论集《愔斋书话》于2007年获第九届中文文学双年奖评论组推荐奖,诗集《市场,去死吧》于2009年获第十届中文文学双年奖新诗组推荐奖,2012年获选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

【14】陈智德:《地文志:追忆香港地方与文学》,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

【15】梁文道:开卷八分钟(一、二):http://book.ifeng.com/kaijuanbafenzhong/wendang/detail_2014_05/19/181828_0.shtml

【16】谭以诺:《陈智德式的“书言志”——〈地文志〉的香港地景》,《字花》47期,2014年1至2月。

【17】刘克襄:《四分之三的香港:行山、穿村、遇见风水林》,远流出版公司 2014年4月。

【18】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梁秉钧策划:《西新界故事》,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1年初版。

【19】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梁秉钧策划:《自然旅游创作——新界风物》》,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3年版。

【20】张美君主编:《沙巴翁的城市漫游》,红出版2005年版。

【21】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中心樊善标、马辉洪、邹芷茵主编:《叠印:漫步香港文学地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版。

【22】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6-10/09/content_3595490.htm

【23】林连金:《台推“阅读文学地景”百位作家响应》,2013-11-30 16:20,台海网,http://www.taihainet.com/news/twnews/twsh/2013-11-30/1173937.html

【24】李娜:《流浪之歌:林班歌,部落志》,台北:人间出版社2014年2月版。1990年代原住民当代创作歌曲进入流行乐坛。其实,原住民一直在创作,部落早已拥有自己的流行音乐。1950-70年代,在伐木外销争取外汇政策下,部落族人受雇在“林班”做育苗、砍草、整地的工作,开始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劳动。在单调的劳动工作中产生了一种歌谣:从部落的旋律和腔调而来,逐渐以新学习的国语为主,跨部落、跨族群地流传;又从部落的篝火旁,唱到城市的工地中、唱到远洋的渔船上,唱着思恋和流浪。歌词直白,却孕含了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曲调简短,却融汇了千年古调、日本演歌、西洋民歌及流行音乐的元素;它是一无所有的劳动者的慰藉,也是回顾来路、思考未来的武器。这些歌谣,烙印着原住民族从氏族传统走入民国的现代化足迹。究其起源,我们称之为“林班歌谣”。

【25】李娜整理编辑,吕正惠校订:《无悔——陈明忠回忆录》,台北:人间出版社2014年5月版。陈明忠,1929年1月2日生于高雄冈山,知名社会运动家、社会主义理论家,在戒严时期两度被捕入狱,是台湾最后一位政治死刑犯,坐了21年的黑牢。二二八事件时,是台中农学院学生兼谢雪红领导的二七部队(到埔里后改编为“台湾民主联军”)突袭队长。一生经历日本殖民统治、二二八事变、五O年代白色恐怖、党外民主运动,用一生实践、反省和思辩,探索着民族和平统一的未来和人类全面解放的道路。该书经过多次访谈,再由李娜编辑整理、吕正惠校订,展现出如台湾历史般波澜壮阔的陈明忠一生。

【26】彭海铃文,梁倩瑜图,《文学风景——澳门历史城区文学游踪》,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2014年版。

【27】邹芷茵:《文学地景的趣味与价值》,收入樊善标、马辉洪、邹芷茵主编《叠印:漫步香港文学地景》导言,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版。

【28】梁秉钧策划:《自然旅游创作——新界风物》》,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13年版,第10-11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何春桃


往期精彩:

学术 | 凌逾:天高地阔任少君

学术 | 易明皇:一场后殖民理论旅行——读赵稀方的《历史与理论》

学术 | 凌逾:跨媒介整合艺术——港派麦兜与台派几米

学术 | 凌逾:中国女性主义的自我赋权叙事策略

学术 | 凌逾:双情与双城——陶然小说的心理时间叙述与空间叙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