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决策参考 | 汪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与社会支持

2017-07-18 汪明 教育科学研究


摘要

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不仅合法而且合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我们要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当前的改革宜诉诸渐进改善之道,从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学校文化重塑和家校合作优化这些关键领域入手。成功的改革离不开必要的社会支持,我们要积极争取舆论支持以及来自高校智库的智力支持,高校智库可在此次改革中担当改革方向的瞭望者、改革战略的谋划者、改革过程的监督者以及改革成效的评估者等角色。


关键词

核心素养;基础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渐进式改革;社会支持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十大关键领域,并将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首要之举。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接下来,就是如何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实践探索催生、反哺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实践探索又呼唤理论研究先行,期盼着理论研究的指引与解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不过纵观现有关涉核心素养的研究,研究者们的目光多聚焦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而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关注不足。然而“从本质上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关注‘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根本的教育问题”[1] 。所以,尽管当前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多将核心素养与课程放在一起,但究其实质,“核心素养的含义已经超越了课程的范畴,从教育学基本理论的角度看,它体现的是一种关于教育的基本假设”[2] 。既然核心素养体现的是教育层面的基本假设,关涉的是教育层面的育人规格问题,那么,跳出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个小圈子,上升到整个基础教育层面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不仅合法而且合理、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实际上,“当前,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3] 。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之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改革工作的应有之义,是确保改革顺利、有效开展之现实诉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一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工作,以顶层设计引领、规范改革。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要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以避免“摸着石头过河”式改革的盲目自发、零散低效。顶层设计是个系统工程,限于篇幅及主题,本文主要从改革领域和改革路径这两大维度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进行顶层设计。

(一)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亟待关注的关键领域  

核心素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路向、新图景,我们应以核心素养为抓手和契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然而,改革要成功光靠激情是不够的、欠妥的,我们要保持理性。基于核心素养全面深化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固然令人兴奋、期待,但基础教育改革牵涉面广、领域繁多,改革伊始不宜面面俱到,而应有主次之分、轻重缓急之别,先抓重难点、抓关键领域,集中精力以关键领域之有效、彻底的改革撼动、牵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

那么,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有哪些关键领域呢?以笔者之拙见,首要的关键领域就是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究其实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就是要改革基础教育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对基础教育育人规格与目的的更新与变革。教师是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的具体践行者,基于核心素养改进基础教育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其首要之举就是要基于核心素养抓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确立后,要想真正将其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转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4]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因素不可小觑,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应着力落实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事实上,在落实和推行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已有各组织、国家或地区都十分重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5]对此,不妨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突破口,以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改革来培养能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优秀教师,这就需要我们以核心素养为图景重构教师专业素质,统整职前阶段的师范教育和职后阶段的教师继续教育,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素质落实好。

其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也是一个关键领域。众所周知,“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两大基础工作,前者主要关涉‘教什么’,而后者则主要关涉‘怎么教’”[6]。教育改革历来绕不开课程与教学这两大基础性工作,在这场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非但不能忽视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反而要把二者放在突出、关键位置,积极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目前已有专家团队在做;对于后者,“从以学科知识体系为重到以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的课程体系价值取向的转变意味着会引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体系诸要素的变化” [7]。至于教学改革,首要之举是基于核心素养更新教学理念、重塑教育目标、重构教学行为、重组教学组织形式。先前我们的教学是指向三维目标,而今我们的教学要指向核心素养。为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加强研究,将核心素养进一步细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公允地说,当前的核心素养还比较抽象,要想在教学中具体落实核心素养,尚需将核心素养细化到学科、具体到学段、可操作到具体的教学行为。

最后,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还要基于核心素养重塑学校文化、改进家校合作。上文也说过,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前我们的目光主要盯在显性的教育因素上,如课程、教学,实际上学校文化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很有效果,因此,应基于核心素养重塑学校文化,以学校文化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光靠学校还不够,毕竟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单靠学校一方是事倍功半的,况且有些核心素养的培育特别适合家长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所以,今后应紧密联合家庭、优化家校合作,家校合力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上文明确了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亟待关注的几个关键领域,现阶段我们不宜贪多、求全,要以关键领域改革为突破口,逐渐过渡到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改革。现在的问题是该以何种方式推进改革,即,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应该选择一条什么路径。关于改革,尽管我们也认识到其不是一次事件、不是一蹴而就的行为,需要渐次展开,但在改革中我们或许是被改革的热情冲昏了头脑、或许是急于见到改革的红利,于是常常希望在短时间就能“告别过去”“破旧立新”,以致经常会不自觉地迈上一条突变之路。现实中突变式改革随处可见、大张旗鼓,甚至因其“雷厉风行”“立竿见影”而备受欢迎,在改革领域大行其道。不过,在基于核心素养改革基础教育时,我们切不可贪功突进,走突变式改革之路,因为“多数基础教育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指导改革实践的理念原则中存在一种‘突变论’倾向”[8]。

