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曹锦阳: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与探究

曹锦阳 跨界经纬 2021-12-04


曹锦阳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

集群发展策略与探究


曹锦阳:《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策略与探究》,《经济研究导刊》,2018年33期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产业之一。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相关资料对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定性分析,并利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着力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程度与相关影响因子进行研究,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定位,构建并彰显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重在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融合,真正发挥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在加强区域合作、加强资本支持、增加税收倾斜、开发人才资源、拓展文化园区、推动升级创新、驱动跨界融合等方面,持续聚集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使之创新融入国家战略发展大局。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区位熵;灰色关联分析法;策略定位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8)33-0031-09



       文化产业成为发展经济的土壤,利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着力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程度与相关影响因子进行研究,重在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创新融合,真正发挥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及其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近年来新生的概念,有关其研究不多也不深入。本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相关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可以借用文化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范畴,只是在提供的产品内涵上要增添“创意性、知识性” 等相关因素。因此,本文定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既定的空间范围内,挖掘、生产、发展、创造文化创意产品的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企业,包括上下游企业、竞争与互助企业、 资本支持企业、人才与技术支持企业等一切相关的企业,通过各种相关资源的流通,实现本产业的发展的经济模型。


(二)国外相关研究


       1. 竞争力空间视角。波特在 2002 年提出的“钻石结构模型”,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经典,在他看来,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产业相关配置的支持、企业战略的重新制定等,他从宏观上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借鉴。 同时,区域竞争力的体现更彰显了区域内产业集群的程度、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政策研究、战略布局都提供了借鉴。



      2.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坎宁安(2004)在《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理论、产业和政策的涵义》一文中不仅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做出 探讨,而且他也提出了文创产业理论集群,认为通过文创产业理论的发展,能够使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专业化、多样化,在文化创意产业本身赢得发展的同时,也发挥自身的产业链带动效应,影响了其他的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哈维(2003)则认为,大量的城市诞生给创意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不仅仅通过人和人的聚集诞生了创意,也因为人和人的集聚给创意以传播的空间,更为创意附加上了经济属性,使其能够作为商品流通。


       3.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问题进行讨论。斯科特(2003)在《文化产业:地理分布与创意领域》中认为,创意产品的生产由于劳动技术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出于对成本和效率的考虑,增加了聚合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从地理上促进了产业转型。这种的产业综合体通过信息技术交流及生产商之间的合作,将产生巨大的“高回报效应”。所以,文化创意的产品越来越有往城市聚集的倾向和可能。他指出,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其产业集聚地区域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使得特定区域成为某种特定产品的信誉保证,比如好莱坞的电影、中国广东的鞋厂、杭州的茶叶等。


       4.从创意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角度进行研究。佛罗里达(2002)提出的3Ts 研究模式,即围绕着人才(Talent)、科技(Technology)和包容(Tolerance)而建立理论。在他看来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微观上主要体现的是创意思维的蔓延,高等科学技术的应用,经济呈现新的增长点等。所以他认为, 创意经济的发展首先是集聚,这样不仅加速了要素之间的流动,更能促进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而只有发展成型的产业,才更加具备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人才的吸入又能使得产业焕发新的升级。久而久之,就使其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此外,其他部分学者更是通过定量的方法来研究产业集群,而且大多认为,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或者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城市,才是发展创意产业集群的好的土壤。



(三)国内相关研究


       1. 空间集聚的角度。李蕾蕾(2009)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政策的制定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政策 的制定会影响产业集群的落实,产业集群的发展潜力也会对政策制定做出影响。对于集群的相关参与方要看作一个复杂的生态集体,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集群生态,如创意团队与个人、文化艺术公司、项目生产公司及消费方等,他们的参与使得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与相关园区得以运作,其主要的落脚点是以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主,从而做出产业园的发展路径。华正伟(2011)看来,区域经济空间是内涵经济关系要素的整体,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地理共同性以及经济结构的相似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则正是这种内在经济要素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上新的区位表达,也是目前文化创意产业能达到优化的最佳组织模式,具有规模大、成本低、品牌响、互补强、效率高、发展快等  空间经济效应。文化创意产业网集群思路上的发展势必对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以上学者提到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地理概念,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他们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现实中,文创产业的集群发展不仅仅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 展,其对于地区的整体经济态势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大部分专家的研究中,对于全球先进国家或者国内先进城市的文创产业研究较多,这些城市或地区要么是文创产业已经发展成熟的区域,要么是有大量资源的区域。而对于粤港澳一类的核心产业尚未破土而出的区域,专家学者的关注点并不是很集中。


