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5万字读透《未来简史》

傅一平 与数据同行 2021-10-16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众号

请您点击“与数据同行”以“关注”,关于数据的实践与思考,每周一我在这里等你!

作者:傅一平  博士  浙江大学毕业 现就职于浙江移动


无法免俗,既然大家都在看,笔者也去凑了个热闹,关于赫拉利的前一本《人类简史》,笔者读了倒没什么感觉,《未来简史》虽然中国卖的火,但评价一般,很多人甚至认为是哗众取宠,但由于涉及到数据和算法,挑动了笔者的神经,因此还是留了心,写下读书笔记,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笔者写读书笔记倒不是习惯,只是觉得有些书卖的火,肯定有其原因,既然花了时间读,总要提炼出几点,形成一定的认识,最好能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花出去的时间才不算浪费。


吴军说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我倒有点功利,因为跟这些人的起点不一样嘛,人家已经可以风花雪月,因为境界到了,我还是觉得最好当个吸血鬼,能吸多少就吸多少吧,处在金字塔末端的人,功利心总要比前面的人大很多,否则怎么进步嘛。


以下是笔者关于五个核心问题的解读,大多摘自原文,但都很精彩,表达出来,并不代表笔者认可它,但多一种角度看问题,总是好事,读完1.5万字要花不少时间,但的确不乏精彩之处,不想看原书,就看看这篇文章吧。


为什么生物是算法?

人类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人的想法真的是自有的吗?

人类为什么会失去价值?

为什么信数据得永生?


 

为什么生物也是算法?


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算法并不是单指某次计算,而是计算时采用的方法。


举例来说,如果想得到两个数字平均值,简单的算法是:第一步,两个数字相加;第二步,将和除以2”。


食谱是个复杂点的例子,例如蔬菜汤的算法,大概会是这样:

1、 在锅中热油。

2、 将洋葱切成碎末。

3、 把洋葱末炒至金黄色。

4、 把马铃薯切块,加入锅中。

5、 将圆白菜切丝,加入锅中。


光有食谱还不够,还得有人来读这份食谱,并依步骤行事才行,但还有一种方法,是制造出内含这种算法而且可以自动照做的机器,接下来,只要为机器痛点,加入水和蔬菜,机器就会自动把汤煮出来,最近读到新闻,德国制作了自动做菜机,可以做上百道中国菜呢,控制这类做菜机的算法,是通过机械齿轮和电路来运作的。


控制人类的算法,则是通过感觉、情感和思想来运作的,至于猪、狒狒、水獭和鸡,用的也是同一种算法。


以生存问题为例,有只狒狒看到附近树上挂着一串香蕉,但也看到旁边埋伏着一只狮子,它该冒着生命危险去摘香蕉吗?


这可以看作计算概率的数学问题,一边是不摘香蕉饿死的概率,一边是被狮子抓到的概率,要解开这个问题,狒狒有许多因素要考虑,我离香蕉有多远?离狮子有多远?我能跑多快?狮子能跑多快?,除了这些外在信息,狒狒还要考虑自己身体的内在信息,如果它快饿死了,就值得不顾一切去抢香蕉,相反,何必冒生命危险?


想要权衡所有变量和概率之后得到最好的结果,狒狒需要的算法会比控制做菜机的算法复杂得多,如果计算正确得到的奖励也大得多,那就是活命,如果是只胆小的狒狒(也就是它的算法高估风险),就会饿死,而形成这种胆小算法的基因也随之灭绝。


但这个还是非常抽象,到底狒狒要怎样计算概率?它当然不会拿纸笔计算器,相反,狒狒的身体就是它的计算器,我们所谓的感觉和情感,其实各是一套算法。狒狒感觉饿,看到狮子时候会害怕,看到香蕉会流口水,它在一瞬间经历了袭来的种种感觉、情感和欲望,都是计算的过程。计算结果也是一个感觉:这只狒狒突然觉得涌起一股力量,毛发直竖,深吸一口气:“冲啊!我做得到,但也有可能它被恐惧打败,也有时候,因为两边的概率太相近,很难决定。


无论是择偶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只有很少时间会用纸笔和计算器来做计算;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来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


所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都由同样的算法掌控,所以不管是人类、狒狒还是猪,感觉恐惧的时候都会在类似的大脑区域产生类似的神经处理过程,因为很可能可以推断,不管是人、狒狒还是猪,对于受到惊吓的体验都十分相似。


当然,并不是说一切必然完全相同,猪似乎并不会感觉到智人特有的那种极端同情或极端残酷,也无法感受到人类仰望无限壮丽的星空时发出的那种感叹,当然,很可能有相反的经历,是人无法感受到猪的情感。


 

