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翻译》2023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中国翻译 2024-02-05

中文目录

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栏/

5 携手建强高端翻译人才队伍 推动建设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国家翻译能力——在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会上的致辞 杜占元

7 抓住机遇,守正创新 推进翻译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会综述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12 创新翻译专业教育模式,培养新时代高层次翻译人才——翻译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调研座谈会综述

黄友义 杨平 邢玉堂

理论研究/

16 译者行为研究及其理论建设 周领顺

24 以“易”解译:译解之中“道器”的诗学释义 张宏雨 刘华文

33 超越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涌现性符号翻译理论 宋美华

国家翻译能力建设研究专栏/

44 跨学科视角下国家翻译能力概念再思与指数构建研究 任文 赵田园

译史纵横/

53 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的体系性探究 贺爱军 侯莹莹

61 中国精神在德国的现代建构——卫礼贤中国典籍的翻译与接受 徐若楠

译介研究/

69 同心同理与文学回归:《射雕英雄传》译传中的主体性 蒋童 张叶

77 《黄帝内经》在俄罗斯的翻译与接受研究 杨仕章 艾丽华

翻译教学/

85 热观察与冷思考: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实践路向探究

覃军

92 基于师生合作评价的同传教学模式构建——以翻译硕士(MTI)同传课程为例 齐涛云 孙曙光

译家研究/

99 侨居地汉学家”莫朗的翻译选择 张蔷

学术视点/

106 作为“文学模型”的翻译及其创造性 曹丹红

翻译评论/

114 汤姆斯汉学翻译中的中国本土主义价值取向 彭文青 冯庆华

书刊评介/

122 翻译史研究新进路——《不平等与不对等:晚清中外旧约章翻译史研究》评述 龙飘飘

学术访谈/

128 中国主题图书在阿拉伯语国家的译介——埃及汉学家艾哈迈德·赛义德访谈录 高彬 宋晓芬

学术争鸣/

134 论政府间国际组织法律文件翻译的“同一律”

——以《国际卫生条例》为例 殷峻

实践探索/

142 党政文献翻译中的守正与创新

——二十大报告英译实践感悟 韩清月

154 翻译中的再概念化认知操作:以中国古诗英译为例 肖开容 文旭

163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西汉互译典型错误评析(2022)

陈磊 李想 & 吴兆颖 韩芳

自学之友/

171 A Song of Books (Excerpt)(John Lubbock) 曹明伦 译

174 再谈“深度翻译”和“隐性深度翻译” 曹明伦

178 以创新挖潜保租房市场(张汉斌) 蔡力坚 译

180 金融翻译要点探析 力坚

词语选译/

186 国家主席习近平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重要语汇摘编

188 英文摘要 /

191 第三十五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竞赛规则 /


中文摘要

译者行为研究及其理论建设

周领顺 扬州大学

摘要:译者行为研究既是人本路径的译者研究,也是翻译批评和翻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本文梳理了译者行为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三大研究阵列的研究,界定了译者行为研究属性及其上下关系,分析了译者行为研究在中国的阶段性进展,认为我国译者行为批评视域的译者行为研究目标明确,体系化特征明显。译者行为批评作为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之一,随着十多年的发展与新时期理论的体系化再构,有望在译者行为研究领域切实起到引领的作用,从而参与到国际译学对话中去。

关键词:译者行为研究;译者行为批评;三大研究阵列;中国学派翻译理论

解译:译解之中道器的诗学释义

张宏雨 上海海事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 刘华文上海交通大学

摘要:易道说译道,即易理翻译论,为翻译研究对民族经典的一种回望。翻译的、可译性、风格转译等, 皆可从《周易》道器思想里找到翻译心法的本土原型起点。翻译的不只止于文本的外在形态,更在于内质思想心性的回返,即并非对之信,是对之信;而摆脱可译与否的两难困境的方法,是把语言作为得意之器,弃小言求大言,超越语言既定形貌去无限亲近那个无法陈述的:人、物、情的互顾、会通与合一,进而所构筑的文本自由化的思想空间,最终达成译文新的言说统一。面对文本风格的转译,惟有将以同而异视为目标,追求译文与原作风格的同而非同。这便是译事所欲还原的初一念之本心

