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邢福义:大家小书 形小义大——《语文杂记》读后

甘于恩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由于微信公众号平台推出新功能,“语言资源快讯”左边显示的名称并非原作者,而是公众号管理者,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感谢各位读者的谅解!

大家小书,形小义大

——《语文杂记》读后

邢福义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暨南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一套通俗性应用性语言文字丛书,名为“大家小书”,请詹伯慧教授担任主编。伯慧兄带头先走一步,于2010年7月推出《语文杂记》一书。一收到出版社寄来的这部《语文杂记》,我立即阅读起来,不由自主地一篇篇阅读下去。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大家小书,形小义大。”意思是:“大家”笔下的“小书”,形体小而意义巨大。

《语文杂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语言学界,存在有“大家”写“小书”的优良传统。现代语言学家中,就有两位巨擘令人无比敬佩和永远怀念。一位是龙虫并雕的王力先生。王先生将自己的书屋命名为“龙虫并雕斋”,他在这书屋里既“雕龙”也“雕虫”,既写学术大著也写通俗小书,比如既写《汉语史稿》,也写《诗词格律十讲》。他的书可厚可薄,他的文章可长可短,取决于写作目的和对象特点,所举的例子恰当而巧妙。1983年3月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在合肥举行,一个傍晚有机会跟周祖谟先生一起聊天。我说:“王力先生讨论汉语词类问题的复杂性,讲过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个学生作文滥用‘而’字,老师给了他这么个批语:‘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这里的‘而’涉及多少种词性?很有趣,很能吸引读者。”周先生说:“我就是佩服王力先生。根据实际需要,同样的内容,你让他写4万字,他就写4万字,你要他改写成4千字,他就能给你4千字!”

王力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一位是高举“务实”大旗的吕叔湘先生。吕先生早年就写出《中国文法要略》,后来,一直到90多岁,都没有中断过发表学术论著;另一方面,他又不停地向社会、向大众奉献通俗性成果。像《语文常谈》这样的小书,学术含量既高,可读性又特别强,几乎篇篇可以选入课本,供小学、中学或大学生们学习。江蓝生教授写过一篇《人民的语言学家》,文章指出:语言学界同仁普遍认为,吕先生又是一位龙虫并雕的巨匠。吕先生的成就在于:他是理论家,他的理论建树使他成为汉语语法学科的带头人;同时,他又是实践家,他的实践使语言研究对全社会作出了贡献。蔡文兰教授写过一篇《访吕叔湘先生谈语言研究及语言应用》,对吕先生的心里什么时候都装着读者感叹不已。吕先生用十分朴素的语言,对她说过这样的话:“我写文章总是想到有一位读者坐在我的旁边看我写。我写文章总爱改来改去,主要就是为了能让读者更容易懂。”

吕叔湘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当前的某些情况,很难让人乐观。社会风气,牵制着学术的走向;功利追求,侵袭着学术的纯净。书的厚度越来越大,竭力膨胀,因为,要是本子小了,参加学术性的评奖就会吃亏;文章的篇幅越来越长,狠劲注水,因为,学术刊物不愿意发表短文,如果文章短了,转载率就会减少,刊物的“影响因子”就会下降,刊物的“核心”名号就会动摇。这么发展下去,浮躁的学风必然加剧,对“后来人”的如何培养必然会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暨南大学出版社决定出版一套关于语言文字的“大家小书”丛书,具有矫风针对性,是参加到做特大好事的行列里来了。


