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 | 赵敬鹏 孙艳:电影中“语-图”互文的叙事学和符号学探讨

赵敬鹏 孙艳 跨界经纬 2022-12-18




电影中“语-图”互文的叙事学和符号学探讨 

赵敬鹏① 孙艳②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学术经纬 2011年第3期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作者简介]

①赵敬鹏(1987—),男,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影视改编。 

②孙艳(1988—),女,南京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戏剧理论。






[摘 要] 当前学界越来越重视“语-图”互文研究,而在当下视觉转向的语境中讨论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具体到电影这种动态的复合文本才更有现实意义。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电影中图像与语言形成一种并置叙事;从符号学的角度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图像与语言二者构成张力关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关键词] 电影;“语-图”互文;并置叙事;互补 

[中图分类号] J9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CN22-1285(2011)03-0040-04


近年来,关于“语-图”的互文研究逐渐兴起,然而,学术研究中仍然是盲点。大部分学者所关注的只是小说及其中的插图、画本身及其题画诗等“语图关系的静态分析”[1],与此同时,如果将目前的文化转型归纳为“从以语言中心的文化向以形象中心的文化的转变”,“图像不断地驾驭、凌越乃至征服文字”,“一场新的文化战争序幕已经拉开”[2],也许有些耸人听闻,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承载语言与图像的复合文本①,尤其是电影,已经广泛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具体到电影中研究“语图”互文关系才更有现实意义。


电影叙事: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的并置 


国内学者至今为止仍无人问津电影中图像叙事的问题②,也无人关注电影中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并置互文的问题 ,尽管当下文化已步入读图时代,尽管电影已成为图像时代的主要艺术形态之一,但在当前电影学术研究中仍然是盲点。


电影属于综合性艺术,具体地说是一种“声画综合艺术或视听综合艺术”[3]81,换言之,图像文本与语言文本③是电影复合文本的主要构成,如果将电影视为一个“讲故事的人”(本雅明语),讲述者则一手持图像文本,另一手持语言文本。图像文本即电影中一个个画面,因为电影不过就是静止画面的连续呈现,而实际上,“关于电影的学术讨论首先都应当从影像出发”[4];语言文本包括电影中的对话、台词、画外音等。结合具体的电影案例,我们对电影中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进行探究,以期认识电影中的“语-图”互文关系。


图像与语言是人类符号的两翼,然而图像却不具备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特点,且语言“似乎是通向思维的唯一途径”[5]14,进而导致包括对图像以及图像叙事在内的阐释都需要借助语言,但这却不足以抹杀图像叙事的自足性,因为电影诞生伊始是无声的,即完全依靠图像叙事推进影片的发展。比如在《摩登时代》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画面的更迭得知影片所叙述的是一个关于人是如何在工业时代中被异化的故事,并且电影画面本身所展示的图像就带有很强的情节性与幽默感。不过,“随着人们感情的丰富,思想的复杂,无声电影简单化的表意方式已经显得不够用,不利于再现现实,深度开掘主题”[6],在这里,“简单化的表意方式”无疑是针对图像叙事而言的,而因此催生出的有声电影则可以从侧面揭橥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相辅相成的必要性。在默片时代,电影的叙事求助于图像,而到了有声电影的阶段才真正出现图像与语言共同叙事的现象,顺着这一清晰的脉络,我们可以归纳出目前电影中二者共同叙事的若干类型。



一、图像与语言各持一种叙事视角,二者在电影中同时扮演“叙述者”的角色


在《枪王之王》(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2009年出品)中,影片先是通过一系列图像画面叙述关友博巧遇抢劫案,并击毙数名劫匪,成为市民英雄的过程,但是随着庄子维警员介入调查,前面图像叙事的真实性遭到了质疑,我们也不得不怀疑先前的图像应该是从关有博的视角进行述说,而此后关有博被调查出涉嫌参与抢劫,由英雄到罪犯的命运转变折射出无尽的意味。但是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影片的叙事形式,即图像文本与语言文本俨然两个叙述者同时叙述一个故事,二者所叙述的有时都是真实的,有时其中一个所进行的是虚假叙事,但虚假叙事被揭露的过程正是电影发展的主线与关键所在,通过下表可以更加鲜明地理解这一问题。