       2.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证性研究。钟德友(2010)认为,重庆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创意人才市场短缺、科技应用不够,法律法规对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造成阻碍等。作者指出,要想有效化解上述这些问题,就需要全方位进行改革与提升,如优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激励和引导政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金融支持同时也要重视产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储备。朱慧和王垚鑫(2010)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 发展有良好势头,时刻会迸发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因素无非是政策、市场需求、文化潜力和人力资源。并且,通过对上海、广州、杭州、重庆与北京等 5 个城市做实证性研究,用来论证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造成影响的因素。三位学者对于西安和重庆的文化产业产业研究得出的结论有个性问题,也有共性问题,发展过程中展现的优势主要是国家的引导、支持和扶持上,而存在的问题则集中在一些微观的问题上,这些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从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的预估方面进行研究。 赵静超和司若(2010)认为,当下的新媒体对于快速发展对于旧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小,甚至可以说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之间,看似牢不可破的行业壁垒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而且业务交叉与合作也越发频繁、广泛和深入,这势必会影响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从业者对于在行业发展中的方向问题。两位学者指出,媒介融合、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能够更急增强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从而有媒体资源的配置,延长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力渗透辐射,打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产业合作共赢的新的发展趋向。宋泓明(2007)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从依靠理论支持的被动发展变为在市场的机制下主动发展的朝阳产业。在他的论断下,我国甚至是全球的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理论知识却跟不上时间的节奏,理论知识的缺乏对于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的产业发展最有力的支持是来自政府的布局和规划,这与我国的国情相吻合。作者在实证研究中选取北京市朝阳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为创意产业的集群路径做出了合理的建议, 这些结果也为接下来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提供了路径参考及理论支持。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知识经济化的一种新的产业模式,想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产业发展后备人才也是当务之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目前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并通过“十三五”规划有具体的体现。从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及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之一,这更使得举国目光都聚焦于此,具备优势条件。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特性相较于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有超强的优越性,更适合在经济发达的区域拓展。有效拓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需要在有一定经济基础或经济规模的城市发展,定位进一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规划区域。




二、粤港澳三地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现状及基本态势

(一)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广东早期产业的发展,一般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广 东省首先在政策上明确提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性,并在施政措施上有效体现出这一点。目前广东省内,文化创意产业 集群呈现三大特点。


       1. 广告业集群发展较快。集群形成的重点地区在广州和深圳地区,比如 2013 年广东全省广告经营单位将近15000户,而 80% 集中在广州和深圳。从发展速度分析,广告业集群的特点,一是个体、私营企业和集体事业单位增长迅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略有下降 1%~2%之间,其他类型的广告户约占 25%左右。二是各种媒体广告业都有较大增长,比如2013 年广东全省专业广告公司已达 9700 余户,比上年增长约加速 20%。


       2. 印刷复制业集群发展迅猛。比如 2017 年广东全省有各类印刷企业总数由 2013 年的 2403 家增加到 10000 余家,约占全国 14%,在全国排名第一;年工业总产值 400 多亿元,约占全省 GDP 的 4%,约占全国印刷企业总产值的 20%。从产业集群分析,广东的印刷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 东莞三市。


