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代文学的“嘉年华”:第一届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年会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召开

吴钦根等 无待有为斋 2022-01-19

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2016年年会综述


吴钦根、张知强、许佩玲等

 

2016年6月4日,“融通与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研讨第一届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年会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杨宗义楼隆重召开。本次年会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承办,来自省内包括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等二十余所高校及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江海学刊》、《明清小说研究》等多家出版单位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宗旨在于广泛团结江苏省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发掘、研究、弘扬中国古代文学丰富内涵,推动江苏“文化强省”发展战略,增进社会和谐。


上午是开幕式和主题演讲。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主持,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莫砺锋教授发表致辞。莫教授从各省古代文学学会成立的状况、古都南京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渊源、建国以来本古代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等方面,介绍了学会成立的缘起。指出学会的成立将有利于整合省内教研资源,创建中文学科发展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各兄弟院校古代文学研究同仁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还着重强调了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相对于主题性学会在推动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年龄层次的研究者交流互动方面的独特优势。并提出开展青年论坛、组织教学交流活动等促进互动形式多样化的设想,为学会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蓝图。



主题演讲由扬州大学柳宏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陈书录教授、南通大学

周建忠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李昌集教授、淮阴师范学院张强教授、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先后发言。

陈书录教授针对当前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社会认可与关注度日渐走低的,为“鼓舞士气”,率先发出了“合作交流、抱团取暖”的呼吁。他首先回顾总结了江苏古代文学的学科实力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同时也指出当前存在的缺乏直接交流与校际互动、“抱团取暖”不够的问题。进而提出成立委员会、开展校际交流和地方协作、举办青年学者研讨会、组织教学培养经验交流活动、联合编教材、合作申报课题等一系列具体建议,充满信心地倡导以学会为契机,打造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苏派”名牌。


值此端午节来临之际,周建忠教授“《楚辞》与中国文学”的主题发言显得格外适时应景。他首先系统梳理了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沉江的关系,指出二者的联系并非史实上的必然,而是后世历史叙述选择的结果。接着他发表了对《楚辞》《诗经》区别与联系、楚辞》与后代文学的关系等问题的独到见解。通综合考察《楚辞》词汇发音、艺术情调彻底了《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传统看法并结合《文心雕龙》、《文选》等相关文献对《楚辞》的篇次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文学研究应当从宏观的学术史角度展开,回到原典,厘清事实

昌集教授着眼于学术研究的当代价值,阐述了自己对于古代文学研究服务于当代社会的思考。他主张研究者应当本理解历史、认知历史、阐释历史的心态面当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传统文化在塑造个人气质、人格、审美等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呼吁学术研究“回到现场”。他还结合文学在家风建设中的功能、民间文艺的传承底层文化流衍、文学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古代文学与旅游具体课题,对传统文化研究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热切的期待。

张强教授“区域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的发言则呼应了学会作为地域性的学术组织关注地方文化的应有之义。他指出,区域是文化创造的重要载体,区域文化是由生活共同体共同创造的,不同的区域因自然、人文条件的差异及区域生活共同体的不同,导致区域文化特点各异。因此深入研究区域文化可以为传统文化的整体研究确立必要的坐标,进一步厘清传统文化的构成,纠正认识上的偏差,揭示一般性的规律,进而把握传统文化的特质,加深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同时,这种充分结合地理、交通等因素跨领域研究的新思路,还可以引领传统研究教学真正“走出去”

姜小青总编详尽介绍了凤凰出版社近年整理江苏学人文集及大型地方性丛书《江苏文库》的情况。在肯定既有业绩的同时,也指出江苏省古籍出版中凸显的种种问题,如缺乏系统规划经费严重不足地方文献整理意识滞后、缺少具有一定规模的稳定队伍等。

下午的会程创新性地采取了不固定分组名单、代表自由参加的分组讨论形式。共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青年学者”三个分会场,与会学者可以随意“串门”,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论题。三个分会场在南京师范大学党银平教授、骆冬青教授和曹辛华教授的主持下,围绕大会主题,分别展开了有序有趣、丰富热烈的讨论。

在“学术研究”讨论组中,大家结合个人的研究心得,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创新”各抒己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古典文学研究内部的深化和细化,一是如何交叉融通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在古代文学研究的内部深化上,王福利教授乐府诗学文献学、诗学原理乐府诗史、乐府诗学史、中外乐府诗学比较研究五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汉唐乐府诗学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设想,阐述了个人汉唐乐府诗体类别划分,特别是行体乐府方面的最新思考。扬州大学柳宏教授分享了他对“湖湘学派”《论语》诠释的研究及其对当今的启发。另如南京师范大学孙书磊教授对清代戏曲文献文学包括现存作品的搜辑与编目、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以及戏曲文本文体研究等多方面的整理考量,淮海工学院伏涤修教授对南戏与传奇的分辨的创新思考,《明清小说研究》的徐永斌编辑对明清通俗小说传播与文化市场关系的综合考察,江苏理工学院的蓝士英教授对赵怀玉个案的深入研究,河海大学潘晓东教授和纪玲妹教授对常州地域文化对其地诗学和词派影响的关注等等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努力更新既有的认识。

