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出版特辑 | 李瑞晶:地方传统文化出版传播路径探析

李瑞晶 跨界经纬 2022-12-18

*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地方传统文化



出版传播路径探析


中国大地幅员辽阔,生灵俊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璀璨夺目。在中国传统文化庞大的体系结构中,地方传统文化相互独立,又相互嵌连,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综合体。欲谈中国传统文化之弘扬,必难以同地方传统文化割离开来。各地出版传播行业作为重要的文化生产、传承力量,理应负重涉远,厘清责任,积极探索地方传统文化出版传播的相关路径,本文将就该问题试作初步探析。因文化的沿袭、传承、弘扬从来不是凭借一方之力,因此本文的论述前提是,地方出版机构同不局限于政府、民众等的社会各方通力合作,共谋地方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




01





建构凝萃地方特色文化记忆的阅读体验场景

中国大地上,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独特标签,如成都是“美食之都”,上海是“时尚之都”,广州是“商业之都”;每一方水土都孕育着极具区域特色的文化,如上海的“海派文化”,岭南地区的“岭南文化”。传承、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理应遵循如下逻辑路径:首先亟待厘清的是某一城、某一区域的核心文化特色是什么,即研判出其文化定位;其次,需要在这一文化定位下,从多视角、多维度对散落的文化资源信息进行梳理和打捞,通过深入钩沉、梳理历史文脉和历史叙事,挖掘出文化精神特质,进一步细谨深化其文化定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肖怀德认为,可以从历时性维度、社会文化的共时性维度、文化地理的空间维度对文化资源信息展开梳理,“比如,从历时性维度,应该如何进行前后历史的延展和定位?这些文化资源与历史前后的典故、遗址的关系如何?从社会文化的共时性维度,这些文化资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如何?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诞生了这样的文化资源?从文化地理的空间维度,是什么样的地理地貌、空间环境下形成了这样的文化资源?它们与周边地理环境中的其他文化遗存的关系如何?”。①上述两个步骤实则是并行的,反复思考和辨析“我有什么”和“我是谁”的问题。再次,需要打通古今,串联往昔与今朝,即研琢清楚现代生活为什么需要传统文化?既往历史中的传统文化遗存如何同现代生活建构起链条关系,即现代生活有何种实际需求是能够借助传统文化形态来形成满足或达到增色效果的?如何有效规避传统文化在当代语 境下的“水土不服”问题?最后,怎样才能让流动的,无影无形的文化真切地为栖居在此处的大众所感知,唤醒文化知觉,产生文化认同感,并让外来者体悟到文化魅力,促进某一地方文化的城际交流或国际传播?


笔者认为,让地方传统文化重归日常生活需求,建构凝萃地方特色的文化记忆场景,在文化场景中刺激人的文化感知触点,继而唤醒文化记忆,或许是未来可供探寻的方向之一。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特里·克拉克教授通过对人与空间的互动思考提出“文化场景”理论,该理论将城市文化场景分为建筑与空间的城市客观结构,如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剧院等基础设施;以及由这些设施和相关活动引导出的体验感、价值观、审美趣味等城市文化的主观认识体系。其中主观认识体系可以分解为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三个维度:真实性即“何者构成城市文化存在的本源”,表现为通过城市建筑特点、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特色风景等捕捉到的对该城市的直观、真实印象;戏剧性则在真实性这一维度上进行延伸,除却对城市文化的直观感受,还包含自我对城市文化氛围的表达和展现;合法性则是在前两个维度上形成的自我的认同感,主动寻求和城市文化的契合点,由体验文化逐步升级为品味文化,这一维度的主动性更为强烈,体验或许是被动地感受,而品味则更偏向于主动参与和品读。②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夫妇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的思想内核,同“文化场景”理论的内在机理异曲同工。他们认为文化记忆根植于历史中深厚的文化积淀层中,有自己的固定点(Fixpunkte),只有通过文化造型(dieKulturelle Formung)以及机构化或制度化的沟通、交往才能将记忆的内容固定并传承下去。前者指礼仪仪式、文字记载、文物的物质性存在和空间场域的存在,后者主要指记忆主体的参与行为。③由此可以将上述两种理论思想进行并联思考,文化记忆场景是什么?文化记忆场景可以被认定为城市客观结构和主观认识体系的综合体。较佳的文化记忆场景需要具备哪些要件?首先需要一个空间场域,然后在一定的空间场域内,依托文化象征物(即文化符号)、文字文本内容(可以延伸为承载文字文本信息的相关媒介,如书籍)以及记忆主体参与的、具备组织性和仪式感的沟通交往活动来完成建构。此外,正如上文所提及的,空间场域的择选应当考虑回归大众日常生活需要,文化场景的定性也理应凸显地方文化的魅力亮点和特色风味(针对外来者),关联大众对于这片土地的记忆思绪、亲密关系和归属感(针对本地民众)。本文所提倡建构的文化记忆场景,既需要考虑到出版传播行业的专业能力,也要顾及到回归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另外,地方传统文化出版传播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受众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即通过出版传播举措让受众更好地认知、体验、品味、认同传统文化。因此,本文提出,让地方传统文化和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的阅读体验相结合,建构出凝萃地方特色文化记忆的阅读体验场景。


