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乐工坊 | 不一样的声音——疫情挡不住创新的欲望



从零到一百,天赋与刻苦皆为行囊

——乐器工程系2018级弦乐器制作(吉他)原声吉他原创作品赏析








疫情两年多,我校乐器工程系2018级弦乐器制作(吉他)专业何秋霄、李昭龙、魏骏鑫、吴寅树沃等四名同学时刻未停对专业的追求、对创新的探究。来听听他们对设计理念的阐述、对制作过程的讲解,来听听他们作品不一样的声音。



1.李昭龙

「全琴图」

在思考如何设计这把钢弦吉他的时候第一时间考虑的是其音乐风格。在我心中,它应该是声部丰富的,旋律性强的,颗粒感强的,给予演奏者及时的反馈。因此,在选材方面,选用可可菠萝这一类质地硬实的底侧板,给予一个较好的声音响应速度;面板挑选用欧洲白松去满足声音清晰度,颗粒性强的要求。

在音梁结构制作上,选用了V型作为支撑梁的设计,调音梁按V梁的角度平行放置;以此去抑制纵向的震动,引导面板做更多横向多段震动;从而抑制一些声部间的共振,满足各声部清晰的需求。除此之外,不仅让侧板达到更强有力的支撑,让面板释放出更好的震动反应,也在尝试如何满足我想要的音乐风格需求。除了力学结构上的设计,我的外观设计同样也具有特点:琴头形状与琴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跑车外形,琴头向上扬起的感觉和琴码向内收的线条搭配符合吉他线条的美感。音孔花的设计和侧板底部的装饰片为拼接一体的风格,是我对木纹喜好的体现。



2.魏骏鑫

「全琴图」这把琴的设计目的是让琴充当配角,想将其专门作为歌手的伴奏乐器,以达到人声为主,琴声为辅的目的。面板使用的是欧洲白松,背板侧板选用的是可可菠萝玫瑰木。音孔饰圈使用黑白两种颜色的贝壳进行搭配,设计灵感来源于阴阳鱼图,半黑半白相互交融,表现出阴阳交融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乍一看在整体上显得突兀,但也在突兀中寻找平衡。大Jumbo的桶型是为了琴体内腔有足够大的空间制造混响效果,在没有效果器的情况下低音粗犷低沉,高音温暖而内敛,不会喧宾夺主盖过人声。辅以效果器则让音色更加饱满,亦可以用来独奏。总体上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并且效果器的加入,更加锦上添花,使得这把吉他不止能用于伴奏,也可用于独奏。


3.吴寅树沃

「全琴照片」我这把原声吉他的设计是以演奏民谣弹唱风格为主,为了外出携带方便,外形上选用了Taylor GS mini的桶形。琴头设计的黑色乌木贴片使其看起来富有神秘感,采用了可可菠萝背侧与欧洲云杉面板搭配。可可菠萝独特的木纹以及刚性的声学特征让吉他具有美观的同时,音色更具有颗粒感。音梁上采用了比较独特的设计,结构摆放除了考虑力学要求也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声音的均衡性,让36寸的桶身拥有便捷性的同时,高频更加清晰并且拥有饱满的中低频,音色上也更加和谐。最终成琴的声音效果也达到了预期,搭配LR的拾音器后,它拥有了更加优越的实用性和较好的动态效果。



4.何秋霄

全琴照片」
我在设计之初是想制作成适合演奏指弹的风格的原声吉他,理想的声音状态是低音下潜足、高频圆润、整体均衡。
在设计之前我分别从吉他桶型、材料搭配、内部梁架构造、外观等方面入手。首先是通过对比不同的桶型的吉他声音,最终确定使用A桶略厚的桶型。为了得到良好的低频,在面板的选择和内部音梁木材的选择上我做了一些设计和改变:面板在传统的X型梁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底侧板使用了可可波罗玫瑰木,外观则主要是设计了具有我个人风格的琴头和音孔装饰木花。吉他制作完成的效果基本达到我的预期,从外观和手感到声音,都比较符合我当初的设计理念,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检验的过程。在大二之前,我们都是以制作复刻吉他为主,大三首次独立设计吉他,刚开始觉得难度非常大,但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还是顺利的完成了这个作品。


对于吉他制作者,每一把吉他都有它的故事,他们在设计之初,就将自己毕生所学应用在为满足吉他演奏者的需求以及听众的观感中,吉他制作者们赋予它形,将有一天演奏它的人赋予它魂。音梁设计、桶形、音色等等不再是固有的象征,而是无限流动的意识与音乐的自由,是打造视听感官的栖息之地。
这四位吉他制作者们将力学、美学理论知识用于自己的设计;将制作工艺幻化成现实;将制琴精神雕刻成现实语言,每一处细节,无一不述说着关于技巧、关于听感、关于音乐、关于爱与自由的故事。



供稿:乐器工程系

排版:陈梓瑶

编辑:何培禄、清音


讲述星海故事

传播星海声音  弘扬星海精神

展示星海形象  服务星海师生

星海音乐学院欢迎您!

微信公众号:xinghaiguanfang

投稿邮箱:tougao@xhcom.edu.cn

音乐世界,精彩不断!

扫一扫,你我更好!

更多资讯,请关注官网:http://www.xhcom.edu.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