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刊词 | 最初的乌托邦,最后的避难所

张夏 正在读 2021-05-09

我们还需要阅读吗?


如果你常常被焦虑感追逐,而不得不奋力奔跑,却无法摆脱空虚,那你可能与大多现代人一样,患了“精神贫瘠症”。


为什么我们明明有如此多的文化消费,却仍然感到不满足?


而阅读,这一项看似过时的精神活动,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巴黎戴高乐机场,读书的女孩

图源 | 简枫《世界的阅读者》




读小学时,有那么几年,每逢生日临近,我会掰着指头盼着从南方寄来的包裹。那用牛皮纸包着的一叠书,是身在异地的父亲精心挑选的读物。它们穿山越岭来到我手中,陪伴我度过无数个百无聊赖的白天与夜晚,也给了我最初的知识启蒙。

 

自此,浩瀚世界自书籍中打开,想象力如熔岩喷薄,文字似蜜糖令人成瘾。那段无法复刻的阅读时光,可谓最初的乌托邦


2021年3月,北师大东门外开了22年的盛世情书店停业,图为老板手写的“致读者信”


二十年间,阅读之于我最初的意义,与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微不足道——

 

那座中学时经常光临的大型书城,面积不断缩减,终至关门歇业。

 

大学时,社交媒体蓬勃,我们热衷于更新“状态”、撰写“日志”、发布“相册”。与书籍相比,能让人获得即时满足的互联网,更具吸引力。

 

如今,复杂的互联网生态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意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争夺注意力成为了一门生意。

 



有一段时间,我陷入了信息焦虑。我不断推迟睡眠的时间,沉迷于互联网的碎片信息中——与其说是出于什么目的,不如说是出于一种惯性。相似的症状还有“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拥有即读过”——有过相似经历的你应该知道我在说什么。



当今的世界,无论从文化资源的数量、多元性还是易得性来讲,都可以称得上一个好时代。可是即便对于一个努力保持阅读习惯的人来说,不被打断地去读一本好书都更难以做到了。更难的,是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里邂逅命中注定的那本,从中汲取生命养分。

 

这是一场自主权的争夺——是将我们的精神生活交给算法和流量,还是主动去邂逅好内容?


是时候按下暂停键了。




时代在变,注意力经济时代,短、平、快的内容,更容易收获观众。在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困惑也更多,需要的分辨力也更强。


如今,好的内容可能有不同的承载介质,然而书籍依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文字所能抵达的深度、纸质阅读所能带来的沉浸体验,依然是不可取代的。



我们仍然需要阅读,我们甚至比从前更需要阅读。阅读的价值在于我们的动机,在于我们将读书作为生命拓宽自我、探索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个为获得快感的消费行为。


然而一些时候,我们人云亦云地读书,为虚假的焦虑驱动着读书。我们的头脑容易被媒体制造出来的“假问题”所充斥,追逐流行成为一种本能。


如何挣脱这样的限制,重新夺得阅读的自主性?


如何在“鸡汤”与“鸡血”之外,寻找到那些或许不那么流行,但充满真知灼见,能够给我们带来切实改变的书?


如何让我们每一分、每一秒的阅读时光都那么值得,如何获得理性的头脑与诗意的人生?


也许答案就在那里,只是你还未遇到。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提灯夜行者,那么手中灯笼照亮的这一小片地方就是我们各自的生活。该往哪个方向走?抑或是安然停留在原地?总有那么些时刻,孤独、恐惧、焦虑如黑夜包围我们。


阅读为我们点亮一座远方的灯塔,让我们看得更远,更加自信地走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当灯塔的光亮起,意气相投的人得以辨识对方的面孔,孤独被驱散了。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这个“最初的乌托邦”,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最后的避难所”



是时候与你认识一下了。


这个名为“正在读”的公众号,会在接下来的时光里,与你分享值得一读的好书,用书本分享常识与新知,为你抚平焦虑,解答困惑,在翻涌的时代浪潮下,与你一起更好地拥抱变化。


当我们建立起信任,也许你会放心让我们成为你精神生活的“把关人”。。把选书交给我们,希望这种高效、极简的读书方式,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有个英文说法叫做“you are what you read”,意思是“你的阅读造就了你”。我们会竭尽全力,让好书自然地来到你的面前。但归根结底,为什么读,读什么,来自于你自己的选择。


那么,就让我们翻开这一页吧。


我们还需要阅读吗?阅读对你意味着什么?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分享。



撰文 | 张夏

编辑 | Aimee

图片 | 网络



▼关注“正在读”,做聪明的读书人


点击“在看”,好内容需要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