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脱贫攻坚|陈发棣:“金”菊铺就致富路

点击上方关注我们!


去年金秋,在南京农业大学的定点扶贫县,贵州省麻江县的宣威镇卡乌药谷江村,800多亩的菊花园绚烂迎宾,仅中秋国庆10天就吸引了近18万名游客踏“芳”而来,山沟子里的贫困村一下子“火”成了大景点,不仅带动了景村联动、农户们家家户户分享“红利”,还激活了农家庭院经济,拉动了传统农业消费的“提档升级”。


陈发棣教授在颁奖现场


近年来,不仅在贵州大山,而且在全国版图上的其它地区,北至天津、南至深圳、东至浙江、西至青海,“南农”品牌菊花园竞相开放,菊花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基地20多个。这背后依托的是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带领的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团队的科技力量。2018年该团队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一朵小小的菊花,不囿于传统的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拉动起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链条,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菊。


种“藏”大地  神农传人采百“菊”


“菊花的花型、花色是植物界中最丰富的,被称为自然界育种的奇迹。”陈发棣介绍,他的导师,原金陵大学李鸿渐教授从1944年开始就从事菊花品种搜集、保存等工作,距今已有74年的历史。



南农大湖熟花卉基地,占地150余亩,保存了5000多份菊花资源,其中400多个新品种都是由南京农业大学自主培育的,是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菊花基因库。


菊花基因库里藏着“压箱底”的核心种质资源,团队率先创建了菊花离体缓慢生长保存技术,5-10℃的低温环境能将种质一次继代保存时间拉长至12个月,很好地解决了圃地保存种质易混杂、丢失和感病等难题。


为了搜集野生种质资源,从1992年开始,陈发棣和实验室的研究生一起,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有的虽然在植物志上有记载,但是常常“踏破铁鞋无觅处”,最高爬上过海拔5108米的米拉山口,“捡细针”般地寻找种质。



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传人采百菊。团队目前已经建立起菊花近缘种质抗蚜、耐寒等重要抗性评价体系,从收集的资源中鉴定出抗蚜种质19份、耐寒种质16份及其他抗性种质43份,首次发现了黄金艾蒿、细裂亚菊分别是菊花抗蚜、耐寒育种的最优种质。


花开客来   精准扶贫安上“引擎”


“大田栽秧行对行,我在田坝栽花秧......”这是五年前,贵州麻江县高枧村村民易芙蓉编唱的山歌,作为南京农业大学的定点扶贫县,学校的特色学科资源陆续被引进到这里落地开花。60多岁的她,之前未曾参加过任何工作,扛着锄头在自家门口就能种植菊花,一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拿到工资的第一个月就跑去县城,花500多元给自己买了生平最贵的几件新衣裳。


如今的麻江菊花不仅装点了农户的门面,为贫困户摘去了多年的“帽子”,还绽放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麻江县宣威镇“药谷江村”,近千亩、350个品种的菊花被引进栽种,在当地特有的梯田地貌,满园香艳、错落有致,最红火的国庆中秋,进入景区的三公里路面全都停满了旅游大巴。



2016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菊花团队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科研成果和管理经验纷纷“嫁接”到麻江,不断加强菊花品种改良,通过种植一片菊花,发展一个产业,链接了一批农户,富裕了一方百姓。


据了解,每年光中秋、国庆假期10天,麻江药谷江村接待游客人数就高达2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400万元以上。自2016年菊花园开园以来,“贵州麻江品菊季”累计吸引游客近百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


这一场美丽的“菊花扶贫”,不仅通过景村联动,带动农户分享“红利”,还激活了农家庭院经济和传统农业消费的“提档升级”,整个品菊季期间,花生、红薯、新米、小米、党参、野菜等农产品都在景区外的脱贫集市找到了不错的销路。客人来到菊园,也带“火”了附近村民的庭院。在外创业多年的李金胜投资80万元修起一幢吃住一体的特色农家乐,仅有244户的卡乌村,如今已有7家吃住一体的农家乐。


不仅在贵州麻江,在青海乌兰、在湖北麻城、在陕西商洛,通过品种和技术带动产业,菊花犹如动力‘引擎’,为精准扶贫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


花开富民  接“二”连“三”产业兴


菊花观赏性高、开花晚、花期长,在相对寂寥的秋冬季节是不可多得的观赏花种。南京农业大学湖熟菊花基地将传统的菊展与乡村休闲旅游结合,打造特有的“菊花经济”模式,从2013年开始,在湖熟,每年都有数十万游客前来赏菊,拉动了周边旅游、餐饮、零售、农副产品等行业,为老百姓和地方经济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南农选育的菊花新品种观赏性好、抗性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苗种植后一般3个多月就能开花,就是“当年建设、当年见效”,2017年,在浙江金华,4月份征集的土地,10月份就实现了菊花园对外开放,其中1个周末就迎来了10多万人次的参观游览。



如今,“菊花主题休闲旅游模式”辐射全国,在江苏淮安和射阳、安徽滁州、浙江金华和南浔、湖南临湘、陕西鄠邑区、江西南昌、深圳等地,团队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作,形成以菊花新品种展示、菊花文化传播为主,结合农产品展销的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打造出亮眼的“金”字招牌。


在躬耕观赏菊的育种栽培外,团队还致力于菊花功能性系列产品的开发。鲜食花朵、泡大朵的苏菊、吃一桌“全菊宴”,这些在陈发棣眼中已经是“过去式”了,“我们正在积极选育可以吃‘叶子’的菊花品种,既能清炒,也能烧汤,还能炸天妇罗!”


从观赏型菊花,到茶饮型、食用型、药用型菊花……团队每年都能在菊花的产业链条上翻出新的花样,陈发棣说,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价值需要通过第二、三产业提升,只有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农产品的高附加值,才能让更多百姓受益。



除了 “墙”外飘香,小小的菊花也在校内牵起了学科链,“墙”内开花。2015年,由南农大科研院牵头,集结了学校相关特色优势学科,重点孵化“菊花产业链项目”。近年来,团队与工学院合作,开发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通过机械化实现菊花的轻减栽培;与信息院合作,制作出二维码一扫就能识别菊花品种的小百科。


南农金菊一头搭起了扶贫桥,结出了富民果;另一头则连接了二、三产业,延展了产业链。陈发棣说,高校的科研工作要为社会服务做好科技备书,在为落后地区的现有产业搭好脉、当好医的同时,要加大功能性产品的开发,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本文改编自南京农业大学公众号文章:“一朵‘金’菊的美丽旅行”)


编辑:彭向荣

校对:宣传处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