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第八大古都,可不是火车拉来的

锦公子 锦绣人文地理 2023-04-09


天地之中,黄河南岸,
有一座千年古都。

相传,上古时期黄河泛滥,
大禹在此治水。
十三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耗尽心血,
终成治水大业,还百姓平安。


中国象棋里的那条“楚河汉界”,
其原型即出自发生于此城的楚汉争霸,
这座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座城,就是郑州。

点击播放视频:这,就是郑州


1.郑州,并不靠火车

今天的郑州,
是中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陇海、京广“一横一纵”交汇于此,
人们在郑州乘火车,
可以直达中国任一省会城市。

可点击放大观看铁路网

铁路的延伸,
让这座本来不靠海的内河城市,
有了与世界无缝交流的机会。

每天,一列列载满电子配件、医疗器械、
食品的火车从郑州出发,
沿着陇海线往西,
经新疆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直达德国汉堡,
为铁路沿线的人们,带去时尚新鲜的玩意儿。

点击播放:郑州北站物流枢纽航拍

可以说,中国的铁路心脏就在郑州,
郑州与铁路密不可分。
但所谓“火车拉来的城市”这一说法,
对于古老的郑州而言,其实并不准确。

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中原华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而身处“天地之中”的郑州,
更是黄河流域的核心之地。
凭借着优越的自然条件,
先民们一早便在此风水宝地中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据考古专家研究,
郑州地区也是现代东亚人最早活动的区域之一,
早在数十万年前便有人类活动踪迹。
那为何还会存在郑州的历史晚于开封、洛阳等古城的印象呢?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文物。图源:图虫创意


这大概也源自于交通。
毕竟在中国,“路通,则财通”。
一座城市的发展,其实与时代所需的交通运输息息相关。
在铁路出现之前,
人们最便捷的出行方式是水运。

于是,历史的选择
成就了全国最早的水运中心——洛阳,
以及汴河之畔的开封。

上:开封鼓楼,下: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图源:图虫创意


但在历史上,
水运地位不如洛阳、开封的郑州,
并没有人们普遍印象中那么低调。
这一点,可以从现在郑州的大致方位中辨认出来。

今天的郑州,西靠中岳嵩山,
东临广袤无垠的黄淮平原。
在全市下辖的6区5市1县中,
自西向东分布着
大大小小20多座山峦,丘陵、高山、平原、洼地,
地形地貌相当丰富。

从登封望向嵩山。图源:图虫创意

金水河、熊耳河、贾鲁河、伊洛河等
横穿市区蜿蜒而过,
分别注入淮河与黄河,
又使郑州成为两大水系交汇的城市。

尽管每年雨季到来时,黄河水位上涨,
从黄土高原裹挟至此的泥沙淤积,河床升高,
会短暂形成举世罕见的“地上河”奇观。
但不得不说,单从自然地理的角度上看,
郑州不输开封、洛阳。

郑州黄河大桥。图源:图虫创意

于是,凭借以山为屏、以水为带的优势,
郑州开启了源远流长的辉煌文明。


2.八大古都,谁与争锋

2004年11月,
经过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多番讨论,
最终决定将郑州列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时至今日,郑州被列入八大古都已17年,
但网络上的质疑之声仍普遍存在。

河南郑州中原福塔,又名“河南广播电视塔”。图源:图虫创意

郑州的历史真的不够长吗?
根据史料记载,
黄帝生于轩辕丘,都于有熊国。
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
关于有熊国的记载如下:
“或言新郑县,故有熊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文中所指的新郑,即为今天郑州市下辖的新郑。

据考古专家事后考证,
在今天具茨山一带,曾发现疑似黄帝的活动踪迹。
相传为黄帝部落当年用于存粮的王仓、
战蚩尤的点将台
以及化干戈为玉帛的葬兵符处等历史文化遗址
皆在郑州市内。