“解构和创造必须是不分先后的同一个过程……如果没有开出一条新的道路,光把原来的道路给破坏了,那我们往哪里走?”[9]既然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的突变之路不可行、不能走,那么我们究竟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对此,我们的回答是渐进之路。“与‘突变论’相对应的是改革‘渐进论’思想”[10],改革渐进论崛起于突变式改革泛滥之现实。近年来,面对接踵而至的突变式教育改革,学界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并逐渐意识到突变式教育改革不可取,教育改革要走“渐进改善”之路。教育改革之所以要走渐进改善之路,主要是因为教育改革具有属人性,而人之理性又非“完美理性”,它是力求完美但实际上只能有限达到,因此人之理性是一种“有限理性”。既然人是一种有限理性的存在,那么教育改革能且只能是一种“有限理性”的行为。且现实中的教育改革往往不像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调适、进化的过程。此外,教育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中会遇到诸多看似在意料之外但细思之又在情理之中的抵制甚至是破坏。如此一来,突变式教育改革是寸步难行的,教育改革要想顺利、要想成功,渐进改善之路是其不二选择。

具体到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其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改革,尽管我们总想用完美理性对待这一全新改革,但现实中又常常是理性不及的。此外,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势必会牵动多方利益,搅动多方舒适区,“教育改革的实质是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宗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的变革,即推陈出新”[11]。这一“推陈出新”并不像大自然的新陈代谢那么自然、顺畅,它注定会受到多方的制约与梗阻,如此一来突变只会频繁绊腿,唯有渐进改善方是上策。因此,我们在基于核心素养改革基础教育时,一定要摈弃先前的突变式路径依赖,走渐进式改革之路。为此,在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时,我们要树立系统的基础教育改革观,改革方案要充分体现“有限理性”意识,严格遵循“共同适应”原则。此外,要正视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出现的改革梗阻,不断反思和调整改革方案,确保改革良性前行。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之社会支持

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第六章专门探讨了“对核心素养推行的实践探索”,该章中曾有这么一段简短却富有启示的话:“除了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教育系统内部来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培育外,一些国家或地区还充分拓展了实践领域,努力通过整合全部社会力量来落实核心素养目标。”[12]这段描述直接指出,落实核心素养除了要依靠教育系统内部发力外,还要整合社会力量、打通社会渠道。不过,倘若我们再仔细往下看又会发现,其在具体描述社会力量中的企业时是这样阐述的——“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获得强大的支持”[13] ;那么,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否需要得到社会支持?具体又需要得到什么社会支持呢?

(一)成功的教育改革离不开必要的社会支持  

教育改革需要社会支持,成功的教育改革离不开必要的社会支持。关于社会支持之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吴康宁教授在其《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一书中曾专设一章对此问题予以集中探讨。诚然,制约与影响教育改革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在推进教育改革时我们既要目光向内看到制约教育改革的内部因素,又要目光向外看到影响教育改革的外部因素。然而遗憾的是,囿于诸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人们在推进教育改革时目光多聚焦于内,对外部关注不够、重视不足,以致常常顾内失外。要知道教育改革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是在一个具体、真实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的,而且教育是重大民生工程,其改革必定会牵动社会大众的心跳与呼吸。纵观历史,人们对教育改革都十分关切和重视,对此中西皆然。教育改革以其改革蓝图、牵涉面而自成体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但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它还不是近乎独立,更不是完全独立的系统。既然教育改革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系统,那么其势必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此,吴康宁教授站在教育改革研究的立场明确指出:“教育改革研究有必要加强对外部制约因素的审视,有必要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问题。我们的目光不能再仅仅局限于教育改革自身,而是要延展到教育改革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既符合逻辑之理,也合实际之情。”[14]社会环境对教育改革影响巨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成功与否,所以,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时除了要诉诸内部、理顺教育改革内部通道,同时亦要关注教育改革所置身的社会大环境,竭力消除外部故障,尽力赢获社会支持。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舆论支持与智力支持  

