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倪志宇 丛峰 王红杰 宗晓萍|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倪志宇等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9-15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7.14

摘 要

医学教育是国家医疗体系的基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所暴露出的医疗体系的短板和不足对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在对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疫情防控应对需要,提出坚持“德”“合”“专”的改革思路,将德育教育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模式,统筹优化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医、工、文、理等学科有机融合,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健全医教协同育人和教学评价机制,探索建立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大健康观”“大卫生观”要求的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医学院(部);医教协同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我国医务工作者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迅速投入到抗击疫情、救治患者的第一线,成为疫情防控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参与疫情防控的医务人员、专家学者、防控志愿者,很多都来自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及其附属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均派出了专业医疗队伍驰援湖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总结防控经验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疫情暴露出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过程中,医疗体系还有一些短板和不足,医学教育领域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高素质、充足的医学专业人才是有效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关键因素,而综合性大学已成为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截至2018年底,我国208所本科层次医学院校中有88所办在综合性大学内,占比42%;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两个学科被评为A档的17所院校中,综合性大学多达13所。如何在综合性大学框架下加快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医、工、文、理等学科有机融合,建立适合行业发展特点、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确立了“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随着“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教育要着眼于培养满足健康服务体系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全周期人才,综合性大学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了特有的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从人才培养布局上看,综合性大学和医学院校合并办学是医学教育的趋势

  世界范围内,综合性大学设立医学院(部)成为医学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都设立了医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专业人才。2020年U.S. News世界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排名前20位的院校中,综合性大学占19所,外科学、心理学、肿瘤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等专业排名前10位的院校均是综合性大学;2019年QS医学专业排名前10位的医学教育院校均设置在综合性大学。从我国的情况看,新中国成立前很多综合性大学开办医学教育,如北京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等。20世纪50年代,很多医学院(部)从综合性大学中分离出来独立建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对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在学科建构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对学科、师资等资源支撑的需求越来越迫切。1987年南京大学率先恢复南京大学医学院,成为新时期最早恢复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此后,很多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办学,如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成立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成立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等。而从地域分布看,目前东部地区91所医学院校设置在综合性大学的有38所,中部地区66所医学院校设置在综合性大学的有30所,西部地区51所医学院校设置在综合性大学的有20所,综合性大学发展医学教育的情况已较为普遍。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办学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了医学教育快速发展。  

(二)从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上看,综合性大学成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渠道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快速发展,高等医学院校由建国初期的39所,增加到107所,其中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102所,逐步改善了医学教育办学层次偏低、学制混乱、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随着综合性大学和医学院校的陆续合并,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与独立建制医学院校并存的高等医学教育二元格局。综合性大学对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已有30所设立了医学院(部),另有3所正在筹建医学院(部);8所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有5所设置在综合性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共有14所,其中办在综合性大学的有9所;在6所涉及医学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综合性大学有5所;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位列前10位的医学院校有7所为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同样,国内优质医院资源也大多聚集在综合性大学,2018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前10位的医院有8所为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排名前20位的医疗机构有17所是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综合性大学在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临床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积累了很多办学经验,特别是在基础与临床整合、临床与预防整合、医学与人文整合以及培养多学科背景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等方面卓有成效。  

(三)从人才培养过程上看,综合性大学培养医学人才具有较多优势

  健康中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为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与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丰富的育人资源、齐全的学科门类、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基础和有力支撑。第一,资源优势。综合性大学能够从更多维度获得国家政策、财政经费资源条件等支持,有利于实现“联合办学,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医学教育也随之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提升空间。综合性大学集聚师资、课程、设施、环境等优质教育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和互补,为医学教育教学提供更好的资源和条件。第二,学科优势。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科学,现代医学发展、大健康理念、科学技术进步更加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性大学一般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可以有效推进医、工、文、理等多学科有机融合,为深入开展“医学+X”科学研究创造平台,也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文化优势。综合性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往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传统和校园文化,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滋养着学生的思想和情怀,可以为培养造就素质全面、医术精湛的现代医学人才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育人生态。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挑战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检验,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发展提出了挑战。