郑州新郑黄帝故里,轩辕黄帝塑像。图源:图虫创意

尽管黄帝都新郑,
可被视之为中原华夏文明的起源,
但首都的来源必是以国家为前提。
因此,郑州的古都起源,
应在距今约3600年前的夏朝。

或许是因中原文明起源的加持,
夏朝初期的统治者才会如此认同今郑州一带,
并将此地定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首脑所在。
“禹都阳城”,成了当时郑州地区响彻华夏的一个标志。

2015年郑州东赵遗址报道。截图自新华社报道

从“禹都阳城”开始,
郑州进入一个古都营建的时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黄河流域代表着华夏文明的最高水平。
因此,继夏朝之后,为了提高商朝影响力,
商王仲丁又将商朝统治核心由毫
(遗址位于今天河南商丘)迁往隞。
史载,“仲丁迁隞,邦国始宁。”
而仲丁所迁隞都,
其遗址据信为今日郑州的商城遗址。

郑州商城遗址。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这次迁都并非长久之计。
据史书记载,
“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
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乱世中,王朝的正统难以得到确认。
因此,商王朝的迁都计划,被迫再度启动。
自仲丁以后,商代又经历了四次迁都,
而每次迁都意味着一场王族内斗。
随着迁都与王族内斗的并行,
曾经强大的商王朝历经了近600年的传承,最终灭亡。

郑州的商朝城墙。图源:图虫创意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郑州古都就此没落。
经历商都时代的发展,
隞的手工业、商业贸易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俨然成为当时仅次于殷墟的东方重镇。

因此,在商亡于西周之后,
周武王才会如此重视这一地区。
在周武王的统治和推动下,
他的弟弟管叔鲜获封于此,建立管国。
按周武王的战略意图,
管叔到此的任务应为监视殷商遗民,维持社会稳定。

航拍郑州商城遗址。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负责维稳的管叔
最终却辜负了周武王的一番所托。
在周公摄政后,管叔带头造了反,
管国也匆匆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管国灭亡后,其境内领土一度收归国有。
直到西周末年,
管国境内的领土才得已以“郑”之名重新亮相。

彼时,周宣王之弟姬友获封郑地。
早期的郑国国都位于今天的陕西境内,
距离西周王都鎬(今陕西西安)非常近。
但随着西周晚期,周王室势力衰微,
再加上幽王昏庸无道,
郑国国君逐渐萌生出将国都东迁避祸的想法。

郑州苑陵遗址公园。图源:图虫创意

为此,郑桓公特地请教了掌管西周王室历史的太史伯。
得知郑桓公有迁都的念头,
太史伯并没有多说什么,
仅告诫了郑桓公需谨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
承认矛盾的存在,
并尽力化解矛盾才是诸侯国发展的关键。

于是,有所顿悟的郑国人从公元前772年开始,
便陆续将宗庙、世族等向东转移,
以缓解因土地等自然因素导致的社会矛盾。

在溱水、洧水交汇的地方,
郑国国君看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安详之地。
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一座新的都城被建立起来,
而这座新建立起来的都城,
即今天郑州市内的郑韩故城。

郑韩古城遗址,作者:Zhangzhugang,协议:CC BY-SA 4.0


如果说,太史伯的“无心”建议
为郑国乃至数千年后的郑州提供了战略性发展思想,
那么,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的改革条陈,
则成功塑造了郑国人务实创新的性格,
并将战略化身现实,造福这片土地。

公元前543年,子产接任郑国国卿之位。
面对此时郑国内忧外患的局势,
手握大权的他,在郑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铸刑书”。
所谓“铸刑书”,
就是将郑国法律条文通通刻于鼎上,向百姓公布,
使郑国的律令能够在百姓的监督下执行,
增加了一定的社会公平性,
打破了过去“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惯例,郑国由此一度中兴。

子产祠园。图源:Google

然子产的做法仅供郑国兴盛一时,
在随后的历史洪流中,郑又亡于战国时期的韩。
经过子产改革的郑国,富甲天下。
因此,韩国在吞并了郑国后,
不惜放弃沿用许久的国都,迁都新郑。