       3.动漫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广州网络游戏开发和运营能 力、动画制作和发行能力,漫画杂志发行量以及衍生物的生产能力和交易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在广州这些区域已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由此可见,广东省内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有一定的自然集聚反应,主要表现在广告业、精品印刷业、动漫产业。其集群特点是:规模大、业务能力强、营运水平专业化程度高,但是也有集群水平低、内容不先进、产品创意度不够等问题。最大的两个问题是广东省内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要聚集的只是两个点,即广州和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只在点内集群,并未形成大面积的“马赛克”产业分布。粤港澳大湾区的形成,首先,在政策上给了广东、澳门、香港优惠政策,包括财税政策、区位政策等,目的就在于深度挖掘三地资源,达到互通共建;其次,粤港澳三地都有强大的区位优势,聚集的经济、科技、文化资源,将为驱动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由此可见,大湾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从聚集能量到功能有效发挥,潜能优势持续渗透发力,凸显出大湾区的产业融合引力,既有其发展条件依托,同样也是发展集群的内在需求所在。



(二)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澳门回归之初,特区政府提出了“固本培元、稳健发展” 的施政方针,明确提出相关产业政策和引导机制,重点突出以服务业为主体,旅游博彩业为龙头,驱动其他行业融合发展,目的在于加速澳门的支柱产业发展。随后,澳门博彩业正式引入竞争机制,澳门经济的整体面貌呈现良好态势。然而,博彩业的超速发展,澳门产业单一化的程度越来越明显,由此看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行业存在发展不充分、也不平衡的现象,一系列发展趋向问题呈现社会化。由此,可以看到, 区域性产业过于单一,当发展态势处于非正常状态时,可能会影响整体经济正向发展。因此,“一业独大”有其自身固有特殊性,但不是澳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郭永中教授(2011)提出,澳门如何实现产业适度多元化,不仅是澳门的重大课题,从澳门发展战略规划上深度分析,更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问题。纪春礼、曾忠禄(2015)采用岭回归分析法, 分析澳门产业多元化,及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问题。其结论是:产业相关多元化,在整体经济运行中,呈现对经济增长的正相关作用;如产业无关多元化,而在整体经济运行过程中, 则显示为负影响作用。在今后产业发展中,澳门产业适度采取多元化,可以有效解决产业单一等问题,比如不平衡问题, 或者不充分的问题,这才是澳门可持续发展的常态。第一,澳门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使得澳门的文化创意产业有料可挖,有创意发展的渠道和来源;第二,文化旅游业给澳门带来经济活力和发挥空间,使得澳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并非是“唱独角戏”,而是可以与文化旅游业相互结合,延长文化产业生态链,通过有机的融合,可以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实现双赢;第三,内地依然是澳门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 坚强后盾,作为最大的一级市场,大陆巨大的人口基数无疑 是澳门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动力,这将有利于发挥粤港澳大湾 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集聚作用。


(三)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 1997 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香港地区开始进行新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目前,香港已进入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阶段,文化创意产业也有了高位发展,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对香港地区 GDP 的贡献比重已超过 15%, 使创新驱动有了动力源泉,促进了香港知识型经济转型。香港设有 18 个行政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原因,香港文化创意产业亦早已自行形成各自的集聚区,如 IT、动画、广告集中在港岛的中西部,有 2/3 的设计公司设于湾仔、中环或西区等地;印刷、影视主要分布在东部,出版、广告和媒体公司多位于铜锣湾、鱼则鱼角及北角;影视、会展业等产业,多集中铜锣湾、尖沙角、荃湾区;新界沙田汇聚了体育、 博彩等娱乐场馆与机构;世界著名的香港迪士尼乐园、香港海洋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分别建在离岛大屿山和南区黄竹坑谷地;文化科技资源影响甚远,政府规划新建的数码港则集中在港岛南区贝沙湾,现已汇聚微软、惠普、雅虎等上百家本地和海外资讯科技公司以及过万名专业人才,成为亚太区域领先的资讯科技枢纽。但香港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地价的问题。而土地资源严重限制了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电影需要放映场地,表演艺术也需要较多的场所。因此,香港创意产业集群模式表现为旗舰式模式和地缘式模式,虽然集群模式、呈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创新发展的主线是相同的。引领向文化艺术方面的大发展,需要通过吸引人流和汇聚艺术人才,集成创新方式,汇聚艺术、文娱及消闲设施,既是巩固香港的国际地位需要,也是引导高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而香港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不仅收获了经济效益,也为香港作为亚洲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城市带来了资源。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多元发展,有望给香港一个更大的平台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形成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三、以区位熵及灰色关联分析法

