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已来!这所实力211,走在前列

数据洞见未来 青塔 2023-07-02

“久泳”,一个存续了千年的古词,蕴含着“沉潜其中”的深意。

苏州市吴江区久泳西路1号,枕着京杭大运河,抬头可见两座现代化高楼的玻璃幕墙,低头是一片老东吴古韵的连廊。

图 | 苏州大学未来校区

这里是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我国第一个以“未来”命名的大学校区。过去的积淀酿成了一壶陈酒,蓬勃的未来又在苏打水里冒着气泡,它们都奇妙地融合在了苏州大学。

百廿年的钟声

漫步在苏州大学,江南古城烟雨迷蒙的水气扑在东吴大学老校门上,泼成了一幅水墨画,远处隐隐传来文星阁下百廿年前的悠远钟声。

图 | 苏州大学是“全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

1900年,内忧外患之际,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睁眼看世界”,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

它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最早的研究生教育在这里开展,首个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释放出连接世界的信号,第一家大学学报点燃了科学的星星之火。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吟唱着这句歌词,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詹启敏等5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费孝通、董寅初、李政道、金庸、杨绛等名流大家在苏州大学求学问道、执掌教鞭。

图 | 苏州大学杰出校友

“人中鸾凤”也成为了苏州大学经久不衰的底色。

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6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截至目前,学校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综合交叉学科、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共17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4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近些年,苏大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承接“天问一号”“风云三号”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树兰医学奖、科学探索奖

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来,学校共52个本科专业入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包括4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图 |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

环绕着荣光的,是一群真正的“鸾凤”在振翅。目前,学校师资中,已有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0位两院院士,12位发达国家院士,各类国家级人才335人次。

而在这个不断迭代的世界,苏州大学已然将目光瞄准未来。

2022年9月,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正式启用,这个定位为“研究型、国际化、前沿性、精品化、数字化”的校区,是苏大下一征程的全新引擎。

人才培养的新基地

“新工科”建设的浪潮中,为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业孵化“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应运而生,成为未来校区的龙头学院。

学院的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课,每位同学下农田,萦绕着稻香,割一把金灿灿的稻谷,将丰收的喜悦抱个满怀。这种真实的体验感,激发同学们深入思考农业生产自动化作业设施设备的自主研发。

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课是学院推进各类教学改革的一环,除此之外,学院还开展大学英语类和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程前置修读试点改革;探索体育育人模式创新,采取智能化手段,搭建智能操场等等。

图 | 学院的课堂内外

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将“新工科”的理念运用到人才培养中。

学院通过提供双创空间、公共实验材料库、共享算力资源、预约制实验台等软硬件支撑,组建了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工业互联网研究所、智能感知技术研究所、算力网络研究中心、智能物联创新中心、人工智能赋能中心等科研中心(所),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全链条创新的新工科交叉创新平台。在学院设立的86项院级本科生科创项目中,参与数达270余人,学生参与率近40%。

现在来看,这种培养方式已经初具成效。建院以来,学院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00余项,其中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中荣获“星系”级作品(最高奖项)1项、“恒星”级作品1项、“卫星”级作品1项。

2023年,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将重点布局4大专业,深化“新工科”建设,培养符合时代发展与国家未来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未来已来

身处未来校区,恍然间会觉得未来就在自己身边

入学礼物是机器人手臂刻出的纪念币;开学时会有活灵活现的机器人跳舞迎接你;穿梭在校园运送行李的推车是自动驾驶;走进教室,随处可见翻转课堂、智能触屏、纳米材料黑板;甚至去超市也无需排队付款,想要的物品拿走后会自动扣款……


图 | 校区设施

创新和科技渗透在了未来校区的各个角落,又从未来校区潺潺流出,润泽所在区域

吴江,苏州市的创新产业集聚地,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的历史叠加机遇下,立足吴江的未来校区正契合着区域对人才和产业创新升级的需求,而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吴江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打通了“新工科”建设的最终端

两年间,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已与亨通集团、博众精工、汇川技术、朗开医疗、特域机器人等公司开展了深入合作,拥有苏州大学-OPPO泛在操作系统与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苏州大学-朗开医疗智能医疗装备未来研究院、苏州大学-联智同达智能物联信创软件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校企合作研究院、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

其中,学院与苏州朗开医疗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的项目成功获批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项目、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目前,学院已签订苏州大学-百度公司AI创新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与博众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分别共建的就业实习基地项目和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获批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学院获批全国高等学校“机器人+”产教融合基地首批培育建设单位。

今年5月,吴江·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化人才发展和产业赋能中心正式揭牌,未来将有更多校地合作成果在吴江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图 | 揭牌仪式现场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这句流传百余年的苏大校训,和新兴的未来校区碰撞着新的火花。

未来,意味着未知,也蕴藏着希望,这里有无限的可能,而机遇永远青睐有抱负、有胆识的“探险者”。

“久泳”意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应沉潜其中、反复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而这,也正是大学生应当传承的一种做学问的方法。

位于“久泳西路1号”的苏州大学未来校区,期盼每个探险者都能在这里找到人生的答案。

在这里,你是什么样,未来便是什么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