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创志】唯迈医疗杨贺:不被外人定义,国产医械的突围之路

康凌 北大青年CEO俱乐部 2024-01-12


杨贺:北京大学电子系本科,中科院硕士;唯迈医疗创始人兼CEO,二十年高端医疗影像行业背景,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经验;曾就职TCL医疗集团,历任研发总监,介入事业部总经理;曾就职GE医疗集团,历任产品线主任工程师、研发经理。


人都要面临生老病死,医疗与我们息息相关。然而现实是,高端医疗设备一直是国人心中难言的伤痛。市场不仅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且被其牢牢掌握定价权。同样的设备,进口到国内不仅价格翻倍,售后维修费用也极其高昂。


据统计,目前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市场、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均被外资垄断,部分领域进口设备的覆盖率可达100%。


这不仅导致国人看病贵,健康数据也存在泄露风险。此外,如果地缘政治问题蔓延到该领域,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领域被外国卡住脖子,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已经成为一场人命关天的、和时间的赛跑。


因此,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行业发展的资金不断涌入,越来越多创业者投身其中。从落后挨打到主动进攻,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空白正在一点点被填补。


十年前,杨贺在GE做研发经理,公司CTO对他说:“中国做不了高端医疗设备。”


这句话被杨贺视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那一刻他明白“天花板被封死了。”


因为不希望“被外人定义”,2014年,杨贺辞职创立了唯迈医疗。


目前唯迈医疗服务的医院与医疗机构遍布海内外,在同质量同配置情况下,唯迈医疗设备的售价比进口品牌便宜20-30%,后期维护费低20-30%。


杨贺说:“以前没有国产化被卡脖子的产品,我们现在可以做出国产。在医疗介入机器人这个新兴赛道,我们已经不是国产替代,而是自主创新,是代表中国企业与外资在国际舞台公平竞争。


不被外人定义

杨贺本科就读于北大电子系,2006年,杨贺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毕业,进入GE医疗担任软件工程师,从项目经理一步步做到系统部负责人。


GE是医疗设备三巨头之一,技术外溢效应下多位GE中国员工后来创业做医疗,被誉为行业的“黄埔军校”。


杨贺在这里完成了受用一生的职业训练。


医疗设备需要技术人员与临床医生紧密合作,尤其在研发和新品上市阶段,杨贺经常要穿着手术服“跟台”,在危重病人的手术台前观摩抢救,观察医护们如何与死神掰手腕,搜集设备使用反馈。


多数病人是心梗脑梗,也有严重车祸的,“到处都是血”的现场冲击力让没有医学背景的他终生难忘。


杨贺说:“医疗设备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机械电器软件与临床医学的交叉学科。GE的技术人员有大量临床观摩手术的机会,与医生交流临床痛点和产品体验,撰写调研报告,回来开总结会议。”


这个过程让杨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自豪感,同时他也感受到压力:医疗设备作为抢救关键辅助角色,医生对任何错误都是零容忍的。产品绝对不是能用就可以,有丝毫技术不到位甚至不顺手的地方耽误抢救,医生都会极其愤怒。


医生对杨贺说:“手术是一件危险和严肃的事,应用于治疗场景的设备不同于普通设备,操作的精准性、可靠性、稳定性不能出一点差错。我们在手术中全神贯注在治疗本身,对医疗设备的便捷性也有需求。”这些需求深深印在杨贺心里。


杨贺当时是全部门加班最多的人,领导评价他:“聪明,肯干。”随着中国经济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杨贺思考GE中国团队能不能独立研发高端医疗设备服务中国市场。


有一次GE全球CTO来中国出差,在会议的互动环节,杨贺提问他:“中国的团队这么大,发展也很好,为什么不能把高端设备放在中国做?”


金发碧眼的CTO迟疑了会,回答:“如果中国人干这个美国人就失业了。我也知道你们能力上可以做,而且你们比美国人做得又快又好又省钱,但是高端产品线必须放在美国。”


杨贺被深深刺激到了。杨贺说:“不是你只追求技术就一定有这个空间。外企天花板很明确直接把中国团队封死了。根本不是能力和技术问题,而是定位就是做中低端。


杨贺在GE工作六年后被民企挖走做高管。临走时GE的领导十分不舍:“是我对你不好吗?是对薪资待遇职位不满意吗?”