简言之,无论电影中图像和语言“各执一词”,还是“一唱一和”,都是通力完成影片的叙事,而二者的关系可以恰如其分地解释为“缝合说”,即“‘填充’形象与镜头(镜头包括画面和声音,是电影的基本表意单位——引者注)之间的空白,建构主体对连续性和缺场的位置性的感觉。镜头颠倒镜头,以其变换的观众位置和自我/他者的认同,这是电影中的缝合范式”[7]79,因为电影镜头可以任意剪辑、甚至拼接,严格意义上的图像叙事和语言叙事并非绝对真实,换言之,影片的镜头与其叙事真实性之间也存在一种“空白”,此时就需要对方来证实或者证伪,这也就带动了观众切换视角,从两个角度审视电影的叙事,进而在影片中寻求到某种认同感。“视角的局限性会产生靠不住的叙述”[8]95,两个持不同视角的叙述者共同叙事的最大优点便是避免了单线程、孤视角的阅读,二者之间的互文关系使我们可以把电影放在联系的(文本之间的交流)层面上进行思考[9]57,同时还“要求‘读者’不健忘,就想蒙田定义的那样(话语一半在于言者,一半在于听者——引者注),他必须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顺序调动自己的知识”[9]85,也就是说观众在欣赏影片的时候,一边通过图像的叙事了解影片的进展,同时还不能忘记图像中的事件、情节,以便与包括语言文本在内的电影后续叙事联系起来,当我们在影片的最后,回头思考《枪王之王》中关友博一开始的陈述,即用图像叙述他巧遇抢劫案的经过,他明显地漏掉了枪杀交通警这一行为,将这一段图像做了“剪辑处理”。总之,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并置与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所倡导的“双声阅读”[10]37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在叙事的层面上灌注了互文的意识,更是将这一意识融汇至艺术的接受过程之中。


二、图像与语言合作完成影片叙事时序的转换


我们在对图像与语言共同叙事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将二者拆分开来进行论述是一件极其吃力且不讨好的事情,因为电影中的语言和图像并不像静态的复合文本中那样易于区分(如题画诗就在画旁边的空白处),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一种胶着的状态,图像文本叙事时充斥着对话,语言文本叙事的同时,图像画面也在不断地跟进,但是我们仍能通过叙事时序这个角度来考察看似“无缝链接”的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从整个电影的叙述形式上讲,单一的时序不无乏味与死板之嫌,但是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转换方式,即通过字幕④来提示或者更换叙事时序又未免过于直接与手法上的拙劣,所以借助某个标志性的、富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图像画面,或者与之同步、分立的语言文本,这一问题就得以很好地解决。
《Three Idiots》(中文译名《三个傻瓜》,VinodChopra Films 2009年出品)在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当查图尔用手机给法涵、莱俱展示当天的日期——“9月5日”时,后者显然不知道查图尔要做什么,很自然地读出日期,观众亦是如此,但是当查图尔将水塔墙上刻画有“9月5日”的字样擦拭清楚之后,法涵、莱俱若有所思状,镜头逐渐拉近墙体的字样并予以特写,灰色的墙体淡去,一个夜幕下的“9月5日”字样又逐渐淡出,此时的查图尔在发誓打赌。于是我们可以得知,影片的时序已转入倒叙,而尤为巧妙的是,用一个刻画的日期字样来回忆那段令人“刻骨铭心”的赌注与若干年后的约定。


以上是图像文本在变换影片叙事时序上起主要作用的情况,而利用语言文本来达到这一效果的现象也有很多,普遍采取的是画外音(Sound-Over)的方式。典型的如电影《红高粱》,开头便是一段画外音——“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很显然这是传统讲故事的倒叙手法;然而随着图像画面中出现“我奶奶”新娘形象的时候,画外音又起——“这是我奶奶”,此时影片的叙事时序已转入顺叙;给“我奶奶”蒙上红盖头的过程,画外音——“坐轿不能哭,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电影中的“我奶奶”恰恰既哭轿又吐轿,而且还掀掉了盖头,开始了一段传奇故事,这又将影片的时序转到预叙上来。影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连续变换叙事时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叙事形式,更是调动起观众观看的欲望。其实,除了画外音,台词本身也能“切换”影片的叙事时序,例如在电影《美丽的大脚》开始,先是平行推进两组镜头——镜头1是公审因愚昧盗窃铁路轨道钉的张美丽的丈夫(王玉明),镜头2是张美丽提刀杀猪。这令人匪夷所思的组合着实使人迷惑,但是当王玉明说“报告政府,我想吃碗红烧肉”时,出现了张美丽抱着一坨肉气喘嘘嘘地奔跑的画面,我们终于明白上面两组镜头的用意了——丈夫因盗窃被捕,临行前想吃一顿红烧肉,做妻子的杀猪取肉去送给丈夫,可以说只有王玉明的这句话才解释了这段电影的时序,即倒叙和插叙。事实上,电影中图像文本与语言文本的关系只存在两种情况,即“表述同步”和“表述分立” ,上述案例中,张美丽杀猪的镜头与丈夫请求吃红烧肉的镜头都属于“表述分立”⑤,二者图像呈现的与同时表述的并不相符,而之后张美丽抱着一坨肉奔跑则属于“表述同步”,因为此时她的行动已得到解释,正是这种“同步”和“分立”造成了影片时序的多种变化。