关键词:《周易》;诗学;易道;翻译

超越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涌现性符号翻译理论

宋美华 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大学

摘要:复杂性于近年来受到中外翻译学界的关注。相关探索,以南非学者科布斯· 马雷的涌现性符号翻译理论最为突出。该理论是对翻译研究宏观发展趋势中根本问题的回应,以复杂性哲学为认识论出发点,结合复杂性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在皮尔斯符号学中翻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可解释带有翻译性现象(包括语际翻译)的翻译定义,超越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翻译研究在哲学意义观上的对立,在认识论、方法论、学科互涉方面有重要意义,可谓目前翻译理论的前沿研究之一。

关键词:复杂性;涌现;符号翻译;约束;吸引子

跨学科视角下国家翻译能力概念再思与指数构建研究

任文 赵田园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当下,作为一种文化、政治和经济活动的翻译既是一国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也是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在各国日益激烈的软硬实力竞争中愈发受到重视。本文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等跨学科视角,对国家翻译能力概念及要素进行再思,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三级可测量指标的国家翻译能力指数指标体系,阐述该体系构建方法,初步论证其稳定性和有效性。开展国家翻译能力及其指数研究既是对翻译应用研究的跨学科拓展,也是了解各国翻译能力特征与发展水平、开展国家和国别翻译能力纵横双向评价的重要工具,并将为我国国家翻译能力提升提供对策参考,助力软硬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

关键词:跨学科视角;国家翻译能力概念;国家翻译能力指数;软硬实力

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的体系性探究

贺爱军 侯莹莹 中国海洋大学

摘要: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构成了一个系统的体系结构,具体包括强国与新民的本体论、译书三义的方法论、广译西书的媒介论。强国与新民是梁启超翻译实践的价值旨归与终极意义,译书三义是实现翻译强国的具体方法与途径,广译西书是实现翻译强国的媒介与桥梁。选择合适的翻译材料、制定恰当的翻译原则、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通过广译西书, 借镜他者,实现强国与新民的终极目标,构成了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的体系性。翻译强国是梁启超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其所有的翻译行为与翻译论述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只有充分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与体系,才能够探明梁启超翻译实践与文学创作的终极意义,才能够找到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翻译传统的滥觞之地。

关键词:梁启超;翻译强国;方法论

中国精神在德国的现代建构

——卫礼贤中国典籍的翻译与接受

徐若楠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德国传教士、汉学家卫礼贤翻译的中国宗教和哲学源流丛书(1910-1930)是20 世纪德国文化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品。本研究旨在从19、20 世纪之交德国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出发考察卫氏的翻译活动,阐明卫氏在翻译中国哲学典籍方面的突破性和创新性成就,以此说明他对20 世纪现代德国精神的巨大影响。本文依托大量原始史料,揭示了卫氏通过正本清源和中西互释的翻译方法,为欧洲读者创造性地建构出了中国智慧的现代普世人文价值,从而启迪了西方精神的更新,开启了近现代东西方文化理解的新篇章。

关键词:卫礼贤;中国典籍翻译;现代;德国文化;中西互释

同心同理与文学回归:《射雕英雄传》译传中的主体性

蒋童 张叶 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相较于金庸小说在华人圈内的阅读神话,其译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程度远逊色于东亚文化圈。迟来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英雄诞生》打破了长久以来的失衡状态。集文学代理人、译者和传播者于一身的郝玉青,在遴选、翻译和传播三个译传阶段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三阶段最终形成合力助推金庸作品走向世界。郝玉青借助副文本将西方读者代入金庸世界, 而后以回归文学的方式,创造性地翻译人名,运用流畅性与异质性兼备的翻译策略吸引读者,让西方读者产生熟悉感的同时, 又让译作负载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一种可控独特。郝玉青在译传阶段的努力让《英雄诞生》的译介产生出良好的效果。传播学的观照放大了郝玉青在译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又突破了仅在翻译过程中讨论译者主体性的局限。