而在新领域的探索中,文学与图像的综合研究首先受到学者的关注。许结教授先用颇具谐趣的语言介绍了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与文学的深厚渊源,讲述了数十“赋里打滚”心路历程,在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以及欣喜认为学术研究应该永久处于一种“不期而然”的状态,在“困惑中向前。他接着介绍了新近关注的“辞赋与图像关系研究”课题的进展情况,提出了自己对于文与图像关系的看法。东南大学乔光辉教授也表了对文本与图像关系的浓厚兴趣,并就小说戏曲插图、像赞在特定群体的传播功能与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看法

域外汉籍及其传播也是备受关注的新领域。《江海学刊》的刘编辑力图在传统田园诗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国界,探寻田园诗特别是“和陶诗”在韩国、日本的传播情况,重构整体性的“汉文化圈”。徐州工程学院齐慧源教授致力于考察《世说新语》等地的戏仿翻刻,并探究其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

南京师范大学程杰教授则呼吁大家更多关注学科交叉中的边缘性课题,“脚步要跨大一点儿”,并分享了他对“青梅煮酒”的最新研究心得,使大家深受启发这一学科间跨界研究的提法,立刻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强烈共鸣。中国矿业大学管仁福教授随即提出“文学伦理学”、“文学地理学”等学科,认为应该重新审视以往的文观念,展现学术研究的当代意义。


与会者大多不仅是古代文学研究者,也处在教学工作的前沿。社会的变迁对古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的分会场中,学者们怀着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就当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改革方案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淮阴师范学院许芳红教授首先就“中国文学史”课程设置中文学史和作品选分合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这一问题立刻引发了与会学者的响应。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情况不同,学者们普遍认为,应当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探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南京大学徐雁平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思考和改革。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冯保善教授建议师范类学校应偏重作品的细读,常熟理工学院张幼良教授也指出,技术类学校的学生应适当加大作品赏析课程的比重。

与此相关的还有中文系专业课学分设置的问题。目前,各学校中文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主干课程学分和课时的不断缩减,使教师在讲授中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学生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骆冬青教授指出,现在的文学史课程设置是“反动”的:先秦部分最难,却是最先讲;明清部分相对容易,却放到最后,而其时学生已经失去了好奇心与耐心。他同时建议可否考虑用经典选读课程(如《史记》、《文选》、杜诗等)取代比较空泛的文学史课程。张强教授则就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学分设置和导师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

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的是考核方式的改革:其中既包括学期的课程考试,也包括各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南京师范大学徐克谦教授指出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死记硬背应付平时考试之外,多读经典,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徐州工程学院王增学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考试方案方面的改革经验,适当削减卷面考试所占比例,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徐雁平教授介绍了南京大学文学院对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的改革,由以前重视知识点的记诵转向注重对学生论述分析等综合能力的考察,希望借此引导和带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当然,课程和考试的改革都需要各兄弟院校的通力合作。


在“青年学者”的分会场中,与会学者轮流发言,在本次年会“融通与创新”的主题下,突出了对“青椒”群体特有的困境及其突破的思考。

学者们广泛交流了自身的求学研究经历和当前研究状况,探讨如何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开拓自己的研究。从侧面展现了当今学术界的热点和最新动态。主要关注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文献整理。如曹辛华教授正在主持的民国旧体文学总集的大型项目,扬州大学郭院林教授计划整理清代仪征刘氏的左传旧注。凤凰出版社的樊昕先生负责策划《中国近代稀见史料丛刊》,论及近年出版社文献整理的趋势——时段偏重晚清民国,内容由文集转向信札、日记等。二是古代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如南京师范大学张石川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文学文献研究、常熟理工学院温瑜教授语言学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结合研究、南京林业大学于师号的古代小说与生态美学课题等等。

专业上的研究之外,普及工作也受到重视。凤凰出版社的李相东编辑推介了其主编的《古典文学知识》,欢迎青年学者赐稿。

两方面关注点的讨论都触及到青年学者普遍面临的个人学术兴趣与研究领域不同的矛盾、积累沉潜与快出成果之间的矛盾,大家在讨论中试图寻找其间的平衡点。曹辛华教授作为青年中的长者,分享了自己爱好唐宋词而从事民国词研究的经历,提醒青年学者要关注学术增长点。苏州大学薛玉坤教授坦言更喜欢随性读书,追随兴趣。而针对唐宋经典文学研究饱和的困境,南京大学卞东波教授则提出了迎难而上、重返经典的独见,指出域外汉籍是未经充分开发的宝藏,唐宋文学仍然大有可为,并希望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能为史哲等其他学界认可和借鉴。

与会学者在发言中也纷纷表达了向同道多学习、多交流的强烈愿望,并对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未来的完善发展提出积极建议。如南京晓庄学院的宋钢教授请大家对自己“六朝文学”精品视频课程提出批评意见,并倡议建立微信群,加强线上交流。南京师范大学黄浩然教授还建议学会中分研究兴趣建立专门小组,加深学术探讨。

分组讨论之后,由东南大学乔光辉教授、江苏师范大学陈洪教授、南京大学卞东波教授分别代表各组向全体与会学者做了总结汇报。大家一致认为,各组讨论都完美地响应了“融通与创新”的主题,真正实现了思想与学术的碰撞。青年学者们都表示找到了“队伍”和“归属感”,希望今后能继续加深交流。


会议在莫砺锋教授的闭幕辞中圆满落幕。莫教授高度肯定了为期一天的讨论。不同高校、不同学科方向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所欲言,从学理和事实层面证了学会打造全省互动交流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开创了江苏省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的新气象。他还指出,好的古代文学老师应该通过教学激发和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同时实现人格的教育与熏陶,对青年学者和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的未来发展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