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范文丨ESM与LPA的结合

萜妹 萜心话 2023-05-14


整体介绍

Shockley, K. M., Gabriel, A. S., & Yuan, Z. (2022). Patterns of Attribution for Work‐Family Conflict Episod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Negative Emotion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ttps://doi.org/10.1002/job.2597 

摘要:

许多员工通常会遇到工作和家庭生活冲突的情况。然而,学术上对这些情景性经历如何影响员工的认知(即归因)和情绪的理解仍然有限。此外,新兴的工作-家庭归因研究倾向于采用以变量为中心的方法,孤立地调查归因维度的影响,从而遗漏了对个人如何形成归因剖面以应对工作-家庭冲突事件的整体观点。为了推进工作与家庭的文献研究,我们采用了为期12天的经验抽样设计,来调查有孩子的全职员工的与工作-家庭冲突相关的归因和产生的离散负面情绪(例如,内疚、羞耻、遗憾、愤怒、沮丧和怨恨)。多层次潜在剖面分析(MLPA)结果揭示了工作-家庭冲突反应中可能会出现的有意义的不同归因剖面,这些剖面因冲突事件的方向而异(即,工作干预家庭[WIF]与家庭干预工作[FIW])。此外,这些归因剖面,尤其是那些与 FIW 事件相关的剖面,与不同的负面情绪存在差异。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有助于对工作-家庭冲突事件后的归因剖面进行细致入微的理解,这对情感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Many employees commonly deal with situations where their work and family lives are in conflict. Yet, scholarly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se episodic experiences influence employees’ cognitions (i.e., attributions) and emotions is still limited. Further, the emergent line of work-family research on attributions tends to adopt a variable-centric approach by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attributional dimensions in isolation, thus precluding a holistic view of how individuals form profiles of attributions in response to work-family conflict episodes. To advance the work-family literature, we employed an experience sampling design across 12 days to investigate profiles of attributions and the resultant discrete negative emotions (e.g., guilt, shame, regret, anger, frustration resentment) associated with work-family conflict in full-time employees with children. Multilevel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MLPA) results revealed meaningfully different profiles of attributions that tended to occur in reaction to conflicts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with these profiles differing based upon direction of the conflict episode (i.e., work-interfering-with-family [WIF] versus family-interfering-with-work [FIW]). Further, these attributional profiles, especially those associated with FIW episodes, differentially related to distinct negative emotions. Overall,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a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profiles of attributions following work-family conflict episodes, with critical implications for affective well-being.

研究问题:

工作-家庭冲突后的归因的三个维度所形成的不同剖面,是否与六种负面情绪有关?

研究概述:

三种归因维度为全局性、稳定性和轨迹(不确定这个应该怎么翻)。

全局性(Globality)是指个人将事件的原因归结于特定的事件还是会泛化到其他环境。

  • 特定归因(Specificity):不支持灵活性的老板,这只会影响WFC;

  • 全局归因(Global):一般不提供支持的老板,这也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满意度。

稳定性(Stability)是指个人将事件的原因归结于暂时不变的特征还是短期/不太可能持续的特征。

  • 稳定归因(Stable):感觉老板不会对工作-家庭问题提供支持,所以长时间工作;

  • 不稳定归因(Unstable):由于项目截止日期临近,所以需要加班。

轨迹(Locus)是指个人将事件的原因归结于内部或外部因素。

  • 内部归因(Internal):因个人起床太晚,而产生与家人吃早饭和准时上班间的冲突;

  • 外部归因(External):伴侣没有准时接孩子而需提前下班;或因无人轮班,而导致长时间工作影响家庭时间。

因为上述归因维度不可能是孤立的,所以作者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方式,并提出:

  • RQ1a:WIF事件是否有不同的归因剖面?

  • RQ1b:FIW事件是否有不同的归因剖面?

  • RQ2a:WIF后的归因剖面是否与内疚、羞耻、遗憾、愤怒、沮丧和怨恨等离散情绪有不同的关系?

  • RQ2b:FIW后的归因剖面是否与内疚、羞耻、遗憾、愤怒、沮丧和怨恨等离散情绪有不同的关系?