关键词:主体性;郝玉青;《射雕英雄传》;《英雄诞生》;文学译传

《黄帝内经》在俄罗斯的翻译与接受研究

杨仕章 艾丽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黄帝内经》的外译与接受研究目前尚缺乏俄语译本与俄罗斯接受方面的探索。本文通过分析《黄帝内经》各个俄语译本及有关俄译者,揭示了《黄帝内经》的俄译与在俄传播状况,指出各个译者的翻译策略与翻译动机,并从馆藏、使用、评论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同译本在俄罗斯的接受情形。研究发现,中俄文化差异符合俄罗斯读者的心理预期,俄译时完全可以较大程度地再现中医和中国文化元素。

关键词:《黄帝内经》;俄语译本;俄罗斯;翻译;接受

热观察与冷思考: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实践路向探究

覃军 湖北民族大学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翻译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的统计与梳理,分析了当前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及偏误问题,并从思政教育对翻译人才教育的价值出发,提出了将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翻译实践、教师言行进行深度融合的翻译课程思政路向,以保障翻译课程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隐性契合,构建独具翻译课程特色的思政模式。

关键词:翻译课程思政;现状与问题;思政模式;路向研究

基于师生合作评价的同传教学模式构建

——以翻译硕士(MTI)同传课程为例

齐涛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孙曙光 北京体育大学

摘要:译文讲评是同传教学中建构学生同传技能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MTI 典型班级规模为20-30 人,在此规模的班级中开展同传教学会遇到课堂讲评环节互动不够充分的问题。本研究将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师生合作评价引入同传教学,构建了同传教学的合作评价模式。此模式将评价活动由课堂扩展到课前和课后,形成了课前初次自评- 课堂合作讲评- 课后再次自评- 课后小组互评的评价周期。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较高程度的认可,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比传统教学模式更高效的多点多方互动。

关键词:师生合作评价;同声传译;教学模式;产出导向法

侨居地汉学家莫朗的翻译选择

张蔷 山东大学

摘要:译者为何译译什么怎么译是书写中国文学外译史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法国外交官乔治·苏利 耶··莫朗是20 世纪初侨居地汉学家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译介作品数量最为丰富、类型最为多元的西方译者。本文以翻译选择为视角,将莫朗置于侨居地汉学勃兴的历史背景中,考察其翻译生涯的选择、译介选材(单行本、选集和文学史著述)的特点,以及为顺应译入和译出文化语境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以此探究20 世纪初期中国文学法译的特点。

关键词:翻译选择;莫朗;侨居地汉学;中国文学

作为文学模型的翻译及其创造性

曹丹红 南京大学

摘要:翻译通常被认为低于原作一等,是一种次等文学。近年来,法国学者威廉· 马克斯却提出了将翻译视作文学 模型的崭新观点。翻译之所以能够作为文学模型,是因为翻译建立于转换机制之上,翻译无时无刻不在跟存续与变形的关系打交道,翻译始终涉及选择一部分可能性而放弃另一些可能性的操作。这些机制与关系也处于包括写作在内的各种创造活动的中心,但它们在翻译中呈现得最为明显、最为活跃,因此我们有可能借助翻译去认识文学创造机制。将翻译视作文学模型,能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翻译与文学的关系,并深入理解翻译活动的创造性。

关键词:文学模型;转换;互化;选择;创造性

汤姆斯汉学翻译中的中国本土主义价值取向

彭文青 苏州大学 │ 冯庆华 上海外国语大学

摘要:彼得·佩林·汤姆斯(Peter Perring Thoms)以其对文学性的追求、对异质性的还原、对审美性的强调,在古典 汉学研究及翻译领域展现了与众不同的翻译风格,在跨文化沟通层面书写了中国本土主义的价值取向。本文以汤姆斯节译的三部中国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今古奇观》和《花笺记》为案例,描述译本中字字对译、详实脚注、矩阵排版等特色, 结合副文本资料,探究汤姆斯的独特价值取向。本文认为,汉学家译者汤姆斯作为文化调解者,力图保留和再现作品文学性与审美特征,还原与阐释了中国本土文学系统与文化语境,不仅表达了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充分尊重,也为中国文学译介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汤姆斯;中国本土主义价值取向;《三国演义》;《今古奇观》;《花笺记》

