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肖笑飞 眭依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任务、基础与质量——周远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及实践探析

肖笑飞 眭依凡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9-15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09.07

摘 要

周远清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他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提出了“培养人是学校根本任务”“本科教育是基础”“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以及“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等教学改革理念,组织实施了表彰先进教务处、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教学水平评估、教学基本建设以及文化素质教育等系列改革举措,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周远清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内涵丰富、体系完整,具有问题意识强烈、国际视野宽广以及人文情怀浓厚等特征,对于深化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周远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实践;特征

  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过跨世纪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高等教育改革理念的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理念与改革推动者对改革社会背景的理性思考和采取的实践行动密不可分,本研究通过对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周远清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及实践进行研究,管窥这一时期取得重大成就的奥秘,为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启示。

一、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迫切要求高等教育体制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也使得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热点明显增多,客观上出现了因“经济至上”“科研至上”等思想带来的不够重视教学、不够重视“培养人”的问题。周远清经过调研后,直陈有的高校教学质量出现了滑坡的局面、有的高校教学质量呈现滑坡的趋势、有的基础较好的学校也存在教学质量滑坡的潜在危险等“三种情况”和部分高校存在经费投入不足、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和学生对学习投入不足的“四个投入不足”问题。

  在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何为第一职能的观点向来是见仁见智。英国的纽曼认为,“发现和教育是性质截然不同的职能,也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才能”,强调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是研究机构的责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则强调大学的第一职能是科学研究;也有学者强调对于高等教育第一职能的认识应当从单一走向全面、综合。对此,周远清则明确指出三大职能“不是并列的”,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其中“培养人”是最基本、最主要、起质的规定作用的首要职能,其他各项职能要通过“培养人”这一首要职能得以体现。不论是为了克服“三种情况”和“四个投入不足”对人才培养带来的危害,还是彰显高等教育的本质职能,周远清进一步强调“不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是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的一种表现。一所学校的领导者,没有一套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完整思路,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学校领导者”。他还强调关键的体制改革会随着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对高校来说,这些(体制改革)终究是外围的改革,核心的改革还是教学改革,其他各项改革都应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保证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

  为此,周远清在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提高对“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理念认识的同时,着重推动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一是开展“先进教务处”表彰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周远清通过组织“先进教务处”的表彰来凸显“培养人”是高等学校的根和本,强化教学的核心地位。二是推动教学成果奖励地位的提升。为进一步调动高校重视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周远清还积极推动教学成果奖级别的提升,使之与自然科学奖等并列,由教育部部级奖励提升为国家级奖励。

  通过上述实践,“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理念深入人心,不仅强化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而且充分调动了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不仅有力地回答了高校为什么要加强“培养人”的教学改革,而且深化了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核心的认识。

二、本科教育是基础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者指出:在知识及其创新决定胜负的时代,即便世界一流大学亦未敢忽视本科生的教育,而坚定地把本科教育视为立校之本及大学竞争力之根本。现实中,人们对一所高校进行评价,往往最先关注到的也是这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声誉以及这所高校的校风、学风。然而,当时高校领导及教师对本科教育地位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模糊,为追求更高层次教育而忽视了本科教育,使本科教育的基础有所削弱。周远清认为“本科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知识积累、专业入门素质养成的关键阶段,忽视了这个阶段的教育就是误人子弟的教育。人一辈子最值得回顾的就是在本科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本科教学水平,是一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的体现,是发展更高层次教育、提高科研水平、提高教师水平的基础。”他强调“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周远清以“本科教育是基础”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上大力推进了大学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改革实践。一是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专业设置过窄是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我国受苏联模式影响而形成的一个积弊。周远清认为拓宽专业口径,培养“知识面宽”的本科毕业生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他提出“专业要越办越宽”“专业数目应该越办越少”的主张。20世纪90年代,他先后两次积极组织推动了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这两次专业目录的修订符合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要求,解决了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增加了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形成了合理的专业结构。二是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周远清强调要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之目的,帮助校长书记,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并得到主管部门的支持来提高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周远清积极推动了评估政策及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上述实践,强化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对“本科教育是基础”的理念认识,明确了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不仅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从宏观上建立科学、有效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和监控机制,而且有效地端正了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促进了高校对教学经费的投入,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三、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强调为什么改,更为重要的是指明改什么、如何改。对此,周远清自始至终强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1992年,他在主持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中明确提出,不管是“关键的”体制改革也好,“先导的”教育观念改革也罢,都要紧紧围绕教学改革这一“核心”展开。这一“核心”的首要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需要从人才培养体系这一整体框架的分析视角去认识、把握、坚守人才培养规律,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大学的立身之本。纵观周远清在清华大学、教育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各个时期推动的各项改革、研究,他不仅要求严格坚守人才培养规律,而且始终将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或者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根本目的。他强调大学有科学研究的质量、有管理的水平与质量,但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了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学校在社会的地位、学校的生命力,所以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周远清以“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理念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基地建设、学风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层面推动教学改革。

  首先,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紧跟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改变部分教材几十年一个老面孔的状况,周远清积极推动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这是20世纪90年代“有组织、较系统、起点高、立意新、整体性强”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计划。这一“计划”出版了近1000种“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是国内最高水平的教材,部分教材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次,推动教学基地的建设。“九五”期间,国家财政每年投入6000万元用于理科基地的建设,连续5年累计3亿元。截止1999年9月,教育部共立项84个理科基地、51个文科基地、45个工科基地、13个经济学基地以及32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三,推动学风建设。在周远清的推动下,原国家教委于1993年12月专门印发《关于加强考试管理、抓好学风建设的通知》,1994年6月、11月又连续两次印发文件要求“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由此学校的学风建设得以加强,且成效良好。第四,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周远清积极推进了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件的出台。如1999年8月,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重点。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推动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项目,取得良好效果。

