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开学第一课”优秀案例集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探寻人类历史之真,传扬守护文物之善,感受遗产内蕴之美」


编者按:


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秋季学期教育教学重点工作部署,对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复旦大学开展“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 共同讲好开学第一课”活动,鼓励教师用好抗疫鲜活教材,根据专业特色、课程特点设计好“开学第一课”,大力弘扬“抗疫”精神,并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校史、院系史、学科史、专业史中挖掘提炼价值育人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科学应对“疫后综合征”,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近期我们将陆续推出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开学第一课”优秀案例集锦。



“自从疫情爆发以来,文化遗产似乎是与疫情联系最远的一个学科。但是疫情却着实影响了文化遗产的阐释与展示。疫情期间,很多在线的博物展览推出,数字化展示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传授了文化知识,丰富了民众闲暇的生活。”上课伊始,杜老师就学生们关于疫情期间的感受的交流这样说道。


课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线上交流活动来说明疫情使得民众对文化的需求空前强烈,文化成为了世界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和共克时艰的精神动力。
文化遗产学旨在研究人与遗产的关系。当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向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提出了挑战和困难,例如博物馆长时间闭馆、遗产地管理难度剧增,文博机构收入锐减,公众直接观赏文化遗产机会减少等;同时,疫情也使我们更为自觉地意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机遇


首先,文化遗产保护以抗疫为主题,传播了优秀文化知识和理念。例如今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聚焦“非遗”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传统体育、传统医药和餐饮类非遗项目,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传统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如博物馆与文化遗产地推出的在线游览,文化遗产价值的阐释与展示方式日益多元。


本课通过回顾中国抗疫史以及复旦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教研团队在疫情期间的调研经历,引发学生思考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国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制度优越性的中华文明深厚底蕴。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具有重要作用。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道德、重仁义、重家国的思想,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在抗疫斗争中得到了充分彰显并凝聚升华,形成了“抗疫精神”,坚定了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学生深切认识到情感交流是文化遗产与周诸人事联系的媒介;理解到文化遗产发现与保存的目的就是:探寻人类历史之真,传扬守护文物之善,感受遗产内蕴之美。从“抗疫”精神到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都是学生们在这“开学第一课”上感受到的共同的精神财富,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切理解与坚定文化自信。


本课以“抗疫”为主线,引导学生认识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挑战与机遇,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在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精神力量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本节课坚定了文化自信,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材料提供:文、图/王军)



《科技考古导论》开学第一课结合绪论讲授,明确指出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内容,是国际学术界在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考古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尺。考古工作是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中华民族修家谱、写历史,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中央领导为此做过多次重要批示。提醒同学们时刻牢记,学习和研究都是为了认识、守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要把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民众的期望、国家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做到天时、地利、人和,在这样的学习和实践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课程结合研究实例论述了科技考古的研究内容与重要意义,考古工作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导,坚持存在决定意识,实践出真知。科技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探讨古代的生业状况,研究当时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强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们的研究证实,五谷中的小麦、六畜中的马、牛、羊等都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这些农作物和家畜最早起源于西亚和中亚地区,是我们的古代先民从外面引进的。另外,中国古代有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我们最早的铜器和冶炼技术也是从西方引进的,我们的祖先在引进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新的制作工艺,制作成美轮美奂的青铜器。由此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具备了开放、包容的传统,在保持自己原有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注意吸收外来的先进生产力要素,在此基础上,融合创新,发展和壮大生产力,为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我们中华民族吸收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统由来已久,现在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材料提供:文、图/袁靖、周旭波)



开学第一课中,吕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近年来一些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事件,如习近平总书记与《格萨尔王》传承人的会面、金砖五国会议上闽南非遗项目的展示、藏医药浴法入选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等,旨在唤醒同学们“非遗”保护意识,希望同学们作为文博专业的学生,从现在开始能够对文化遗产相关的时事有足够的敏感度。


璀璨的中华文化遗产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截至目前,中国共有40个项目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最早入选的项目包括昆曲、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说唱艺术、蒙古长调等。这些深藏于民间的、关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遗产,呈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是增强国家软实力深厚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根基
课程梳理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从“有形”拓展到“无形”的过程。总的来说,“非遗”是一个新出现的概念,起源于各国人民对世界遗产和人类文化遗产体系的不断理解和深化。“非遗”在国内普及的速度很快,现在已日益成为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这种现象有利也有弊,在“非遗”保护意识得到普及的同时,“非遗”文化本身也面临着被歪曲的危险。通过回顾国内外的保护历程,让同学们思考如何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怎样让“非遗”保护健康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生命力地传承下去。

(材料提供:文、图/王纤清)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特别提到了两件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铜蚕”和印尼出水的“黑石号”沉船,这些文物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体现了“文物证史”的重要性。《中国陶瓷史》的开学第一课上,刘朝晖老师展示了上海博物馆近期开幕的黑石号沉船展中长沙窑、唐青花等器物图片,介绍了我国古代外销瓷及瓷器所承载的中外文化交流意义。瓷器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古代瓷器的专业化生产流程体现出中国工艺的先进性,凝聚着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我们对此应该充满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通过对瓷器标本的观摩,同学们对中国瓷器技术的悠久历史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瓷器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原始瓷最晚在商代早期就已产生。其他国家长期只有陶,没有瓷。中国周边,最早生产瓷器的朝鲜半岛,其制瓷技术是在与中国的交流中,于9-10世纪逐渐产生、发展的。欧洲则迟至18世纪初才制造出瓷器,也是在中国瓷器的影响下才诞生。
开学第一课上,刘老师从文物学习和研究的要求论及学术兴趣的选择。讲述了中国古陶瓷研究的近代开拓者陈万里先生出于热爱和兴趣转而从事陶瓷研究的故事,以陈万里先生做人的原则和做学问的志趣激励后辈学生。刘老师强调,复旦人的学术追求蕴含在校训之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对于文博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有审美的趣味和研究的能力,还要葆有人文情怀和社会关怀。

(材料提供:文、图/ 李子璇)




博物馆是国家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的重要部分。《博物馆学概论》的开学第一课着重讲述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旨在使学生理解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博物馆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从2007年提出“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案到2008年施行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完成全国博物馆首次定级评估,再到2015年公布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博物馆条例》,我国博物馆事业近年来获得了里程碑式的飞跃发展。课程以一系列具体实例与数据说明中国博物馆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并逐步向精细化管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理解博物馆为提升社会文化素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材料提供:文、图 / 江明圆)



侯实老师在《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开学第一课上以“上海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史”为主题,由近期热映的电影《八佰》切入,谈及淞沪会战及四行仓库的历史,介绍了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的建立与上海市对四行仓库建筑的保护修复,修复后的四行仓库西立面保留了战争的痕迹,其沧桑的外观给人直观而强烈的冲击。研究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是对历史的学习与纪念。


上海保留了民国时期城市建成区的近四分之一,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外滩建筑群之外,市中心有12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仅四行仓库所在的苏州河沿岸就有英国领事馆、理查饭店、百老汇大楼、邮政大厦、河滨公寓、上海市总商会等。虽大多是西式建筑,但建筑者是中国人,在其中融入了东方元素。侯老师通过对上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理影像、卫星图、人口变化等资料的分析,揭示上海的城市繁华并不完全是西方文明影响下的结果,以近二百年来殖民与抗争的历史遗迹的前世今生,回答了城市演变的问题,以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引导同学感受到这座城市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包容性。

(材料提供:文、图/黄婷婷)







来源:文博系

编辑: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秘书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