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候传播,一个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尝试——“策略传播菁英计划”北京论坛召开


2021年7月18日,“新目标·新策略·新征程:气候传播促进双碳目标实现”论坛在京举行。本次论坛由能源基金会支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与能源基金会联合举办,政府部门、公益组织、国际机构、媒体、学界等多个领域代表参加,共同探讨气候传播如何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社会组织如何运用策略传播以提升公众“碳中和”意识和促进公众低碳行动。


与会嘉宾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2020年9月,中国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30·60”双碳目标的确立,意味着我国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双碳目标的实现将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对社会公众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提出新的需求。如何用传播来提升全社会的“碳中和”意识,促进公众的低碳行为?这为很多环保公益机构的传播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基于此背景,能源基金会与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联合打造了“策略传播菁英计划”,推进跨领域、多机构在气候传播方面的共同成长。

 

作为主办方,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授、副院长黄浩明在致辞中表示,社会组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新生力量,并且对公众参与具有示范作用,慈善组织可推广碳中和的最佳实践;而为了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每个人从我做起、从今做起。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项目主任荆卉在致辞中表示,双碳目标提出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碳中和不仅是能源结构的变化,更是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它不单纯是一个绿色的故事,更是一个重塑发展方式的巨大机遇,即一个“新增长故事“。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发力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和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授、副院长黄浩明进行了主旨演讲。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演讲中回顾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及中国发挥的积极建设性作用,系统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与成效,介绍了“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重点工作。他强调,气候变化是重大全球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发力。


李高指出,认识不足是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社会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次论坛聚焦“气候传播促进双碳目标实现”,对于提升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促进公众开展低碳行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如何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做好气候传播,李高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充分认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处理好这个关系要有科学的态度,“虽然长期方向十分明确,但具体步骤要考虑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所以这个事情不能急,但也不能慢,要把握好节奏。”


三是有效抓住关键期、窗口期。切实把握好“十四五”“十五五”的时间,一体考量碳达峰与碳中和,防止碳达峰变成“攀高峰”,扎实做好法律、制度、政策、技术以及公众意识的全面布局。


四是深刻理解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机制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治本之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可以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改革红利、政策动力、技术潜力,将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全新动力。


李高也表示,气候传播及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发展意识非常重要,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级政府采取行动,各类公益机构、社会组织都有很大的工作空间。应对气候变化司也希望与各公益组织加强联系、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李高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从当今的时代特征出发,解读了如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目标。邹骥指出,碳中和是实现人民对“更美好的生活”的需求,实现经济效率与生活质量同步提高的重要举措,这与既有现代化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相一致,也与中国利益与全人类利益高度重合。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采用创新的发展路径,以更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在转型中创造新的产业部门,从而创造出新的投资与就业机会,最终实现财富、幸福、人生成就和可持续伦理的共同发展。新增长逻辑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制度保障,也是拥抱未来的思路。


邹骥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说,减碳直至碳中和,不能仅靠生产侧完成。供应与需求有着密切且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全球视野看,消费领域的碳足迹占人均碳排放的40%-80%。


有关研究表明,若要实现《巴黎协定》“1.5摄氏度”控温目标,在考虑到负排放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发达国家需减少80%-93%与消费相关的碳足迹、而发展中国家减少的幅度在23% -84%之间。从消费侧看,开展“全民减碳”势在必行且潜力巨大,并对生产侧产生积极影响。作为全民减碳的第一步,可以从绿色低碳出行和设定家庭电力消耗上限入手,进而拓展至日常生活的更多领域。


保需要宣教,而宣教不是说教减污降碳也不能靠单打独斗,这需要很多部门、组织和人员的参与,才能发挥真正的协同、携手、共进的作用。


贾峰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教授黄浩明在演讲中表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工程体系,需将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倡导公众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达到人人有识,人人有责,人人行动的环境保护文化氛围;鼓励社会成员创建以双碳为目标的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和公益基金会,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双碳目标实现。一方面践行绿色出行,将节俭和低碳生活形成时尚,另一方面加速固碳行动,植树造林;缩短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为建立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美好的地球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家庭和每位居民均参与的六位一体的减碳责任共同体。


黄浩明 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教授


对话:如何通过气候传播、公众倡导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

黄浩明、马军、蒋南青、刘怡、贾鹤鹏、倪垚、蔡元慧


在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由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副院长黄浩明教授主持,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前联合国环境署国家项目官员蒋南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GEF SGP国家协调员刘怡,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倪垚,绿色和平传播部门经理蔡元慧共同就“如何通过气候传播、公众倡导来促进双碳目标实现?”这一主题进行交流。


马军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构建低碳地图数据库,可以帮助公众提升对相关议题的认知,助力大家作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节电节水、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参与节能减碳;作为公民支持国家实施双碳政策、监督企业减污降碳、绿色转型;同时作为消费者,关注企业表现,做出绿色消费选择,推动企业绿色生产和采购。马军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以推动更多企业采用基于新的IT技术形成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低碳解决方案。



