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莫砺锋 、童岭|“八面锋”与“大传统”: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刊第二辑8种读后记

莫砺锋 、童岭 无待有为斋 2020-08-19

“八面锋”与“大传统”

——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刊第二辑8种读后记

莫砺锋 童岭


引子


“夫诗者,人心之精,玄德之符,故中声所止,应物斯感;天律既具,树义必高。语曰无邪,职由是矣。”——这是程千帆先生《闲堂诗文合钞·珍庐诗稿序》的一段文辞。如果打一个不很恰当的比方,“诗歌”在文学的地位,就如同“古琴”在音乐、“宝剑”在兵器的位置一样——“天律既具,树义必高”。

七年前,当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之际,莫砺锋先生为《专刊·第一辑》撰写的《总序》提到:“在南大古代文学学科的学术活动中,诗学一向是最重要的领域,也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方向。”七年后,中心成员又在各自默默耕耘的领域为学界贡献了《专刊·第二辑》八本。现将这第二辑著作的内容,略作钩玄提要如次:


简介



莫砺锋《文学史沉思录》

莫砺锋先生是南京大学“两古”的学科带头人、南京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也是这套专刊的总策划者。作为八本书之首的《文学史沉思路》,以18篇功力醇厚的论文,具体而微地集中体现了莫先生对于文学史的深入思考。

本书开首第一篇《“文学史学”献疑》即体现了莫先生对于当下学界的反思。在“中国文学史”数量上已经汗牛充栋的今天,莫先生冷静的提出:“真正有资格成为‘文学史学’研究对象的中国文学史,其实寥寥无几。”——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中国学界追求“量”而忽视“质”的现状,对于整个基础文科都有指导作用。并且对于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西方理论这一点上,也持怀疑态度。后者在崇拜“洋先生”的大潮流下,尤其难能可贵(最后一篇评议前野直彬学说亦是同理)。第二篇《浅谈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也具有发凡起例的重大意义。将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文艺的大背景下考量,提炼出“中和之美”与“气韵生动”两大核心命题。

虽然18篇,篇篇都在谈具体问题,但综合起来,却是一部完美的古典“圆舞曲”。至于说个人最喜欢的,是《从<文心雕龙><文选>之比较看萧统的文学思想》与《穿透夜幕的诗思:论杜诗中的暮夜主题》两篇。前者从萧统“无言”的选编入手,分析考证出他比刘勰“有言”的论说更胜一筹;后者虽然使用了主题学(Thematologie,梵第根著、戴望舒译《比较文化论》)的概念,但核心理路却是中国传统的文史校雠与知人论世之法,可谓千载后妙得老杜之诗心。总之,该书中每一篇文字背后,都能体会作者对于中国大文化的深切关怀。该书《后记》提到,这本书的写作跨越了30个春秋,从中可以看出莫先生博通古今文学之嬗变,洞流中外学说之索源的良苦用心。


徐有富《诗学问津录》

徐有富先生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已有大量诗学及文献学著作问世,如《李清照》、《闻一多》以及与程千帆先生合著的《校雠广义》。

本书则是作者最新的论文集,共分七辑。第一辑5篇,是关于《诗经》的论文,体现了作者对于现行《诗经》篇章结构重新分章的新方法。也有顺延古史辨派用历史演进法探讨《诗序》的文字。第二辑4篇,时间范畴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如《先唐别集考述》对先唐别集的源流、名称、编纂进行了系统的考辨。第三辑8篇,均为涉及唐诗的论文。这是在作者硕士论文《唐诗中的妇女形象》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新思考。同时,也针对国外汉学家的意象统计研究唐诗之法有商榷讨论。第四辑为涉及宋词的论文4篇,时间跨度从1981年到最近数年,系统体现了作者对于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与思考。第五辑收有关于明末与清代诗学的数篇文章,如《论金圣叹对诗的解析》等等。第六辑则是关于新诗创作的文章数篇,新诗如何发展,也应该被古典文学研究者所重视。第七辑则是涉及诗学人才培养的论文,对于南京大学先贤如程千帆先生、卞孝萱先生的治学方法,都有作者独到的体悟文字。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论文的写作大抵遵循程先生的教导,努力做到文艺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特别是努力做到诗歌理论与诗歌作品相结合。”正是在这样的治学理念下,方才能够体会中国古代诗人的特质。


许结《赋学:制度与批评》

许结先生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赋学会会长,洛阳辞赋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赋学》主编、《辞赋》编委会主任,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九届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批评史及文化史的研究。