人类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传统神论会说,只有智人拥有永恒的灵魂,直到21世纪初,仍然不断影响着数十亿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就现在的法律、政治和经济制度而言,相信人类有永恒的灵魂而动物只有短暂的肉体,可以说是这些制度的重要支柱,然而,最新的科学,特别是这个概念根本违反进化的基本原则,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最接近人类本质的就是我们的DNA,但DNA分子承载的绝非永恒。


另一种证明人比其它动物优越的理由,是说地球上所有的动物中,只有智人拥有心灵,心灵不是神秘而永恒的概念,而是脑中主观体验(例如痛苦、快乐、愤怒和爱)的流动。到底是哪些意识体验构成了心流?主观体验有两个基本特征:感觉和欲望。之所以说机器人和计算机没有意识,是因为虽然它们能力强大,但没有感觉。


那么动物呢?它们有意识吗?它们有主观体验吗?如果逼一匹马工作,直到它筋疲力尽而奔溃,有没有问题?目前生命科学认为,所有哺乳动物和鸟类以及至少某些爬行动物和鱼类,都有感觉和情感。但也有最新理论认为,感觉和情感只是生化数据处理算法,既然机器人和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时候不会有任何主观体验,也许动物也一样?事实上,我们知道就算是人类,也有许多感觉和情感的大脑回路是在人类完全无意识的情况下处理数据的。所以,或许我们以为动物会有的感觉和情感(像饥饿、恐惧、爱和忠诚)都是无意识的算法,而不是主观体验?


目前的正统科学认为,意识是由大脑中的电化学反应产生的,而这样的心理体验能够完成某些重要的数据处理功能。然而,大脑里的各种生化反应和电流是怎么创造出痛苦、愤怒或爱主观体验的,至今仍无解答。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植入电极和其他复杂的小工具,科学家已经能够肯定大脑中的电流与各种主观体验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甚至是因果关系。只要看看大脑的活动,科学家就能知道你是醒着,正在做梦还是正在熟睡,他们甚至能找出某个脑神经元与特定的心理内容的关联,比如找出“克林顿”神经元,在其活跃时,看到图像的人就会想到美国第42任总统。


把范围放宽,科学家也知道如果大脑某区域的电磁活动特别活跃,你可能在生气,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有超过800亿个神经元互相连接,组成无数细密的网络,而在几百亿神经元传递出几百亿电子信时,主观体验就此浮现,然而,不管再怎么清楚描述某个神经元的化学反应如何转成电子信号,还是要进一步问:“那么,这几百亿电子信号结合在一起之后,是怎么具体创造出我具体感受到的愤怒的?。”


科学家并不知道答案,更关键的是,他们不知道这种现象在进化上到底有什么好处。这是我们在理解生命时最大的空白。人类有脚,是因为几百万个时代来,我们的祖先要去追兔子,逃脱狮子的利爪,然而,人类为什么要有恐惧这样的主观体验?


不久前,生物学家提供了一个简单答案,主观体验之所以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是因为如果我们不会感到饥饿或恐惧,根本就不会懒得去追兔子或躲狮子了,人看到狮子,电子信号从眼睛传向大脑,刺激某些神经元,神经元又放出更多信号,指令能传到肾上腺,大量肾上腺传遍全身,从而这个人从狮子旁边逃之夭夭。


讽刺的是,我们越能清楚描绘这个过程,反而越难解释为何要有各种意识感受,我们越理解大脑心灵反而越显得多余。如果整个系统就是电子信号从这里传到那里,那我们何必去感觉这种事情?如果就是一连串电化学反应,从眼睛里的神经细胞一路传到腿部肌肉,何必要在这一连串反应里加入主观体验?主观体验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神经元要有感觉才能相互刺激?事实上,在各种身体活动中,有99%并不需要任何意识感觉,那么,就是为了1%,为什么神经元、肌肉和腺体就需要去感觉呢?


如果我们无法解释心灵,也不知道它有什么功能,为什么不干脆放弃这个概念呢?几千年来人类用神、灵魂解释自然现象,解释行为和决定,但显然已经被科学拒之门外。


心灵是否也一样,要被丢进科学的垃圾桶?一种抛弃心灵和意识概念的做法,是从否认其实用性入手,而不是否认它们的存在,大量科学家认为所有相关问题都可以从研究大脑活动来解答,完全用不到主观体验的概念,即使承认意识是真实的,也可能有极高的道德和政治价值,但认为这在生物学上没有任何用处,也就是说,意识是大脑某些程序制造出来但没有用途的副产品,就像飞机的喷气发动机会发出隆隆巨响,但噪声并不会推动飞机前进。


如果确实如此,也就是说这几百万年来,几十亿生物所经历的痛苦和快乐只是一种心理污染,这绝对是个值得思考的想法,虽然可能并不正确。


了解了心灵的概念,也发现我们所知竟是如此有限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到原来的问题,动物是否具有心灵?