社会支持之于教育改革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在基于核心素养改革基础教育时,我们要高度重视并妥善用好社会支持这一得力抓手,具体主要可从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两方面展开。“教育改革,尤其是大规模教育改革,需要有相应的舆论支持。迄今为止,我们还未发现有哪一项教育改革是在缺少舆论支持的情况下取得成功的。”[15]因此,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舆论反应并积极营造有利且有力的舆论支持。纵观先前我国历次较为重大的教育改革,其都或显或隐地注意到舆论领域,也都在积极争取舆论的支持。不过,就像吴康宁教授所指出的,先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尽管也注意到舆论因素,也在尽力营造舆论氛围,但先前教育改革的舆论营造存在“过度强调统一思想”、“一味推崇正面宣传”以及“单纯依赖主流媒体”等缺陷与不足,以致舆论支持不给力。在本次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要认真吸取教训,做到在科学普及的基础上巧妙引导,在舆论宣传中尽量做到客观、通明,在价值引领时避免给人“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此外,尤为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异军突起,传统媒体已呈式微之态,尽管短时期内传统媒体不会为新兴的自媒体所取代,但越来越多的人日益青睐自媒体。长期以来,教育改革舆论宣传主要依赖传统媒体,鉴于当前的媒体形势,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我们要做好固本拓变工作,在紧抓传统媒体舆论支持不放的同时,也要热情拥抱自媒体,利用自媒体进行改革的舆论宣传、氛围营造,及时消除不利舆论并尽最大可能争取舆论支持。

当然,在此次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除了要争取舆论支持外,还有必要争取来自高校智库方面的智力支持。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个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改革的紧迫性需要有力的“外脑”支援,改革的复杂性呼唤高质量的智力支持,而高校智库建设之初衷就是要积极参与重大改革并提供智力服务。实际上,积极参与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并有所担当与作为,这不仅是高校智库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亦是高校智库生存发展之现实诉求。众所周知,当前我国智库基本可分为政府智库、高校智库以及民间智库三大类,而在这三者中,高校智库有着光鲜的学科优势、独特的人才优势,看似前程一片大好,但其实最为羸弱。政府智库因挂靠政府部门,自有其出身和资源优势。民间智库看似无依无靠,只能自力更生、自谋活路,处境甚是凄凉,但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给予的少束缚就少,在政府、高校和民间三大智库中要数民间智库最为自由,其可以根据生存之需、发展之求而便利行事,这是政府智库和高校智库都梦寐而难求的。此外,相较而言,政府智库和高校智库是为生活而奋斗,而民间智库则为生存而拼命,因此其内在动力和外在爆发力完全超出前两者。而反观高校智库,其所得支持比不上政府智库、自由比不上民间智库,支持不足反受其累、自由不够反受其束。所以说,在政府、高校和民间这三类智库中,高校智库是最为羸弱的,也最难赢获发展空间、占据有利位置。因此,高校智库唯有励精图治,以“有为”来实现“有位”。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件关系民生的大事,高校智库要抓住这一宝贵机会积极提供智力支持。综上,无论是从必要性还是从可能性上,高校智库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都应该、也能够有所担当与作为。那么,高校智库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可以有哪些担当与作为,可以提供哪些智力支持呢?对此,笔者曾撰文对高校智库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角色担当作过探析。以笔者之拙见,高校智库可以在教育改革中担当改革方向的瞭望者、改革战略的谋划者、改革实施的监督者以及改革效果的评估者。[16]循此,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改革中,高校智库可以提供改革方向指引、改革战略谋划、改革实施监督、改革成效评估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当然,高校智库要想在此次改革中提供更多、更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尚需扎根实践对改革进行立体调研、情景规划、过程推动以及效果评估。


[注释]

[1][5][12][13]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59、261、262.

[2] 谢维和.谈核心素养的“资格”[J].中国教育学刊,2016,(5).

[3] 赵景欣,彭耀光,张文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4] 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路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6] 汪明,张睦楚.迈向“课程改进—教学跟进”式学校发展之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8).

[7] 解建团,汪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4).

[8][10] 潘新民.基础教育改革渐进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1、1.

[9] 赵汀阳.赵汀阳自选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3-34.

[11] 王本陆,汪明.教育伦理学的新问题与新思考[J].教育学报,2015,(1).

[14][15] 吴康宁.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47、172.

[16] 田山俊,汪明.论高校智库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的担当与作为[J].学术论坛,2016,(4).


(责任编辑:刘宏博)


论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第7期


决策参考

主要刊发教育发展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文章推荐】

王定华:我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再调查与再思考

范国睿: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的逻辑展开

陈亮 陈恩伦: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法律纠纷预防省思

张绘:“后4%时代”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需多维度改革并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