研究方法

样本

作者通过邮件联系+滚雪球的方式招募了142名参与者。

样本要求为:年满18周岁,每周至少工作30小时,并负责照顾至少一个孩子。

最终,有133名参与者和629个冲突事件。

程序

首先,参与者观看了一个22分钟的在线培训,其中包含了研究信息、程序、WFC的介绍等。

培训结束后,参与者完成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基线调研。

从下周一至下下周五,参与者每天两次(12:00/20:30)完成了12天的调研。

每次问卷内容相同,为工作-家庭冲突事件、冲突的归因、冲突的方向(WIF or FIW)、负面情绪。

测量-工作家庭冲突

首先,员工将被询问是否经历WFC:

  • Q1:工作-家庭冲突是指工作和家庭产生竞争需求的情况。自从上次调查以来,你是否经历过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冲突?

若答案为“是”,则需回答:

  • Q2:自上个测量期以来,你经历了多少个不同的、独立的工作-家庭冲突的事件?

  • A2:1个   2个   3 个   4个或者更多

一个巧妙的处理:问卷填写时没有经历WFC的员工,也会要回答其他的问题,以保证问卷长度大致相同。

Q2选择了“1个”以外的选项会被告知:

  • 以下问题将询问您自上次调查以来所经历的每个工作家庭冲突。您将分别回答每个工作-家庭冲突事件的问题。如果你有超过三次的工作-家庭冲突事件,请只报告三个最具挑战性的事件。

最后回答工作家庭冲突的开放性问题:

  • 描述涉及冲突的工作事件或情况;

  • 描述涉及冲突的家庭事件或情况;

  • 事件或情况以什么方式发生冲突?也就是说,请描述一下为什么你觉得会发生工作-家庭冲突;

  • 工作-家庭冲突是如何解决的?(如果未解决,请输入“未解决”)

测量-工作家庭冲突方向

根据对WFC事件的描述,参与者被问到以下问题:

  • Q:研究人员通常认为工作-家庭冲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工作会干扰家庭,或者家庭也会干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你经历了什么类型的冲突?

  • A:工作干扰家庭   家庭干扰工作  都有  都没有

作者排除了94个选择“都有”或“都没有”的事件。

测量-工作家庭冲突归因

参与者首先会看到如下提示:

  • 在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中,想想是什么导致了冲突的发生。也就是说,冲突该由谁或什么负责?

随后,对三个维度分别进行单题项测试(因为是日记法又可能涉及多个事件,所以选用了单题项)。

Locus:

  • Q:这是你内部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

  • A1:我对冲突完全负责

  • A2:我主要负责,但外部的东西也有责任

  • A3:二者均有责任

  • A4:外部东西负主要责任,但我也有责任

  • A5:外部东西对冲突完全负责

Stability:

  • Q:这是否会在未来继续影响你,还是已经结束?

  • A0:它将继续影响我(稳定的)

  • A1:它已经结束了(不稳定的)

Globality:

  • Q:这仅是导致工作家庭冲突的原因,还是有可能影响您生活的其他方面?

  • A0:仅仅是工作家庭冲突(特定的)

  • A1:也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全局的)

测量-负面情绪

五点量表分别测量羞耻、内疚、遗憾、愤怒、沮丧和怨恨。

  • Q:请指出你在工作-家庭冲突事件中对以下每种情绪的反应程度。

分析策略-MPLA(重点)

作者的所有分析均基于Mplus 8.3。

因为涉及嵌套,作者首先检验了零模型。

其次,与先前研究一致,作者描述了一些数据处理过程:

  • 选择了原始分数,而非中心化分数进行分析。

  • 可自由估计平均值,但固定了方差。

  • 拟合指标选用了LL、AIC、BIC、SSA-BIC、CAIC、LMR、Entropy,作者优先考虑BIC、SSA-BIC、CAIC较低的剖面。

MPLA分析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作者进行了剖面列举过程,并根据拟合指数,从统计上和理论上选择了最佳拟合的剖面。

第二步,将每个事件分类到最有可能的剖面之中。具体而言,LPA假定每个事件都有可能属于给定解决方案中的多个剖面。因此,这个步骤允许事件(a)被分配到最有可能的剖面和(b)适当地对分类中的任何可能错误进行建模(即,一个事件属于解决方案中另一个剖面的可能性)。