读完伯慧教授的《语文杂记》,有以下几点特别突出的感觉。

1

爱我中华的情怀。

《普通话和方言》中,作者写道:一个发达的国家,一个先进的民族,不能没有一种全社会共同使用的通用交际语。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事。海峡两岸都是龙的传人,在这一点上,自然是有共识的。国语也好,普通话也好,说到底,它是代表全球炎黄子孙的通用语言,既存在于海峡两岸同胞之间,也通行于全球各地华人社区之间,更被确认为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之一。在我国全国语言运用的总格局中,由普通话唱“主角”而让各地方言,特别是像粤语这样的“强势方言”发挥“配角”的作用,无疑是当今我国社会语言应用中不可逆转的走向。在《跟进语文发展,善待语文资源》中,作者写道:我们国家有56个说着不同语言的民族,汉族还存在着的色彩缤纷的各种汉语方言,这些自然都属于语言资源。所以说,应该在“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后边再加上“语言丰富”这几个字,这是完全符合实际、毫不夸张的。语言资源如此丰富,我们一要大力开采,二要善于对待,使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方言,都能在我们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作者的论说使人感到,这部“小书”里贯穿着一条可以为全球华人所认同的红线,这就是:“爱我中华!”

2

辩证开明的思路。

《普通话和方言》中,作者写道:实际上,普通话也是在一种方言——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不过作为“老大”,它既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罢了。能正确理解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就会明白它们并非“对头冤家”,而是可以并存并用、相互补充的。在《简体字和繁体字》中,作者写道:当前我们完全可以让繁体字和简体字并存下去,在全球华人世界的汉字应用中来一个和谐共处,繁简由之。同时,我们也要提倡相互适应,相互补充。用惯简体字的人有空学学自己生疏的繁体字,争取“识繁用简”;而用惯繁体字的人也不妨抽点时间认识已经简化了的简体汉字,做到“识简用繁”。这样一来,繁体与简体的争议就自然会偃旗息鼓了。在《浅谈粤语正音》中,作者写道:语言文字是约定俗成的产物,这是语言学最基本的道理,适用于任何一种语言,也包括地方方言。我们在厘定现代粤语正音上的态度,正是充分尊重“约定俗成”原则的体现。当前出现在香港的有关粤语正音问题的争论,实际上就牵涉到是否在重视历史继承性的同时,也认真贯彻“从今从众”原则的问题。在《语言应用的规范化和多元化》中,作者写道:在厘定语言规范时,有必要多做调查研究,多观察语言发展的趋势,遇到分歧的现象,不妨多保留一点宽容度,等一等、瞧一瞧,别忙于下结论。我是赞成“规范中有所灵活”的说法的。作者的论说使人感到,这部“小书”里又贯穿着一条做好学问的思路,这就是:辩证地开明地处理和解决问题,避免思想的死板僵化。

3

融会贯通的学养。

 在《中国古代的字书(上)》中,作者评介《尔雅》《方言》;在《中国古代的字书(下)》中,作者评介《说文解字》《玉篇》《广韵》。只要具有高小文化水平的读者,读完这两篇评介,都能获得鲜明的认识:《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解释字义的字典,是传统训诂学研究最早的重要典籍,并且是世界辞书史上最早的一部字典。《方言》不但是我国第一部方言字书,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虽然只有一万字左右,却能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许多重要的资料,对后人探讨汉代方言与通语的异同、了解古音和古义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是文字学方面的开山之作,与《尔雅》、《方言》都具有“世界之最”的美誉;《玉篇》的出现,使我国古代的字书在注音和释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突破;《广韵》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一部韵书,虽是音韵词典,因其保存了大量古代的词语,可说既是古代韵书,也是古代词书。作者的述说使人感到,五部跟我们距离遥远的古代字书,一下子变得影像清晰了起来。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作者的有关学识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进入了“自由王国”。我们可以由此得到启示:读书不能不求甚解。

4

虚怀若谷的风范。

《杂议香港的社区词——兼评〈香港的社区词词典〉》中,作者写道: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是一种紧扣现代社会脉搏、与现代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语言现象。它突破了长期形成的汉语词汇结构的格局,给汉语词汇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社区词的出现是词汇紧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些植根于社区居民,反映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词语,显然跟一般植根于方言地区,反映地域性特征的方言词语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最先提出“社区词”概念并加以理论阐述的是香港学者田小琳教授。她在1991年就正式提出“社区词”的概念,连接写了多篇论文。她潜心编纂《香港社区词词典》,经过多年努力,在国庆60周年前夕由商务印书馆(北京)出版问世。应该感谢田教授,她为香港粤语词汇的研究和应用做了一件有突破性意义的好事。作者的这些描述,让人好像看到了一幅水墨画,画面上既描绘了情景风貌,又凸现了核心人物。这表明,作者对别的学者在学术上的新发现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对别的专家能够提出推动学科发展的新概念而由衷地生发了敬意。这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大家风范。