对猴子和老鼠的初步测试表明,至少猴子和老鼠的大脑确实显示出了意识的脑波特征,《剑桥意识宣言》提到:“各种证据均指出,非人类动物拥有构成意识所需的神经结构、神经化学及神经生理基础物质,并且能展现出有意图的行为,因此,证据充分显示,负责产生意识的神经基础物质并非人类所独有。”


制药公司经常使用老鼠来测试抗抑郁药物,比如取100只老鼠放进装满水的玻璃管内,这些老鼠会一次又一次努力想爬出玻璃管,但经过15分钟后,大多会放弃努力,接着,另外取100只老鼠,但这次会在14分钟后,把它们捞出来、擦干、给食物、休息一下,再重新放回管子里,第二次,它们大多都撑上20分钟之后才放弃。为什么多了6分钟?因为过去曾有成功的回忆,触动了大脑释放某些化学物质,让老鼠觉得又有了希望,而延迟了绝望的时间。


瑞典动物园的雄性黑猩猩Santino为了在兽栏里不那么无聊,会想出一个刺激的新嗜好,向动物园的游客丢石头,而且,还会变招,主动藏石头,以便攻击,对于Santino的行为,最可能的解释是什么?


就算Santino不记得过去,也不会想象未来,难度就代表它缺乏自我意识?毕竟,如果有个人既不忙着回忆过去,也不赶着梦想未来,我们还是会认定他有自我意识。


那么如果动物真那么聪明,为什么现在不是马在驾拉车、老鼠用人做实验?智人一定有什么独特的能力,才让自己主宰了其它所有动物。


仅靠说智力和制作工具是人类兴起的关键,并不站的住脚,翻阅人类历史,个人的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与人类物种的能力提升并没有直接关系,两万年前的一般智人,其智力和制作工具的能力可能要超过一般现代人的水平,然而,虽然我们石器时代祖先制作工具的能力更优秀、头脑更清晰、感觉更敏锐,但比今天弱小的多。


在这两万年间,人类从原本用石矛头的长矛来猎杀猛犸象,进化到能制造宇宙飞船探索太阳系,并不是因为人的双手更灵巧了,也不是因为大脑进化得更大了,我们征服世界的关键因素,其实在于让许多人类团结起来的能力。


如果说合作是关键,那么蚂蚁和蜜蜂早在人类几百万年就已经学会集体合作,为什么没早早统治人类?原因在于它们合作缺乏灵活性,它们无法再一夜之间彻底改变其社会制度,举例来说,如果蜂巢面临突如其来的威胁或机会,蜜蜂并没有办法把蜂后送上断头台,改制为蜜蜂共和国,大象、和猩猩等有社交能力的哺乳动物,虽然合作灵活,但它们的朋友与家人数量都太少,它们的合作以彼此认识为基础。


只有智人能够与无数陌生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正是这种实际具体的能力,决定了为何目前主宰地球的是人类,而不是什么永恒的灵活或是独有的意识。智人统治实际,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其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其中的法律、约束力、实体和地点都只存在于他们共同的想象之中,这张网,让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能组织十字军、革命和人权运动。


猫和其他动物至今仍然只能处于客观的世界,沟通系统也只用来描述现实,但智人能用语言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现实,没有任何其他动物能对抗我们,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灵魂火没有心灵,而是因为它们没有必要的想象力,这在《人类简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人的想法真的是自由的吗?


时至2016年,主导世界的是自有主义的各种思想,个人主义,人权、民主、自有市场。然而,21世纪的科学正在破坏自有主义持续的基础,科学并不讨论价值观的问题。自由主义重视个人自有,是因为相信人类有自由意志,自由主义认为,选民和顾客的决定既不是命中注定,也不是任意随机的。虽然人都会受到外部力量和随机事件的影响,但到头来,人人都挥着自由的魔杖,为自己做决定。


“人类有自由意志”看起来仿佛不是道德判断,而是对世界的事实描述,然而,根据生命科学的最新发现,却已经不再成立。自由意志与当代科学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了实验室里的一头大象,许多人假装专心看着显微镜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仪,而不愿面对这个问题。


时至今日,如果有人拿刀把另一个人刺死,学者想问原因,再说“因为他自己做了这个选择”已经不再具有说服力。基因学家和大脑科学家反而能提供更为详细的答案:“他只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特定基因构造让大脑出现某种电化学反应,而基因构造反应的是从古至今的进化压力及突变的结果。”


会导致谋杀的大脑电化学反应,可能来自生物预设、随机或两者的结合,但总之并非“自由”。例如,神经元只所以放点,原因可能是生物预设,只要遇到外部刺激便如此反应,也要可能是随机事件,比如因为某个放射性原子忽然自发分解。但无论哪一种,都没有“自由意志”插手的余地。如果是遇到刺激、引发一连串生化事件形成的连锁反应,每个事件都由前一个事件决定,最后形成的决定当然不算自由意志。


