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 | 蒋述卓:静思短章

蒋述卓 跨界经纬 2022-12-18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文章由蒋述卓先生授权发表,感谢蒋述卓先生对“跨界经纬”的大力支持!




静思短章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蒋述卓


在这个特殊的春节、特殊的避疫与抗疫的时期,除了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科研人员、军人、工人、警察、社区管理人员、一些组织抗疫的政府公务员等等,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家静思,这真是一个让我们集体修行的机会。我在思考着这些日子里的一切,有时夜里想着想着,竟然再难入眠。



寂静无价:


寂静中获得启示,是对生命的大关注


什么是寂静?这个春节过的就是寂静了。寂静的街市,寂静的社区,寂静的公园,寂静的景区,寂静的一切。我活了六十多年了,小时候的记忆好像只有上世纪60年代末期流行脑膜炎的时候有过这么的紧张,但还没有这么寂静。



我们春节的辞典里总是写满着热闹与火红:红对联、红灯笼、红爆竹、红烟花、大年初一的上门拜年闹红包、正月十五的闹元宵,庙会与赶集的热闹、宴席欢声笑语的热闹,等等等等。而庚子年的这个春节,一下子不让出门,不让聚集,一切变得冷清的时候,我们变得无法适应了,连手脚都不知道放哪儿合适了。


我们不习惯寂静了。其实,这正是我们关注点存在的盲点。


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初期,一位名叫蕾切尔﹒卡逊的女记者也是科普作家写了一本书,就叫《寂静的春天》。她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写出了有毒的化学药品对环境的伤害,造成了生态的破坏,整个春天里听不到蛙鸣鸟啼,世界一片寂静。


她在该书的第一章“明天的寓言”里就描述了一派寂寥荒疏的似乎就是世界末日的画面:这是一个生气全无的春天,没有鸟、蜜蜂、蝴蝶,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地。连垂钓者也不来这里,因为鱼儿也绝迹了。



她关注这个寂静的春天,提出了要中止农药“六六六”药粉的生产,因而推动了一场保护生态环境的革命。自然,她也遭到那些农药生产者的强烈攻击。她的书就像斯托夫人的那本可以引起美国南北战争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一样,具有极强的冲击力。


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


卡逊从春天的寂静里听出了异样,这是一种生命的大关注,是一种关心人类命运的大情怀。今日我们面对这场寂静,难道不能好好关注吗?这用生命与血的代价换来的寂静,我们能不好好倾听吗?它难道不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命运吗?我们不能从这种从未有过的寂静中获得某种启示吗?


寂静中有生命的呐喊,自我的反思,灵魂的拷问。我们曾经有过寒食节,在那一天不能生火,为的是纪念一种骨气。农历己亥年除夕的前一天,阳历公元2020年1月23日,能成为我们的禁足静思日吗?就如犹太民族所拥有的安息日一样。


寂静无价。




从我做起:


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屡禁不止?


在追寻新冠肺炎病毒来源的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呼吁要禁止野生动物的交易市场,要大家都不吃野生动物了,这的确是天大的好事。其实这从2002年11月至2003年5月“非典”爆发到制止那时起,这种呼吁一直都在。但为什么就屡禁不止呢?


这就是市场,是消费,是习惯——极坏的习惯导致的。如果没有买方市场,没有消费者,这吃野生动物能形成风气吗?市场消费的数据告诉我们,自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制止公务吃喝之后,餐饮业成U字型走向,这两三年几乎都是普通老百姓出入餐厅了。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吃野生动物,那市场还存在吗?保护野生动物有法律,有规则,关键还在我们自己的心里有没有规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我们的消费习惯的确有些太畸形了,也太大手大脚了。攀比,炫富,一切不达豪华、顶级不罢休。我们不是森林大国,资源也很有限,但我们用起纸巾来毫不吝惜。在泰国与日本,五星级酒店的餐厅里也不随便放纸巾,你如果需要的话要向服务员讨要。日本天热的时候,上班的男人们都备有一条汗巾。


这恐怕就是文明,文明靠什么养成?靠习惯。在口袋里装一条手帕,我觉得用它并不是土,是良好的习惯。不吃野生动物也要成为我们的好习惯。


在张贴标语呼喊口号主张与提倡一种观念与价值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是将自己排除了的呢?


从我做起,我们往往对之视而不见。



逆行敬业:


我们最痛恨的是那些尸位素餐者!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之后,这些天最爆款也最泪奔最鼓舞人心的就是那些“逆行者”了。坚毅而心怀大爱的钟南山院士,处处透露温情与诚意的李兰娟院士,年三十晚上从上海奔赴武汉的军队医务人员和现在不断从地方与部队支持湖北的医务人员,建造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他们都是我们民众的守护神,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英雄。


将他们称为“逆行者”,是因为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有危险的时刻还要挺身而出,这是需要勇气与大爱精神的。



看了四川那位女医生的丈夫在送别他妻子时说的“只要你平安回来,老子包一年的家务”,你觉得这平安的祝语中不包含着生离死别的意味吗?看着那些印满红指印的请战书,你不觉得那就是上战场的生死书吗?