(一)德育教育实效需进一步提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奔赴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学工作者首先是具有良好医德的好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医学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一部分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对医学生德育的重要意义和教育规律认识还不充分,方式方法相对传统和简单,质量和成效也有待加强,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人文等现象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在工作渠道上,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出综合性大学思政课资源的优势作用;在工作合力上,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不明显,没有很好挖掘医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二)管理运行机制不够顺畅

  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一些综合性大学与医学院校合并后,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乏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医学院(部)职能往往被弱化,医学教育投入不足,医学科研平台、医学实验室等设施亟待改善。部分院校忽视了医学教育规律,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上和其他学科专业统一安排,医学学科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受到了一定影响,不利于形成符合医学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体系。一些院校职权划分不当,无法实现学校统筹调配资源支持医学教育的目标。有的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医学院(部)发展实际,难以做到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对附属医院的管理相对弱化,致使基础与临床、大学与附属医院之间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衔接不够紧密,影响了医学生专业思维的形成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不足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据统计,在我国3 000多所大专院校中,仅90余所设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卫生教学机构比例很低且招生人数有限。“重治疗、轻预防”的问题普遍存在,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存量不够、增量不足、质量不高,很难全面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现代医学专业方向划分精细,有助于优势分类、精准治疗,但也造成了部分医务工作者专业技能过于局限,无法胜任“大健康”理念下的医疗卫生工作。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医务工作者存在的公共卫生知识缺乏、疾病预防意识淡薄、感染防控能力不足等短板显现出来。

(四)教育资源融合不到位

  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很多综合性大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分而治之”的问题,医学教育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没有有效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资源优势和良好条件。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必须要全力推动实施各学科在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上的重大改革,必须在医、工、理、文融通上下功夫。多学科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所在,但很多高校没有形成资源整合和学科融合的有效机制,往往是综而不合、合而未融,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尚未完全打破,缺乏跨学科的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平台,缺少完善的合作共享机制及合理的奖励评价体系。在办学空间上,医学院(部)大多是独立校区办学,物理区域分割也客观限制了优势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

(五)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医学教育有其自身规律,更加强调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精湛医术是及时救治患者、有效遏制疫情、最终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证。但一些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才培养方式相对单一,尚未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力度不足。如医教协同育人机制落实不到位,个别地方一些院校在医教协同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步调不一致的现象,缺少相应的配套落实措施和督导评价机制。附属医院在医学人才培养尤其是临床实践教学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充分不平衡,未能切实围绕人才培养优化临床科室设置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机构还不健全,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积极性还不高。教学评价机制也需进一步优化,长期以来习惯于考试等简单的结果评价方式,不利于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弱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还未真正建立,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影响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对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带来了全新挑战,也成为推动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重要契机。综合性大学要把医学教育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德”“合”“专”的育人理念,推进医、工、文、理等学科有机融合,实施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着力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素质上更加注重“德”,始终把德育作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理念上更加注重“合”,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能力上更加注重“专”,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

(一)把德育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

  加强德育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优秀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医学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第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综合性大学有优秀的思政课师资团队,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有助于理想信念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有效开展。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医学生头脑,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教育,不断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结合医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推动两大课堂互动互补互融,探索实践“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通过师生点对点、面对面的教育引导,精准化、综合化、高效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解决当前医学生的思想及心理问题,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生态。第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挖掘利用各类医学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和资源,全面落实各门课程、每名教师、每个课堂的育人职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学体系教育的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第三,传承优秀大学文化。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作用,凝练医学教育的文化特色,将优秀大学文化有效融入医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面向医学生开设优秀大学文化必修课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为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第四,着力培养职业精神。普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积极组织职业体验活动,帮助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始终遵循医生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职业观念。要结合医学专业特色,把人文关怀、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职业态度的培养贯穿于理论授课、临床见习和临床实习教学全过程。探索实行双班主任制、导师制,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模式

