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 | 黄丽兰:跨越藩篱,得现彼岸风景 ——评凌逾新编《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

黄丽兰 跨界经纬 2020-01-18



跨越藩篱,得现彼岸风景

——评凌逾新编《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



作者:黄丽兰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二十世纪以来的港台文学以什么样的特色独树一帜,这是相关研究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凌逾先生新编的《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一书对此进行有力探索,以大胆开放、富于创意与趣味的编选理念,为读者集中展现港台文学最具特色之处,在体系清晰的教材类作品的层层引导之下,彰显出港台文学“跨媒介”的魅力所在。


《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


纵观以往的大学选读类教材,大部分按照作家的创作时间或代表作品为编选标准,而这本书可谓除旧布新,通过许多细节的营造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也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打通了许多脉络。围绕跨媒介叙事的中心立意,本书在具体的解读维度、体系构建、选编创意之中,以各种富于创新的手法阐释“跨媒介叙事”,显见了编著者良苦的用心。

  

一、 从跨媒介的三个维度解读作品


本书以叙事学理论为指导,拨开跨媒介的表层,分析了各种媒介的跨越、整合叙事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创造出新的文学叙事样式,深入探析了小说等文学作品内在的叙事效果和小说与不同媒介整合叙事而产生的差异。因此,这部教材具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可谓做到了趣味性和理论性的有力结合。具体而言,本书选编的十二章经典作品均有鲜明的跨媒介特色,在各种实验性的创作手法中呈现出一场跨媒介盛宴。


其一、文本内部的跨媒介:本书意图对新时代产生的港台叙事艺术作品进行形式、技巧、结构、语言、美学风格的研究,更新与传播叙事创意。如第四章通过选取陶然的十一篇微型小说作品,研究他以经典小说进行故事新编的文本互涉;第八章董启章《贝贝的文字冒险》具有书信体、小说体、儿童文学、叙事学著作等各种文体的鲜明特色,将跨媒介创意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二、文本外部的跨媒介:这一部分重在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媒介之间的借鉴与融合,如第一章选读刘以鬯小说《对倒》,力求分析小说与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之间的跨界交流,以及改编之后的电影作品叙事方式与原著之间的异同;第七章选取黄碧云的小说《血卡门》为阅读文本,研究其吸收佛朗明哥舞蹈特点的跨媒介创意,在“文拍与舞拍的共振”的跨界实验中,展现出文学叙事吸收舞蹈元素的非凡生命力,这些都体现出了本书进行文本外部跨媒介研究的深层努力。


其三、各媒介整合的跨媒介:探讨不同艺术媒介之间的异同以及不同艺术符号并置的差异等,这是跨媒介叙事中最值得关注并将大有发展的一部分。如第三章研究西西小说的跨媒介整合,探寻西西小说与女性主义叙事、绘画、建筑的关系;第六章以李碧华的小说为读本,研究其与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在运用京剧《霸王别姬》时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编者以高瞻远瞩的视野提出这些思考方向,帮助学生在课堂前后梳理知识点,亦值得相关学者进行更深程度的挖掘。

 

二、 总体设计独特,体系构建精巧


本书作为中国内地的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教材(中国港澳台文学书系)之一,在总体设计上有其独到之处,兼顾学生群体、普通读者,适合教学与阅读两用。



虽然本书选择了一个颇为新颖的切入视角——跨媒介,但在作家作品的选择和解读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极少出现艰涩难懂之处。所以这不仅是一本针对大众读者的港台作品选集,更是中文专业学生深入学习研究叙事理论、特别是跨媒介这一领域的绝佳文本来源。


作为教材类选本,本书摒弃了以往教材的刻板和单一,从目录的编排到内容的设计都独具匠心。目录清晰呈现出小说和电影、绘画、舞蹈、戏剧等结合的特色,让学生眼前一亮,翻开目录便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每一章主题清晰,均以单独的作家作品为文本探讨跨媒介创意,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准确抓住思路,寓乐趣于学习中,更好地进行思维生发。



细观章节的设计部分,更可发现本书构建的新颖之处。作为一部进行港台叙事作品选读的书籍,本书在“作品选”版块精心挑选了港台作家中具有独特跨媒介风格的经典作品,既有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如张爱玲《色·戒》,又有别具特色却少为人知的作品如董启章《地图集》,力求多元化地引领学生展开学习。


“导读提示”版块则是全书的灵魂所在,虽短小精悍,却融进了凌逾先生的研究心血,凝结其对港台文学的真知灼见,是编者引领我们对作品文本进行跨媒介分析的灵魂所在。但本书并不全盘通解,只是以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以及读者的发散性思维。这部分问题的具体解答出现在凌逾先生上课亲授的内容中,其后更会汇聚为一本全新的论著。这值得港台跨媒介研究的广大学生及读者的关注。