对其进行层次研究与分析

(一)区位熵研究


       区位熵分析通常用在测评指定区域内某产业的空间集 群水平,本文希望利用区位熵这一分析工具,对粤港澳大湾 区内 11 个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水平进行评价,通过得出数据,以定量的角度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内 11 个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策 略的提出提供依据。


       区位熵指数公式:

       LQ=(Eij/E)i   (/  Ekj/Ek)

       其中,Eij  指的是 i 地区中 j 产业的就业,Ei  指的是 i 地区的总就业,           Ekj指国家 k 产业 j 的总就业,Ek 指国家 k 的总就业。




       根据公式,本文从广东省统计信息网及各地市的统计局官方网站上摘选出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地区在 2016 年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人数总量、11 个地区 2016 年的总就业量、全国文化创意产业 2016 年的总就业量/人数(3 349 897)、国家 2016 年的总就业量/人数(77  603.0 万),11 个地区的统计数据(见表 1)。


【注:澳门数据来源于澳门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香港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数据分别来源当地统计局2016年官方年鉴。】


       同时,为尽量减小仅选 4 项指标所造成的误差,考虑到广东省地市辖区面积差异巨大,直接依照数量来测度聚集程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表明产业聚集的密度大小,所以采用各区域面积的倒数作为权重来对区位熵进行修正。




   从表3 可以看出,经过修正之后的区位熵指数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小。



        通过上述区位熵的实证性分析,并经过权重指数修正后的区位熵指数不难看出,深圳、广州、香港、澳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水平较高,这得益于三地对外交流程度高,区域政 府高度重视,产业政策上有较多的倾斜,同时特别是香港、澳门两地的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发达,这里具有拓展文化创意产业汇聚的办展理念,打造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博览会,形成了产业市场、产业经济的浓厚氛围。同时由于地价高昂,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集聚现象。比如,佛山、珠海、中山等地由于区域的战略定位不同,中山、珠海的地产业在近年随着港珠澳大桥的修建而变得比较抢手,所以使得这些地方即使有了一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具备一定的创意产业园区的聚集,但还是会由于地价、人才、区位等原因,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相对于“第一梯队”略微逊色;剩下的城市,包括江门、东莞、惠州、肇庆由于经济基础相对于前两组城市稍 弱,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处于边缘地带,甚至在肇庆的不少地区还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从事经济作物的耕种。加之政府层面的引导政策还不是很完善,缺乏相应的文化创意 产业人才,由于创新发展、人才匮乏,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高素质人才与产业需求不匹配,自然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能力上弱势比较明显。


       总之,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十分必要。 香港、澳门、广东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能力和规模虽然在全国的排名靠前,其发展水平也在 2004 年以后处在全国前列, 但是就区位熵指数来看,三地的空间集聚密度分布不均匀, 集聚水平上有高有低,集聚能力上有明显距离,这就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输出能力受到限制,文化创意产品的质量同样会受到相应限制。结合前文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想要赢得发展,集聚水平取得进步,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需要在产业资源上更合理的优化配置,拓展渗透文化创意产业及相关产业各个领域,挖掘更大的潜力,形成更强的助力。



(二)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


1.灰色关联分析法说明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灰色系统理论,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教授邓聚龙在 1980 年前后提出,以“贫信息” 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控制论的视角介入到系统的研究中,在我们对于系统信息的正常化研究中,多以概率统计的方法着手,但前提是研究的目标的数据是完全已知的,或者说极少量未知,而对于半数及以上数据未知的时候,概率论的方法就无法进行有效评估了。灰色理论认为,系统内的数据虽然是杂乱的,但具有整体和系统的联系,通过对于已知数据的开发,有可能去揭示系统内部的规律,从而找到整体的数据,去把握系统的面貌。本文对于选择“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原因是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内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无法完全、系统地把握,通过该方法的运用能够通过对已知信息的研究,进一步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发展态势,并结合区位熵的结果,对集群程度的了解,以便在下一章节提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2. 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步骤


