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 | 吟光X刘慈欣:科幻不仅走出小圈子,更在不断扩大边界

跨界经纬 2022-12-1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字遊 Author 吟光






喜欢读科幻小说的,必定读过《三体》、《流浪地球》,其作者刘慈欣,则更仰慕前辈倪匡和黄易,认为他们的影响力是如今作家都赶不上。他的小说风靡欧美,但在亚洲销量似乎并不满意,为什么?还会探讨科幻热是可持续的,或只是个潮流?

——编者





「如今科幻风靡大陆,但对香港读者还是新的领域,请问您怎么看?」
今年五月在北京「另一颗星球」科幻大会上,笔者抛出这样的问题,没想到打开了刘慈欣的话匣,也打开他的欷歔:「其实华语科幻在香港,不是一个新领域啊! 」


没办法跟倪匡、黄易相比


人称「大刘」的刘慈欣作品兼备科学硬核知识和人文主义色彩,承袭古典主义科幻写法而有恢弘的宇宙观。二○一五年,他凭借《三体》获第七十三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奖;二○一七年,凭借《三体Ⅲ.死神永生》获得轨迹奖最佳长篇科幻小说奖—《三体》三部曲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将中国科幻推上世界高度。二○一八年,刘慈欣以一千八百万的版税排名第十三届作家富豪榜榜首,排在他后面的是传统作家余华。
虽然获得国际范围的认可,对香港及亚洲读者市场,刘慈欣却有许多困惑。
接受本刊采访时,他叹了口气,感言道:「香港的科幻曾在两岸三地产生过巨大影响,倪匡、黄易等作家的影响力是如今作家赶不上的。当年他们的作品在内地广为流传,占有巨大的读者群,现在根本可望而不可及。很遗憾,后来科幻在香港的发展逐渐平静下来,再没有出现那样的作家和作品。
提及《流浪地球——刘慈欣中短篇科幻小说选》目前在港销量不错,刘慈欣则认为是由于电影的助推:「它正巧就叫了这个名字!
即便这样,他也坦率地承认:「没有办法跟以前的倪匡、黄易相比。
二○一九是中国「科幻年」


二○一九年二月,刘慈欣作品的改编电影《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上映,前者票房高达四十六亿五千五百万人民币,居中国影史第二位(仅次于《战狼2》),引发全民热潮,甚至开启所谓「中国科幻电影元年」。就连电影的文创产品也受到追捧,还未公开发售,仅众筹收益一项就高达七百三十三万八千人民币。

《流浪地球》讲述地球因为太阳毁灭而踏上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悲壮远征,融合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和宇宙生存困境等宏大主题。《纽约时报》、BBC等外媒纷纷报道,内地的《人民日报》、香港的《南华早报》连续多日发表评论文章,国家电影局也举办《流浪地球》研讨会,从政府层面发布对科幻电影的支持政策。
在开年好运推动之下,二○一九年可称是中国「科幻年」,除了下半年陆续举办的科幻界几大重量级论坛和比赛,包括「水滴奖」、「银河奖」、「晨星奖」、「中国科幻大会」等,各地陆续有多个活动将「科幻」选做主题,比如三月中旬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主办文学节,定题「科幻的多维世界」;三月底第三届美伦星际科幻大会(MELON)在港召开,主题是「银河丝路上的外星人」;五月底中国美术学院创办「国际青年艺术周」,设置以「论坛」和「科幻写作松」为核心的「科幻板块」,搭配数个科幻艺术项目;十二月深圳政府主办「深港双年展」,板块取名「城市升维」、「城市之眼」,请到刘慈欣担当学术顾问、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和科幻作家陈楸帆担任策展人。也是今年,姜振宇等新中国第一批「科幻博士」诞生。
科幻不仅走出小圈子,更在不断扩大边界,从文学迈向影视、艺术、音乐等更多艺术形式。
在这样的热闹与喧嚣之中,刘慈欣无可置疑地成为华语科幻新世代领军人物。如今找他合作的人不胜枚举,很多来自影视界、科技界、学术界等不同领域。就在笔者于北京火车站接到刘慈欣的前几天,他刚被授予美国布兰迪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从美国跨洋而归,带着满身辛劳,刘慈欣笑称「还在倒时差中,好困」,但仍然迅速调整状态,认真应对工作。
由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推出的「名家系列有声笔记本」,也邀请了刘慈欣加入。这是市面上首套以名家为主题、搭配名家真声朗读的笔记本,具备收藏价值,将于二○一九年香港书展首发销售。将倪匡、刘慈欣在内的科幻作家纳入其中,也意味着从主流文坛的角度,正在逐渐接受新兴的科幻文化。
「科幻热」是可持续的热度吗?