杨贺说:“都不是,我想做一些自己能把控的事情,而不是被外人定义。


用诚意和时间慢慢渗透市场

在民企的三年,杨贺工作的重心从技术转移到管理,同时结识了日后创立唯迈医疗的合伙人曹红光。


曹红光比杨贺年长十几岁,名下公司已经上市,是财富自由人士,有医学背景和丰富的创投经验。


2014年,两人都认为医疗设备创业最佳时点已到,一拍即合,拉上十几个老同事创立了唯迈医疗。


杨贺说:“创业第一天想的很简单,我们要做国产化率低且高毛利的昂贵设备,一台售价上千万的血管造影机,简称大C。


启动资金是创始人凑的,很快烧光,但赶上行业高速发展期,数据显示,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底,医疗影像领域发生投资并购事件约40笔,其中有两笔来自唯迈医疗。


杨贺说:“我们成长还可以,企业每年的milestone比较明确,基本上说到做到,这是最关键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所在赛道好,微创介入与心梗、脑梗以及骨科相关联,在医院里面占据非常重要的赛道。


唯迈医疗目前已经完成五轮融资。公司规模在扩大,产品线在扩充,同时唯迈医疗还100%控股一家意大利的医疗公司EC,提前布局海外。


杨贺认为:“在国产替代赛道上,未来有5 到10年黄金周期,可以迅速抢占市场,但挑战也有,随着竞争对手增多,利润率的下降是全行业都会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做一些新项目,也在出海,不只在国内经营。”


医疗设备是一个强监管但是长坡厚雪的行业。知名企业动辄成立几十年以上,与快节奏的互联网行业不同,成立八年的唯迈医疗在行业里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公司。


从产品研发到拿注册证用了六年时间,唯迈医疗第一款产品2020年才上线,杨贺亲自去医院与专家交流。


那段时间的磨砺让杨贺摸清客户的心理以及营销的重要性。临床专家很忙,为了得到介绍产品的机会,他经常挂号在医院站着等专家几个小时,却只能交谈2~3分钟,有时趁专家去卫生间时上前介绍,甚至被医生赶出来。


起初客户的第一反应是不信任,第二反应是认为国产必须更便宜。


杨贺说:“只能用诚意和时间慢慢渗透市场。做廉价设备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产品图纸摞起来比桌子还高,几十人的团队搞6年。但我们要有更大的诚意和更合理的服务,在本土化和性价比上胜出。


唯迈医疗产品渐渐受到认可。成立两年后,唯迈医疗搭建起大型血管造影机(DSA)、移动血管造影机(中C)、外科C型臂(小C)等多条介入产品线,覆盖到27个国家和上百家医院。


与此同时,市场风向开始转变,国货接受度越来越高。


杨贺分析:“尤其在贸易战后,业内更清醒了。原来国产这么弱,外资市占率超过90%,很容易被卡脖子。


芯片被卡脖子做不了手机,但我们这个被卡脖子救不了命。政策也鼓励国产化替代。”


以临床痛点驱动产品

目前唯迈医疗国内外员工数百人,研发人员占比约50%,每年研发投入占收入比约50%。持续研发投入让唯迈医疗以每年以几十项新专利的速度前进。


目前唯迈医疗累计提交申请专利约300余项,高技术发明类专利约100项。


目前有三款产品获得NMPA在国内销售:极光平板DSA、Alien E移动C形臂以及精灵100移动C形臂;一款产品进入临床拿证阶段:ETcath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ETcath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为国内首创自主研发产品,极光平板DSA、精灵100均为国产自主研发产品。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唯迈医疗用了五年时间,从单一产品的突破完成全系列产品线的布局,在高端医疗设备DSA产研领域位居全国前三;用了四年时间,从影像设备扩展到微创治疗,在介入手术机器人领域首创专利数名列全球第二。


目前最被看好的是唯迈医疗的介入手术机器人。


杨贺说:“不同阶段生产不同产品,唯迈医疗一直在自我迭代,最早做会做的,后来转变为做需要做的,比如以临床痛点驱动产品形成。”