第三步,作者建立了六种离散的情绪结果与剖面的关系模型。

作者使用了 BCH 结果命令,该命令有助于指示提取的一个剖面在感兴趣的结果上是否与其他提取的剖面显著不同。


结果

描述性统计

首先是描述性统计。表1和表2分别显示了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性,对角线以下为WIF相关性,对角线以上为FIW相关性。

检验RQ1a

第一步,作者首先在MLPA中分别对WIF和FIW归因分别进行剖面建模,并逐渐增加提取的剖面的数量,直到模型拟合不再改进,或存在模型收敛问题;每个剖面解的拟合指标结果如表3所示。

针对WIF事件,作者选择了3剖面的解决方案。原因如下:

  • 第一,与2剖面相比,3剖面的拟合指标更低。此外,当绘制BIC和CAIC值时,这些值在3剖面解点明显趋于稳定。

  • 第二,尽管Entropy不应被用作模型选择的主要手段,但该值3剖面解高于2和4剖面解。

  • 第三,5和6剖面解存在模型收敛问题。

  • 第四,在3剖面解中提取的剖面在理论上本质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提取的剖面彼此间没有冗余。

每个剖面指标的平均值见表4。

表4显示,三种剖面的区分度主要在于Locus。三个剖面本质上都倾向于特定归因,所以作者在解释时没有采用Globality这个维度。占比最大的剖面(39.6%)在Locus上接近均值(M=3.65),并且稳定性大于不稳定性,所以被命名为 Average locus with slight stability……(后面是对另外两个剖面的描述,萜妹就不复述啦)

检验RQ2a

尽管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剖面,但在根据RQ2a 检查对负面情绪的作用时,这三种剖面对区分情绪结果的作用不大。事实上,BCH分析的总体卡方统计在内疚、羞耻、愤怒、沮丧和怨恨方面不显著。

唯一出现的显著结果是遗憾,与Internals剖面 (M = 2.27)和Average locus with slight stability剖面(M = 2.18)相比,Externals剖面(M = 1.68)中的事件表现出更低的遗憾;Average locus with slight stability剖面与Internals剖面无显著差异。

因此,与轨迹更专注于内部的情况相比,当事件被归类为主要由于外部原因(即外部轨迹)发生且不太可能再次发生(即,本质上更不稳定)时,个体的遗憾更少。总的来说,在考虑研究问题2a时,作者发现少有证据表明WIF的归因剖面在负面情绪上的表现有所不同。

通俗点说:在表5中先看最后一列的卡方值,如果显著则说明有差异,如果不显著则说明无差异或差异量不够大,比如WIF中的Guilt,虽然Internals(A)与Externals(C)存在差异,但卡方值并没有达到标准,所以没进行进一步说明。

然后再看差异出现的位置。上标意味着具体跟哪个剖面存在差异,小写字母表示 刚好为0.05。


啦啦啦,这篇文献的介绍就到这里啦。这应该是萜妹介绍的第一篇LPA的文章。其实我对这个方法也不太熟悉,仍在边看边学中。所以小可爱们如果有任何问题或疑惑,欢迎批评指正或留言讨论。


另外,LPA和QCA有些类似,都是研究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组态/配置,但是二者的检验逻辑有所不同。ORM上有篇对比文章,有兴趣的小可爱可以去看看。

Gabriel, A. S., Campbell, J. T., Djurdjevic, E., Johnson, R. E., & Rosen, C. C. (2018). Fuzzy profiles: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and 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or person-centered research.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 21(4), 877-904. https://doi.org/10.1177/1094428117752466 


最后,上周本来说要写《实验》的,但纠结了一下,感觉这方面的受众可能会比较小(而且萜妹目前在写的系列实在太多了TAT),所以先搁置会吧,hhh,等我准备好再开新系列。


下期预告:《视频丨读博日记(2)》


往期推送

➪范文丨AMJ的第一篇OB类QCA

➪范文丨ASQ的第一篇QCA

➪干货丨QCA全过程视频示范

➪范文丨顶刊引言精读(四)

➪经验丨提升效率的好物分享(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