这本新著是作者近五年来的最新论文合集,共18篇论文。大约可分为三组:第一组前4篇,主要论述汉赋与制度的关系,比如《论汉赋“类书说”及其文学史意义》,从广、狭二义重新审视“即文为学”与“因学成文”的文学史意义;第二组中7篇,主要论述辞赋与礼乐制度、科举制度的关系,且延伸于当代赋学的制度化思考。比如《科举与辞赋:经典的树立与偏离》一文,就从制度史的角度对辞赋经典做出了新的考量;第三组末7篇,主要是辞赋批评的专题论述,其中也涉及到辞赋与制度的问题。如《赋学:从晚清到民国——刘师培赋学批评简论》一文,对中国赋学史上“三刘”(刘勰、刘熙载、刘师培)之一的刘师培做出了系统的研究,指出他的赋学著作对新旧之变有重大作用。

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一个课题的研究太狭,气局便小,故其视域由赋文本到赋理论,由赋理论到赋文化;倘若研究太宽,又易蔑弃其本,故近年又将赋文化的研究回收到‘辞赋’与‘文制’的关系,即以制度的视域探寻作为文学之辞赋的发生与演变。”这一段心得之论,不独对赋学研究有所裨益,也对于整个古代文史研究有相当重要的借鉴作用。


巩本栋《唱和诗研究——以唐宋为中心》

巩本栋先生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高研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学会常务理事。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词唱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然而,对于这样一种习见的文学现象,却是历来毁多誉少。”——这是本书开篇的一句话,极有见地的将“唱和”这一普遍现象,提炼到文学史研究的层面。该书由总论五章和分论五章构成,研究的出发点,即是将综论和个案研究相结合,就唱和与唱和诗词的渊源、发展与特点,唱和诗词的总体评价以及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唱和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地位和影响等宏观性课题,以及韩愈和孟郊的联句、元稹和白居易的唱和诗、苏轼的《和陶诗》等唱和诗词的比较重要的个案,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第七章《元、白唱和及其诗歌演进》,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得出元白前后交往三十年,唱和赠答诗近千首,为他们本身赢得声誉的提示,也对他们自身创作发展和当日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晚唐的皮日休、陆龟蒙;宋初诗坛等等,都有元白唱和的影子。

通过十章的考证分析,作者最后得出:唱和与唱和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现象,它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同时,诗词唱和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交往的形式之一,对文学创作和提高、文学集团的形式和文学流派的发展,都曾经起过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也对当时和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过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理应占一定之地位。


苗怀明《从传统文人到现代学者:戏曲研究十四家》

苗怀明先生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中国古代小说网()创办人和主持人。

本书选取在二十世纪戏曲研究史上成就最著、影响最大的14位学者:王国维、吴梅、齐如山、姚华、任中敏、钱南扬、卢前、郑振铎、赵景深、孙楷第、傅惜华、周贻白、冯沅君、王季思。研究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治学经历:重点探讨其师承渊源、学术思想及治学兴趣的形成与转变过程。二是学术个性:对其在研究对象、思路及方法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总结,以达到对对其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三是主要成就:依据各位戏曲史家的学术著述,将其放在整个学术史上,对其学术地位给予客观、公允的评价。

此外,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研究者为核心进行探讨。二是将所论研究者放在二十世纪现代中国学术发展演进的大背景下进行,注意考察时代文化诸种外部因素对其治学的影响,突出时代与个人的互动关系。三是查阅大量文献。所有结论都建立在丰富、扎实的文献基础上。

本书从研究主体这一角度入手,首次将二十世纪成就最著、影响最大的戏曲史家作为一个学术群体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如实、全面研究他们的治学历程、学术成就及研究方法。将这些戏曲史家的研究放在一起,可以构成一部独具特色的20世纪戏曲研究史。这对深入、把握二十世纪戏曲研究的发展演进及内在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戏曲研究入门者同样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刘重喜《明末清初杜诗学研究》

刘重喜博士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讲师。该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一部学术精品。

全书分为三编,上编是对《钱注杜诗》研究。钱谦益笺注的《杜工部集》被誉为“从来注杜第一善本”,钱氏在杜诗校勘、编年和以史证诗等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不特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明末清初杜诗学的学术水准,而且其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整个明末清初杜诗学实具发凡起例之功,并且一直影响到今人的杜诗学研究,最具现代学术意识。

中编为杜诗章法论。如果说宋代学者是以“句法”为中心进行杜诗技法探讨的话,那么明末清初杜诗学者所探讨的杜诗技法则是以“章法”为中心的。对这一问题的具体分析,从而使明末清初学者对杜诗章法技巧的认识得以全面的呈现。

下编分别是从作品和读者两方面论述杜诗的解意问题。从作品出发,明末清初杜诗学者在解杜过程中总结出杜诗的特点,进而提出“意法”理论。明遗民,作为一类特殊的“读者”,由于受到特定的时代政治、文化、文学等因素的影响,在与杜诗文本互相交融过程中,其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其中今天广为人知的杜甫“诗圣”说即确立于明遗民王嗣奭,极最具发明之功。

