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据赋能业务,是企业数智化的“灵魂”

凝视深空 数据猿 2022-03-18


【报名已开启】“❶产业图谱+❷企业盘点+❸行业报告+❹榜单/奖项+❺落地大会”全方位开启合作:欢迎报名咨询
2021年度度颁奖季主题策划活动将于9月份正式开启,尽情期待!

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 · 改变商业




企业数智化升级,本质是用数据和智能技术,赋能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流程。所以,数据智能产品能否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结合起来,真正推动业务升级和管理效率提升,是问题的核心。

那么,如何实现数据智能平台与企业业务的高度融合,避免平台和业务“两张皮”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数据智能平台与组织架构协同演进


业的组织架构就是一种决策权的划分体系,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是进行企业流程运转的结构依据。依据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职权结构的不同,企业的组织架构可分为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多种类型。组织架构的设计,与企业的人员规模、业务特点、数字化水平等高度相关。

数据智能平台,在架构设计上,要考虑到企业的组织架构,平台架构要与企业组织架构相互配合。组织架构就是企业的“骨架”,业务是企业的“血肉”,数据则是流淌的“血液”。因此,数据平台不仅要适应业务这一“血肉”,还要适应组织架构这一“骨架”。如果两个企业的组织架构差别很大,其数据平台的架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组织架构和数智化进程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数智化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参照企业组织架构;另一方面,数智化系统的建设,也会影响企业组织架构的设计。采用大量数字化、智能化系统之后,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管理跨度等要素都会改变,相应的组织架构也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组织架构扁平化和虚拟组织。

随着数字化程度的加深,企业内部信息流动效率提高,管理跨度变大,这会导致企业组织架构的扁平化。以往需要逐层传达的指令,现在可以通过数智化系统更高效的进行沟通协作,很多中间层级变得不再必要。

根据科斯的理论,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协作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为了完成特定的市场目标,是通过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部协作的方式,取决于这两种方式交易成本的对比,这也决定了企业的边界。随着数智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的信息流动效率更高,即使不在一个企业内的个人、团队,也可以很高效地进行协作。这时,社会性的团队协作会更加频繁。在社会化协作当中,虚拟组织会成为实体企业的一个重要替代者。在虚拟组织中,社会上的个人或者团队,利用线上沟通协作工具,基于共同的目标进行协作。其他个人和团队可以随时加入进来,项目完成后组织成员可以快速解散,而不再需要保持固定的组织架构。

总体上看,企业历经信息化-数字化-数智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管理方式、组织架构的配套转变,这需要一系列的企业管理创新。在这方面,即使是美国企业也是刚刚起步,中国企业则更是任重而道远。

构建数据顺畅流动的动脉和毛细血管体系


数据就是企业的血液,业务是肌肉,数据赋能业务的过程,就像是血液为脑细胞、肌肉细胞输送氧气的过程。为此,要建立强健的动脉和细致入微的毛细血管体系。数据智能平台不仅要有合理的技术架构,系统各个功能点的颗粒度要足够细,与业务的匹配度要足够高。数据智能系统与企业业务的贴合度更高,采集到的数据更加详细、准确、全面,实效性更高。

与真实的企业实体相对应,需要在数据智能平台上构建起企业的一个“数字孪生”。企业发起的每一个业务流程,在数据智能平台上都有一个“数据镜像”。每一笔业务,都有数据痕迹。

通过静态数智化(将原有线下业务搬到线上系统,打通不同数据系统,构建统一的数据体系),和动态数智化(新业务完全在线上系统流转,实现业务的实时线上办理),让数据随着企业业务流程一起“流动”。数据流与业务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业务流不断产生新鲜数据,更新数据流;数据流不断带来新的洞见,优化决策,提升效率,赋能业务流。