       第一步,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参考数列,反映目标系统内部行为特征的数列,记为:x0={x(0    k),k=1,2,...,n}={x(0    1),x(0    2),...,x(0    n)}。比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的数列,记为:xi={x(i    k),k=1,2,…,n}={x(i    1),x(i    2),…,x(i    n)}, i=1,2,...,m。


       第二步,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目标系统中的数据是无序数据,并非两两相关,因此,对于数据的量纲无法统一。无纲化的处理方法有初值法、极大值法、均值法三种常用方法,本文选用初值法,即每一组数列的每一个数据,都除以这个数列的第一个数,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新的数列:


       第三步,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 ξ(X)i   。称$为x′1 与x′0 在k 点的关联系数。p1 为分辨系数,取值在 0— 1 之间,学术惯例上取 0.5。


       第四步,计算最大差、最小差以及序列差。其中:


       第五步,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3.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第一,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的选取。根据相关灰色关联模型研究经验和数据查找难度,本文选取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作为参考变量;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总收入、科研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 人均文化消费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人均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比重、文化创意机构数目等的数值作为比较数列,并非别设这 8个数据为 X0~X7,搜集并整理得表 4。


【数据来源:TIME ECONOMICS;广东省统计信息网;深圳市统计局;深圳维度统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澳门统计暨普查局;香港政府统计处;国家统计局移动门户;国家统计局。】


       第二,计算结果匹配分析。初值法对比较数字序列及参考数字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以下初始化结果(见表 5)。



       第三,计算比较数字序列和参考数字序列的差序列、最 大值和最小值。首先通过公式计算差序列,再运用公式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得出:△max=2.1693,△min=0.0000(见表 6)。



       第四,计算关系数。首先,学生根据学术惯例,取得分辨系数即百花值为 0.5,根据公式计算参考数字序列和比较数字序列之间的关联系数,结果(如表 7 所示)。



       其次,根据公式计算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的关联度(见表 8)。


       

       4.灰色关联数分析。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出上述结果,由此可知,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因 素,从大到小分别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财政总收入、文化 创意机构数目、人均文化创意消费比重、文化事业经费占财 政总支出、科研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占财 政总支出的比重。将以上数据分在以下几个层次,分别探讨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


       第一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总收入,二者的关联度都超过 0.6,证明这两个因素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影响最大,这与经济学规则是不谋而合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确,地区的财政水平和民众的财富水平是挂钩的,当地区的经济水平达到一定的水准时,地区才有精力有动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激情去驱动文化创意产业。毕竟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物质需求是精神需求 的前提,只有物质水平丰盈了,精神需求才能上一个台阶。



       第二组是人均文化创意产品消费比重、文化创意机构数量,这两者的关联度分别是 0.5672、0.5811,可以看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影响,毕竟根 据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特点来看,本身就是“文化输出、经济 输入”的经济体。需要注意的是,应将内容、创意通过物质载 体输出,进而获得经济收益,这就对大众的消费有了要求,对 市场有了要求,市场是否对文化创意产品买账,是文化创意 产品能否继续存活下去的衡量标准,这是因为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反馈决定了产品的生存可能性。


        第三组是科研经费投入比、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比、教育  经费投入比,三者的关联度虽然相对较低,但是绝对影响还  是存在的。随着 AI  技术的成熟,高科技的普及率和结合率也随着上涨,比如随着 VR、AR  技术的普及,使得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用户体验感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坐拥中国最大的湾  区经济体。因此,政府的影响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  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对粤港澳大湾区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首先产业的发展离不  开相应的人才,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解读,人才是第一  生产力,是决定行业发展深度和广度的内在生命力。所以对  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如何引进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如何留住人才,都是值得探究的话题。