电影运用图像进行叙事,结束了传统艺术⑥中语言叙事的霸主地位和单一局面,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表意形式,延长了通向文本意义的路径,而且在叙事的层面建构了“语-图”互文关系。以上我们仅是撷取了图像与语言并置的两个方面,二者的互文关系已经彰显,限于篇幅,我们没有能够分析二者并置互文的各个方面,但是电影的叙述主体如何在图像与语言之间生成、电影如何跨媒介进行叙事等诸多问题仍值得我们去探讨。
电影符号:作为符号的图像与语言
以上对电影“语-图”关系的讨论是在基于叙事学的学理,接下来,我们将从符号学的角度继续考察二者在电影这个复合文本中的互文关系。
曾有学者声称“文学若是仍然愿意进入影视媒介的话,那么它就必须臣服于图像”[11]33,“影视的诞生就是文学的死亡”[11]37,这是否意味着图像就一定是文学及文学的媒介——语言的主人和终结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图像与语言作为人类符号,二者确实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从存在的本质属性来看,图像的存在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具有空间性,而语言则具有时间性。但是二者却并非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即使是静止的图像,它的画面也是定格在某一瞬间,换言之,图像也具备时间性,而语言也通过词语的堆砌构筑出一幅想象的图像,即语像,语像是思维的图像,虽然不能占据实在的空间,却也能占据一定的想象空间,恰如霍金所言“一个事件是发生于特定时刻和空间中特定的一点的某种东西”[12]32,也就是说,对叙事而言,时间和空间本来就不可分割。电影是持续运动的画面,是动态的复合文本,所以这里的图像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时间,不再是特定的瞬间,而一旦图像的空间得以时间化,图像叙事才成为可能,这正是图像叙事的本质所在[13]。但是,电影图像叙事的勃兴是否牺牲了语言叙事?上述二者的并置互文关系就是有力的证据,“文学(语言)必须臣服于图像”的论点自然只是流于情绪性的表达。
其次,图像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充满了任意性与线条性的张力。如果说语言是一种以任意性为基础,受制于线条性的符号,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语言本身就具备时间性,但是在电影这个动态的复合文本中,图像与语言同时受制于符号前后排列的时间线性。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不妨以《泰坦尼克号》这部经典性的电影为例,在影片中,先后展开了以下几幅图像——泰坦尼克号行驶在海洋上,船大约占到一半的画面;推进镜头,船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而杰克和他的朋友站在船头,与船相比非常渺小;邮船在行进中,几只海豚不停地跃出海面,海豚与巨大的邮轮在个头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仅是通过这些图像画面,我们也许可以认为这是描述泰坦尼克号的庞大,通过接下来“她是史上最大的交通工具”这句台词,我们最初的判断在语言符号这里得到了确认,但是假如仅仅抽取其中的一幅图像,我们可能会以为海豚不停地跃出海面是这趟处女航中的一个插曲、给邮船引导航向,抑或是给航行带来好运的兆头等等。换言之,线条性在电影复合文本中已经上升到语境的高度,没有它便会带来理解和阐释上的难度。同时,既然是按照一定的次序对图像符号与语言符号进行排列,那么这种线条性就带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如女主人公露丝坦言自己当时觉得“生活了无生趣”,“仿佛站在悬崖上,却没人能拉我一把”,所以压抑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随后影片出现了露丝奔跑的画面,镜头特写那一双正在跑动中的脚,倘若截取这个镜头加以观照,语言符号线条性的规约与此时图像符号的任意性之间的张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压抑,所以露丝意在逃离,慌乱地奔跑无疑是合适的表达方式,但一个奔跑的镜头却不止能透露出“逃离”这一种信息,如果将这种任意性视为无目的性,线条性是一种合目的性,那么语言与图像之间的这种张力则可以看做“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三,从接受方式上讲,电影中的图像符号主要诉诸视觉,语言符号诉诸听觉,所以现如今对电影的美誉无非是“视听盛宴”之类的措辞,但是我们可以发现电影中的视与听、图像与语言已经异常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首先,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互相指涉,即语言的所指能够在图像中体现,在语言中也能寻到图像的所指。年迈的露丝回忆当年杰克参加上层聚会时“一定很紧张,却没有失态”,而与此相应的图像极为恰当地体现了这句语言的所指——杰克不懂怎样使用餐具,甚至不会吃鱼子酱,但他却机智地应付了各种人的嘲讽与诘难。当邮船撞到冰山后,一位抱着孩子的妈妈问船长“请问我该去哪里”,接下来特写的图像画面是——船长不语,走回了驾驶室、一群提琴手们原本要各自逃命,却最终又返回继续给大难之前的人们奏乐、一对老人躺在船上互相安慰、一位妈妈哄两个孩子睡觉以及众人逃难的远景、全景、中景场面,简言之,这几个特写的镜头以及众人逃难的镜头画面都在体现面对灾难“我该去哪里”的所指,而这些图像的所指意义又能在这句话中得到阐释,这正如互文性所强调的那样“向读者的假设开放”[14]209,观众完全可以对这句话展开想象,与此同时图像也展开“它”对这句话所指的呈现,二者的进程是同步的,实质上就是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的互相指涉。其次,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互相补充。“言不尽意”,所以“立象以尽意”,在电影中“言”并不一定“不尽意”,而是有意而为之,因为图像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可以弥补语言在这方面的缺陷,“请问我该去哪里”与相继的图像画面就能解释这一点,对于这个追问,图像无疑是极为必要的补充。同理,假若没有杰克风趣的语言替自己解围,他参加高层宴会这段画面就失去了原本丰富的意味,仅是一场聚会而已,也不可能在露丝的头脑中留下几十年的印象。概言之,电影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意在将图像与语言紧紧捆绑在一起,不去争辩图像符号与语言符号的高下,而是让二者在表意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充分展现了电影艺术中的“语-图”互文关系。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叙事学的层面观照电影中的语言与图像,还是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考察,二者似乎并没有出现格格不入或者互相排斥的现象,相反,正因为电影动态的复合文本性质,语言的时间性弥补了图像本身这方面的匮乏,故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得以并置;而图像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也补充了语言此处的弱点,图像与语言之间充溢着任意性与线条性的张力关系,同时听觉与视觉被充分调动,使语、图二者的优点得以扩大。





