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丨陆士清:崛起民族的精、气、神 一一评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陆士清 跨界经纬 2022-12-18

崛起民族的精、气、神

一一评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陆士清


【来源:《杨树浦文艺》,2019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



陆士清,男,1933年生,江苏张家港市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复旦大学台湾香港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和复旦大学老教授协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香港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监事长、香港《文综》杂志编委。主持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主编出版了《台湾小说选讲》、《台湾小说选讲新编》、《情动江海、心托明月》(评论集),出版了《台湾文学新论》、《三毛传》(合作)、《曾敏之评传》(复旦大学出版社版)《曾敏之评传》(香港作家出版社版)、《探索文学星空》、《血脉情缘》、《笔韵》、《品世纪精彩》等著作。


(陆士清)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旅美华文作家周励女士的自传体小说,1992年出版,发行160万册,跟《北京人在纽约》一起轰动了中国内地,先后获得北京《十月》文学奖、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被誉为新移民文学的开山之作,成为载入文学史册的经典。


(周励)


这本小说虽然已出版了28年,但今天依然得到学者和读者的持续关注。


2015年,一位网红白领写道: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和陈忠实的《白鹿原》,都是直指人心,可以一读再读、对自己心灵造成不断冲击的经典小说。


2016年5月9日,北大陈平原教授在广东省一所大学文学院讲座的题目是“吟到中华以外天----现代中国文人的域外书写”。他以王韬、黄遵宪、梁启超、朱自清、徐志摩、萧乾、瞿秋白、周励等文人的域外书写为例进行分析,指出了现代中国文人“开眼看世界”之于中国的多重意义(摘自嘉应学院校刊)。


为什么《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在读者和学者心目中享有这样的地位?我认为其原因在于:


一,《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历史的预期;

二,它生动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崛起的精、气、神;

三,它具有文本美。


下面就这三个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一,小说写出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历史的预期。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既是宏大叙事又是跨文化书写,它写了小说主人公周励在中国的三个时期的生活:前“文革”时期、“文革”时期与改革开放初期,以及裹挟着改革开放磅礴气势在美国学习奋斗的时期。历史文化变动的轨迹与场域场景历历在目,具有文本价值。


前“文革”时期,是周励的童年时代,她学习出色,小学二年级就戴上了红领巾,当上了文体委员。十岁左右的她,经常组织年级的各种文艺演出,主持大小会议。1962年考入了上海市少年宫合唱团,经常参加欢迎外宾演出。这个时期,她有着金色年华的幸福和欢乐。可是“文革”來了,一切因此而改变。初中二年级的她,投书上海《文汇报》,斥责“文革”,要求停止这种乱党毁国的运动,从而受到了学校的严厉批判,并带着反“文革”的负“罪”之身,來到北大荒农垦兵团,像当时所有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一样,应是学习求知的青春期却干起了沉重的农业劳动,在政治上她饱受歧视,挫折和打击,一波接着一波,心灵的寂寞、孤独和痛苦有不可承受之重。她的痛苦,实际上也是那时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之痛。所幸,她虽是女性,但并不柔弱,在时代的风雪中,她擦干眼泪,挺身站立。“文革”结束了,她好不容易回到了上海。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使她心中澎湃起了重塑生命的激情。她由外贸局的医生转身为记者,继而走上了赴美留学的道路。


(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


到美国后,她放弃了比较文学专业而转学MBA,走上了买方代理人的美中贸易之路。她登上纽约的帝国大厦,一层一层地敲开美国贸易公司大门,跟他们谈生意,销品中国生产的商品。她追求的目标是:“当一个提升中国形象和产品地位的‘买办’,让中国产品走进全世界的高级橱窗”。


