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英国画报里的甲午战争

赵省伟张维懿兰莹 行政区 2022-04-01

转自:东方历史评论(ohistory)  编译:赵省伟 编/张维懿 兰莹 译

朝鲜国王及世子。《图片报》,1894年7月14日。

大院君——朝鲜国王的父亲。《图片报》,1894年7月14日。
汉纳根上尉。根据香港华芳照相馆(A. Fong)的照片绘制。《图片报》,1894年8月11日。 
 “东方俾斯麦”李鸿章。《图片报》,1894年8月11日。
 “高升”号运输舰被日军击中沉没。根据一位幸存者的素描绘制。《图片报》,1894年9月22日。 
日军情报部门的自行车。《图片报》,1894年9月29日。
日本天皇的车辇。一位旗手骑行在天皇的车辇旁边,举着深红色的菊花旗。《图片报》,1894年9月29日。
 “致远”号巡洋舰上的军官。“致远”号在黄海海战中被击沉。《图片报》,1894年10月13日。
清军“经远”号正在装填鱼雷。根据一张照片绘制。《图片报》,1894年10月13日。
日本军队在济物浦登陆。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百夫长”号(Centurion)上的海军上尉思林(W. H. Thring)的速写绘制。《图片报》,1894年10月20日。
“高升”号的沉没:英国船员正在和清军军官争辩。前排三名英国船员从左到右分别为:陆军上尉汉纳根、大副田泼林、船长高惠悌。英国皇家水彩画家学会的纳什(J. Nash)根据“高升”号大副田泼林先生讲述的细节绘制。《图片报》,1894年11月3日。
日本公使大鸟圭介与朝鲜官员的会谈。大鸟圭介强调改革朝鲜腐败政体的重要性。《图片报》,1894年11月17日。
日军在朝鲜牙山大胜清军。《图片报》,1894年11月17日。
东京街头一景:人们聚集在一家书店外围观有关日军获胜的图片。《图片报》,1894年11月24日。
平壤之战后的战地一角:日军驱使清军战俘搬运死亡和受伤的士兵。本报特约随军艺术家根据真实的生活场景绘制。《图片报》,1894年12月1日。
平壤战场:席卷清军阵地。斯莫尔(W. Small)和弗兰克·达德根据本报特约随军艺术家的速写绘制。《图片报》,1894年12月1日。
平壤之战后, 日本军官审问清军俘虏。根据本刊特约随军艺术家的一幅速写绘制。《图片报》,1895年1月5日。
在陆军大佐佐藤正的带领下,一支日军步兵团穿越鸭绿江后,袭击了一处清军阵地。根据本报特约画家乔治·比戈先生的速写和照片绘制。《图片报》,1895年1月5日。
旅顺港沦陷:日军进入旅顺港。根据本报特约随军艺术家寄来的照片绘制。尽管插图有些阴森可怕,但是鉴于最近关于日军占领旅顺港的讨论,本刊予以发表。《图片报》,1895年2月2日。
北京紫禁城内的一次皇家接见。斯麦尔(W. Small)根据参赞宝克乐先生提供给本报驻北京特约艺术家弗里普先生的素材绘制。《图片报》,1895年2月16日。
东京街头一幕:日本男孩嘲弄清朝人。根据本报特约随军艺术家的速写绘制。《图片报》,1895年4月13日。
东京的清军战俘:每日散步。根据本报驻日本特约艺术家的速写绘制。《图片报》,1895年4月20日。
日本军舰“吉野”号。根据英国皇家海军“水星”号上的罗斯维尔(E. J. Rosevere)先生的速写绘制。《伦敦新闻画报》,1894年10月6日。
清朝和谈公使张荫恒在“中国皇后”号上,下页图左下角人物是张荫恒。莱昂内尔·巴夫根据鲍尔斯(G.D.Bowles)拍摄的照片绘制。《伦敦新闻画报》,1895年3月7日。

以上内容由《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英国画报看甲午战争》授权提供。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年月:2020年5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