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万历十五年》是《人民的名义》不方便说的部分

2017-05-01 王骁Albert 王骁Albert


《人民的名义》中有两本书,一本叫做《天局》,一本叫做《万历十五年》。

《天局》是对反派角色祁同伟形象的升华与丰富。

《万历十五年》则不同,它有着更深的内涵。是对这部戏的延伸,是作者留下来的暗扣。

我这么推测的依据如下:

《天局》哪怕没有看过,至少戏中人也将文章内容的梗概说出来了,甚至还有一句振聋发聩的“胜天半子”。

而《万历十五年》出现多次。比如它使高小凤和高育良结缘,比如侯亮平提到过大学时期一帮人经常在高育良听他前妻吴老师讲这本书。但是没有任何人去讨论哪怕这本书中的一个内容。

编剧反反复复拿出这本书来,仿佛在急切地呼吁大家:“快去看!快去看!我不方便拍的都在这本书里了!”

《万历十五年》不是一本严肃学术著作,而是历史学家黄仁宇被大学开除后,为了生存而写出来的一本畅销书。奠定黄仁宇明史专家地位的学术著作还要算《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还有《明代漕运》两本书。《万历十五年》真不算是学者们经常去讨论甚至援引的作品。

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就说过《万历十五年》细节处有独到见解,但是大方向上有不足。不过恰恰是这个细节处的独到见解就足以让人玩味。

《万历十五年》以人物为线索,以万历十五年为历史节点,从一系列小事情着手,见微知著,讲述了明代最终走向崩溃的原因。而《万历十五年》中许多人物基本上可以和《人民的名义》对上号。

《万历十五年》选了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六个人。万历皇帝希望励精图治、申时行希望建立和谐社会、张居正希望改革、海瑞希望保持帝国道统的纯洁、戚继光希望建立“现代化”国防、李贽只是希望自由……他们都失败了,因为他们的对立面——一个庞大腐朽的官僚集团,拒绝改变。

很多人讨厌侯亮平,其实要我说,这部戏里头最后没落马的人都挺讨厌。因为他们都很脸谱化。这也是为什么编剧要叫大家去看《万历十五年》,因为没落马的人是不能落马。

侯亮平讨厌,沙瑞金不讨厌吗?其实也讨厌,每次出来都跟道德先生一样,还让部下监督自己,这不是让田国富同志畏难么。

李达康不讨厌吗?这个人爱惜自己已经到变态的地步了吧,给他卖命干活连口热汤都喝不上。

大家独讨厌侯亮平其实挺冤枉人的,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大家可怜祁同伟,而恰好侯亮平是最直接去怼祁同伟的人吧……加上陆毅长得好看,演技却不如许亚军。

其实侯亮平就是海瑞。只不过海瑞是前朝的,所以可以有阴暗面。侯亮平是本朝的,所以不方便拍摄阴暗面,结果落了个不真实。算是时代局限性吧。海瑞活着的时候全大明的官场都讨厌他。刚好,侯亮平出来了,差不多全国人民都讨厌这个角色了吧。这种活成脸谱的人物真是古今都不讨好。

海瑞一生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儒家思想、祖制和《大明律》,我们统称为道统。放在侯亮平嘴里就是“党性”。明朝一堆人都在谈“道统”,本朝一堆人都在说“党性”。但是就是说说,突然发现有个人这么做了,看起来甚至都不像个真人。假的让人讨厌。

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海瑞给老妈过生日买了块肉,居然连总督大人都知道了。而侯亮平被蔡成功蒙了一把,我当时都醉了,感情小爷您还会被骗啊。

正如之前所说,侯亮平这个人物令人讨厌是因为他具有海瑞的光明面,却不具有海瑞的矛盾面。

海瑞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自己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坚持自己的信仰,这个个性让他受人尊敬,也被人遗弃。他被树立成为一个模范,但是没有人照着这个模范去做事。他敢于直言进谏,点破嘉靖皇帝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愚蠢的君主,几乎是将皇帝的人格全盘否定。但是他又说道,只要皇帝振作精神,一定可以成为尧舜。

后来他被抓到了牢里,当他得知嘉靖驾崩,他又放声嚎哭,一度哭到昏厥呕吐。在隆庆皇帝登基以后,海瑞出狱。由于他举世无双的经历,他的声望已经达到了当时的顶点。从正面来说,这个人极端清廉,勤勉,忠诚。但是从负面来说,这个人极端吹毛求疵,他眼里只有黑白,没有灰色地带。他会用要求自己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1569年,海瑞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当地一片哀嚎。许多官员主动离职,豪门大族甚至将朱漆大门改漆黑色,以免惹海瑞不顺眼。

