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厌倦了东京,也就厌倦了生活

当心 非虚构时间 2024-07-04

作家松山严曾说:


人类不过是寄生在机器之间的空隙中罢了。


在庞大的东京,这样的空隙收纳了无数的人,而每个人都在城市给予你的、或大或小的空间里面寻找生活的平衡,或者说尝试与城市达成一种和解。


日剧《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对书名《平成东京十二面相》的第一反应,是江户川乱步笔下大侦探明智小五郎的对手怪人十二面相,哦不对,是二十面相……


所以读第一篇《哥斯拉和超高层公寓》时莫名有一些好笑,因为能在一篇关于城市超高层建筑的专栏作品中正儿八经地探讨初代哥斯拉(1954年,身高50米)到2016年的“新哥斯拉”(身高118.5米)能在越来越庞大的东京造成多大破坏,这是一种怎样的中二精神呀?不过,这也是专栏集合《平成东京十二面相》的编者聪明的地方,作为一部由十二位作家从各自不同角度记录东京从昭和到平成年代变迁的合集,能有一个吸引人的开篇总是好的。



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组成其标志性天际线的十之八九会有超级摩天大楼。作家高山文彦就把读者的眼睛带到东京沿海地区两百五十多米的高度,当人们透过玻璃向下俯瞰时:


这样的东京突然失去了真实感,包括更远处雾霭蒙蒙的富士山……,都像是手艺精巧的工匠打造出来的逼真模型。


依靠模型,日本拍出了诸多闻名世界的特摄片,其中就包括延续至今甚至走向全世界的“哥斯拉”系列。而模型的另一面又是危险的。高山文彦指出,当真实世界被“高度、彻底地虚拟化”,身处其中的人可能会失去对“危险”的感受力。


他在这里特指的是居民、尤其是小孩对超高层公寓的高度习以为常,以至于失去对坠楼危险的感知。


而从更宽泛的意思来说,现代的一栋超高层公寓,某种意义上就像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大厂”:在一栋楼里,从餐厅到美容院,从托儿所到医院,从健身房到超市,几乎应有尽有,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享受着足不出户的便利。反过来,充满便利的大社区又剥夺了人的“本能”:对危险的感知,对外部信息的接受,对他人的情感投入和交换。

 

1999(平成11)年的东京


英国作家J.G.巴拉德在其预言式的小说《摩天楼》中创造了一栋超级摩天大楼,对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状态,他写道:


我们的这些邻居无一例外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却还是如此地愤懑。或许他们怨恨的是从没有机会堕落……


人如果连“堕落的机会”都失去了,他们会怎样?一如高山文彦引用的康拉德·洛伦兹《论攻击》中的文字:攻击是人类的“本能”,当本能被夺走,随之而消失的就是友情、爱情、奉献等人类最宝贵的精神。


所以一定程度上,不妨把整个东京想象成巴拉德笔下那座巨大无比的“摩天楼”,而《平成东京十二面相》正从各个角度去探究这座巨大社区所发生的变化和现状,以及最重要的——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状况。

 

日剧《东京男子图鉴》剧照


日本是一个矛盾的国家:它永远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全力打造最高效便利的都市运行体系;既有着坚固到“僵化”的民族传统(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比如东大毕业的女性也被认为应该辞职回家照顾孩子),又迫于老龄少子化不得不向菲律宾3K职业人员(家政、护士、护理)和印度IT工程师提供更多的工作和更好的开放条件;既能在城市观光线“鸽子巴士”上花费功夫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城市的人文历史,又会在本已少子化严重的当下出现反对建造托儿所、儿童虐待的社会现象。


还是在高山文彦这篇《哥斯拉和超高层公寓》中,他引用了作家松山严写下的概念:


人类不过是寄生在机器之间的空隙中罢了。


在庞大的东京,这样的空隙收纳了无数的人,而每个人都在城市给予你的、或大或小的空间里面寻找生活的平衡,或者说尝试与城市达成一种和解。


(日)《文艺春秋》编辑部 编,陈瑜 译


《强烈反对托儿所的人们》里,忘记了自己当年是如何将子女抚养长大成人的团块世代的老人,在失衡的心态下指责因为国家经济下行不得不成为双薪父母的家长(尤其是母亲)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又在事不关己的不经意间,把“私”的领域扩大到了公共社区。


《女生不愿上东京大学的原因》里,作者松本博文观察到,每个月三万日元的租房补贴,就能给东大带来更多的生源地和相对平衡的学生性别比例。这是个很有意思又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对日本固化僵硬的重男轻女所提出的批判:相对于东京本地区域的女生,外地(东京市区及其近郊之外的地区)女生很少能得到父母的允许和资助进行复读,并远离家乡到东京大学(或者东京的大学)求学深造,这种差别的直接后果,对学校是少了因为生源地带来的多样性(对学校,这何尝不是一种对“本能”的剥夺?),对诸多原本能有优秀前程的女性造成了可能是终身的遗憾。


日剧《对不起青春》剧照


松本博文进一步分析道,东大塑造的人才,是能不断独立思考、精益求精的具有“较高自我意识”的学生,就这一点来说,女性其实和男性是同等的,否则也不会有“当代的东大女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程度非常高”这样的调查结论。


只不过女性在日本,还远远没有达到男女平等,职位升迁、工资涨幅且不说,到现在“还会有人反对女孩念东大,因为八成结不了婚”。对此,东大毕业的精英女性、曾任国家要职的赤松良子说:“去告诉那些父母,事实根本相反,只要念了东大就能碰上好男人。”但某种程度上,这种自信不如说是一种揶揄,因为具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女性,为什么在日本还要找所谓的“好男人”才算是拥有了体现自己价值的那块空间呢?