出版传播业作为关键性的社会文化推动力量,其各层级角色在打造、建构地方特色文化记忆的阅读体验场景中,具备天然的优势和专业的资质。作家和出版传播机构能够提供内容资源、灵感来源、专业策划能力和传播能力,实体书店、阅读馆、图书馆等出版业终端角色则可以提供线下的空间场所、基础设施和延伸服务。近几年,全国部分城市的出版传播力量已经成功实现合作,发挥出版传播行业的专业优势,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记忆的阅读体验场景案例也陆续显现。2018年于安徽合肥落地的,国内首家徽文化主题书店——“徽州书局”就是颇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案例。在中国书刊发行协会主办的“2019中国书店大会暨'新时代杯'2018时代出版·中国书店年度致敬盛典”活动中,“徽州书局”从全国100多家书店中脱颖而出,荣获“年度主题书店”奖项。该书局由合肥知名教育书店品牌“育才书店”转型而建,作家、出版人、书店文化空间设计专家、中国最美书店设计师三石先生策划、设计和打造。建构凸显地方特色文化记忆的阅读体验场景,首要的是在空间设计、氛围营造上巧妙运用好地方特色文化的符号和象征物。文化记忆同文化象征物的关系甚为紧密,文字言语难以传达到位的东西一旦借助物化形态固定下来和呈现出来,往往会形成一个时代文化记忆的有力表征,即阿斯曼夫妇在“文化记忆”理论中所说的集体记忆在时空关系中的“结晶点”。③“徽州书局”在环境风格营造、场景设置上以多种多类徽派符号元素为基调,高耸门楼、木雕楹柱、马头翘角、瓦当斜檐、黛瓦白墙、精湛三雕、窗棂槅扇等诸多徽派建筑的典型元素和形态特征与现代书架有机融合,徽州经典的“凹”、“口”、“H”、“日”四类经典建筑形式则被巧妙化用在空间布局设计中。




徽州书局


其次,既然是以阅读体验为主的地方特色文化记忆场景,图书类型、图书的主题内容需要仔细考量,这与受众的阅读体验形成直接相关,文字和阅读的文化浸润、传播效果是“润物细无声”的。最为合理的图书择选和展陈标准是以地方特色文化为中心,并向外辐射至更大范围的中国传统文化,各种文化本就该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徽州书局”图书总量约3万余册,图书类型以精品中国古典文化和社科图书为主,大众书籍和学术书籍均有涵盖。在收集图书资源时,广泛调动体量庞大的出版传媒集团和安徽各地特色出版社,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感。书店总经理张建兵坦言,“为了选好传统文化的精品图书,我们邀请了众多安徽的学者、教授、资深读者共同为书店选书,并得到了安徽时代出版传媒集团,尤其是黄山书社出版社的大力支持”。④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黄山书社等众多名社名书,以及安徽时代传媒集团旗下各出版社的精典图书一齐汇聚于“徽州书局”中。而为了更好地凸显徽文化特色,书局内单独设有“大美安徽”专架,专门陈列关于安徽传统文艺,如黄梅戏、剪纸的精品图书。