面对不断飙升的热度,刘慈欣在高负荷运转下已是身心疲惫,但始终保有谦逊姿态。《流浪地球》剧组见面会,众多热情粉丝的高呼之下,他声称自己只是个「科幻迷」—也许是中国第一代有自觉意识的科幻迷,并且代表科幻迷群体,感谢电影的呈现,让自己期待了二十年的梦想终于成真。
刘慈欣是谦虚的,但也是冷静而警觉的。即便于刚获雨果奖的热潮时,他也冷静得像一个旁观者,甚至调侃:「除了我之外,别人似乎都比我兴奋。

笔者曾听他多次提起,还在公众场合郑重声明:「我感兴趣是科幻,不是科幻文学,也不是科幻电影。」换句话说,他的创作初衷不是文学,也不是电影,而是「科幻」本身。大刘强调文学和电影都是重要的艺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他的坚持:正因为将「科幻」这种文化以及所传递的精神(对技术高度发达的思考、未来文明走向的预言和警惕等)视为最高圭臬,才可能用极致的投入打动读者,产生强大向心力,乃至拉动整体行业发展。
盛世之下,仍有忧患。即便全年「科幻热」袭来,刘慈欣仍然冷眼相对:「从目前状况来看,虽然科幻文学比以前的边缘化改进许多,但实质整体没有多大改观,无论是销量、读者人数、作家群人数和作品影响力。
「影视的影响和受众群体比文字大得多,而且科幻在某些方面更适合影视化,确实是走向大众的途径。但这也面临很不乐观的前景,科幻文学是否沦为影视改编的附庸?

「那《流浪地球》是一种可持续的热度吗?
面对追问,刘慈欣答得理性:「热度肯定是一件好事,对科幻作者是出乎意料的,为科幻电影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但我们不可能也很难指望,以后每一部都像《流浪地球》这么成功,特别是拍摄科幻电影所需要一套细分工业体系,国内还不具备,另外原创内容和剧本也非常缺乏。这都意味着是否有后劲来维持繁荣,确实是一个问题。
在理性分析过后,大刘还是对未来给出期许:「但我相信经过努力可以缩短差距,毕竟中国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现代化的社会,这样一个极具未来感的国家,本身就给科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需求。长远来看是乐观的。
对亚洲科幻的未来感困惑


可否说这位高级工程师出身的科幻作家,是一位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警觉与热诚,理性与感性,冰与火,在他身上得到完美交融——正如他作品中的冷酷和浪漫一样。

回到本文开头所提,如今名利双收的刘慈欣一谈到香港、台湾等亚洲地区,仍颇为不解:

「这是一件我很困惑的事。我的英文版在欧洲、美国等英语国家,加上电子书的销量已经达到一百五十万册,是相当惊人的数目。但很奇怪,在亚洲地区,我的书却根本销不动。比如韩国版《三体》,第一部才卖出四百本!《三体》和一些小说集曾交给台湾城邦出版集团,销量也很少。香港如果没有电影的原因,能卖得怎么样?很难说。而在日本,目前甚至还未出版。
「其实同为亚洲地区,文化背景接近,应该更有共鸣才对。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我也真的不知道。
既然大刘坚持他关注「科幻」而非「科幻文学」,香港读者的冷感,是否由于与「科幻」这一概念的疏离,尤其是他所擅长那种包含科学知识的「硬核科幻」?
也或许,刘慈欣对《三体》在亚洲的传播有些误解。科幻研究者三丰对此补充,繁体版的第一部印到二十多版,销量在港台来看已经很高。而韩国版的四百本是没得奖前的第一次版税结单,得奖后重新出了新版,应该不止这个数目。另外,日语版今年发行,很有可能将会爆发。(果然近日《三体》日本开售5天印8次销量口碑双爆棚。

据韩国出版商透露,《三体》纸质版销路不好,但电子版受到欢迎。韩国人以前更喜欢英美科幻,随着最近《流浪地球》被人们广泛讨论,应该到了对亚洲科幻感兴趣的时候。
在采访最后,刘慈欣涩然一笑,认真地点头补充:「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亚洲读者读到中国的科幻小说。
对于大陆科幻在港传播,刘慈欣的态度与其说欷歔,不如说是期许。未来有天是否改变这种现状,他再次踏上港岛能否拥有更多读者,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总编:凌逾

   责编:谢慧玲

往期精彩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第 2275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