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公报 | 顾之川: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

2017-09-15 顾之川 教育科学研究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GFA111025)的成果。张开、赵静宇、章建石、胡晓、韩涵参加了本课题研究。


在目前我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阅读能力是重要的考查内容。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又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本课题通过梳理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发展历程,分析英、美等国家高校入学考试对母语的考查情况,对美国SATI考试、ACT考试和英国A-LEVEL考试与我国高考语文的共性与差异进行比较研究,设计出“阅读与表达”测试样卷和调查问卷,并在陕西省西安市、云南省昆明市进行测试和调查。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撰写出《高考语文内容与形式改革专题研究报告》和系列论文。前者成为教育部考试中心近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重要依据,在全国卷命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后者给高考语文的考查目标与内容确定、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考查等提供若干研究结论,并对如何实施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一、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国高考制度从1977年恢复以来,先后经历了探索阶段(19771982年)、成型阶段(19831987年)、调整阶段(19881993年)、稳定阶段(19941998年)、新课程改革阶段(19992006年)和新课程标准阶段(2007年至今),为适应我国高校选拔和中学课程改革实际,高考制度不断进行了改革创新。[1]高考在我国有着特殊意义,它不仅是高校招收合格新生的考试,对中学教学具有引导作用,而且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甚至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有必要在语文阅读能力考查方面深入研究,使高考语文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

语文是母语学科,既关系个人素养与终身发展,也是国家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体现,因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热点。作为国家级教育考试,高考语文试题对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发挥着“指挥棒”作用,理应引领着我国青少年一代,认端方典雅的中国字,读文采飞扬的中国书,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声情并茂的中国文,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我国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发生较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高考语文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且非常必要。本课题以语文高考阅读能力的考试内容与形式、途径和方法为切入点,力图通过研究,推进语文考试内容改革,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强化素养立意,加强能力主导,进一步提高命题质量,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履行高考“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阅读能力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要内容

高考语文是为高等学校招生提供报考者语文学习相关信息的选拔性考试。就考试的编制方法而言,属于标准化考试;就测试功能而言,高考是在众多中学毕业生中挑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属于预测考试;就参照系而言,高考是鉴别考生在被试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而不是考生分数的绝对值,又属于常模参照考试。高考语文对阅读能力的考查服务于选拔的需要,从常模参照考试的特点出发,追求命题、测试、阅卷的公平性和科学性。高考语文对阅读能力的科学考查,建立在以往高考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考查的基础上,与教育认知理论和心理测量学以及高考发展改革密切相关。

2. 考查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阅读素养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高中生通过阅读可以提升精神力量和道德素质。世界各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都非常重视,正如美国安妮·凯西基金会在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如果我们不能使相当多的孩子走上正轨,成为熟练的阅读者,那么美国将使得其正在增加的且必须的人力资本走向贫穷。”[2]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能力是高考语文最重要的考查目标之一。

(1)有助于提升国民素质,树立文化自信

在课程标准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阅读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及其他文化论著等。这些文本蕴含着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精华,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具有积极的阅读鉴赏价值。高考语文以这些文本材料作为语料考查阅读能力,在考查过程中,通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力,能使考生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引发思考,进而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古代诗文阅读考查所选用的材料,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世作品,是中华民族文明精神传承至今的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节点重新崛起的动力。

(2)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考语文阅读能力是对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作为一种在高校学习乃至今后发展的重要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其未来的学习状态和成效。因此,高考语文试卷从1984年设置了考查阅读能力的现代文阅读以来,阅读能力一直是我国高考语文的考查重点,占据着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上。为适应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考试大纲》增加了“探究”的能力层级,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分别设置了探究题。

(3)有助于引导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本课题研究希望在高考语文命题方面进行一些探索,通过考查内容的改革,引入国际上新的语文考试评价理念,同时结合我国高考语文的实际,引导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传递正能量。


二、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研究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对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力层级  

高考语文阅读能力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的发展过程,语文能力层级划分也是高考语文命题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产物。1997年的《普通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考试说明》首次提出语文能力层级的概念,将语文能力划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等由低到高呈阶梯式的能力层级。其中,最高一个层级的“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是并列的,又称“羊字结构”。阅读能力主要考查除“表达应用”之外四个层级的能力。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为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供了明确方向。2007年,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语文课程性质层面对“探究能力”提出的要求,《考试大纲》的修订增设了“探究”这一能力层级。这一变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二)考查内容  

我国高考语文对考查内容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8年之前,以考查语文基础知识为主,所用材料多来自于语文教材。1998年开始,以考查语文学科能力为主,所用材料已基本脱离教材。2007年开始的新课程标准卷,除古代诗文默写外,已不再有死记硬背的题目。从2014年开始,古诗文默写题由往年的“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改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即不再只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意在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使用的材料由单一指向变为丰富多元,更有利于实现对语文能力的考查;命题由“静态操作”、凭经验和随意性大,变为“动态研究”、征题参照、题库建设以及双向细目表的规范化能力考查。“否定了过去那种一味孤立静止考查语文现象的做法,重视语境,把握住语言跳动的脉搏,增强了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准确性和实用性。”[3]

1. 现代文阅读

1984年之前,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没有明确的文体要求。1984年,开始出现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的现代文阅读题,但文体比较单一,基本集中在科技说明文阅读。直到1993年,《考试说明》才明确指出:“能阅读一般社科类、科技类文章及文学作品。”后来又修改为“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2007年,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则将阅读文体明确为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