除却优质图书的销售,阅读之外延伸的文化体验服务,也决定了地方特色文化氛围的表达,以及受众能否主动参与品味地方文化,自主进行文化记忆的复苏和唤醒,寻求自身在文化中的共鸣点和认同感。文化体验服务如何做?首先应秉着多元化的原则开拓丰富多类的文化体验活动,不局限于单一类别和文化媒介的应用,不同文化活动内蕴藏着不一样的文化记忆点,不同文化媒介的应用能够帮助受众回顾不同类别的文化记忆,乃至于再建造丰富百态的新的文化记忆(相对于未来而言是新的);其次,应着力于将地方优秀传统文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艺纳入文化体验服务的体系中,因为该部分可以称之为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粹,理应作为重点对象延续、弘扬。“徽州书局”围绕“徽文化”“传统文化”的重心深入开掘系列文化生活美学活动,如朗读活动、古典文化与美学讲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徽文化为主题的美术摄影展览、中国古典音乐及地方戏曲(如黄梅戏)演出、书法和国画培训以及徽州文化研讨活动等。不同于国内遍布的朝着售卖实体文创产品、餐饮转型的实体书店空间,“徽州书局”跳脱出“千店一面”的窠臼,旨在将自身建构成汇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服务、经典文化教育、传统艺术展演、徽文化研讨、中式品质生活体验于一体的文化场景消费空间,搭建出国内第一家以阅读体验为主的徽文化传播与研讨平台,不仅为合肥市和安徽省创设了新的文化地标,而且为徽州人建造了心灵归属的精神乐土。徽州古韵的文化基因同现代文化生活体验融合互涉,共生出古徽州的历史故事和文化记忆,连通徽州人血液里流淌的文化记忆密码,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悄然而生。


徽州书局


“徽州书局”的策划设计者三石先生还曾操刀策划、设计中国最美欧式书店——哈尔滨“果戈里书店”,中国首家“粮都”主题文化书店——黑龙江富锦新华书店,中国首家纯正民国风格的社区书店——南京“吾在书社”,2017中国十大特色书店、红色文化主题书店——延安中国红色书店等颇多以地域文化根基为特色的复合式主题书店。纵观三石先生策划、设计的每一家书店空间,地域的核心文化魅力和差异化的品牌特色都被精妙提炼出来,均可称之为出版传播领域内地方特色文化记忆场景建构的优秀范例,这凸显出出版人的职业嗅觉和综合专业能力,其背后都暗藏着其对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的梳理和对城市人文特色的精准把控。


文化记忆场景的沉浸感和共时性,是催生大众对于地方文化的共鸣感和认同感的利器。在传承、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方面,地方出版行业需调动自身积累的文化知识资源、专业人才资源、传播策划能力资源,梳理整合地方的历史文脉,挖掘大众共有的城市文化记忆点,萃取出城市核心人文特征,打造出符合自身专业特性、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关照大众生活需求的文化记忆场景。


延安中国红色书店




02





MPR技术优化地方志书出版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志,古称地志、地记、图经、方志等,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极具地域特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赓续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对地方志书作历史回溯,可以发现“方志”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成书的《周礼》(一本有关典章制度的书)。该书第十六卷“司徒教官之属”有文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虽说此处的“方志”更偏向于史书,同今日方志书的内涵并非完全等同,但古人并未将“史书”和“志书”作明显区分,凡是记载一地方客观事物、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的书,都可谓之方志。而后随着历史的沿革和文学的发展,史和志才逐渐演变为联系与区别并存的两种文体。



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典籍《越绝书》


据统计,我国历代编修的地方志现存达8500多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1/10。⑤地方志书颇具地域文化风采,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典籍和历史文化遗产,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用,能够为后世储备全面、系统、翔实的文史研究资料,给地方治理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历史借鉴价值;还可将我国历时历代的山河风物的广博、历史文明的灿烂富丽呈现给广大国民,濡养国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亦能传承和彰显中华文化气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国家曾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如2006年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和2015年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布置规划全国各地地方志书的编修工作和地方志事业的发展方向。


