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化零为整,吉利集团打通数字化转型快车道!丨数据猿专访

陆易斯 数据猿 2022-10-18





‍数据智能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智 · 改变商业




吉利控股集团曾作为经济型汽车的领军车企,已经连续十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之列,近几年更加吸引眼球的是,这家中国著名的民营车企不断爆出收购世界级品牌的新闻,继收购沃尔沃、戴姆勒、路特斯等国际汽车品牌之后,9月底再次出手,完成对百年老牌英国跑车阿斯顿·马丁7.60%股份的收购。

吉利控股集团CEO李东辉表示:“我们很高兴正式成为阿斯顿·马丁的投资者。吉利控股在支持入股企业转型方面拥有丰富经验,且在超级电动和智能网联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这将助力阿斯顿·马丁在未来取得更大成功。”我们注意到,作为“Racing Green”战略的一部分,阿斯顿·马丁计划到2030年,其超过90%的车型将完成电气化转型,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研发成本又需要成功经验,而吉利控股集团在2017年收购同样是英国跑车品牌路斯特,全力支持其产品研发及电气化、智能化转型布局,随后亏损多年的路斯特神奇地扭亏为盈,这为后来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如今吉利集团以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为核心,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智能电动出行和能源服务的科技公司,其本身就是电气与智能化转型的最佳实践案例。这家始建于1986年,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仅在IT系统上就经历了四代。随着集团业务拓展及数字化进程的推进,应用架构需要由传统的单体应用、SOA架构向云原生应用架构演进,而面对企业智能化转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吉利集团通过引入网易数帆的轻舟微服务平台,构建了统一的技术中台。

近日数据猿记者与集团技术中台负责人——吉利集团高级技术架构师洪旅杭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三十六年老牌车企的数字化探索


2021年集团财报显示,该集团的研发设计人员已超过2万人,业务涉及汽车智能制造、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智能出行服务、绿色运力等方面。洪旅杭介绍说,目前上线的技术中台,提供可持续支撑公司发展的底座,通过这一底座连接到各个研发团队自行开发的各种系统之中,可以说是吉利集团数智化的控制中心,集团公司1300多名技术同事都可能使用到,将间接影响到5000多名吉利的员工。

与大多数公司一样,过去洪旅杭负责的团队属于公司的运维部门,主要对公司各种系统提供技术支撑,如今仍然是支撑,但现在30多名技术中台同事的角色已经从后台转变为中台。

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洪旅杭说道:“数字化转型首先要建设符合数字化服务能力的团队,我们过去以运维为主,主要购置一堆系统,小部分开发。开发技术含量也不需要很高;当我们现在聚焦到技术中台,属于公司上下关注的核心,容错率要求就会很高,而且许多技术没有现成的系统可以适配,大都需要自研,因此对平台团队的技术要求就会比较高。另外,还需要懂得业务开发同事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完成对接,服务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第二是加强快速交付能力建设,以前业务发布的时候,通常采取瀑布流式,需要有较长的评审流程,现在讲快速迭代,可能一天需要发布三次,这种转变不是简单在系统上点几下就行,其背后包含着工作流程与组织架构的转变。”

“第三是历史包问题,吉利从90年代到现在历经20多年,系统更换了三四代,我们既要跑得快,还得要能兼容和对接,与此同时,随着业务量加大,调整会越来越频繁,一些障碍可能会造成公司系统雪崩。”

对于洪旅杭的团队而言,技术中台不只是修修补补的问题,当企业形成新的架构,尤其是云化之后,运维是远远不够的,对业务线需要有统一的支撑平台。吉利集团各业务线都有自己的开发团队,内部各应用相对独立,过去缺少服务治理,导致研发部门需要投入很多学习成本进行开发和运维,耗时耗力。

来源:吉利控股集团

洪旅杭说道,“由于吉利是上市公司,有大量必不可少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比如SAP这样的ERP软件,自带非常多的子系统,过去是使用RFC比较特殊的连接方式才能将这些子系统对接起来。当我们搭建技术中台以后,让子系统通过统一的RESTful接口,与上层网关对接,并具有相应开发与发布能力,将资源快速释放到网关上,让其他业务线能够立即识别并调用。另外,网关还可以做限流、安全防控等措施,保证系统既不被冲垮,也不被恶意攻击。“

智能网联汽车时代的应对之策


与数据猿记者的访谈中,洪旅杭表示,作为主机厂,我们很懂汽车制造、供应链环节,而且汽车的信息化、内部流程都是走在车企前面的,大部分是自研系统;但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一些互联网公司先有IT能力,再去造车,现在对数据化、智能化、云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借助一些外部力量,加强信息技术能力,以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

此时,吉利集团开始与具有IT服务能力的供应商接触,选择能够全面支撑车企的微服务治理平台,在提升研发效率的同时,也能满足业务对IT系统的多样化需求。洪旅杭直言道,我们选择的标准,第一是看供应商是否具备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实力,第二我们需要自主安全可控。

对于第二条,吉利集团考量的还有技术融合、学习成本等问题,在与一些国内数字领域顶尖的公司接触后,他们认为吉利的合作伙伴不仅需要技术能力很强,更需要融入到他们的体系中,对吉利的现有系统进行大量的切换和适配。