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发展策略定 位及有效选择

(一)立足“一国两制”,加强区域合作


       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拓展区域内 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讨论空间。首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 间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城市或者区域的经济水平要有一定的 规模,而香港一个城市的 2015 年 GDP 就是 2.23 亿元人民币,还没算广州、深圳、澳门等实力强大的城市。经济水平往 往能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市场,粤港澳大湾区 11 个地市的经济水平就全国而言,都在前列,在经济上是肯定具 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通过梯队排列,使得 11 个地市以错位发展的方式进行整合,组成一个有“粤港澳 logo”的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其次,除了区域经济的水平对于文化创 意产业来说是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之外,科技的实力也是现 代化产业生命周期和质量的关键因素。粤港澳大湾区的第一 梯队中的深圳就可以承担科技支持的方面,据官方数据报 道,广东省的科技创新贡献率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二,深圳 的龙岗区志在打造科技产业创新集群,为将深圳提升到国际 级的创新城市而提供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集群的科技优势就在于此。最后,政策是文化创意发展的规 矩,科技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内外驱动力,在区域内已经有 一定的基础。粤港澳大湾区的主体是以前的珠三角,随着CEPA  合作的加深,使得粤港澳大湾区的交流更加广泛,惠及面更全面,因此,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首要遵循之处就是要立足在“一国两制”的视角下,充分利用好政治条件, 发挥优势,再将各个城市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集聚资源。


(二)强化资本支持,加大税收倾斜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尚处在初级水平,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马赛克经济”版图,所以单个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资金的投入和扶持。有数据显示,不同地区集群的水平和程度都有差异,影响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因素最主要的也是财政收入、文化创意产业经费投入等一系列的资本、金融类的因素。不难看出,资金的输入和输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资本构建至关重要。因此,在讨论如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何发展产业集群的时候,最先注意的就是要增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支持,一个是国家直接的支持,要树立和完善一批规模化的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一批有潜力可挖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其次,要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通过信托公司、风投公司来进行社会化的融资,这样一方面拓宽了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自觉淘汰了一批低质量的企业,全面提升了集群的质量。 就粤港澳大湾区实际状况而言,国家在宏观上除了政策支持之外,还需要税收持续支持。一是在税收政策上,分类制定差别税收政策,实行不同的税率。针对新成立的文化创意企业, 建议在一定期限内免征所得税,甚至提高增值税的起征点。 针对优秀的文化产品和进出口文化创意,企业实施奖励性返还所交部分税款或出口退税。二是成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为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公司或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发挥税收杠杆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良好的税收政策环境,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通过在税收手段上的支持,做大做强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三)开发人才资源,引爆产业集群

 

       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内容是人脑中的创意集合,想要使得产业取得发展,专业人才的开发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说到底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开发。首先是“两个途径”,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和香港澳门行政区都是背靠大陆,对接国际的国际水平的城市,可以从先进的国家引进人才,比如欧美、日韩,都是可以合作的对象,引进的人才不仅仅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水平上比较成熟,在产业的运作方面也相对有经验。第二个途径指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有大量高效,香港、深圳、广州、澳门还有国际水平的高校,因此可以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为适应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进行行业匹配。而“两个阶段”的解读是每个行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留住真正的人才,看的不是地区的经济水平, 也不是待遇水平,而是这个产业有没有发展前景,能否为人才提供内外职业双发展的机会。目前看来,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长,产品触角广,这给了人才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对于此类人才的开发和保护,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应该注意的问题。总之,重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是衡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高低的指标之一。


(四)凸显区域优势,拓展文化园区


       1. 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体系。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 业,特色各异、优势互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很关键,在 体系标准上,既要结构合理,又要科技含量很高,还要富有创 意,最终展示竞争力强。而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园区,特别是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拓展文化产业 融合领域。


       2. 推动文化产业或项目往高端方向发展。推动文化企业 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把立足点放在规模化、集约化,打 造一批龙头文化企业,在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扩大深度和广 度,形成核心竞争力。依托高端科学技术,加强重点文化项目 的引导,主要建设既有产业规模、又有产业特色的文化创意 产业园区。



       3. 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的示范效应。集聚数量众多的资本投资,从文化创意到文化产品的复制、衍生品开发,包括科技含量有提升,再到产品包装、销售服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赢得趋高的市场占有率,由此驱动一些附属文化产业走向科技高端。粤港澳湾区的文化产业园区需要统筹规划,依托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通过“文化+”推动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功能定位上,重点扶持文化含量高、特色鲜明、创新发展、规模效益好、管理规范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