因此,优化地方志书的编修、出版工作也是出版传播行业助力地方传统文化弘扬、传承的路径之一。在媒介技术重塑出版业态的当下,出版资源、数据、信息实现了数字化“云端”存储的转向,地方志书的出版也可依托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优化和进步,多地已逐步推进地方志数据库的建立。数字出版商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现已开通“中国地方志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级各类新方志近3万册,1949年以前的旧方志近5万卷,所收录的方志覆盖全国范围,囊括的类型有综合志、部门志、地名志、企业志、学科志、特殊志及地情书等。


地方志作为资料性文献,可将其归属于出版学意义中的“工具书”,其资料容量庞大、分支繁密的特征和收集整理的完整性、多元化需求,决定了其未来多媒体、跨媒介的出版走向。但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不仅促成地方志书的本体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宝,其特有的编修方式也已然成为一类特有的文化属性的传统惯例。此外,志书的体例亦颇为考究,总体来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构和篇目,二是体裁、文字表现形式和行文规范。其结构特点表现为“横排门类,纵述史时”,行文特点表现为“述而不论,寓论于述”。⑥固有体例是地方志书的中心主轴,若缺少这种体例,志书则不可称为志书。因此,对于地方志书而言,其历史文化特性和价值的凸显,有很大一部分需要依托纸质载体和传统的编修行为这些看似古老的要素来实现。若完全放弃传统纸质书本的形式,而统一转变为全数字化的呈现方式,或许会有失偏颇。所以,地方志书的编排和出版,若能寻求一种兼顾传统载体和新兴元素的“中和”方式,则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二元统一,存留住地方文化志书的原汁原味。


MPR出版物这一出版物种形态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可供地方志书的出版作未来方向参考。MPR是多媒体印刷读物(Multimedia Print Reader)的英文简称,是继纸质出版物、音像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后的第四个出版物种。⑦其以MPR码(一种隐形条码)为内在技术核心,这些条码可作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介资料的拓展;借助MPR阅读器进行阅读行为,同时配备MPR网络数据资源平台作拓展资料的储备。现阶段的MPR出版物,主要是在纸质出版物内嵌入隐形的音频文件条码,借助 MPR 识别器(MPR点读笔)直接点触纸张上的图文内容,纸质出版物便可“发声”,依靠音频媒介完成内容表达,从而满足读者的视听双感官体验,达到更佳的阅读效果。MPR技术若能在未来继续精进,可以试想,在嵌有“隐形条码”的纸质出版物上,借助智能手机等新一代便携式的智能设备,便可以继续获取和图文对应的视频内容,届时MPR出版物的富媒体化呈现效果将更佳。


MPR阅读器


对于地方志书而言,选择MPR这一出版形态,有以下优点:首先,地方志书中诸多内容,譬如流传性不广但特色鲜明的地域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某些地区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重大事件的现场实况等仅凭文字和少数图表难以准确、全面表述,此时利用多重复合的媒介形式进行表达是最为适恰的,MPR便可将生动鲜活的多媒体信息与纸质文献作有机结合。其次,MPR可以在不改变地方志书的传统体例、编排原则、原始样貌和受众阅读习惯的同时,扩展获取更为丰富的数字化信息的途径,地方志书古老的传统文化形式和新媒介时代的阅读创新均可兼顾,有效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质融合,分阶段逐步完成地方志书在新媒体时代的出版创新,规避“硬着陆”可能对编纂成本、业务流程、社会接受效果产生的不利影响,使传统志书与数字化新媒体志书实现良好衔接。最后,MPR 地方志书可以关照到多方人群的多样化需求,尤其是盲人读者。地方志书为有视觉障碍的人士带来极大福音,突破了该类人群的学习和阅读障碍,为其创造了平等获取知识的机会,实现了出版物应当具备的社会效益,未来地方志书的盲文出版同样指日可待。