她做到了。在这本书面世前的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她公司在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所转出和由她公司客户直接开出的信用证,就累计达到了几千万美元。她已经有了纺织、工艺、轻工等二十多家大规模美国进口商与大陆贸易公司的固定经销网。在她儿子小安德鲁诞生后四个月时,美国客户为她在纽约中央公园“绿色酒苑” 举行大型的圣诞晚会,庆祝她的小宝贝诞生。宴会上,伯玛公司的总裁阿道尔先生当众给了她一顶“桂冠”一一“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第五大道那些成功、高贵的美国富商们也不能不尊敬这样的中国女人。周励答谢道;“在曼哈顿这个战场上,我和你们一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名字啊!”难得的是,周励以“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为书名,41岁时写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描绘了她从曲折坎坷走向的人生之路,烛照历史,激励了千百万人。


小说主人公周励从坎坷走向辉煌的历史,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同步的,与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她的代理贸易,推动中国提高商品的档次,乃至生产先前没有生产和不能生产的商品,去占领美欧国家的市场。周励欣喜地说:“当看到这些中国出产的商品标上昂贵的价格,摆设在装潢考究的名牌橱窗中,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喜悦、安慰和自豪。”周励开创贸易事业的成功,也是中国崛起的投影与历史喻示。25年后,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回头看,我更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二,小说生动地揭示了中华民族崛起的精、气、神。


一部优秀的小说,尤其长篇小说,应该提供启人思考的思想资源。《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至少在三个方面启人思考,激人奋进。


首先是改变自己,不惧挫败,重塑生命。这是小说主人公周励的人生轨迹。“文革”强加给她的打击和压制,使她转变为大量阅读与默默抗争;“文革”结束后,改革开放时期新文化天翻地复的磅礴气势,激励女主角换一种活法,在思考中重塑生命,完成她从医生到留学生,从中国到美国的转身。可是在美国做个什么样的人,一辈子为美国人当保姆吗?不,她拒绝平庸。马克·吐温在小说《神密的陌生人》中说的:“一个人的一生,如同一环环套起来的锁链.如果其中一个锁链改变了位置,那么整个人生都由此改变……”。她要通过做贸易,凭自已的智慧和努力赢得财富,使穷留学生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她面对彻夜灯火通明的世界贸易中心(原)姐妹大厦,向自己承诺:“总有一天,有一格窗子会是我的!”,改变自己,換一种活法,并且敢于公开宣称要正当地追求财富,摆脱贫困。这种追求正是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面貌。


第二是勇于开拓、创业,竞争。


小说的主人公进入美国不久,就把握住了美国的灵魂。她看到美国是竞争激烈的商业帝国,一年有几十万家公司破产,也有几十万家新的公司开业。纽约有黑暗面,但它自由,给创业者提供机会。小说写道: “我想,纽约,才是冒险家的乐园,这里蕴藏着无数宝藏!需要的只是一项:开拓!我想,如果中国政府向第五大道派遣一万业务人员,像我这样一家家地敲门,递样,打样,成交,运货,然后橱窗中、商店中的商品,都由Made in Taiwan,Made in Japan……而变为Made in China;那么,中国大陆不是可以和台湾一样,由外贸刺激而富裕起来了吗?”她坚信: “只要我们能梦想的,我们就能实现。”


她以清新的形象投入竞争,出现在美国人面前。她写道:“1987年秋天,当金色的落叶飘落在第五大道的柏油马路上时,我穿着那身从上海华亭路时装街买来的红色衣裙,将文件皮箱往‘詹尼’牌——一辆宝蓝色女式自行车的车座后一放,便冲进了第五大道的‘车海’……让纽约的清风吹着我的长发,在第五大道上奔驰”。1987年盛夏的酷暑中,为推销中国产皮鞋,她背了大包样鞋,跑了230家皮鞋公司,帝国大厦的电梯是30年代最老式的,从1楼升到87楼,慢慢的要几分钟,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密不透风,大汗淋漓的她,由于过度疲劳再加闷热,突然昏倒了。幸亏有人扶她到通风的地方,才喘过气来。这令她想起了德斯汀·赫夫曼主演的《推销员之死》。