如果数据智能平台的功能布局足够完善,可以很好覆盖业务需求。即使很细微的需求,都可以被数据的血液滋养到。这样,才能实现数据智能平台与企业业务体系的高度融合。


雀巢大中华区数智化运输管理系统

降低平台使用门槛,培养线上办公的使用习惯


员工是企业业务流程的最终载体,也是数据智能平台的直接使用者。员工对数据智能平台的使用率,将直接影响平台价值的发挥。一个看似高大上的数据智能平台,如果员工在日常业务流程中却很少使用,平台本身被撂在一边“吃灰”,那这个数据智能平台肯定就是失败的,充其量是个好看一点的摆设,并不能发挥实际的价值。

事实上,很多企业都部署了各种各样的数据智能系统。企业管理层是从战略角度来要求员工,而员工是否使用数据智能平台,有自己的标准。如果一个数据智能平台不好用,不仅不能提升员工的业务效率,还会增加工作量,那员工会本能地抵制这个平台。这种情况下,即使管理层强制要求全体员工去适应平台,也必然会遇到多方阻碍。

对员工而言,愿不愿意用一个数据智能平台,关键看两个方面:好不好用,有没有用。

首先,数据智能平台一定要好用,员工的学习门槛低,容易上手。如果学习门槛高,甚至还需要一定的IT技能,那无疑会大大阻碍平台的推广。另外,平台功能的设置一定要尽可能“傻瓜化”,符合人们的思维和使用习惯,不要出现一些“反人类设计”。好用、易用的数据智能平台,并不会给员工增添很多负担,也不会增加员工在业务流程中的工作量。这样的平台,员工才心甘情愿去用。

其次,数据智能平台一定要有用,也就是要对员工的业务办理有实际的帮助。通过该平台,可以切实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让员工有获得感。这就需要数据智能服务商在进行产品功能设计时,要从用户角度出发,以满足用户用户需求为目标。不要为了凸显平台的所谓科技格调,设置一些没什么实际价值的“鸡肋”功能。

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培养全体员工的数字化办公习惯,在数据智能平台上构建业务流程的闭环。原则上,能够线上办理的就不要线下完成。比如,可以用电子发票,就尽量不要用纸质发票。通过习惯培养,让员工将数据智能平台融入其日常业务当中。

云探针,基于用户使用数据指导产品研发


上面提到,员工是否支持,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数据智能平台是否可以在企业当中推行起来。在产品设计当中,要从用户角度出发,这很多时候都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谁都知道要从用户角度出发设计产品,关键是如何实现。

建筑领域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栋刚竣工的大楼附近需要修建人行道,但怎样设计人行道的路径才最合适呢?建筑师并不是去推测人们最喜欢的路径,而是在大楼附近种上草,让人们自由行走。没过多久,草地上就形成了一些路径,建筑师就沿着这些路径来修建人行道。这些自然形成的道路,就是最合适的路径。

同样的道理,要设计出用户最喜欢的数据智能平台,最好的办法不是去设想用户喜欢什么,而是去观察用户,收集用户真实的使用习惯,然后按照这些习惯来设计平台功能。在具体做法上,可以在数据智能平台上安装“云探针”,来收集用户使用数据。依据真实的使用数据,可以知道哪些功能是用户经常使用的,哪些功能被束之高阁,哪些功能经常搭配在一起使用。

如果数据是水流,数据平台的功能模块就相当于沟渠和堤坝。平台功能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数据在这个体系中更顺畅的流动。通过云探针、流量监控等技术,可以知道在数据智能系统中数据的流动路径,发现数据流动过程中的“堵点”。在下一次版本迭代中,就重点打通这些“堵点”。

要实现上述目标,对数据智能平台的开发和部署方式有一定要求。数据智能平台部署在云端,甚至平台本身最好就是基于云原生开发的。云原生的平台,研发更加快捷,版本的迭代、功能的更新也更加迅速。可以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研发人员与用户形成良性互动。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很快进行完善,然后通过云端一键更新,用户很快就可以用上新功能。在新功能使用过程中,又会很快产生关于新功能的使用数据,再次反馈给研发人员。对于用户而言,会明显的感觉到数据智能平台的功能设置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合心意。