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高考在内容方面最突出的变化是选考内容的出现。从《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的试题变化基本呼应了这一变革。2007年《考试大纲》关于现代文阅读的调整,一是文体范围扩大,由“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文学作品”调整为“一般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二是测试内容的调整,由“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调整为“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从对“信息提取”“知识确认”向“把握文中重要观点、体会作者思想倾向”转变;题型由侧重思维结果的客观选择题向侧重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的主观简述题转变,由单一的客观选择题向不同题型的多元组合转变。这些转变不仅显示了由“是什么”的记忆性知识向“为什么”“怎么办”等策略性知识的变化,而且标志着阅读教学由以往的“言语”“事实”类的知识转向体验阅读、品味语言、多元思考的个性化阅读。

2.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的考查是语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文言文阅读考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实施课程改革后的高考看,古代诗文阅读考查更加注重从能力层面对试题进行设计,主要对诗文中信息筛选和主旨把握的实际阅读能力进行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占6分,而且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默写,也不再考虚词和古代汉语语法。分省命题后,文言文选文的文体灵活多样,涉及人物传记、各类记叙文、诸子散文、议论文、文言小说、书序、说明文和墓志铭等。全国范围内大部分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比重约为1/6,较为稳定。但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多为“史传”类文体,略显单调。

(三)考查形式  

我国自恢复高考以来,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形式也经历了三个阶段。19791986年,对能力考查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19871992年,为顺应标准化考试,客观题成为阅读考查的主体;1993年开始,主观题与客观题题量相当、分数配比相近。

1. 选考题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高考后,语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出现了必考题与选考题。对选修模块考查的两种命题思路均体现在现代文阅读部分。一是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所命制全国卷为代表的“自主选答”,试卷在现代文阅读部分增设选作题组,要求考生从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中任选一题作答。二是以浙江卷为代表的“限定必答”,试卷不分“必考”与“选考”,而是将“必修”“选修”内容融通设题,试卷中的每一个试题都要求考生作答,考生没有选择的自主权。两种截然不同的命题思路隐含着命题者对选修课程在高考试卷中呈现方式的探索,也体现出不同的阅读能力考查理念与价值追求。

试卷命制本应体现“符合教育测量学要求,符合高考的政策要求”[4]的原则,但目前的命题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试题的命题方式不符合学科特点,把对能力的考查分解化、割裂化;选文内容删改失当;考查形式相对固化、单一等。而对新出现的选考形式的最大争议在于选考题的等值问题,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两个题组在能力考查上存在差异,难度不等值。虽然各命题部门对此做了大量工作,但还难以实现预期的设计目标。

2. 探究题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成为考试研究和评价的热点。研究者认为,“高考应该有效检测考生的探究能力,正确引导语文教学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5];探究能力“应该具有多元思维、适度开放的特点”;“探究性试题一定是文本深层的、需要多方探索和深入研究的、伴有假设论证思维活动的、有‘我’有‘思’的文本解读题”。[6] “探究性阅读是比一般把握信息的接受性阅读更高一个层次的阅读,其主要特征是问题型、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阅读过程应是一个发现、质疑、创造的过程,并且根据需要掌握一定的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性阅读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运用工具、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评价,应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探究的态度、情感、体验。”[7]通过调研,课题组发现,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已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对此,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普遍较为认可。


三、高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建议

(一)关于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  

首先,在试卷结构上,应尽快解决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不相匹配的问题,亟须对《考试大纲》进行修订。一是取消选考,每套试卷均覆盖三类文本,阅读文字量相应减少,在总分不变的情况下,调整赋分比例;其次,在考查内容上,需进一步明确现代文阅读的考查目标,应增加对课外阅读与阅读方法的考查,以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再次,在选材上,应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阅读文本形式的变化,扩大现代文阅读文本类型,如图片、表格和统计数据等,尝试引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二)关于古诗文阅读能力考查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首先,在文言文阅读中,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如何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挖掘古代作品的当代价值与意义。其次,要注重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对于区分高分段考生、引导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加强所选材料的经典性,避免试题设问过于宽泛,注意防止套作等。再次,原有的文言实词虚词题,可着重考查对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语意义的理解,以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三)关于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导向  

语文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一段阅读材料、一道题目都可能让考生铭记终生,往往也能引发社会的广泛讨论与深入思考。语文阅读能力考查要传达新理念,传递正能量,传播好声音,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和创新精神。在考查考生语文阅读能力时,实现高考语文试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价值导向,使高考成为促进语文学习的课堂、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引领语文考试改革方向的旗帜。

(四)关于语文高考的考查目标与内容  

高考语文的考查目标,首先,要适合高校选拔的需求,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其次,要体现课程改革理念,推进素质教育;再次,还要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高考语文内容与形式改革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应着重考查语言应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注释]

[1] 北京天利考试信息网.1978—2010中国高考真题全编语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前言.

[2] 刘斐,编译.美研究认为:学生阅读水平与国家经济成长相关[J].比较教育研究,2010,(9).

[3] 程红兵.高考语文测试的反思与前瞻[J].语文学习,1994,(5).

[4] 陈志国.高考语文试卷的组卷原则和命题策略——以2011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1,(8).

[5][7] 滕世群.高考应该有效检测探究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2010,(3).

[6] 程振理.2011年高考阅读探究题命题探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8).


(责任编辑:张蕾)


论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第9期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成果公报”专栏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教育科学研究》共同创办,主要介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专栏的开设旨在立足和服务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及时反映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果的最新进展,加强学界前沿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教育科研的改革与发展。


往期回顾

杨启光:发展型家庭生活教育: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

章建石:综合评价:如何回应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要求?

李小球:我国“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入标准”研究

刘晶波: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实践的革新路径

鲍东明:试析校长课程领导实践的方法论

张彩云:我国中小学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研究

安雪慧: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情况分析评估研究

陈传锋:中小学课外学习的多元发展及其对策研究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教育科学研究》官方网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