中国人是大国子民,在新时代里,显现了民族自信,有一股不服输,不服气的劲头。周励身上充满了这种玩命拼搏,不服输的劲头。


第三是锤炼情商。


少年时代的生活,锻炼了周励的组织协调才能;中外文学名著阅读中,扩大了眼界和增强了思维能力;而“文革”中的坎坷和北大荒的生活,又丰富了她的阅历。來到美国读MBA后,周励感受到情商的重要。她认为情商是每个人的激情、求知欲、创造力、博爱与社交能力的综合。她始终充满激情,“像一把燃烧不熄的火焰,又像星光下的一把钻石,爱生活,爱大自然,爱历史,爱文学艺术,希望总是代替沮丧,欢笑和阳光总是代替忧郁与阴云”。她在演讲中告诉留美学生:“你们什么条件都不缺,缺的是行动。只要行动起来,只要向前进,前面就有路…”在商场上,她总是以优质的产品,高效的工作,良好的信誉,耐心巧妙的沟通、周到的服务取得客户的信任。在与埃克公司做成一笔POLO生意上,主人公的情商尽情发挥。她给公司经理写信,既不给经理压力,又作出能做出合格样品的承诺,另一方面紧盯中国外销员和工厂,鼓励他们做好产品。在友谊、信任和降低进口成本面前,埃克公司把传统的爱尔兰供应商推到了一边。把业务给了中国,这就是Polo成品从欧洲、日本生产移至中国的轨迹之一!一次有个朋友问她:“‘你做生意暗地要给美国买家钱吗?’我愣愣地看着他,好像他问的是我从未听到过的外星人语言。我回答他:我可以对上帝发誓,如果我暗地给了美国客户一块美元,我今天一定不会在这个位置上了。”



她经历过三次恋爱失败,心灵创伤深深,但她惠人以德。当北大荒木屋里的于廉对新的女友邵莉迟疑时,周励则对他说:“于廉……你不能爱我,那么就爱她吧!不要再去碾碎另一个女孩子的心!”即使到了美国,她依然关心着于廉,到日本去寻找他。


周励与麦克相爱中,也表现出了她的善良。麦克原來是贝妮絲的男友。她给予周励很多帮助,丈夫是中国人,在台湾坐牢。周励对麦克原无非分之想;但她清新的形象、娇健的身影、丰富的人生与奋发使得麦克深深地爱上了她而与贝妮丝分手。她极不愿意看到这一幕。可是麦克跪着表白对她的爱。她另租了住处,第二天麦克追到小屋,用无法拒绝的烈焰般的爱,将周励拉了回去。她也是有爱有欲的女人,她有权被爱,在无法拒绝被爱的情况下,她接受了;但她无一絲主动夺爱而伤害贝妮丝的心。她跪在贝妮丝床前,抱着她两人一起痛哭一场。这里,既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又表现了它的复杂。


她感恩祖国。这种感恩在《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结尾表现得激情洋溢:


“我又想起我的梦魂萦绕的祖国,想到那片遥远的度过我青春岁月的北大荒黑土地,好像她就在不远处的中央公园那端。曼哈顿距离北大荒并不远,我们从东方到西方,奋斗在这个世界上……我的耳畔回响起一个声音,那是70年前在美国留学的闻一多写下的诗篇: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


三,这部小说具有动人的文本美。


文本美是文学作品基本的要求。所谓文本美,在我看來,除了主题、思想等美学要求之外,还要把故事讲得生动、丰富,要有煥然的文彩和感人的魅力。《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就是一部具有动人的文本美的小说。


首先小说的叙述中,贴切地引用了众多中外名著和名人格言,涵蓋文、史、哲、经、商多个方面。文学艺术则包括了诗歌、小说、散文、音乐、绘画等,文化含量之重,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似不多见。