总之,本书对明末清初这一时期杜诗的校勘、编年、笺注、技法、解意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详细的论述。这五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杜诗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明末清初杜诗学学术成就的全面、系统的体现。


卞东波《宋代诗话与诗学文献研究》

卞东波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宋代文学研究,以及域外汉籍与宋代文学的综合研究。2009年,他出版了专著《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研究》,本书与上书有明显的承接性。

本书共分为三辑,第一辑宋代诗话考论,共收6篇论文,分别对《诗苑类格》、《冷斋夜话》以及《永乐大典》所载的诗话等文本做考订。第二辑宋代诗学文献考论,这部分凡7篇论文,这7篇论文分别从佛藏、宋人注宋诗、类书、域外汉籍、总集等不同角度探索了丰富宋代文学史料的可能性的问题。第三辑稀见本宋诗话笺证,本辑作者对藏于台湾“国家”图书馆的《北山诗话》以及藏于韩国的《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进行了详细的笺证。

本书以文献为依据对宋代诗学的面向进行新的探索。从诗话的角度讨论了两宋之际江西诗派流行之时,推崇杜甫的文学史意义;又以陈模《怀古录》为例,探讨了晚宋下层士人诗学观;以蔡正孙《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为例,讨论了宋元之际南宋遗民对陶渊明的接受的诗学意义。总之,本书虽以单篇论文为主,但这些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视野打开了宋代诗学研究的新窗口。同时,本书致力利用域外的新文献来研究宋代诗学,也是宋代文学与域外汉籍跨学科研究的尝试,如关于《冷斋夜话》日本版本的考证。而对宋元之际南宋遗民所编的《菊花百咏》的校考,则完整地向学界公布了这部宋代稀见的“百咏诗”的全貌。

总之,本书旨在从新文献的角度重新解读宋代文学,而本书揭橥的新文献也必将丰富学界对宋代文学全貌的认识。


童岭《南齐时代的文学与思想(附:南监本<南齐书>荻生徂徕批识辑考)》

童岭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六朝隋唐时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学;古代东亚史及域外汉籍等。本书是作者的硕士论文。

本书正文共七章。《导言》部分引用了漠北柔然可汗给齐高帝的一份信函,非常微妙地称对方为“足下”。从第一章开始,选择了由“齐”入“梁”的萧子显所著《南齐书》作为讨论的主要对象,那是因为在中国史上最长的南北分裂时代(近400年),原本占据了“地理中国”的鲜卑族北魏,到了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日习华风之后,对于南方可谓有了“文”与“武”的双重压力。南方汉人王朝如何保持“文化中国”之正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诗”,尤其是新兴的“五言诗”是该书深入研究的着眼点。同时,该书也对当下中国学界大量滥用西方理论(诸如“解构主义”、“东方主义”等等)有严肃的回应。

本书《外篇》对《南齐书·文学传论》做出了疏证;《杂篇》则收有上海图书馆藏章太炎先生在东京演讲《文心雕龙》(朱希祖、钱玄同等笔录)的手稿整理本等若干珍贵文献,及作者翻译刘若愚(James J.Y.Liu)高足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的六朝思想史论文。

本书《附录》亦是作者硕士阶段校读《南齐书》过程中的一篇历久耗时之旧作,体例是首先辑录日本覆刻明代万历年间南监本《南齐书》之著名儒者荻生徂徕的批校语,然后逐一附上作者自己“考异”,不特有助于《南齐书》之校勘,亦有关系南朝史之重大史实瓜葛。




结语


8”是个很有意思的数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那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同仁的8本著作,欲给与学界的是什么呢?

南宋有部叫《八面锋》的书,清人陈春跋云:“物之不可犯者锋,锋而至于八,则面面相当,往无不利。”章太炎先生《太炎文录初编·箴新党论》则云:“求之古人,以定是非,而对策《八面锋》,贵于当世。”固然,“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刊·第二辑”8本著作的问世,自有它“贵”于当世——针对当下浮躁学风的“八面锋”之价值;但更为可贵的是,8本著作都自觉秉续了远自“乾嘉诸儒”、近承“章黄学派”的学术“大传统”(“大传统”概念源自西方学者雷德斐Robert Redfield,自从余英时先生《士与中国文化》在论述两汉循吏时援用以来,国内治古典文史者多有采纳之)。

20131012,南京大学文学院举办了“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非常巧合的是,《专刊·第二辑》的8本著作就在当天由中华书局运达会场,程先生自幼便以诗学扬名海内外,这可谓是冥冥中以学术形式,庄严告祭重振东南学术的程先生的最好方法之一吧!

【本文原载《南大人文社科》,第129期,2013年刊,第65-69页。感谢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先生提供大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