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 | 尹丽:整合两岸,汇流雅俗——评方忠《雅俗汇流——方忠选集》

尹丽 跨界经纬 2021-12-03

整合两岸,汇流雅俗

——评方忠《雅俗汇流——方忠选集》


尹丽,《整合两岸,汇流雅俗——评方忠<雅俗汇流——方忠选集>》,《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年12月


内容提要:《雅俗汇流——方忠选集》是方忠先生最新面世的自选集,应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之邀,对自己25年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作全面的回顾与学术总结,闪现着“整合两岸、汇流雅俗”的文学史观、开放包容的治学品格,呈现出构建多元共生、兼容雅俗的华文史的努力。


关键词:方忠 华文文学 整合 雅俗汇流



方忠教授从1989年正式发表第一篇台湾文学的研究论文开始,从事世界华文文学的教学和 研究已有 25 年。作者从已有成果中精选出系列代表作,整合为选集《雅俗汇流——方忠选集》( 以下简称《雅俗汇流》) ,共收录 26 篇学术论文。该精选集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第 2 辑中的一本,这套“文库”分为四个系列,即自选集系 列、编选集系列、优秀专著系列和博士论文系列,《雅俗汇流》属于自选集系列。全书分为四辑,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或者说自己学术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编排此书,而是由散文、小说到通俗文学,呈现了方忠先生致力于台港文学研究以来的重心所在。


作者以“台港澳文学如何入史”这一问题来引领全书,通过回顾台港澳文学入史的过程,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台港澳文学的入史显然更多的是一种拼凑,既没有充分考虑到它们与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密切联系,也没有很好地注意到它们特殊的文学品质。”① 由此可见,作者是以挖掘台港澳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丝丝缕缕的联系着手其研究,这是一次不断深入的溯源,也是一次文学史版图的构建。作者提出,台港澳文学入史应贯彻两个原则———“经典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这两个原则是其一以贯之的治学方 法,自然也呈现于本书之中。作者在对不同地域 文学、不同时期文学进行整合时,以及论涉雅俗文 学的汇流时都体现了互补性原则,而在本书的第 二辑、第三辑和第四辑中则展现了对经典作家经 典作品的艺术研究成果,即经典性原则的体现。这也是本书最为显著的两大特色。


作者在自序中言及,师从范伯群教授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是其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彼时其研究兼及台港纯文学和通俗文学,而后,其视野逐渐扩大,得以形成了“整合两岸、汇流雅俗的文学观”② 。此书正是以这一文学观为核心理念贯穿始终,是作者对此观念作出的再一次思考和论述。不论是对两岸四地文学的“整合”,还是对雅俗文学的“汇流”,都体现着作者整体性的研究视野和开放包容的治学品格。



一、整合两岸


作者认为,20 世纪的台港澳文学和大陆文学都存在着“较大的兼容和互补性”③ ,只有以一种整体性的眼光来观照两岸四地的文学活动,才能更完整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纵观全书,散文研究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中 既有空间维度上的整合,也有时间维度上的整合。作者有意地将台湾散文与大陆散文进行整合研 究,这是建立在早年对台湾散文深入研究的基础 之上。第一辑中《当代海峡两岸文化散文整合论》、《当代海峡两岸女性散文整合论》两篇文章 针对当代大陆和台湾文坛两大散文潮流即文化散 文和女性散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不同层面和不同题材入手来分别整合两岸的文化散文和女性 散文,呈现了它们在海峡两岸的不同发展状态。就拿女性散文来说,作者将两岸当代女性散文置 于更广阔的文学史中来观照,探寻其共同源头乃 中国现代女性散文,继而清晰地梳理了 1949 年后中国女性散文在海峡两岸的分流发展。既从“根”上对两岸散文进行了史学梳理,也分析了两岸不同社会历史情境下的散文创作差异性。在具 体问题上,作者多“采用平行比较方法,凸显出两 岸散文的对话性”④ 。譬如,作者认为,在描写婚恋这一题材上,“台湾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显得较 为浪漫温馨,而大陆女作家的爱情描写则往往较 为务实保守”⑤ ; 而在关注社会人生的作品中,“台湾女作家通常不像大陆同行那样取历史的视角,她们更多的是从现实出发,指涉和审视紧迫的现实问题和社会人生矛盾,因此现实感显得更为强烈”⑥ 。因整合的视野,故更能窥见“同中有异”。


第二辑更多的是从时间这一维度来考察两岸散文的整合,更能呈现出两岸散文发展中的延续和对话。20 世纪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是在“五四”时期,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学者散文,其影响绵延不绝,经历了半个世纪后,仍能在海峡彼岸生根发芽,蔚为大观。正是一批大陆赴台作家的传播,才使得“五四”的文学薪火生生不息。在考察周作人散文对梁实秋和林语堂的影响时,作者还原真实的文学环境,以充分的史料为依据,其论断建立在三人之间实实在在的交往之上。除周作人之外,作者还论及台静农和苏雪林这两位人生经历颇为相似的从大陆赴台的战后第一代作家对于台湾散文界的影响和启示。