  值得指出的是,周远清强调“教育质量”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要体现出社会性和时代特征。上述教学基本建设的改革实践,以“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的理念为指导,分别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两个层面提出了改革的职责和方向,要求教育主管部门从宏观上为教学基本建设提供支持,高校结合校情,立足长远,从教学内容、制度、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紧紧围绕了教学改革,回答了“如何改”的问题,有力地保障和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

  周远清在推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回答了“为什么要改”“如何改”的问题,而且提出了改革的新方向。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专业设置过窄、人文教育过弱、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五大弊端”,提出“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的改革理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在清华大学提出“学风建设,归根结底是人才建设”,学风是一门没有列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知识、能力、学风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进而认为“知识、能力、学风是培养人的三要素”。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他进一步体悟到,知识、能力要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素质”。1994年4月,周远清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表彰大会上探讨人才培养问题时,首次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素质教育”一词。1994年10月,在第五次委属院校咨询会上,他正式提出“三注”要求,即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因材施教。这是他第一次正式提出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推行素质教育。1998年5月,他在第三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上提出“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品位特别是文化品位。2005年11月,他在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0周年之际,进一步提出“三结合”,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要与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周远清逐渐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这一理念。

  具体而言,该理念主要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认为知识是素质形成的基础与目标,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素质是知识的内化和升华,是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发挥作用的“中介”;其次,该理念的实施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其基础、精髓、魅力在于“文化”二字;最后,该理念是针对人文教育过弱、“精于理工,疏于人文”以及世界各国都在倡导呼吁加强人文教育的现象而展开,它切中时弊、顺应潮流、涉及根本(育人)。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周远清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育人从“注重知识传授”到“注重能力培养”再到“注重三者结合”的育人理念转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

  周远清以“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三要素”改革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动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新探索。第一,推动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开展。在周远清的积极推动下,1995年9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召开了第一次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指导本次大会成立了全国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拉开了我国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序幕,也标志着素质教育理念正式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探索与实践。第二,促成素质教育指导机构的成立。1998年10月24日,第一届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周远清在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期间,积极推进了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的成立,并要求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第三,推进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建立。1999年1月,教育部在全国53所院校建立了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此同时,许多高校则通过共建、共享优质资源等方式开展基地建设。第四,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五月的鲜花”——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汇演。与此同时,各地积极组织大学生文化知识竞赛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些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逐步变成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活动形式。第五,指导加强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周远清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先行者和推动者,同时,他还积极指导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教材的建设。

  “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理念要求将素质教育理念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它不仅廓清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了人才培养规格,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实现了从专门知识的培养到“一专多能”再到“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灵魂。自“素质教育”理念1994年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以来,从试点到推广,对当时的专业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工作的评估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主导了整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可谓“一呼而起,久盛不衰”,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我国教育方针的高等教育思想,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的指南。

五、周远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周远清


  本研究围绕周远清提出的“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本科教育是基础”“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知识、能力、素质是培养人的三要素”理念及其实践进行了梳理和讨论,从中可以看出周远清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内涵丰富、体系完整,具备问题意识强烈、国际视野宽广和人文情怀浓厚等特征。

  一是问题意识强烈。周远清不仅能正视客观存在的矛盾,而且能结合自身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科学、合理的真问题。1993年,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是要正视客观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他先后提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三种情况”“四个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一针见血,深刻洞察了我国高校教学中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

  二是国际视野宽广。周远清特别强调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重视宏观背景研究”。他指出世界正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到来,人类社会生活的结构、方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对高等教育会产生重大影响。1994年底,周远清在酝酿“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时就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放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考虑”。他不仅分析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六大特点”,而且分别就美国、韩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考察,清醒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不够密切,在许多方面既不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改革。难能可贵的是,周远清在拥有宽广国际视野的同时,时时立足我国独特的国情、历史和文化背景,要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立足本国,坚持中国特色。他常引用耶鲁大学原校长莱文提出的“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要和这个国家的文化相适应的”观点,强调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应立足国情,站在世界的高度,充分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思想,面向世界制定我国教育发展的规划,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三是人文情怀浓厚。纵观周远清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个过程,无不发现他始终强调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强调以生为本,注重“人”的发展。为强调“培养人”,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他“不惜运用‘生命线、主旋律、永恒主题、灵魂’等鲜明的形象比喻,将教学置于高等学校工作中的最高地位”。他还以是否重视教学、是否注重学生发展为“试金石”来衡量和检验教育主管部门、校长是否理解和懂教育,强调“不讲培养人的教育领导是不合格的领导”。周远清在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始终牢记学生合理诉求,他曾经指出:在教育思想大讨论时,清华大学学生认为,我们在中学都是最好的学生,到清华大学以后,学校把我们培养成一个样了,“这句话对我的工作影响很大”。不久他提出“三注”要求,强调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周远清从教学内容、制度、文化素质教育等多个层面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其理念、实践与特征远不止以上论述,也非本研究所能全部概括。如他多次提出“中国需要来一次教学方法的大改革”,“教学方法偏死”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的顽疾所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性、个性化人才培养以及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或可为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的重点。正如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所言:“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需要大批像远清教授这样的教育家、思想家、实践家去不断探索和努力,要像他那样对教学工作无比执着、对人才培养倾注自己全部真情”。

作者

肖笑飞,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浙江金华 321004;江西中医药大学高教研究室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04

眭依凡,通讯作者,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浙江杭州 310000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9期第32-36页

栏目

研究与探索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投稿平台:http://editor.cahe.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