此外,还需要数据智能服务商进行研发体制的变革。用户的使用数据,要能真正反馈到研发端,影响研发计划。研发部门需要建立对用户数据的快速反应机制,能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用户使用偏好,并指导接下来的研发进程。

构建功能模块交易社区,把客户变成渠道伙伴


相对于通过用户使用数据来驱动研发,客户自主开发部分功能模块的方式则更进了一步。如果只是数据智能服务商提供的功能组件,用户的创造力就被限制了。用户直接参与功能开发,则可以更大释放其创造活力,将其对业务的理解,融入数据智能平台功能当中。

应该说,以上目标是很有难度的,需要一系列条件,主要包括:

真正的无代码开发。不同行业的用户,其优势在于对业务场景的深度理解,劣势在于IT开发。不能奢求客户都是懂IT,甚至是懂AI的高手。这就对数据智能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提供智能产品,还要提供好用的数据智能开发平台。这个平台要能实现无代码开发,平台本身要有足够完善的功能组件,用户可以通过拖拽式的操作,将这些组件作为“积木”,来拼装出具有复杂业务逻辑的数据智能产品。虽然低代码、无代码开发方式正在迅速发展,但离真正的无代码开发还有很长的距离。大部分软件功能开发,都是有较高技术门槛的,一般的业务人员很难达到要求。

构建活跃的用户模板交易社区,让用户也能赚到钱。要调动用户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件事情变得有利可图。用户通过参与数据智能平台的开发,将自己的业务知识“固化”到平台上,让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用上自己开发的功能。同时,参与开发的用户,也能获得相关产品的销售和服务收入。这样,就将部分客户变成自己的合作伙伴。对于数据智能服务商而言,不仅可以丰富平台的功能,还拓宽了获客渠道。能够参与功能开发的客户,必然是在业内有一定实力和知名度的企业,让他们参与产品开发和利益分配,间接把这个领域的头部企业变成自己的渠道商,有助于快速打开该领域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用户参与开发,与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软件定制开发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开发出来的功能是否可以很快复用到其他企业身上:项目定制方式开发出来的产品,与单个企业的业务是高度绑定的,很难复用到其他企业身上;而上面讲的用户参与开发,新的功能可以很方便应用到其他有类似需求的企业身上。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如果可以通过大幅度降低开发门槛,让懂业务的行业客户参与功能开发,数据智能平台与业务的贴合度必将得到很大提升。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上面说的无代码开发,还要实现通过功能组件的“解耦”,软件开发的模块化,这对数据智能服务商的技术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来看,在BI领域,有一些服务商在尝试上述方案。一些行业客户,基于BI厂商的平台,制作一些BI分析模板,比如金融BI模板、零售BI模板等。BI厂商构建线上交易市场,把部分客户开发的BI分析模板放到交易市场,公供其他企业下载。

在其他数据智能细分领域,比如数据中台、数据挖掘、知识图谱、RPA、AI建模等,由于技术门槛更高,用户很少参与产品的开发。不过,随着低代码、无代码、云原生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用户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部分功能的开发当中。

以上,是提升数据智能平台与企业业务融合度的一些方法。有些方法难度较低,业界开始出现一些“吃螃蟹”的数据智能厂商,比如通过深化产品功能来构建数据智能平台的“毛细血管”,培养用户使用习惯,通过云探针收集用户使用数据等;有些方法难度较高,还需要等待条件的成熟。比如,数据智能平台与企业组织架构的协同演进,需要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这难度会比较大。真正的无代码开发短期内也很难实现,用户参与功能开发的难度也比较大。

文:凝视深空 / 数据猿

●上一篇精彩好文:

鸿蒙只是半成品,云操作系统才是终极形态


❷ 创新服务企业榜 

❸ 创新服务产品榜

❹ 最具投资价值榜 

❺ 创新技术突破榜

条漫:《看过大佬们发的朋友圈之后,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联系数据猿

北京区负责人:Summer

电话:18500447861(微信)

邮箱:summer@datayuan.cn

全国区总负责人:Yaphet

电话:18600591561(微信)

邮箱:yaphet@datayuan.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