3.天地之中,富甲天下

秦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
包括新郑在内的郑州地区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篇章。
彼时,郑州地区的发展核心已转至荥阳。
地处四方交汇处的荥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因此,秦国将天下第一大粮仓——敖仓设于此处,
方便中原漕粮运往四方,供帝国军队远征使用。

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荥阳,
算得上是秦国头号军事重镇,
堪称得“荥阳者得天下”。
故当秦国的暴政殃及全国时,
农民出身的陈胜、吴广也懂得先攻下荥阳,才有饭吃的道理。
尽管陈胜、吴广最终没能按原计划攻下荥阳,
但推翻暴秦的起义,一发不可收拾。

荒凉的荥阳故城。图源:图虫创意

经过数年的战争,
亭长出身的刘邦夺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他建立的西汉帝国中,
荥阳依旧是重中之重的帝国要塞。

在当时,荥阳凭借先进的冶铁工艺,
赢得了“天下名都”的美誉。
在荥阳以西约16公里的汜水镇,
还有着中国历史上威名赫赫的虎牢关。

除了楚汉争霸,这里还包揽了多场影响历史的重大战役。
衔黄河、嵩山优势的虎牢关,
正好卡在了洛阳东出中原的豫西要道上。
因此,要想拿下洛阳,虎牢关大战在所难免。

北京颐和园长廊彩画: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图源:图虫创意

为此,东汉末年的董卓、曹操、袁绍没少出力,
他们为后人带来诸多历史故事,
也在历史中推动着这座城市一步步前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频发,
身处中原腹地的郑州亦未能幸免。
在应付战争、疲于奔命的同时,
人们也开始重新思考生与死的定义。
于是,一座座蕴含着浓厚宗教色彩的佛寺、
砖塔、石窟造像被批量建造了出来。

郑州法王寺塔。图源:图虫创意

进入唐代后,由于统治者源自北朝时期的门阀贵族,
这种佛教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与延续。
至今,在郑州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塔有15座之多,
数量堪为全国之冠。

或许正因如此,武则天改制后,
便摒弃了过往泰山封禅的先例,
选择在郑州地区的中岳嵩山,举行独一无二的“封禅仪式”。

点击图片,可前往阅读文章《天下之中,为什么是它?》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
唐朝的诗文化享誉中外。
诗文化的出现,也让郑州人牛了一把。

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
有超过100首诗出自郑州人之手。
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等诗人中的扛把子,
都可以说是郑州人。

经过文化熏陶后的郑州,从宋代开始,
除了担负拱卫北宋首都开封的任务外,
便一头扎入营造园林与教书育人的氛围中去。

郑州市文庙景区文物古迹建筑。图源:图虫创意

在宋代文人的共同开发下,
郑州成为了当时宋王朝内最理想的安居之所。
名家大儒比肩继踵,纷至沓来。

在宋代郑州的仆射陂,
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
留下了“秋雨生陂水,高风落庙梧。
梅山为余访,还有旧家无”的佳句。
而宋代名相毕士安更是因郑州文风渐好,
而弃居千里之外的山西大同,改居于此。

巩义宋陵。图源:图虫创意

此时,不仅达官贵人热衷于在此置业,
就连北宋皇帝亦选择在此兴建了大型的帝陵群。
宋代郑州,成为四辅郡之一,
号称“西辅”,拱卫京畿。

北宋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
郑州不再具备往日紧邻两京的优势,
元、明两朝曾经将其一部分划归开封府,
但这并不妨碍郑州人在往后的时光中,
创造出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

嵩山观星台,凭借在观星台上的测算,元代郭守敬终于在l281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l2秒,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期相比,仅差26秒。图源:图虫创意

古代的郑州地区,位居天地之中,
凭借中州强大的优势,
使四方来客,汇聚于此,
成就一番事业。

清朝至民国,郑州多次被升为直隶州,
解放后,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
今天的大郑州,虽已与过去的郑州地区相去甚远,
但凭借着铁路交通之便,
依旧影响着中国大多数百姓的出行方式。


4. 蓬勃之城:历史与机遇并存

时至今日,
郑州依旧是中国的十字路口。
铁路网的交汇,
使得郑州总有机会赶在时代的前沿,
喝上头啖汤。

60多年前,
当新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棉纺织工业时,
郑州以“一年一个纺织厂”的惊人速度,
一度成为中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