第二,作品写主人公四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写得生动丰富,波澜起伏。在北大荒,为挣脱记录着她所谓“罪行”的档案加诸的迫害,她回上海要与工宣隊理论。她没有钱买票,只好混上列车。乘警查票时,胆颤心惊地躲进厕所。最后她从厕所的窗户上跳了下去。她勇敢顽强而又可怜,像一只失群的孤雁,艰难地跋涉在旅途上。她爱上了北大荒小木屋中的画家于廉,但没有表白,更无任何不轨,内心痛苦委屈和无奈促使周励回上海几年后写成了中篇小说《缩影》。《缩影》感动了她从前爱而未得的裴阳,一贯高傲的裴阳竟然跪在沙滩对她说:“‘如果我离婚,你能响应吗?’说着,他伸出右手来拉我的手。”“‘不要碰我!’我大叫起来”。她拒绝了他,奔跑着走向远方。可是闭上了眼睛想想:“‘是的,他肯定了我的小说……他异常激动,可我为什么要去责怪他呢?现在他像我从前一样,是个可怜的男人,他渴望爱情——那种不可能从我这里得到的东西,正如以前他不可能给我的一样。可我为什么不能去舔舔他的伤口呢?' 我回转身,向远处那个一动不动的身影走去。他完全像一座石雕像,没有任何表情,苍凉的眼睛凝视着天空,一座火山瞬息变成了凝结成一团的岩浆。” “‘对不起,裴阳。’我说,然后伸出手去挽他的胳膊。”裴阳的回答也是:“不要碰我。”“我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头也不回地走了”。这里,人物内心的自尊绞织着善良悲悯之心,写得一波三折,火花四溅。


第三,时空跳接的叙述,表现出了不露痕迹的意识流手法。从美国时空跳接到中国,从纽约跳接到北大荒或上海,将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揉合并置。她写悲哀和欢乐都写得很透。欢乐写得内容丰盈,留学美国一章里的“中国之夜”,读之令人难忘。写悲伤悲得柔肠寸断,特别是情绪的转換,转得自然优美。比如在北大荒的小木屋里,她失恋了,痛苦。想回上海,回不了;想考大学,不让,痛苦加一层。被从师部调到边远基层,痛苦再次叠加。她何等悲伤和无奈!作品这么写:遇到这种事情,对一个女孩子来说,除了哭,还有什么办法呢?泪一颗颗地跌落在雪地上,化着一朵朵小雪花。我突然想起龚自珍的那句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既然走不了,那么就让泪水——孤独的泪、伤心的泪,全化做北大荒的春泥吧!我干脆在雪地里放声大哭,边哭边走,任飞雪落进我张开的嘴里。反正这里是荒山,方圆几里地也没有人看见。哭着哭着,漫天的大雪突然停住了,远远近近的雪山雪原,又出现了那永远令人惊叹的黄昏景色:广漠的原野,如血的夕阳,绯红色的晚霞映照着无边无际的白雪,从云层中钻出的金光把云朵镶嵌成一片片金红的鳞絮。我不由得停下脚步,呆呆地望着大自然的壮丽奇观,真想融身于天地之间,哪怕变成一片云。我想哭,也哭不出了。后来我想,干脆唱一支歌吧。于是不知怎么,我面对着美丽的黄昏景色唱起了小时候心爱的歌《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多么悲伤,又多么美妙!作者的笔底奔涌着诗意。



文学一一 文本的美学。

 

最后,我想用董鼎山先生的话结束本文。董先生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整部书40万字,读来就像她与你侃侃而谈,她对一个新时代新机遇的大气描写,以及对自己戏剧性曲折经历和人生价值观的倾诉,是有着无声的号角之催化作用的。”她“描述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人”,不仅具有历史的文本价值,今天“仍然有着向青年一代读者推荐的意义。”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是我们这个民族在新时代崛起的喻示和投影。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文章由作者授权发表,感谢陆士清对“跨界经纬”的大力支持!


总编:凌逾

责编:陈柳慧


【往期精彩】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2088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