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蚌埠官员蚌埠住了

魏春亮 亮见 2023-07-05



文/魏春亮


我的微信,防失联


万万没想到,“蚌埠住了”这个梗,终于用到了蚌埠身上。


今年6月30日至7月2日,安徽省蚌埠市在龙子湖畔举办音乐节,但却用围挡,把附近的一座桥给封住了。


围挡不仅侵占盲道、破坏桥面,还不禁让人觉得,这是不是主办防止未购票的观众在桥上蹭音乐节演出。



6月26日,最早发布视频的网友发视频澄清,音乐节主办方联系了她,说是为了粉丝的安全考虑,她站在大桥上说:“大家也不要多想啊,也不要带节奏了。我支持我们蚌埠音乐节!


同一天,安装在大桥上的围挡突然被拆除。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到当地采访,问音乐节负责人说:


“原来为了安全(搭建围挡),现在因为有了舆情,拆除了,就不管安全了?”



接着,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又出大招:


“难道说办个音乐节,作为一个商业公司,就可以随意在道路上搭建围挡吗?”



在中央电视台记者的持续输出中,主办方终于承认“未批先建”,就是属于违建。



可即使是违建,大桥护栏连接处,为防止市民进入音乐节场地而搭建的围挡还被保留,并一直延伸数百米,把原本开放的草坪公园与外界隔绝。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来到蚌埠市行政执法局,执法信息科负责人承认:


搭建围挡确实没有任何报批手续。


中央电视台记者问:


公园围挡如果没有审批报备,那它也属于违法建筑物,那为什么没有拆除?


面对记者的犀利提问,这位蚌埠官员斜靠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一条腿不断地抖动,抓耳挠腮,然后悄声地问:


你们哪个报社的?


中央电视台的。



蚌埠官员重复了一遍“中央电视台的”,顿了一下,然后问:


怎么……怎么想起来……怎么想起来问这个问题的?


蚌埠官员蚌埠住了,发出一阵尬笑。



然后,蚌埠官员稍微坐正了些,对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说:


作为新闻媒体,你宣传好的方面,多宣传宣传不行吗?


你看,他们自己也知道不好。



好久没看到这么“”的采访了。


无论是面对音乐节主办方,还是面对蚌埠官员,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都是火力全开,问题犀利尖锐,语气毫不客气。


这是一种自信的姿态,这种姿态和第一个发视频又出来澄清的博主不同。


只是音乐节主办方联系了她,她就要发视频劝大家不要带节奏,还要喊“支持蚌埠音乐节”的口号。但中央电视台记者即使面对蚌埠官员,也是对方低头哈腰,不知所措。


这是一种很诡异的差异。一个民间机构,就可以让一个自媒体反水;而一个媒体,却能让官员仓皇失措。


和蚌埠官员蚌埠住的尴尬,是权力结构的一次露馅,一次展现,一次表演失误。要不是更高权力的介入,这样的尴尬,我们一般看不到。


在这种权力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高低差别。有政府背景的民间机构拿捏自媒体博主,更高等级的媒体又拿捏地方政府,有政府背景的民间机构打着政府的旗号,而地方政府保持着默契的沉默。


一切都这么暧昧,一切都说不清道不明,摆不上台面,却又时刻发挥着作用。


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权力等级的差距,试想一下,如果换成地方媒体去采访,我们还能不能看到这样的好戏。正如网友所说:幸好是央视的记者,不然恐怕早就被赶出去了。


还有网友说:好久没见央视的监督报道了,好样的。然后竖了三个大拇指。


但我竖不了这个大拇指。如果换一个新闻媒体,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那这就和监督报道没啥大关系。


在这件事里,我没看到对权力的监督,我只看到了权力的碾压。


而就算是这种碾压,也都快变得陌生了。


The End—

我的微信,防失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