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散文 | 张宝欣:城市之间

张宝欣 跨界经纬 2022-12-18


城市之间


广深二城,落于南国。飞速的高铁连接两个城市,中间不停站,不过29分钟。但这一百多公里之间,珠江三角洲的两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味。我长于深圳,自小感受着这个年轻的城市的脉动。去年开始到广州上大学,却深感广州的沉淀更让人心安。


两城各有千秋,自有专家运用各方数据,从产业布局到未来规划,长篇大谈。此刻,愿以所观所感,分享,眼中的广与深。


广州像正房太太,主持大局,沉稳大气,人情来往,内外兼修。


深圳反而像情人,年轻光鲜,拔地而起,抢得心尖,不受那么多约束。


同是国际性大都市,在我眼里,广州更有温度,慢得下来,幸福和安定感更为浓郁。


华师石牌校区木棉


自小是看《外来媳妇本地郎》长大的,对广州的印象,是从这部情景剧开始的。所以,始终觉得,广州还存得下“街坊”二字。传统的住宅区里,邻里在榕树下乘凉谈天,早上问“饮佐茶未?”早茶完,老人家和主妇漫步去买菜,菜场粤语讨价还价,朝夕反复,平淡得乐。广州总有着让人心安的安定感。本土年轻一代在现代大楼工作向上,与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人往来。在地铁上、在街道的行走中,一眼便可察觉出,典型的广州后生,身上总有一种亲和淡雅的气质在。


广州街市


我更愿意生在广州,活在广州。

在鹏城,普通话是更通用的语言。出口如果就是粤语,尤其在购物地点,会带来尴尬。像我此刻于深圳中心区坐着的咖啡馆,偶会听到港腔的粤语,但耳边更多是“微中年人”用标准的普通话谈论着小孩教育、公司职位、创业潮流。在广州,白话是主调。粤语尾音极轻,温暖好听,同一话语带来的心理认同感,往往是最直接的归属。 


有日乘坐电车,慢悠悠的电车,沿江观赏落日。未到终点站,忍不住迈步走下车门。在猎德大桥望下,珠江远处,绚烂的黄昏,与摩天大楼相映,相溶。千百年历史的沉淀,而今敞开胸怀,与世界拥抱。仿佛是大屋里缓缓走出的西关小姐东关少爷,落落大方,款款有礼,举止淡然,西式装扮包裹着中国风情。时代变迁,她大气地存下了恩宁路的骑楼,一排排的老街道,安静陈列,供人来往,存下故事。


珠江岸边


正佳广场周围,数个一级购物中心紧连在一起,在国际大牌的包裹下,夹心却是一大片老旧的居民区。每次经过这片灯红酒绿的消费天堂,我总会绕到那片低矮的居民楼,里面有太多有意思的小店。小而微的店铺,却藏了不少神仙,一心一意,得以停歇。


深圳太匆匆,光鲜璀璨。

她慢不下来。她原本,就是为快而生的。

是国贸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是一座座移开的丘陵,

是飞速的填海、拓展,

是让人惊叹的房价。


市中心夜景


“来了就是深圳人”,与北上广相比,深圳更是包容的。所谓包容,不过是因为,来者与已在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大家都是从外面来的,便没有了主客之分。每次老师问起,你是哪里人,我们只能说我们来自深圳,生活在深圳,却不能说,我们是深圳人。我们从祖辈或是父辈这一代开始迁移,来自全国,即使户口、房子、下一代都在深圳,可是深圳二字仍然不能直接被用来说明归属。那老人家呢?深圳的老人家大多随子女迁移过来,来自全国,各种语言收起,面对彼此是就只剩口音各异的普通话。老人,家不在此。


而作为这个城市的名片,年轻人精神抖擞,向上、拼搏、朝气……精英荟萃。购物中心内大牌遍地,其中饮食男女光鲜亮丽,妆容精致。若是用颜色铺排一幅画卷,深圳之底色必定是夜晚灯火璀璨之色,夺目至极。她年轻,年轻,年轻,天黑了便点灯,一处不够,那便满城都是灯火。


深圳图书馆


她以最快的速度铺排壮大,终于让世人不再忽视。原本便与香港相邻,国际化发展速度又极快。高速发展过程中,偶有老辈不小心吐一句“文化沙漠”。深圳自然是有钱,空调冷,极冷,处处是金钱的凉气。如今也分出精力争取“文化”的各类称号。高中时曾有历史学家到校开讲座,指向屏幕上图片中在深圳某处挖掘出来的三千年前的一个生活用的瓦碗,学者带着满怀的成就感:“下次别人再说深圳没有历史,要记得反驳他!”其中难藏不言而喻的无奈。


而何为有文化?何为没文化?在我看来,文化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形态,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特有的气质,如深圳的年轻与活力,未必就比不过千年古都的层层积淀,二者真的有优劣之分吗?单纯的时间比较无意义。深圳着力打造的“设计之都”“创意之城”也是这个时代现在进行时的文化魅力。



但到广州之后,我终于明白,老辈人的心理状态。同样是坐落于南国,广深之间气味大不相同。这是另外一种气息,却总少了人文历史的沉淀。整体氛围的不沉淀,让人浮躁,难有安定沉着之感。深圳的“气质”,与广东给人的传统印象总是相差太远的。她是飞来之城,并非土生土长,是世界的气味相汇,难以、也从未故意沾染广东的传统气味。再怎么故意,也无法做旧。或许这就是深圳专属的气质,不需要也不必要和别的城市一样。这是年轻人的天堂,那她便应该和年轻人一样,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热情,灵动,甚至轻狂。


让深圳小孩引以为傲的,是深圳全城统一的校服,从小学到高中。校服情节浓郁的人,在不上学的假期,甚至毕业后,也会穿着深圳校裤。在校时会对校服偷偷摸摸地动手脚,又或是买小几码的上衣,正是放肆的年龄,拒绝一切宽大邋遢,显示美好线条的同时也向条条框框发起无言的“反抗”。在外地看到深圳校裤,心里总会忍不住尖叫,啊!我们都是深圳的!这是我们独特的身份标签,也是纯真少年时代最美的印记。广州没有全市统一的校服,校服更符合“校园气质”,但老旧的学校更多,恰同学少年的回忆随年月逝去回味无穷。


每次来往于广深之间,无论是因为心中情绪无处倾泻任性回家吃饭,或是怀着何等欢喜与心碎却不得停歇,还是被何人牵着飞越两城,在人群中穿梭,往事便会在脑海里一幕幕重映。往返间,春去冬来,天气凉了,不久后,又热了。故事在深圳北和广州南两个站一次次开始,再一次次结束。经历着我的故事,又路过别人的故事。数次匆忙在最后一分钟跳上车厢,到站后却拖着不必多的行李缓缓走出,因为,到站了就不必急了。久而久之,越来越分不清,广深之间,到底哪个是驿站,哪个是终点,是“回”深圳,还是“回”广州?



广而深之,深而广之。


于我,广和深,要回,也要去。


此刻才体会到正妻与情人之间的难以抉择。也要做一回浪子,理直气壮:“两个都要。”



总编:凌逾

责编:夏清晨


*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感谢张宝欣老师对“跨界经纬”的大力支持!

*部分图片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往期精彩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2018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