进化论为自由的棺材钉上的最后一根钉子,如果人类真是自由的,哪有自然选择的余地?根据进化论,动物做的所有选择,都是基因密码的反应,如果有适当的基因,让一只动物选了营养的蘑菇、挑了健康而有生育力的伴侣,这些基因密码就能传到下一代,否则,就会灭绝。


碰上这样的科学解释,人们一般看不到,说他们觉得自己很自由,都依自己的意愿和决定行事。确实也没错,人类能够依自己的欲望行事,如果所谓的自由意志指的就是“依自己的欲望行事”,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但这样说来,黑猩猩、狗和鹦鹉也一样有自由意志。鹦鹉在学会说我想吃饼干后,还真能有饼干吃呢。但这里最重要的并不在于鹦鹉或人类能不跟根据内在欲望采取行动,而是究竟能不能选择要产生什么欲望。为什么鹦鹉想吃饼干,不想吃黄瓜?为什么我想买红色的车,而不买黑色的车?为什么我想投的是民主党,而不是共和党?这些都不是我的“选择”,我所以觉得脑中浮起某个愿望,是因为大脑里某种生化过程创造出的感觉,这些过程可能是生物预设,也可能是随机发生的,但绝不是自由意志。


以上所说觉不是只是个人假设或哲学猜测,现在只要扫描人脑,就能在受测者自己有所感觉之前,猜测他们会有什么欲望,做出什么决定,在一项此类实验中,受试者躺进一台巨大的脑部扫描设备,两手各拿开关,随时按下任何一个开关,科学家只要观察大脑神经活动,就能预测受试者会按哪个开关,而且甚至比受试者自己更早感觉到想按开关。


决定按下左边或右边的开发,反应的当然是这位受试者的选择,但不能说是个自由的选择。我们对自由的信念,背后其实有一套错误的逻辑,当一连串的生化反应让我想按右边的开关,我确实觉得想按右边的开关,但有人一下就跳到结论,认为这种想按的念头就叫作自己的选择,这当然错了,人的欲望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只能感觉到欲望,再据以行事。


这个概念可能听起来很复杂,监测的方式取及其简单,下次有个概念从你脑中跳出来,就赶快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想到这个想法?我是在一分钟前决定要想到这个想法,然后才想到的吗?还是我自己并没有下任何指示或准许,这个想法就自己出现?如果我真的是自己思想和决定的主人,能不能决定在接下来60秒内不要想任何事?”试试看情况如何。


质疑是否有自由意志,并不只是一种哲学探讨,而确实有实际意义,如果生物确实没有自由意志,也就意味着只要使用药物、基因工程或直接对脑做出刺激,就能操纵甚至控制人的欲望。


智人的实验显示,人像老鼠一样可以被操控,只要能刺激人脑正确位置,就算是爱、愤怒、恐惧或沮丧这些复杂的感受,也能够被创造或抑制。


科学不仅破坏了自由主义对自由意志的信念,也破坏了对个人主义的信念,自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单一、不可分割的自我,生命科学的结论是:这种自由主义的故事完全就是神话,如果真的去探测自我,就会发现自己一向以为理所当然的单一性分解成各种互相冲突的声音,没有哪个是真正的自我,人类绝非不可分割,反而由许多分割的部分组成。


比如人类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会导致对同一问题完全不同的答案,例子很多,这里不再枚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做过一项开创性的实验,让一组志愿者参加一项三阶段实验。在短阶段实验中,受试者将一只手放入14度的水中一分钟,这种水温会让人不悦,60秒后,就请他们把手拿出来,而在长阶段实验中,受试者的手会放入另一个容器中,水温同样是14度,但在60秒后,会偷偷升到15度,大多数人会认为后者没那么痛苦。


虽然这个冷水实验如此简单,但它动摇了整个自由主义世界观的核心,实验告诉我们,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所以对体验自我来说,显然长实验比较糟糕,你得先忍受14度60秒,接下来还得忍受30秒15度水温,虽然情况好一点,但绝对不愉快。


只不过,体验自我并没有记忆能力,它不会说故事,而且当我们要做重大决定时,也不会去问它有何想法,讲到要唤起记忆,讲故事,负责的是我们心中另一个非常不同的实体:叙事自我,其永远忙着将过去的丝丝缕缕编制成一篇故事,不会叙述所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制故事,整个体验的价值,是通过把峰值与终点两者加以平均而确定,举例来说,叙事自我判断短的冷实验时,是将最差的部分和最后一刻拿来平均,结论是非常冷,接着,叙事自我也做同样的判断,结果是水稍微温暖一点,但大家都知道,实际上长实验遭受的折磨更多。