日剧《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精英聚集的“小印度”》很有意思。作为一个外来族裔聚居的城市空间,作者佐佐木实发现“小印度没有基于宗教和种姓制度培养身份认同的硬件设施”,于是来这里的印度IT精英能更方便地培育出全新的“印度人”的身份认同。而在这样平等、用英语教学、学费又相对便宜的国际学校,也有很多日本孩子在其中求学,佐佐木将这种现象定义为日本人对印度人群体的反向融入。


《八丈岛的渔夫和青梅的猎人》《当先年轻女性热衷参拜神社》以及《浮沉于将棋圣地的男儿青春》从内容上各有侧重,却能看到三位作者共有的一种对东京的认识:


《渔夫和猎人》都是在追逐另一种生命,在生命对生命的征服过程中,作者服部文祥看到的是“消散在东京某个时空里的过去和未来”,即使是高度发达的东京,依然留存有原始、未经雕琢的人和空间。



新潟神社婚前式


对年轻女性为什么“热衷”参拜神社,作者野村进的解读未必正确,但另一个方面,他敏锐地感受到大大小小的神社,对极度疲惫的都市年轻人所能给予的温和又神秘的精神慰藉。在快速运行的国际化超大城市里,小小的神社因其历史、建筑甚至各种独具特色的“灵物”(绘马、护身符),与外部世界达成了只属于每一座神社的平衡,野村进把这种平衡称为小小的“反全球化”。而且这种平衡不只是精神性的,甚至还是生态性的:谷保天满宫养了很多鸡,有趣的是鸡不会跑到外面,因为外面更危险,但是呢,在安全的神社内却有蛇出没,于是,神社与摩天楼,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平衡。


《将棋圣地》很有趣,既有标题中充满竞争和血性的将棋棋士战斗的故事,又讲述了村上春树在附近的神宫球场看完一场棒球赛后开始自己传奇性作家生涯的段子。而槙文彦和隈研吾两代日本建筑大师在设计建造体育场馆时,为了与周边环境和自然达到和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因为他们的设计理念就是要创造出让人心情舒畅、人文气息浓厚的街区。

 

隈研吾为东京大学设计的计算研究大楼


某种程度上,城市是人类欲望最集中的地方。高山文彦说,东京塔的建筑材料里,有来自朝鲜战争中被摧毁的美军坦克。东京塔和更多的超高建筑的背后,是对金钱和资源无止境的渴望和掠夺。但即使是在这样被全球化驱动的城市,每个人依然在努力寻找各自的生活。而城市在夺走人的本能和灵性的同时,又以另外的方式在不经意间反哺给人们精神和物质上的平衡。就像《伦敦传》所说的,你厌倦了伦敦,也就厌倦了生活。东京,也是一样的。

十二位非虚构作家

十二幅光影交错的社会拼图

揭开东京繁华面具下暗流涌动的人生百态

解读国际化大都市多元复杂的真实面貌

《平成东京十二面相》

作者:[日] 《文艺春秋》编辑部 编

译者:陈瑜

ISBN:978-7-5327-8969-6

定价:48 元

出版时间:2022年11月


内容简介

2019年5月,日本结束了平成时代,进入了令和元年,此后,原先2020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因新冠疫情推迟到2021年。回溯历史,第一次东京奥运会的召开是在1964年,当时的日本借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朝着世界强国的目标高歌猛进。然而,进入平成年代后,昭和的繁荣成为了过去,各类社会问题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开始显现。但与此同时,在逐步放缓的城市节奏下,沉淀于时代底色中的人生百态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浮出水面,让人重新认识这座大城市中充满温情的一面。

本书是从2016年至2019年于月刊《文艺春秋》上连载的“五十年后的《直击东京》”专栏文章中,精选反映了东京“人”的变化——居民生活状态和个人意识变转——的十二篇文章,由12名非虚构作家(其中多位曾获大宅壮一非虚构作品奖)各自选择不同的主题采访、撰写而成。从被高层建筑引发日常生活感觉失调的都市居民,到在远郊山野和海岛以传统方式营生的猎人、渔师;从因嫌噪音污染、反对建立幼儿园的老人,到为家暴儿童提供保护的公立事务所职员;从深夜广播连接起的播音员和听众,到因心灵孤独而重启神社参拜之旅的青年女性;从云集于西葛西站附近的拖家带口的印度IT精英,到为上班族和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的菲律宾佣工……十二篇有温度的深度报道,十二幅多彩的社会拼图,展现出当代东京光与影的不同侧面,深入解读这座亦新亦旧的国际化大都市多元复杂的真实面貌。


作者简介

月刊《文艺春秋》是由日本文学家菊池宽创刊于1923年的文学刊物,拥有数十万读者。“五十年后的《直击东京》”是为了迎接2020(2021)年东京奥运会、致敬作家开高健于1964年第一次东京奥运会之前撰写的经典纪实文学《直击东京》而特设的专栏,邀请含多位大宅壮一奖获得者在内的知名非虚构作家参与创作,从各个侧面捕捉东京这座城市从昭和到平成五十多年来的变化。2019年《文艺春秋》编辑部将专栏文章精选十二篇,汇集为本书出版。


长按扫码进入译文旗舰店 

优惠购买👉

延伸阅读

平成东京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在东京夜幕下倾听深夜广播的孤独症患者们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废墟狗”为好友
第一时间了解新书资讯与优惠消息

点击关注“非虚构时间”👇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