  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医学学科发展规律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保持学科的完整性和自主权。推进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坚持统分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管理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实化医学院(部)职能、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确保医学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提出具体要求,为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架构指出了方向。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苏州大学、郑州大学等通过设立医学部党工委的形式,强化组织保障,注重对相关学科和部门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现代化。浙江大学成立了由校领导担任主任的医院管理委员会,协调学校、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关系,立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愿景来加强对附属医院发展的研究、统筹和指导,推动医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协调附属医院间的合作,有效整合资源,促进共同发展。河北大学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和医学教育规律,由医学专业背景的校领导兼任医学部主任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直接参与医学教育重大事项的讨论和决策,既从专业角度加强了对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和支持保障,又在管理层面有力推进了部门协同和资源整合,形成了分工明确、科学合理、运行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三)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这次疫情充分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和社会大众公共卫生知识的缺失,培养充足的跨学科、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迫在眉睫。综合性大学应聚焦健康中国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鼓励综合性大学增设预防医学、全科医学等公共卫生相关学科专业,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融合人文、心理、社区、法律、应急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不断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同时面向全体医学生开设公共卫生必修课程,全面普及健康防疫知识和实践技能,进一步提升医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启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认证,设立国家标准体系,推动实施对公共卫生学院及相关专业的评估考核。注重学历教育,适当扩大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和公共卫生博士(DrPH)的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双学位联合教育,对应用型和科研型人才实施分类培养。加强与地方疾控部门的协同合作,探索建立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机制,开展以疾病防控为导向的科学研究,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四)统筹优化教育教学资源

  综合性大学的医学教育要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作用。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医学未来,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需要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划分瓶颈,打破学院画地为牢、以邻为壑的壁垒,以“跨学科集群式”思维为指导,探索多学科交叉协同机制,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教育责任共同体,将传统医学教育与更多的新兴和前沿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在凝练各学科特色、整合跨学科课程、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精细化、多元化协同发展,积极推进“医工、医理、医文、医X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如新发传染病的早期监测和预警对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工作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可以推动医学、公共卫生学和计算机、大数据研究资源的结合,探索新发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的相关研究,开发先进的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作为新发传染病的自动“吹哨人”,体现综合性大学研究力量的集体优势。统筹优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卫生健康类课程,提升学生的医学素养;也可以向医学专业学生开放人文、理工、艺术等其他通识教育课程,促进医学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整合利用教育资源方面,河北大学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从2018年起,将医学部本科一年级学生全部搬入本部校区,全面打通公共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由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具有强势特色学科的院系和医学部共同授课,在资源、空间上真正实现统一和共享,做到综合性大学教育教学资源与医学生的“零距离”。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切实提升了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健全医教协同育人体系

  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在科技人才汇聚、科研创新平台和科教融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将大学和医院充分对接,有效整合医学教育资源,优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周期人才培养方案。把附属医院教学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明确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处理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健全医院教学组织机构,围绕人才培养要求优化调整临床科室设置和教学实践内容,将实践教学成效作为附属医院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明确新医科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基础教学和临床教学的壁垒,突破医学教育前期和后期的界限,探索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医学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参加各类研究实践活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附属医院为载体、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完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加大医院实践考核评价比重,实施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考核以及客观标准化病人考试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相结合,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对教育计划、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状况进行有效监测,对教学效果定期开展毕业生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社会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持续改进。

  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已经有了很多实践探索。下一步,要继续总结疫情防控的实践经验,结合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对需要,进一步加快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发展步伐,积极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条件支撑。




作 者

倪志宇,通讯作者,河北大学副校长、教授,医学部主任,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河北保定 071002

丛 峰,河北大学学工部讲师,河北保定 071002

王红杰,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河北保定 071002

宗晓萍,河北大学医学部教授,河北保定 071002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7期第87-92页

栏 目

研究与探索

扫码

关注我们

中国高教研究


微信号:zggjyj1985

投稿平台:

http://editor.hie.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