我们日常的大多数关键抉择,比如挑选另一半、职业生涯、住所或度假,都是由叙事自我决定的,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口中的“我”,讲得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我们认同的是自己内心的系统,想从生活的各种疯狂混乱中理出道理,编织出一个看起来合理而一致的故事。


想想美国大选,到底是自由意志的选择,还是被某次竞选人出色的表演所折服投的票,我们择偶也是如此。生命科学戳破了自由主义的想法,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每时每刻,大脑的生化机制都会创造体验,但一闪即逝,接着就是更多体验闪现、消失、彼此快速相连,这些瞬间的体验并不会累积成连续的本质,在这一片混乱中,叙事自我试着找出持续,于是编织出一则永不完结的故事,让每项体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多少有些长久的意义。


 

人类为什么会失去价值?


自由主义推崇自由市场和民主选举,是因为自由主义相信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各有价值,而且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就是权威的本源,在21世纪,有三项务实的发展,可能让这种信念成为明日黄花:


1、 人类将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经济和政治制度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

2、 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

3、 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额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


一种维护民主的常见论点认为让公民拥有政治权利是件好事,因为民主国家的士兵和工人会比独裁政权中的士兵和工人表现更好。据称,让人民享有政治权利,就能增强动机和进取心,而这在战场上和工厂里都大有益处。


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列特曾于1917年在《纽约时报》发文:“民主军队的战斗力高于贵族方式组织、独裁方式统治的军队……由民众决定立法、选举公务员、解决和平与战争问题的国家,比起靠世袭或全能的神所委托的独裁者。前者的军队战斗力也要更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基于类似的理由,妇女获得了各项权利,各国意识到女性在这场全面工业战争里扮演重要角色,认为有必要在和平时期也赋予女性政治权利。


但是到了21世纪,不论男女,大多数人都可能不再具有军事和经济上的价值,有血有肉的战士除了行事难以预测,还容易受到恐惧、饥饿和疲劳的影响,思考及行动的速度越来越无法赶上现代战争的步调。如果是比较小的规模,假设两架无人机正在交战,其中一架需要先接收到远方地堡内操作人员的命令才能开火,另一架则能完全自主开火,你觉得谁胜算大?


经济领域也有相同情形,能够举起锤子或按下按钮的能力已经不如以往有价值,过去有许多事情只有人类才能做到,但现在机器人及计算机迎头赶上,精英阶层和政府还会认定每个人都有价值吗?


计算机的运作方式与人类的行为方式非常不同,而且看起来短期内计算机也不会变得更像人类,特别是应该不会获得意识或是具备情绪和感觉,过去半个世纪,计算机智能已经有了巨大进展,但计算机意识方面却原地踏步,2016年的计算机未必比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原型意识更强,一场重大革命一触即发,智能即将开始与意识脱钩,人类因此面临失去经济价值的危险。


高度的智能与发达的意识一向是两个形影不离的概念,必须是具有意识的个体,才能执行需要高度智能的任务,例如下棋、开车等,然而,我们正在开发新型的“无意识智能”,做起这些事比人类更快更好,原因在于,这些任务是基于模式识别,而无意识算法很快就能在这一点超越人类。对于军队和企业来说,智能时必要的,但意识可有可无。


回顾历史,马匹在工业革命开始后命运如何,任何一匹农场的马,无论是嗅觉、爱的能力、认人的能力、跳过栅栏的能力等都超过了福特T型车,然而,其仍然被汽车取代,原因就在于汽车在社会系统真正需要的那少数几个领域中胜出,出租车司机很有可能也会步马匹的后尘,现在看来,无论是无人驾驶车、股票交易员、律师、医生、下棋等,其超越人类都指日可待。


21世纪经济学最重要的问题,可能就是多余的人能有什么公用。一旦拥有高度智能而本身没有意识的算法接手几乎一切工作,而且能比有意识的人类做得更好时,人类还能做什么?


如果认为人类永远都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无意识的算法永远无法赶上,这只能说是一厢情愿,对于这种空想,目前科学的反馈可以简单概括为三项原则:


1、 生物是算法,每种动物(包括智人)都是各种有机算法的集合,经过数百万年进化自然选择而成。

2、 算法的运作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算盘的算珠无论是木质、铁质还是塑料质,两个珠子加上两个珠子还是等于四个珠子。

3、 因此,没有理由相信非有机算法永远无法复制或超越有机算法能做的事,只要运算结果有效,算法是以碳来表现还是硅来表现又有何差别?