5

通俗活泼的文笔。

《简体字和繁体字》中,作者写道:一个初进小学的儿童,打开课本第一课是“開學了”这三个字,该有多少笔画?现在改为“开学了”,又该省去多少笔画?孰难孰易,不是很明显吗?在《少当语言警察  多做语言导游》中,作者写道:千万不能令人感到语言规范必然会束缚语言运用的多彩多姿,引发语言使用者对语言规范产生抵触情绪。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有感而言:“少当语言警察,多做语言导游。”在《“约定俗成”解》中,作者写道:“约定俗成”威力巨大,它制约着众多的语言现象,这些“约”从何而来?这些“俗”又如何产生?这就得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历史背景、地方风土习俗、民族心理状态等语言以外的因素去揣摩了。在《琐议网络语言》中,作者写道:语言始终是交际工具,网上交流的特点是迅速、快捷而又生动活泼,在网上交际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体,他们在网上相互交际时所用的话,只要彼此能够听得懂,没有隔阂就行了。如果能够加上一点调侃的味道,网上聊起来就会越发来神、越发有趣,既长知识又能娱乐,让生活丰富多彩,何乐而不为呢?作者通俗而活泼的文笔,把深奥的道理化成了浅近易懂的话语,能吸引读者津津有味地往下看,从而接受其论断。

邢福义教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诚然,这样的“小书”,可以让读者受到多方面的启迪。

      令人高兴的是,“大家小书”的理念和思路,“大家小书”的优良传统的弘扬,近来已经一再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中华读书报》 2008年5月28日,曾以“大学者写小书  大道理通俗化”为正标题,对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理论新视野丛书》在上海首发作了报道;《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21日,再次以“大学者写小书  大道理通俗化”为正标题,对教育部就此命题在复旦大学召开的经验交流会作了报道。看来,此项举措有可能蔚然成风,热浪迭现。至于各个出版社的具体作法,比方如何组织队伍,如何圈定丛书的范围,如何写作,可能会有所不同。这需要探索。探索的结果,可能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前几年袁行霈先生主编的“大家小书”由北京出版社陆续出版,全套四辑,每辑十本,涉及文学、历史、佛教、语言文字等等方面。暨南大学委托伯慧兄主编的丛书,圈定在语言文字的范围之内,具有明显的专题性。我相信,不管怎么做,都必定会大大推进各门学科的良性发展,有利于社会的昌明,有利于后代智力的开拓。

      “莫教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这是伯慧兄最爱写的一副对子,反映了他极重友情的特点。我和伯慧兄相识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末期,至今已有5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友知交。1999年,在他执教45周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一位可以不设防的朋友》的文章。一转眼,12个年头又过去了,伯慧兄年已80。在热烈庆祝他的80华诞之际,我想还是用那篇回忆性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作为这篇札记性文章的结尾:

      我在长江之边桂子山之上,遥祝他永远那么英姿勃发,那么“潇洒没商量”!


2011年1月9日

(原载《田野春秋》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版)

本期编辑 :曾雪 

审读人员 :章策

责任编辑 :老甘

投稿邮箱 / jnufyzx@163 .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注:文章版权归暨南大学出版社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精彩

发表于4天前语言资源快讯查看:13500回复:135

秘书实务 l 邢福义先生谈学风文风“九字诀”

 学人 | 左鹏军:讲台上和书斋里的詹伯慧先生

学人 | 邵敬敏:《汉语动量结构补位与状位句位选择机制及跨语言比较》序

【致读者】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积少成多,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谢谢各位!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