模拟作品是学生深刻贴近作者和提高创作技巧的最佳方式,因此在该版块中编者还会有意向地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在写作实践中触动跨媒介叙事的个人感悟。西西在《我城》中糅合手卷、连环画、戏剧、电影的技法勾勒出香港的剪影,若仿照于此我们会如何书写北京、广州?也斯在《后殖民的食物与爱情》中改写电影《天使爱美丽》,将电影中的法国置换成香港,同样若由学生改写为自己生活的城市将会有怎样的创意?董启章在《贝贝的文字冒险》中为贝贝留下了许多写作练习,若以“时光三兄弟”为题,学生又该如何处理同一事件的过去、现在、未来三种不同时态的描述方式?本书提出的这些写作互动都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学习的模式。



笔者非常欣赏“拓展阅读推介”及“作品年表”版块的设置,这部分更彰显出了编者进行学术研究、搜集资料、发散阅读的强大功力。这些小栏目不仅为学生及读者研究该作家提供简洁直观的了解,还对同类型作家进行横向对比,抛砖引玉般提引出更广阔的思考方向,如第九章《麦兜系列》中提到另一位知名漫画家几米,使得《麦兜系列》作品具有更全面的解读性。而年表的展示则最可以直观地显示此作家、导演的创作情况,有利于学生及读者从纵向上把握作品的演变,进一步拓宽知识面。这些极具吸引力的细节版块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及读者的阅读视野,指导学生阅读课外相关资料,也为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了一条令人欣喜的捷径。

 

三、求新求异,新颖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卢玮銮在早期进行香港文学研究时曾指出:“一般读者通过文学作品选本,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文学面貌,本是最通常的途径,而选本因编选者的眼界、胸襟不同,水准参差,或因文学观、派系的各异,各有面貌,也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艾晓明编《浮城志异:香港小说新选》


上世纪末以来内地编选港台文学作品的选本种类繁多,虽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仍不乏出色之作。艾晓明先生编选的《浮城志异:香港小说新选》(1991年)为较早出现在中国内地读者视野中的重要优秀选本,在体例上除编选作家作品之外,更创新性地附加了作家简介及作品相关评论等。隔着二十多年的时光回溯,仍能感知到其艰难而执着的努力:试图打破内地文坛对香港小说、叙事作品的偏见,立体化地展现香港小说中不同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的作品。


作为艾晓明先生的门生,凌逾先生得其衣钵,将这种开拓性的研究工作笃实地延续下来。因此,本书的编选更富新意,一举摒弃按照作家的创作时间、知名度或代表作品等标准进行编选的传统形式,而是围绕跨媒介叙事这个角度,分别呈现文学与电影、绘画、建筑、历史、饮食、舞蹈、漫画、戏剧等的关系。她把小说和多种媒介囊括其中,使得学生和读者阅读这部作品选集时就仿佛在各个领域穿梭,在阅读中结合电影、戏曲、图画等鲜活的实例,打开视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体验,不再只是面对冰冷单调的文字阅读,从而获得多重时间和空间感的阅读享受。


同时这本教材选编的作品更体现出经典与趣味的完美结合。已获公认的经典文学作品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众漫画《麦兜系列》出现在同一本书中,可谓是对既定编选模式的一种颠覆性开创,表明了编者作为当代知识分子一种坚定的时代态度:坚持品味纯文学的同时,兼容对“草根文化”的诗性挖掘。

 

四、小结


掩卷长思,即使进入二十一世纪新科技媒介不断涌现的时代,跨媒介叙事依然是一个崭新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中国内地研究者对港台文学作品进行跨媒介研究的现象并不多见,而凌逾先生却是这条道路上独具慧眼、坚定执着又成果颇丰的一员。《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一书的出版,确为内地介绍引进了港台文学作品的全新思维创作模式,让普通读者深入了解其中精妙,让学生在进行港台文学作品的学习时化枯燥为趣味,化刻板为生动,更为推动内地对港台彼岸的跨媒介研究作出了珍贵而笃实的努力。


注释:

 

【1】凌逾:《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8月版。

【2】凌逾:《文拍与舞拍共振的跨界叙事》,见《文艺争鸣》2011年第4期。

【3】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合著:《追迹香港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0页。

【4】艾晓明编:《浮城志异:香港小说新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谢慧清


往期精彩

 学术 | 凌逾:金庸研究:“雅化”与“俗化”并行
学术 | 徐诗颖:试析艾青桂林文化城诗歌创作的“比兴”意象
学术 | 傅修延:《论聆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