确实,目前还有很多事情是有机算法比非有机算法做得更好,也有专家反复声称,有些事情非有机算法永远都无法做到,但事实证明,通常这里的永远都不超过一二十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是因为算法变得更聪明,也是因为人类逐渐走向专业化,所以用计算机来取代人类越来越容易,随着算法讲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利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在今天人数达到数百万的出租车司机、公交车司机拥有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如果集体利益受到威胁,它们可以团结起来,组织罢工,吴军在《硅谷来信》中也提到,美国的权利实际上掌握在各类利益团队手里,然而,一旦数百万的人类司机都由单一算法取代,这一切财富和权利都将被拥有算法的公司垄断。


又或者,算法自己也可能成为所有人,人类法律已经能够认可公司或国家这种互为主体的实体,称之为“法人”。虽然“丰田”或“阿根廷”既没有身体也没有心智,但都受到国际法的约束,都能拥有土地和金钱,可能在不久之后,算法也能获得这样的地位,如果神也能拥有土地、雇佣人力,为什么算法就不行?


由于我们无法预知2030年或2040年的就业形势,现在也不知道如何教育下一代,传统上,人生主要分为两大时期:学习期,再加上工作期,但这种传统模式很快会过时,想要不被淘汰只有一条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人工智能超越认了智能,可能就会直接消灭人类,即使立意全然良善的程序,也可能带来令人恐惧的后果,常见的情节就是,某家公司设计出第一套真正的人工超级智能,对它进行了一个毫无恶意的测试,比如计算Pi值,但就在任何人意识到之前,人工智能已经接管整个地球、消灭人类,发动攻击征服整个银河系,把整个已知宇宙转变成巨大的超级计算机,花上几万亿年的时间,只为了算出更精准的PI,毕竟,这正是它的创造者交给它的神圣使命。


自由主义对于个人主义的信念,有三个重要假设:


1、 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也就是说,我具备单一的本质,无法再分为各个部门或子系统,确实,这个内部核心可能有许多外层,但只要把这些外层剥掉,就能在内部找到一个清晰的、单一的内在声音,也就是真正的自我。

2、 真正的自我是完全自由的。


3、 根据前两个假设,我能够了解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自己,只有我能够进入我自己内心自由的空间,正因为如此,自由主义赋予个人极大的权威,我不该相信其他任何人为我做出选择,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因此,选民鞥做出最好的选择,顾客永远是对的,而且情人眼里永远出西施。


然而,生命科学却对这三个假设都提出挑战,认为:


1、 生物就是算法,人类不是不可分割的个体,换句话说,人类是许多不同算法的组合,没有单一的内在声音或单一的自我。

2、 构成人类的算法并不自由,而是由基因和环境压力塑造,虽然可能依据决定论或随机做出决定,但绝不自由

3、 因此,外部算法理论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如果能用某个算法监测组成身体和大脑的每个子系统,就能清楚掌握我是谁、我有什么感觉、我想要什么。只要开发出这样的算法,重点就不再是选民、顾客或情人;而是算法能做出最好的选择,算法永远是对的,算法觉得美,就是美。


就20世纪的科技而言,自由主义说得并没有错,没人能比我更了解自己,但到了21世纪,科技已经让外部算法有能力“比我更了解我自己”。一旦如此,个人主义即将奔溃,权威也将从个人转向由算法构成的网络,人类不再认为自己是自主的个体,而是习惯把人类整体看作一种生化机制的集合体,由电子算法网络实时监测和指挥,要发生这种情况,算法甚至不需要能够完全了解我且决不会出错,只要比我自己更了解我,犯的错更少,就已足够,到了这个程度,合理的做法就是把越来越多的选择和人生大事都交给算法来为我做决定。


在医学领域,我们早已跨过这条线,比如安装传感器的糖尿病患者,女性朱莉双乳切除术,谷歌基线研究项目、DNA测试项目等等,甚至是伴侣选择。


我可能会说:“嘿,谷歌,约翰和保罗都在追我,我两个都很喜欢,但喜欢的点不太一样,很难做决定,根据你手上的资料,你怎么建议?”


谷歌就会回答:“这个嘛,我从你出生那天就认识你了,我读过你所有电子邮件,听过你所有电话录音,知道你最爱的电影,也有你的DNA资料和完整心跳记录,你过去每次约会我都有精确的数据,如果你要的话,我可以把你过去和他们约会的资料调出来,显示你每秒的心跳、血压或血糖变化,所以,基于以上所有信息和我杰出的算法,加上几十年来几百万对伴侣的统计资料,我建议你选择约翰。大约有87%的概率,你们长期满意度会比较高。”


 

为什么信数据得永生?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读者可能觉得这实在是胡扯,但事实上,大部分的科学机构都已经改信了数据主义。数据主义是由两大科学潮流爆炸性汇流而成。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150年后,生命科学已经认可生物体都是生化算法。此外,在图灵想出“图灵机”这个概念的80年后,信息科学家也已经学会写出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算法。数据主义指出,同样的数据定律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及电子算法,于是两者合而为一,打破了动物和机器之间的隔阂,并期待电子算法终有一天能够解开甚至超越生化算法。