看到湖北两位年轻的医生,他们已经回家准备过节了,但疫情一公布,武汉封城交通受阻,他们却想方设法最后在交警的支持下返回武汉的医院去参加抗疫。这怎么理解?用英雄,用大爱,用高尚,这些字眼都不过分,但我理解他们所秉持的就是他们的初心——医者的“敬业”。


因为他们是医者,他们没有忘记最古老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没有忘记他们学医从医时的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不辞艰辛。在新冠肺炎威胁到同胞生命的时候,他们不能不在场,更不能当逃兵。



这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那二十四个字当中的两个字“敬业”。我们说要向这些逆行者致敬学习,那就从这两个字做起。如果我们都做到了这两个字,我们就能为国分忧,为国出力,核心价值观就能从我们的手中构建起。


初心不是空洞的,就是我们从事任何事情的动机,是我们职业生涯的出发点,是我们追求幸福人生的原动力。医者的高尚就在于他们不忘初心,不负职业使命。


这些英雄们也是人,是丈夫妻子、父母儿女,他们也有痛楚,他们非常清楚出征的风险。他们流泪,为人类的生命受到威胁而流泪;他们不是不知道危险,而是知道履行自己职责时不能退却。他们的高尚就建立在敬业的基础之上。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怕就怕承担了一种职业责任在身而不敬业!我们最痛恨的也就是那些尸位素餐者!


抗疫医院里没有辞职的保洁员是敬业,那些在高速路口测温的交警公安是敬业,那些整日奔波在社区为防疫抗疫工作的人是敬业,那个冒着风雪坚守在检查点的人是敬业,那些还在为人们送菜送快递的人也是敬业,尽管他们没有医者那样直接面对患者的危险,但他们依然是高尚的,同样要得到我们的尊重。


所谓平凡中见伟大,危难时见英雄,敬业看起来最平凡,但真正做到其实不容易。


我们是不是总想着干大事伟业而忽视平日的职业呢?



不再盲从:


别被“网”遮蔽了双眼“网”住了思想


信息轰炸,恐怕是这些日子里体会极深的。大家宅在家里,在信息不明情况不清的时候只有看手机,离开了手机就魂不守舍。最初是越看心里越没底,再看反而是心里有主张了。为什么?因为虚假的信息多了,网络的暴力多了,网络中的自相矛盾或者被揭穿的假象教育了我们,我们不再盲从了。


这其实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机会。


我们日常在微信朋友圈里做的最多的就是点赞,因为微信里设置的就是赞与评论。评论要花功夫去思考,赞只需手指一动。这是为懒汉设计的程序。所以我们动不动就是点赞。


微信里最常用的那些表情包排在首位的总是竖起的大拇指。但当我们不经思考就随意点赞的时候,后来发现却是有问题的了,有时候我们是上当受骗,更有甚者有时候我们还成了恶势力的帮凶。懒汉式的点赞总是要付出代价与成本的。


网络场也是社交场,网络微信群也是部落群,当整个社会的网络聚集在一起信息海量般涌现在你面前时,你真的是感觉到无从把握。当网络中暴戾气越来越重时,你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


这时候,需要的是你的分辨力、判断力了。“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前人能在海量的古籍文献和话语里放出自己的眼光,我们现在难道就不能做到吗?分辨力和判断力是产生定力的基础,盲从就只能随海浪漂浮,最后六神无主。


抗疫时医者是高尚的,是英雄,是天使,不抗疫时网络信息会把他们妖魔化为吸血者,这是正常的吗?当可尊敬的医者要成为弱者也需要保护的时候,这个社会正常吗?


每当经过小学校门口看到那些持钢叉的保安像一尊门神那样站在门口保护小学生,我的心里就发痛,如果有一天我们要在每个医生就诊的门口都派一个持钢叉的保安保护他们正常持医,你不会觉得生活很荒谬吗?发明的钢叉是神器,而我们心中的神却没有降临。


对生命的尊重,对职业的尊重,对弱者的同情与保护,这就是平等,就是友善,就是灵魂,是我们心中的神。我们社会包括网络社会少一些戾气而多一些宽容和理解,我们心中就多一些平静与安慰。当我们平日在网络里痛扁医生的时候,我们没觉得存在问题吗?当然,我不否认从医者中有个别劣迹斑斑的,但把个体扩大到整体扩大到一个行业,我们做得合逻辑吗?


当全社会都认同以暴抗暴、以恶制恶的时候,社会的死结会越解越死;当戾气充满全网络社会时,我们何以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我们与医生们不在一个共同体内吗?构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那就更加遥遥无期了。


有诗人说生活就是一张网,没错。网络社会是把双刃剑,我们不讲麦克卢汉“內爆”理论的高头讲章,但知道虚假与带病毒的信息会一寸一寸地吞噬我们黄金般的光阴与生命。我们千万不要被“网”遮蔽了双眼,“网”住了思想。


放出你的眼光来,不要盲从。拿出你的思考与判断来,不要偏信。打开你开阔的胸襟来,不要偏激。


总编:凌逾

责编:黄馨怡

(注:文中标题为羊城派编者所拟。)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1757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