       4. 构建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标志性项目。探寻粤港澳文 化创意产业试验园区,或者示范基地建设,这是一个关键环 节。在具体转化方式上,一方面,科学制定文化产业战略合作 规划。这是基础,也是目标。示范引导辐射作用,应该放在能 量强的文化产业项目上,依托协调和整合资源,开辟项目合 作及投资趋动三地文化产业融合。另一方面,建立主导型的 外向型发展机制。依托政府政策驱动,利用文化创意知名品 牌,支持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形式拓展海外业务,站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平台上,凝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集 群的互补效应。


(五)聚焦产业融合,推动升级创新


       1.在数字内容项目上,实现拓展过程协作。首先,拓展网 游、动漫产业领域的协作。采取的发展模式上,可以探索香港 投资、广东原创生产、香港后期加工及营销方式,在统筹和引 导的侧重点上,应重点拉动文化市场的拓展。其次,拓展数字 影视娱乐产业的合作。在各个文化产业领域力求有新的创 意,包括广播影视的栏目和节目,更有利于重振广东影视雄 风。再次,联手打造区域数字内容产品链。通过采取授权等方 式,在大湾区进行内容衍生产品的制造与加工,形成完整的 创意产业链。最后,推动数字内容创意产业园区的互动。在趋 动香港数码港的同时,凸显香港数字内容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与广东创意产业园区实现对接。



       2.在制造业升级驱动上,实现拓展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利用创意服务业进行升级,重在拓展文化创意设计等产业。 一方面,融通传统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环节,拓展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粤港澳大湾区驱动文化创意产品升级,需要优化传统生产方式,使香港设计业与广东传统制造业有机融合,开阔国际文化创意市场前景,有效避免贸易争端。另一方面,香港设计业与广东高端制造业合作,重在提升产品的创意价值。广东的高端制造业提升竞争力,可依托设计理论和设计造型,通过香港设计业国际化思维,注入更多的文化创意元素,使之赢得更宽阔的市场。


       3.在驱动机制创新上,实现拓展创新合作。既要确定优惠政策,又要完善配套环境,包括提供金融服务等,采取多种复合方式和集成路径,吸引优秀的香港设计企业和人才进驻, 切实保障文化企业及原创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之有驱动机制、有创新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创新。


(六)优化市场环境,驱动跨界融合


       1. 创新业态环境。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直接的文化创意政府基金,这是国家层次的发展战略,对资金不足但有明显价值的创意给予资金赞助;改革政府文化投资环境,逐步实行以奖代补;对引导资金进行改造,帮助培养出优秀的产业人才。



       2. 改善政策环境。在加强政策支持上,区别对待文化业态 与内容缺陷;在注重政策引导上,完善政策衔接和配套,以文化创意驱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在政策辐射上,加强文化遗 产保护利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


       3. 驱动集群环境。在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营造产业集群,紧密其协作关系、深化其专业化分工、严密其产业组织。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大湾区分批建设文化产业基地, 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在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首先,发挥外源推动,转向内源驱动。通过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直接投入加以扶持,推进政府职能定位和政策导向的转换,特别是介入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在更大程度上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其次,助力园区建设, 转向园区运营态势。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自发集聚形成产业群;在“政府政策+市场机制+园区机构+企业主体”共同构成的运行体系中,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在政策导向的着眼点上,逐步实现推进园区资源的整合。最后,持续产业振兴,转向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在先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休闲、时尚服务等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从多个层面和环节,有效提升产业集群的价值增值,驱动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式效应。



参考文献

[1] 蔡赤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挑战[J].广东社会科学,2017,(4),5-14.

[2] 范宇鹏.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比较优势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15),159-161.

[3] 鲍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4] 周国梁.美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5]霍步刚.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9.


图片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肖小娟

推荐人:肖小娟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凌逾:花城如何绽放于粤港澳大湾区?

跨界太极学术 | 凌逾,薛亚聪:挤感空间:香港城市文化

博士论文(台湾)摘要34 | 陈筱筠:1980年代香港文学的建构与跨界想像

学术 | 曹惠民:白先勇小说与台湾“同志文学”的性别想象


【跨界太极】  1036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