郑州火车站,新老列车齐头并进。图源:图虫创意

为了大力发展棉纺织工业,
十几万工人跟随着火车,
从天南地北赶来郑州,投身建设事业。
尽管最终他们各自的归属皆有不同,
但他们从四面八方带过来的文化,
却被深深地烙上了与郑州相关的印记。

国营郑州棉纺织厂。图源:图虫创意

这种标签不仅体现在他们日益本土化的语言当中,
也包含在这群时代的纺织工一日三餐之中。
在河南,人们的饮食习惯一般以面食为主。
一碗简单的河南烩面仅需在筋道的宽面之上,
搭配羊肉和棒骨即成。

这群来自不同地方的新河南人玩出了不同的风格,
据说,由于当时这批支援郑州纺织工业建设的工人来自全国各地,
因此,在饮食的口味融合上,
棉纺织厂职工更是突发奇想,
在传统的烩面中,加入咖喱、芝麻等不同风味的食材,
使原先如清汤寡水般的烩面,产生无限可能。

河南烩面。图源:图虫创意

与棉纺织工人朴实无华的悠闲生活反差巨大的,
当属当年郑州经济的又一支柱产业——肉联厂。
在那个猪肉统购统销的年代,
谁家要是有亲戚在肉联厂工作,必然是别人极力巴结的对象。
因为,当年的肉联厂掌管着全郑州人吃肉的梦想。

可是,当国家取消这一垄断政策后,
肉联厂往日的风光便戛然而止了。
1984年底,随着国家减少统购统销品类的采购,
猪肉行业的垄断局面也在郑州被打破了。

郑州夜景。图源:图虫创意

随着猪肉的大量滞留,
各地肉联厂纷纷开始寻找新的销路。
在此期间,
河南肉联厂的高凤来率先引进了火腿肠生产线,
凭借火腿肠的方便、肉味浓等特点,
河南地区的火腿肠迅速风靡全国。

在这场大口吃肉的浪潮中,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
河南堪称中国火腿肠之乡。
从河南肉联厂转型春都火腿肠开始,
郑州肉联厂也开始生产郑荣火腿肠;
随即,双汇、雨润、金锣也悄然上市,
在分割市场的同时,也探索着中国人吃肉的新模式。

郑州绿地中心双子塔大楼,远处是郑州高铁东站。图源图虫创意

在人人追求减肥瘦身的今天,
吃肉已经不是时代的最大盼望。
但郑州人追逐理想的脚步,似乎从未停歇。

今天,在郑州,世界上最重要的手机生产基地,
每天都在对外招募新的普通流水线上职工。
尽管他们大多生活在空间狭小、人口密度较大的城中村,
但仍希望以自己的勤奋,弥补经济上的空缺。

载着“八大古都”荣耀的郑州,
也开始了它的续梦之旅。在铁路之外,
郑州又积极打造了“网上丝绸之路”以及“空中丝绸之路”,
尽力将郑州拓宽至与世界同步。

郑州二七塔夜景。图源:图虫创

今天的郑州,
在中国众多的省会城市中或许并不出彩。
但悠久的历史、绵长的文化
以及凭借交通枢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必将使郑州成为未来有志之士奋斗的热土。

这就是郑州!
一座充满远古人文气息与现代发展希望的蓬勃之城!

郑州一架民航飞机正在起飞。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尤滋洲、李新建、沈喜顺:《郑州古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张松林:《中国古都系列丛书:古都郑州》,杭州出版社,2011

鲍君惠:《宋代郑州研究》,河南大学2011年硕士生毕业论文

王振超:《郑州古代园林研究》,天津大学2012年硕士生毕业论文

纪录片:发现郑州·先秦篇

纪录片:四十城 四十年——郑州,在路上

纪录片:城市24小时 郑州



创作团队

撰文:大唐梁金吾

图片:图虫创意、摄图网、部分来自网络

视频素材:摄图网



...   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