MPR读物阅读操作


MPR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到地方志书这一细分类别的出版中,还有望在更广范围的地方古籍文献的保护和新出版中发挥用途。以近些年凭借传统文化图书打出知名度的故宫出版社为例,其背靠的故宫博物院拥有庞大存量的古籍文献。据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的藏品目录数据,其古籍文献总量达602148件(套)。故宫博物院的古籍文献以流传有绪的清代宫中旧藏为鲜明特色。依照内容和类型划分,包括武英殿刻本、明清内府精抄本、元明清佳刻、地方志、宫中特藏、宫中档案、内府戏本和(满、蒙、藏等)民族文字古籍。⑧大部分古籍文献通常有卷帙浩繁、信息量庞杂,语言结构同现代不一导致的艰深晦涩等特点,少数民族语言典籍还存在语言、文化代际差异;故宫博物院古籍文献中的“宫中特藏”系列,包含大量异彩纷呈的宫廷特色图片,如帝后服饰图样、皇家建筑图样以及其余旧藏照片。若要使类似的古籍文献更好地获得推广阅读,在维系、保护古籍原本风貌的同时,又能在纸质读本的基础上,扩大古籍囊括的知识半径和容量,增添古籍文献阅读的趣味性,优化古籍阅读的效果,则可以通过复刻原有古籍样本,并利用MPR技术完善古籍文献的出版形态。MPR码为暗码,不会出现条码突兀地被印在古籍中的生硬感,古籍的原有形态得以完整保存。受众可以借助MPR基础的点读功能,畅通无阻地阅读古籍文献,深刻理解古籍的内在结构和规律。同时,还可通过链接的多媒体文件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维度,提升古籍阅读的理解效果,譬如在阅读有关古代帝后服饰图样的古籍文献时,仅凭获取文字信息或许难以有更为深切的认识,而通过内嵌的MPR音频暗码(未来或许还会有图片、视频暗码)的信息扩充,将服饰纹样的细节图片、音视频的拓展解读(更贴合普通大众接受程度的通俗解读,可以对服饰图样的历史、流变、工艺等作相关解读)同文字文本结合起来阅读,则能有更为直观、立体、深刻的接受效果。




03





出版传播城市主题文化作品

以地域、城市为主题的文化作品也是地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文化生产就和城市发展变化、城市文化个性互融互促,相生相融。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无论是市民文学、乡土文学,还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城市文学,皆印证了城市是文学繁荣之源,它为文学生产创作提供了资源和素材,是文学生成、传播、消费的场域;文学亦是人们体验和认识城市的媒介。⑨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当时城市的社会现实和历史风貌,承载着属于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文学作品生动描绘城市图景,如唐诗中的“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等诸多诗句细致刻画了当时长安城的宏伟壮阔之景;主人公在一座城而生发的千回百转、曲折动人的故事,也是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如张爱玲笔下的上海,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在其中百转回肠。不单单是文学作品,其他多种多类的文艺作品,如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剪纸作品等亦能与城市形成对接交流,扩充、丰富、繁荣、传承城市文化。