海瑞名声在外,但是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他最后倒在处理当地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上。

明朝开国的时候,洪武皇帝计划将大明建立成一个大农村,大家都是朴实的农民,老老实实过日子。洪武皇帝还立法严禁官员出城扰民。而农村则实行自治,这也使得明清两朝成为乡村宗族文化发展的爆发期。而农村自治的标准不是依靠法律,而是善恶。

在这样的环境下,合法的市场体系难以生长。造成了非法金融产品的出现。

江南的世家大族通过放高利贷的方式将小农们的田地逐步收归即由,而海瑞到了南直隶后便启动了退田的政策。当地最受人诟病的是徐阶家族,据说他们家占了总共6万亩田地。徐阶曾是嘉靖皇帝的首辅,在海瑞骂了皇帝之后救了海瑞一命。理论上是海瑞的救命恩人。而海瑞则将要求徐阶退起码一半的田。徐阶最后接受了海瑞的要求。

事情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促使徐阶放弃抵抗的并不是海瑞,而是南直隶的官僚集团。徐阶家族占的田地太多了,已经激起民愤,这就威胁到了官僚集团的平衡。所以官僚集团决定抛弃这个前首辅。海瑞一发难,南直隶官僚集团立刻开始符合。最后搞到徐阶家破人亡,6万亩田地全被没收。大儿子被判戍边,小儿子成了庶民。

海瑞有的是一往无前的勇气,但是没有的是对于市场的了解。他是读圣贤书长大的,靠骂皇帝宣威的,对于市场和金融没有什么知识。田地兼并问题的根基就是合法的金融产品无法在明朝社会出现,那么非法金融产品就会大行其道,最后爆发土地兼并。而海瑞单单是从表面干涉,要求退田,其实就是在直面跟当地士族和官僚集团作对。

所以海瑞要栽在这里也不奇怪。就好像侯亮平不知道背后的利害,被蔡成功被算计了。

怎么样?大风厂还不起贷款被侵占,国有银行不贷款,蔡成功借高利贷这些原型都出来了吧?

海瑞虽然被人讨厌,但是他依旧是个真实的人。他用严格的标准要求其他人,但是他自己也的确是用这些标准要求自己。对于侯亮平来说,这就有点困难了。因为他是本朝的人物,作为正面的脸谱甚至没办法活出一个人的样子。为了自圆其说还要给他配一个“好太太”。两个人躺在床上聊党性实在是这些年最劲爆的“床戏”了。但是他是不是真的假也不好说,毕竟我们还遇上过新婚之夜抄党章的真人真事儿。(笑)

其实,很多剧中人物都可以在《万历十五年》中找到原型,比如李达康就像极了张居正。周梅森在媒体访问时就承认,在他本来的构想中,李达康也是要腐败掉的。孙连城也和申时行有的一拼。

《人民的名义》宣传的反腐。

《万历十五年》告诉我们如果不能解决一些根本矛盾,那么反腐只会流于表面。海瑞可以打垮徐阶,但是他没有办法改变江南土地兼并的趋势。

明太祖立下祖制,希望官员们以道德为工作动力,忍受卑微的薪水。而本朝宣传机构最喜欢宣传的模范人物也是那些几十年如一日,甘愿着最低的薪水,辛勤工作甚至甘愿不回家不看病死在岗位上的人。仿佛为国家效力这件事情就应该足以让人开心,哪里还有资格去和朝廷谈待遇。

皇上也好,中央也罢,那是天下共主。但是帝国真正的管理者,真正的所有者其实是官僚集团。他们天然抗拒改变,面对改革的时候可以拿出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反腐打击工作积极性等等。共主可以用自己的权威让一些东西难以合法出现,但是无法让它们不出现。而这一黑一白之间,就是官僚集团的自留地。

所以,《万历十五年》告诉了读者,腐败也好,兼并也罢,其实都是内在矛盾的表面现象。如果不能解决内在的矛盾,那么《人民的名义》也将只能停留在反腐的表面工作上。

为什么可以镇雅俗、励颓风的节操偏偏成为当局任事的障碍?可见我们帝国的政治措施至此已和立法精神脱节,道德伦理是道德伦理,做事时则另有妙法。再要在阴阳之间找出一个折衷之点而为公众所接受,也就越来越困难了。(《万历十五年》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MAY

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