介入机器人的项目便是临床驱动的典型。


2017年,唯迈医疗团队在临床发现医生手术中面临的辐射问题。介入手术医生每天穿着20斤左右重的防辐射套装,长时间暴露在X射线下进行手术,一天的辐射量相当于拍上千次X光片。


杨贺说:“基于这些痛点我们想到做标准化的投送装置,调研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后来开始研究专利,定义产品名称为介入手术机器人,也就是辅助医生做介入手术的机器人装置,使医生最大程度避免手术X射线的辐射伤害。”


2021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完成介入机器人PCI手术,这是我国首例国产自主研发血管介入机器人实施的PCI手术。该机器人由唯迈医疗联合安贞医院进行深度医工结合研发而成。


国内一年冠脉介入手术近达100多万例,传统血管介入手术病例数以每年10%-15%的速度快速增长,血管介入机器人满足了临床介入需求,填补了国内介入诊疗设备依靠进口的空白,因此唯迈被媒体报道为“弯道超车进口厂家”。


国金证券行业报告曾统计,2020 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 83 亿美元,中国 2020 年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仅为 4.25 亿美元。


这一仗给了杨贺很大信心,杨贺说:“我们的目标是做整体解决方案,未来发展遵循两大主线:一是以围绕产品的竞争,慢慢转变成围绕整体解决方案的竞争;二是顺应行业由电气化到智能化的发展。”


CEO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杨贺认为CEO除了找人找钱,最重要的能力是独立思考,在看不清方向时做出决策。


杨贺说:“北大教育里有一个部分是独立思考,不盲目信奉权威。独立思考在工作创业里让我受益匪浅。”


2016年,杨贺着手全球布局,提出收购意大利EC公司时,遭到董事会集体反对。当时唯迈医疗的第一款产品还未生产,且EC体量比唯迈医疗还大。


杨贺力排众议,给每个董事会成员写信表示自己对最终结果负责,收购才完成。


事实证明杨贺是对的,EC不仅盈利可观,且补充了唯迈医疗自身产品线、市场、技术的部分不足。通过共同采购模式,降低了设备成本。


其实杨贺并非是赌赢的,杨贺说:“项目涉及上亿资产,如果方向走错了,以后就要还债了。不过我很有信心,因为我们代理过EC的产品,提前派了团队做详细尽调,只差临门一脚。


创业不久,杨贺加入了北大青年CEO俱乐部,俱乐部组织的创业者活动、论坛他经常参加,与创投圈校友交流。杨贺说:“创业中校友资源也能给我一些帮助。我们每轮投资机构里都有北大校友,这也是很好的效应。”


在同事们眼里,杨贺爱笑并且是个麦霸。业余时间,他还加入了亦庄的企业家合唱团,能飙高音唱《起风了》。两个小时的采访里,杨贺提到十次乐观:“我一直相信乐观精神,相信所有问题能被解决。创业总体来说是愉快的,每天处理好该做的事,冷静分析问题在哪,然后解决问题,没必要压抑。”


未来十年被称为国产医疗设备黄金发展期。据毕马威统计,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在快速发展,预计到2030年,将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25%,销售总额也将超过2000亿美元,未来5年都将保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


但医疗器械国产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强敌环伺之下,创业公司能做出比国外更好的国产医疗设备吗?


杨贺对未来也表达了乐观态度:“第一,我们专注于介入赛道,GPS是平台型公司,介入领域是其中一个小板块,而我们是集全公司的资源投入;第二,我们更贴近本土用户,可以迅速优化迭代;第三,性价比上,包含价格和服务,我们做得更到位;


第四,我们一直在做创新,最终要靠创新去颠覆。比如机器人只有西门子收购了一家,飞利浦和GE都没做,我们做的AI决策医疗,这三家巨头都没做。”


在今年年的新员工培训会上,杨贺说的第一句话是:“唯迈不是家,”而是:“发明家的游乐园”、“实干家的演练场”和“冒险家的新大陆”。


唯迈的未来,也可以从这句话中找到答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青创志】唯迈医疗杨贺:不被外人定义,国产医械的突围之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