洪旅杭介绍说,吉利集团一直在与开源社区合作,包括国内的一线开源社区,通过开源技术解决问题。“开源的东西我们并不是直接拿来用,而要自己去学习,进行改装,这样一来能保障我们的自主化,二来能够负担相应的成本。”因此,一家能与开源社区融合的技术合作伙伴就十分必要,而且还要在基础能力研发、云计算、对业务的支撑、安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最终选择了网易数帆。

吉利集团选择的网易数帆是网易旗下企业服务品牌,本身即定位于数字化转型技术与服务提供商,业务覆盖云原生基础软件、数据智能全链路产品、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三大领域,旗下拥有轻舟、有数、易智三大产品线,致力帮助客户搭建无绑定、高兼容、自主可控的创新基础平台架构,快速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下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来源:网易数帆

网易数帆基于近六年来,在金融、零售、制造、能源、电信、物流等多个行业领域,服务三百余家头部客户的经验,于今年在杭州举行的“网易数字+大会”上首次提出“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分别为由软件资产生产、软件资产运营、业务应用组装、业务运行支撑组成的软件生产力模型,以数据技术、数据资产、数据应用、数据运营为核心的数据生产力模型和结合AI算法技术、智慧资产、智能应用的智慧生产力模型,围绕企业数字资产的沉淀与运营,打造抓手可循、落地可依的最优路径。

网易副总裁、网易杭州研究院执行院长、网易数帆总经理汪源在大会上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聚合网易数帆在基础软件领域的全线能力,充分激活企业软件生产力、数据生产力与智慧生产力,沉淀出更加易管理、易使用、高价值、高质量的数字资产,与有形资产共同形成相互促进的增长闭环,为企业构筑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吉利技术中台:将数智价值变得清晰可见


当网易数帆与吉利集团合作之时,正是一家传统车企迈向智能网联化车企的关键窗口时期,双方合作打造的企业级微服务治理平台,包括平台管控、微服务治理、API网关、APM监控、分布式事务等功能模块,大大降低了吉利集团使用服务化架构的实施成本,实现吉利集团内部微服务的统一调度,搭建了可视化平台。依托微服务技术,吉利集团沉淀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汽车应用的灵活性、技术的延续性,形成贴合汽车行业的业务分布式演进路线,提升分布式体系下的服务治理能力和运维能力。

来源:吉利控股集团

洪旅杭对数据猿记者表示,目前吉利与网易数帆的对接工作还在持续开展当中,他们先从新业务开始,这时系统是全新的,没有历史包袱,他们以十几个新系统作为试点,验证可行后再把一个个老业务领域逐渐接过来。

在切换过程中,洪旅杭带领的团队考虑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对于平台能力的团队,应该做到完全的兼容与扩展,一旦中间出现问题,所有都要重新调整;二是由于业务侧研发部门的同事也在同步进行项目开发,很难有专门的时间留给技术中台做调整。而且技术中台既需要做到与业务相关的领域完全兼容,又不让业务线有明显感知。

针对需求,吉利集团的业务开发部门使用公司技术中台的微服务框架,这一框架充分利用了网易数帆的轻舟微服务无侵入式治理技术的优势,其具备低接入成本、全面统一、平滑演进、开放兼容等优势,覆盖 Spring Cloud、Dubbo、Service Mesh 等主流微服务开发技术选型,帮助企业平滑安全地实现技术架构“云原生化”。

洪旅杭说道,“我们把整个研发框架与数帆平台做对接,当研发框架的版本号升级后,做一些配置,调试两天后业务开发人员就能接进来,只要非常轻微的变化。”

来源:吉利控股集团

当吉利各个部门完成与技术中台的对接之后,相当于给这些部门批量输送了数智化转型的能力包,而且还统一了企业信息化标准,降低了运维难度,研发能力从传统分散向平台化推进,并提升了平台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最终改进了到用户体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洪旅杭表示,“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销售环节,快速响应的价值最宝贵。当用户在购车的时候,公司的电子签名与合同数字化管理需要多部门同时响应,现在我们的架构可以有效支撑签署动作电子化,C端用户可以一站式在线完成所有的购车流程,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数字化为他们带来的好处。”

据了解,吉利与网易数帆合作搭建的技术中台,未来将会覆盖到整个集团公司,预计每天将会调用超过一亿次。

在访谈的最后,洪旅杭总结道,“我们与网易数帆双方合力打造的技术中台的价值正在逐步释放。作为三十六年的车企,吉利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各业务板块、研发团队、供应商分散,数帆帮助吉利搭建了异构的微服务架构,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技术中台。我们选择数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更贴近开源,可对接更多的开源能力,更符合向供应商交付、自研技术栈的模式,而且让我们熟悉底层逻辑的研发人员并不陌生,可以完成友好的升级、平滑的过渡。”

文:陆易斯 / 数据猿

《2022中国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服务全景图/产业图谱1.0版》

《2022中国数据智能产业图谱1.0版》

 创新服务企业榜

 创新服务产品榜

 最具投资价值榜

 创新技术突破榜

条漫:《看过大佬们发的朋友圈之后,我相信:明天会更好!》


联系数据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