作者不仅注意到了台湾散文对“五四”散文传统和散文精神自觉的追随与传承,也注意到了台湾散文创作的理论超越和审美创新。台湾学者散文与周作人的渊源关系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这种文学精神的延续之中,作者更看到了其中的“对话”,即继承中的变革。对于余光中自觉的散 文革新理念和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作者给予了 充分的认可。“五四”一代作家的散文追求感性、注重抒情,而余光中认为“散文的艺术在于调配 知性和感性”。综观作者对各家散文的评析,不 难发现作者也是持着同样的衡量标准,如作者所选取的琦君、杨牧、张晓风、钟玲、林耀德等几位代 表性作家,他们的散文在融合感性与知性这一问 题上都处理得很好。


第一辑和第三辑也都体现了空间维度上的整合。第一辑收录的文章都是对海峡两岸、香港及海外华文文学宏观整体态势的把握,第三辑是小说研究,整合了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小说家中一些较具代表性和独特意义的作家: 欧阳子、王文兴、陶然、韩素音、朵拉,他们大都可以归于现代主义一派。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家作品的论述,读者便能对两岸三地及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人性这一主题上形成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为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现象定位时,作者都能自觉地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文学史版图之中进行参照,如论及台湾言情文学大家琼瑶时,作者将其与张恨水、三毛、亦舒进行比较,勾勒出两岸三地言情文学内里的联系。


二、汇流雅俗


不论是文学创作者还是文学评论者,对于“通俗文学”似乎都存在着一种成见,似乎“通俗”的作品其艺术水准、思想境界必然低下,更谈不上“高雅”。雅文学和俗文学的界限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转变,方忠先生并没有对通俗文学采取轻视的态度,而是对通俗文学投入了相当大的关注和研究。作为台湾通俗文学的研究者,方忠先生的一大创举就是将报导文学、高阳的历史小说、席慕蓉的诗歌划入“通俗文学”的范畴。过去,多数台湾文学研究者因为高阳的历史小说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而将其划为“纯文学”,而作者认为,“决定一部作品是通俗文学还是纯文学( 又称严肃文学或精英文学) ,并不在于它的思想艺术水平的高低,而是看它的受众”⑦ 。笔者以为,以文学作品的受众来划分文学作品之“雅”“俗”,具有更大的客观性。


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环境中,都会呈现雅文学与俗文学共存的态势。在方忠看来,两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考察香港当代文学的格局与走向时,他看到了香港多元的文化环境为香港文学所提供的独特土壤,“一部香港当代文学史应该是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双翼齐飞的文学史”⑧ ,高度认可了香港当代通俗文学的价值,并阐述了香港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两股潮流的汇合,即“严肃文学的通俗化、流行化与通俗文学的雅化、精致化”⑨ 。作为两股并头发展的文学潮流,相互之间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雅文学与俗文学的汇流也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博弈的发展过程,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台湾文学史 的发展历程上。20 世纪 60 年代是台湾武侠和言情文学的繁荣期,而 80 年代到 90 年代,是台湾通俗文学的又一次大发展。60 年代现代主义文学一统台湾文坛,排斥通俗文学,漠视甚至抵抗大众 趣味,反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大众走向通俗文学。到了 90 年代,在后现代文化的浸淫和商品意识的渗透下,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立也归于失效。方忠认为,“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 通俗文学的传统观点,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 位……台湾文坛已出现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鸿沟 弥合的趋势”⑩ 。


“雅”“俗”之汇流,是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也是方忠所秉持的文学观,不以偏颇的眼光看待 某一文学类型,重视各种力量之间相互关系。


在整体性的眼光之下,方忠并没有忽视台港澳文学的独特品质,而是看到台港澳文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一批经典作家。选集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比重是从史海中淘洗出来的经典作家和作品进行的个案研究,笔者以为,这是最显作者功力之扎实处。这与作者经典化的学术理念和方法不无关系,“具有丰富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瑏瑡,这一衡量标准,都体现在作者对文学经典的筛选中。



在《雅俗汇流》一书问世之前,方忠先生已出 版过《台湾散文四十家》、《台湾通俗文学论稿》、《20世纪台湾文学史论》、《多元文化与台湾当代文学》、《台湾散文纵横论》等多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著作,在其对大陆和台湾散文关系的研究中已然呈现了一种包括台湾文学在内的整体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在《雅俗汇流》中,方忠先生的视野辐射得更为广阔,彰显出囊括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雄心,足以见出作者宏阔的学术视野和学术气度。


注释:

①②③⑤⑥⑧⑨⑩方忠: 《雅俗汇流》,花城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4、1、6、33-34、37、52、55、259 页。

④杨学民: 《对散文诗学和文学史观的新探索——读方忠教授的新著〈台湾散文纵横论〉》,《世界华文文学文坛》2010年第1

⑦陈辽: 《评〈台湾通俗文学论稿〉》,《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

⑪方忠: 《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江海学刊》2005 年第 3 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任编辑:何春桃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化研究中心”公众号

学术 | 凌逾,薛亚聪:这是香港的书香

学术 | 董小英:缪斯与生命奇迹(二)

学术 | 徐诗颖:“香港书写”与香港意识的建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