注释 

①如插图本小说、电视诗歌散文、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有学者称这种由“形象和文本结合起来的合成的综合性作品”为“形象文本”,实质上与我们所言的“复合文本”无异。参见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需要说明的是,如插图本小说、画本身所包含的题画诗等,属于静态的复合文本,而电影、MTV、电视诗歌散文则属于动态的复合文本。②国外早已开启了对有声电影声音与画面“双重叙事”的研究,如安德烈•戈德罗、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马塞尔•马尔丹:《电影作为语言》,吴岳添、赵家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不过,尚未对语言和图像并置叙事进行专门、系统地讨论,也没有纳入“语-图”互文研究的范畴。③图像文本针对电影中的“画”、“可视”部分而言;语言文本针对电影中的“声”、“可听”部分而言。 ④典型的如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中,用“这是一个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真实故事”、“这次谈话之后,老三一连几天都没有露面”等等诸如此类的字幕形式来标示故事发生和进展的时间,但这种方法多为人诟病。 ⑤“表述同步”,亦称“声像合一”,即电影的表呈部分(图像、画面)与述说部分(语言声音)同时发送,同步呈现;反之,“表述分立”指电影的表呈与述说不同步。参见康尔:《电影表述研究》(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6页。 ⑥尤其是与电影密切相关的文学,“传统”是相对电影产生在文学之后而言的。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赵宪章.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江海学刊,2010,1.

[2]周宪.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J].电影艺术,2010,2.

[3]汪流等.中外影视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4]贾磊磊.镌刻电影的精神——关于电影学的范式与命题[J].当代电影,2004,6.

[5]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胡克.从多角度理解中国无声电影——读《中国无声电影史》[J].当代电影,1996,5.

[7] 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M].李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9]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0]Julia Kristeva. “ Word, Dialogue AndNovel” [A]. Toril Moi. 

The Kristeva Reader [C],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11]金惠敏.媒介的后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M]. 许明贤、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龙迪勇.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7,9.

[14]Graham Allen. Intertextuality [M]. London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总编:凌逾

责编:陈海城

推荐人:陆婵映


往期精彩

跨界经纬学术 | 龙迪勇:叙事迷宫的另一条秘径——空间叙事学的基本问题与学术价值

跨界太极学术 | 唐小林:寻找灵魂:建立一种主体符号学

跨界经纬学术 | 王铭玉:符号的互文性与解析符号学 ——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研究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

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第1751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_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