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作坊征稿函|“数字记忆:共同体想象与再造”



站在第三个千年的第三个十年的开端,人类社会似乎并没有如《未来简史》所说的那样,远离“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些可怕的噩梦。无论是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还是局部的战争,它们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都让我们看到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的共同体的脆弱;但也正是在这些危机当中,我们重新发现了邻里,重新理解了附近,看到了想象和再造各种共同体的新的可能。这一切,都让我们可以直面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中提出的那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现在和将来的记忆是否还能造就一个政治共同体呢?”



对于各式各样的共同体而言,无论是大洪水过后的社区重建,还是后新冠时代的社区再造,记忆就意味着韧性。哈布瓦赫指出,有多少个共同体,就有多少种属于共同体的记忆。新世纪以降,传播技术的种种演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结构和历史感知,也推动着共同体的形态随之改变。由于新媒体的数字性、互动性和超文本性,数字文化为集体记忆带来了重构和变迁的可能性。在数字化时代,从数字共同体到数字遗忘,新的逆喻(oxymoron)不断诞生:一边是数字传播技术在为人们带来无远弗届、超越肉身在场的社区感的同时,又让同处一个物理空间中的人们彼此疏离;另一边,数字化存储和分享的轻易性不仅创造了一波更猛烈的记忆浪潮,也使数字记忆本身重新湮没在海量信息当中,致使遗忘文化与数字文化相伴共生。



而在阿斯曼看来,忘却可能是另一种处理历史创伤的文化模式,它以和解为目标,以对话或宣告为手段。那么,数字技术究竟使我们记住了什么,又遗忘了什么?被记录、展演和再现的共同过去如何形塑了新的数字共同体?其边界是否依然重要?数字技术的连接(connective)潜力与记忆和共同体的集体(collective)动力有何区别与联系?这些现象的社会文化意涵应当如何被重新理解?


在2015年举办“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将于2022年金秋时节举办“数字记忆:共同体想象与再造”工作坊,汇聚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同道,就上述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我们期待关于数字记忆和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证思考,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 平台透明性与数字记忆黑洞(memory hole)

● 社区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记忆基础设施建设

● 数字技术的移动性、地点记忆与社区动员

●数字空间中的家庭记忆物(memory-artefacts)与代际记忆传递

● 数字时代的后稀缺文化与记忆过剩

● 数字新闻业与灾难集体记忆建构

● 灾后社区重建与作为韧性的记忆(remembering as resilience)



工作坊具体安排


1.时间

2022年9月22-23日


2.地点

浙江省杭州市


3.主办单位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4. 承办单位

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社会思想研究所


5.召集人

李红涛教授

刘于思副教授



投稿须知


1.参会人数

本次工作坊接受稿件约10—12篇,须未曾在任何学术会议和期刊公开发表,字数建议为10000—15000字之间,文献格式参考APA体例


2.时间安排

有意参与的同仁请于2022年6月20日前提交论文题目和1000字长摘要;我们将邀请专家对收到的摘要进行匿名评审,并于2022年6月底公布评审结果;受邀参会者请于2022年9月15日前提交论文定稿。摘要和全文请发送至工作坊公共邮箱:digitalmemory2022@163.com


3.会议形式

暂定线下,并视防疫政策变动情况调整。


4.参会费用

工作坊不收取任何会务费,会议主办方将解决参会者的往返交通费用和在杭州期间的食宿。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和社会思想研究所

2022年5月17日



排版 | 孙晨怡

责任编辑|姜盼盼 雷思涵



推荐阅读

1.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关于征集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的通知

2.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关于开展“百年正青春,起航新征程”主题演讲比赛的通知

3.传媒学院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4.浙大传播大讲堂第265期|“下田”/“提问”/“写论文”——民族志传播研究方法谈

5.快讯|创意我为王——第14届大广赛浙江赛区启动式暨名家名师校园创意巡讲浙江大学站成功举办

6.浙大传播大讲堂第264期|从平台到躺平:青年文化,技术与嬉皮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