蒋南青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前联合国环境署国家项目官员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前联合国环境署国家项目官员蒋南青表示,我们现在的排放主要来源于生产端和消费端,减排也要从这两端着手。消费端和行为端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与我们每个人生活都密切相关。因此,公众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就可以为减少气候变化带来影响。

 

刘怡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GEF SGP国家协调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GEF SGP国家协调员刘怡说,未来十年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行动十年,也是我们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以及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窗口期。政府、企业、民间组织、普通民众必须联合起来,立即采取行动,由可再生能源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驱动的可持续经济,将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更清洁的基础设施和能够抵御风险的未来。


贾鹤鹏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表示,公众的积极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开展提升公众气候意识的研究,加强我国气候传播研究水平可以为公众行为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持。气候传播学者一方面必须开展大量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也必须与气候变化专家、节能减排专家以及媒体、NGO和企业界携手努力,共同提升公民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并为这一事业提供理论支持。

 

倪垚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

 

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倪垚表示,气候传播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切入点,既可以有效的促进社会各界对于气候变化、低碳消费等内容的了解,也有利于促进各界形成减碳合力。当下气候传播工作的关键在于从理念传播向行为转变靠拢,要把握三点:首先是告知具有实操性的行动方法和减排贡献;其次是奖惩机制;最后是需要从行为培养上升到价值认同,促进长期行为的固化。

 

 

蔡元慧 绿色和平传播部门经理

 

绿色和平传播部门经理蔡元慧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城市是迈向双碳愿景的主战场。传播策略的一个角度就是在气候传播中寻找核心受众,对城市来说包括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住者两个人群。而气候传播的效果则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即熟悉度→理解度→认可度→参与度。首先让公众熟悉双谈目标这个议题,慢慢理解碳排放的来源以及控制方法,逐渐产生意愿,最后和政府一起实现。

学员分享沙龙
策略传播在机构中的实际运用

图片从左至右依次为

黄玮、胡敬唯、赵亮、张冉


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ACN高级传播官员胡敬唯介绍了CYCAN在公众倡导层面,如何通过搭建有效的青年及社团网络,多渠道链接青年群体,以科学的气候研究为基础,让地球友好理念的传播变得有趣、好玩。

 

她说,CYCAN认为消费和环境关系密切,青年是现阶段和未来生活消费的主力,为建立低碳消费观,项目希望开发一套结合青年群体的消费意识和行为特点的工具,在年轻人活跃的媒体上传播并发起号召,借此识别有潜力的低碳消费青年领袖,并建立专项支持青年团队自主开展低碳消费的倡导活动。

 

空气侠发起人赵亮以汾渭平原龙钢公司多方参与环境治理的实践为例,介绍了在“30·60 ”双碳目标之下,公众参与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的机遇和路径。

 

他说,从参与绿色工厂创建到设立工业研学基地,是包括政府、企业、专家、环保组织和社区等多方共同参与、联合发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环保组织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无论是案例访谈、观摩体验,还是圆桌会议,我们有很多可以表达与探索的机会。讲好气候行动的故事,需要更多维度的观察和更多元的声音。

 

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市场传播专员张冉表示,电动汽车是产业转型与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公众对其接受与认知度尚且不足。BestEV最优电动车项目以推动电动汽车市场普及为出发点,在消费端进行消费引导并提升电动汽车在购买及使用环节的便利性,帮助实现中国电动汽车推广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转型。张冉同时分享了在过去几年中消费者调查、短视频制作、线上线下活动、联盟合作等形式的传播工作在项目进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于主办方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是中国首家独立注册的公益学院。秉承“兼爱·师仁”之院训,以建设先行示范性公益学院为目标,以慈善引领社会文明为愿景,致力于高级公益管理者和社会企业家的培养。公益学院于2015年由瑞·达利欧(Ray Dalio)、比尔·盖茨(Bill Gates)、牛根生、何巧女、叶庆均五位中美慈善家联合倡议发起,以“善知识”为核心构建现代公益慈善知识体系,采用“理论引导、实践引领、行动至上”的教学模式,以实践和创新为基本准则,开设包括国际慈善管理(EMP)、全球善财学者(GPL)、全球社会企业家(GSE)和公益网校(POA)等课程为主,以专题课程、公益认证课程及公益奖学金课程为补充的教学模式。为中国公益行业提供全球顶级慈善学习平台和资源。 能源基金会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的专业性非营利公益慈善组织,于1999年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致力于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依法登记设立代表机构,由北京市公安局颁发登记证书,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基金会的愿景是通过推进可持续能源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繁荣发展和气候安全。使命是通过推动能源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中国和世界完成气候中和,达到世界领先标准的空气质量,落实人人享有用能权利,实现绿色经济增长。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专业基金会,作为再捐资者、协调推进者和战略建议者,高效推进使命的达成。



源自:深圳国际公益学院

统筹:公益传播中心



点击在看分享更多公益教育前沿资讯

 长按扫码了解详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气候传播,一个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新尝试——“策略传播菁英计划”北京论坛召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