△点击上方即可观看《寻味顺德》预告片


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对于地方出版传播行业自身而言,需要梳理城市文化遗存、现有文化资源,挖掘城市文化特色,连同多方展开合作,抓重点、分类别、多角度进行选题、策划、出版和传播工作。广东佛山电视台顺德分台曾联合央视记录频道,摄制三集美食纪录片《寻味顺德》,并于2016年首映。该纪录片以美食为切入点,书写“世界美食之都”顺德的历史故事和美食文化,描绘这方水土养育的顺德人在美食上的高深造诣,并借此挖掘展现顺德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以及顺德传奇背后显现的顺德人的工匠精神。在纪录片的镜头中,岭南风情、广府文化和顺德美食交织呈现。令人叹为观止的龙船饭、就地取材的清水打边炉、南洋“自梳女”回归故土的那碗白粥、“顺德厨王”谭永强在烹饪顺德名菜“菊花水蛇羹”时精心栽培的朵朵白菊……,皆映射出顺德人坚守、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匠心情怀。该纪录片紧扣住顺德这个城市的核心文化特质——美食文化,但又不仅仅流于表面,而是“连根拔起”,将其背后蕴含的城市传统文化基因和人民精神气质都逐一展现,借美食这一关注度颇高的“文化名片”,说普通人的故事,唤起广范围的文化认同。《寻味顺德》纪录片在CCTV—9首播期间,就创下高收视纪录:三集平均收视0.25%,超过同时段平时收视率180%。此后,该片通过央广网、腾讯网、爱奇艺等网站进行网络播送。短短4天,仅腾讯视频的播放量就突破800万次。纪录片播出后,传统出版随后发力,《寻味顺德》系列图书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借助纪录片的热度,进行跨媒介联动传播推广,打开顺德美食文化的热度和知名度,让顺德在全国人民面前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时兴的vlog拍摄(已成为年轻一族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方式)


专业视角描绘的城市文化固然重要,普罗大众的文化创作和生产也应给予关注和重视。大众的文化创作视角往往更接地气,更贴近日常生活,更为质朴纯真,如未雕琢的璞玉,虽不具备极强的专业性,但真诚朴实之物有时更能直击人心。地方出版传播行业可以策划、组织针对普通大众的活动和比赛,调动其积极性,鼓励其利用多种形式创作、生产城市主题的文化作品。对于一座城市的老一辈人来说,他们往往陪伴城市历经多个历史阶段,见证城市的发展变迁,拥有关于城市更为久远、更具历史厚重感的记忆,因此可以组织其创作更具纵深历史性的“回忆录”作品,出版社可以依据自身情况对作品进行线下出版和线上出版(毕竟现时书号资源紧缺难求);而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而言,鉴于其互联网原住民的身份和媒介使用使用习惯的差异,可以发动其利用新媒体工具,诸如时兴的短视频、vlog等,进行大胆创作和创意表达,为城市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






地方传统文化繁盛郁勃,中华传统文化方可生生不息。出版传播行业作为文化生产、储备和传承的关键力量,需要正视自身责任,利用好专业资源,创新思路思维,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本文对地方出版传播力量在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时可以依循的路径只做了初步探讨,未来仍待进一步探寻。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①肖怀德. 从文化资源走向文化叙事[N]. 中国文化报,2018-12-29(001).

②[美]丹尼尔·亚伦·西尔,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 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 祁述裕, 吴军,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第44-50页.

③ [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 黄晓晨,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第22页,第31页.

④安徽文化惠民消费.省城又一座文化地标!全省首家徽文化主题书店亮相合肥[EB/OL].https://www.sohu.com/a/222716794_752003

⑤人民智库.你不常看到的地方志,还有这么多好处![EB/OL].

ttps://3g.163.com/dy/article/DL8CJKNN0514AE01.html

⑥汤敏华,段愿. MPR技术在地方志工作的应用[C]. 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美国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6年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融合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美国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2016:57-63.

⑦王勉.纸质有声数字出版技术分析及MPR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出版,2014(01):50-53.

⑧故宫博物院.流传有序的宫中藏书[EB/OL].

https://img.dpm.org.cn/Public/static/CCP/gjwx.html

李海燕.城市想象与文学记忆——广东城市文学发展综论[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7,37(05):83-90.

南方+.《寻味顺德》观看人次是佛山人口的两倍!它到底赢在哪?[EB/OL].

http://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605/10/c79644.html?from=groupmessage


总编:凌逾

责编:李瑞晶


往期精彩

跨界经纬写作特辑 | 黄馨怡:跨媒介写作教学初探 ——以电影与写作的跨界为例

跨界经纬汉字特辑丨黄露:希沃白板5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跨界经纬声音特辑 | 王媛婷:作文教学之通感状声

跨界经纬古文特辑 |王瑾:《春江花月夜》的跨界呈现

跨界经纬《城市文艺》专辑|陆婵映:香港人的文艺杂志  ——评《城市文艺》创刊号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1899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