翻译史研究新进路

——《不平等与不对等:晚清中外旧约章翻译史

研究》评述

龙飘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近年来,翻译史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翻译活动、翻译机构、翻译人物和翻译作品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翻译史研究方法和路径也在不断拓展。《不平等与不对等:晚清中外旧约章翻译史研究》基于概念史研究方法,将研究背景置于晚清历史场域中,聚焦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间中外不平等条约中的不对等翻译问题。该书通过对条约中英文约本及其签订前后的翻译活动进行考证,以还原历史现场,探究作为历史事件本身的翻译在中外不平等条约史上所呈现的样貌和展现的历史作用, 厘清、补写乃至重构晚清旧约章相关的历史叙事。该书视角新颖,考据详实,在史料、方法、理论、译史书写等方面都有独到价值。

关键词:不平等条约;不对等翻译;概念史;翻译史研究

中国主题图书在阿拉伯语国家的译介

——埃及汉学家艾哈迈德·赛义德访谈录

高彬 扬州大学 |宋晓芬 江苏科技大学

摘要:主题图书译介是推动中国话语走出去的重要路径。近年来,中国主题图书在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语国家的译介发展较快。本文从阿语读者对中国主题图书的兴趣点出发,聚焦中国主题图书在阿语国家的译介主体、翻译策略和接受效果等话题,对埃及汉学家艾哈迈德·赛义德先生做了专访,从汉学家的视角呈现了中国主题图书在该地区的译介状况。

关键词:中国主题图书;阿拉伯语国家;译介;接受

论政府间国际组织法律文件翻译的同一律

——以《国际卫生条例》为例

殷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政府间国际组织法律文件翻译是我国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基础性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国际卫生条例》中文版翻译为例,分析其中违反同一律的误译类型,审视政府间国际组织法律文件翻译同一律的内涵,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法律文件与我国法律部门间、政府间国际组织法律文件内部间及我国国际法部门与国内法部门间的同一

关键词:政府间国际组织;法律翻译;同一律;国际法;《国际卫生条例》

党政文献翻译中的守正与创新

——二十大报告英译实践感悟

韩清月 中国外文局

摘要:二十大报告作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举旗定向的政治宣言,重申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核心理念和重大论断, 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思想、理念和论断,推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举措。如何翻译这些重要思想、核心理念和重大论断?如何处理文本中的大段落、长句子、无主句等难点?如何向英语受众传达习总书记鲜明的语言风格?笔者基于二十大报告的翻译实践,针对上述问题,对报告的英文译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以期对其它党政文献的翻译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二十大报告;党政文献;核心理念;语言风格;英译

翻译中的再概念化认知操作:以中国古诗英译为例

肖开容 文旭 西南大学

摘要:翻译转换反映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非对应性,其背后有何认知机制?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意义理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化过程。翻译涉及原文理解的概念化、译者的再概念化操作和译文理解的概念化,其中的核心是译者的再概念化认知操作。以中国古诗英译为例,译者通过识解操作、隐喻操作、转喻操作、范畴化操作等进行概念重构,在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之间建立概念对接,促进目标读者的理解。认知操作是译者翻译策略选择和翻译转换的内在认知机制,其外在表现为译文与原文语言形式的偏离。对译者认知操作的分析既可揭示翻译转换背后的深层认知机制,也有助于让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关键词:再概念化;中国古诗;认知操作;翻译转换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西汉互译典型错误评析(2022

摘要:本文结合2022年第三十四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西译汉、汉译西竞赛原文的特点,对参赛译文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问题进行分析。西译汉原文是一本诗集的序言,文学性很高,评析围绕词汇、句法、逻辑、文体四个方面展开;汉译西原文选自《人民日报》时评,评析分为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并分别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角度展开。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分类例析可为今后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带来一定启示。

关键词: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西译汉;汉译西;错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翻译》2023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