对于政府、企业或一般消费者来说,数据主义提供了突破性的技术和强大的全新力量。对于学者和知识分子来说,它也能提供几个世纪以来渴求的科学圣杯:从文学、音乐学、经济学到生物学,所有科学学科都能统一在单一理论之下。根据数据主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股市泡沫和流感病毒不过是数据流的三种不同模式,能够使用同样的基本概念和工具来分析。这个想法非常吸引人,可以让所有科学家讲一种共通的语言,在学术的鸿沟上搭起桥梁,并轻松让某种见解跨越不同学科,终于,音乐学家、经济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也能互相理解和沟通了。


在此过程中,数据主义将传统的学习金字塔彻底翻转,在这之前,大家认为数据只是智力活动这个漫长过程的第一步,我们要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把知识转化为智能,但数据主义认为,数据的流动量已经大到非人所能处理,人类无法再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更不用说转化为知识或智能,于是,处理数据的工作应该交给能力远超人类大脑的电子算法,实际上,这也就代表着数据主义对人类知识和智能有所怀疑,而倾向于信任大数据和计算机算法。


最坚信数据主义的正是它的两个母学科: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生物学拥抱了数据主义,才让计算机科学的小小突破撼动了整个世界,可能彻底改变生命的本质。要说所有生物都是算法,不管是长颈鹿、番茄或人类都只是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你可能不以为然,但这里必须强调,现在的科学教条就是如此,而且对整个世界的改变难以想象。


一般人看来,经济就是农民种小麦,有工人做衣服,有顾客买面包和衣服,但在专家眼中,经济机制就是收集关于欲望和能力的数据,再转化为决策。


根据这种观点,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和国家控制共产主义就不是意识形态、伦理教条或政治制度上的竞争,而根本是不同数据处理系统间的竞争。资本主义采用分散式处理,而苏联共产主义则是集中式处理,资本主义让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相连,并允许他们自由交换信息、独立作出决定来处理数据。


资本主义之所以胜出,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更符合伦理,个人自由神圣无比、又或者上帝对这些共产主义者降下怒火,资本主义所以赢得冷战,是因为至少在这个科技加速改变的时期,分散式数据处理的效率就是比集中式数据处理更好。20世界末世界变化实在太快,苏联中央委员会无法处理,像这样把所有数据集中起来,所有重大决策都由一群官员决定,虽然能够产生原子弹,却绝对不可能打造出苹果或维基百科。


民主在过去几十年里占得上风,是因为在20世纪晚期的具体情境中,分散式处理的效果更佳,如果换一个情境(比如古罗马帝国时代),反而集中式处理拥有优势。


这意味着,如果数据处理的情境在21世界再次改变,民主制度也可能衰败,甚至消失。随着数据量和流通速度双双提升,选举、政党、国会这些制度就可能遭到淘汰,原因不在于不符合伦理道德,而是无法有效处理数据。当时这些机构发展背景,是政治的脚步走得比科技更快,在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革命发展的速度够慢,于是政客和选民仍能领先一步,规范及操纵发展的路线,然而自蒸汽时代以来,政治的节奏没有多大改变,但科技已经从一档切换为四挡,科技革命的脚本快到让政治追不上,不管是国会议员还是选民,都失去了对科技的控制。


互联网的兴起,能让我们一窥未来,网络空间不可或缺,但讲到网络设计的各种不同选项,虽然牵扯到主权、边界、隐私、安全等传统政治议题,却并未借助民主政治过程老决定,网络设计者的种种决定未受到公众监督,因此今日的互联网成了一个不受法律管束的自由区域,侵蚀国家主权、无视边界、破坏隐私,可能正是最可怕的全球安全风险、10年前几乎没人想过可能性。


在未来几十年间,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互联网的革命,而科技会抢走政治的所有风头,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即将彻底变革人类社会和经济,甚至是人类的身体和心智,但当前的政治对此却几乎毫无警觉,现今民主制度搜集和处理相关数据的速度太过缓慢,而且大多选民对生物学和控制论的认识也不足,无法形成切中要点的意见。因此,传统民主政治正逐渐失去控制,也提不出有意义的未来愿景。


然而权力真空的状况不会持续太久,如果传统政治结构在21世纪无法迅速处理数据,形成有意义的愿景,就会出现更有效率的新结构取代它们的地位。


根据数据主义的观点,可以把人类看作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而每个人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这样一来,整部历史的进程就要通过4种方式,提高系统效率:


1.      增加处理器数量。

2.       增加处理器种类。

3.       增加处理器之间的连接。

4.       增加现有连接的流通自由度。


这4种方法常常互相矛盾,处理器的数量和种类越多,自由连接就越困难,因此,智人数据处理系统的建构分成四个阶段,各自强调不同的方法。在过去7万年间,人类先扩散,再分成不同群体,最后再次合并,但合并并不代表一切回到原点。过去的多元簇群融入今天的地球村时,各自带着思想,呈现一路走来的收集和发展成果。


如果人类整体就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它的产出是什么?数据主义者会说,其产出会是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称为“万物互联网”,只要这个任务完成,智人就会功成身退。


数据主义认为,人类的体验并不神圣,智人并非造物主的巅峰之作,也不是未来神人的前身,人类只是万物互联的工具,而万物互联可能从地球这个行星向外扩张,扩展到整个星系,甚至整个宇宙,其操控一切,而人类注定会并入系统中。


数据主义者告诉那些还崇拜着血肉之躯的人:你们太依赖一种过时的科技了,智人就是个该淘汰的算法。这么说吧,人类有什么能胜过鸡的地方呢?唯一的一点,就是人类的信息流模式比鸡复杂的多。人类能够吸收更多的数据,处理信息的算法也优于鸡。这样一来,如果我们创造出某个数据处理系统,能够比人类吸收更多的数据,处理信息算法的效率比人高,是不是这个系统就能胜过人,正如人类胜过鸡?


数据主义不只是空谈理论,而是像每一个宗教一样拥有实际的诫命,最重要的诫命,就是数据主义者要连接越来越多的媒体,产生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数据主义者也像其他成功的宗教,有其传教使命,它的第二条诫命,就是要把一切连接到系统,就连那些不想连入的异端也不能例外。而且这里指的一切并不只是人,而且是一切事物。


新的“信息自由”与过去自由主义所谈论的“言论自由”不能混为一谈,言论自由赋予的对象是人类,保护的是人类思考及说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权利,当然也保护他们缄默、把想法放在心中的权利。相较之下,信息自由赋予的对象并非人类,而是信息,而且在这种新价值观看来,信息自由流通的权利应该高于人类拥有并限制数据流通的权利,因此可能侵犯到人类传统的言论自由,这个对于当前大数据保护隐私的论调绝对是巨大的冲击。


就像是资本主义相信一切的善来自经济增长,数据主义相信一切的善都来自信息自由,为什么美国增长比苏联快?因为信息流动在美国更自由,所以,如果想要创造一个跟更美好的世界,关键就是要释放数据,给它们自由。


人文主义认为所有的体验发生在我们心中,我们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进而为宇宙赋予意义。数据主义则认为,经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再连接到整个大数据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我们在这本书里不断问着,究竟是什么让人优于其他动物?数据主义有一个全新而又简洁的答案,就个体而言,人类的体验并不比狼或者大象的体验来得优越,只要是数据,都无高下之别。然而,人类可以把自己的体验吟成诗、写成博客,在发表到网络上,使全球数据处理系统更为丰富,就是这样,才让他们的数据有了意义。


万物互联可能很快就会创造出庞大而快速的数据流,就算是升级后的人类算法也无法处理,汽车取代马车,我们并不是让马升级,而是直接让马退休。或许,智人也到了该退休的时候。


数据主义对人类采用严格的功能观点,完全依据能在数据处理系统上发挥多少功能来评估人类体验的价值,如果我们研发出能够具备相同功能而又更有效率的算法,“人类体验”这套算法就会失去价值,因此,如果不只是出租车司机和医生,就连律师、诗人和音乐家都能被更厉害的计算机程序取代,又何必在意这些程序有没有意识、有没有主观经验呢?


在18世纪,人文主义从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走向以人为中心,把神推到了一边,而在21世纪,数据主义则可能从以人为中心走向以数据为中心,把人推向一边。感觉不再是全世界最好的算法,我们正在开发更优秀的算法,能够充分利用前所未有的运算能力和庞大的数据库。


谷歌和脸谱网的算法不仅完全知道你的感受,还知道许许多多你自己浑然未觉得事,所以,别再聆听自己内心的感觉,听听这些外部算法怎么说,等到算法不仅能知道每个人得的投票意向,甚至还能从根本的神经原因分析为何某人投民主党,另一人投共和党时,又何必举行什么民主投票呢?过去的人文主义呼吁着:”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现在的数据主义则呼吁:“聆听算法的意见!”


如果数据主义成功征服世界,人类会发生什么事?一开始,数据主义可能会让人文主义加速追求健康、幸福和力量,然而,一旦权力从人类手中交给算法,人文主义惨遭淘汰,一旦万物互联开始运作,人类就有可能从设计者降级成芯片,再降成数据,最后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


于是,数据主义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正如人类对其他动物所造成的威胁,在历史进程中,人类创造了一个全球性网络,让人充满自尊和偏见,人类在这个网络中执行着最重要的功能,并认为自己就是造物的巅峰,只要动物不发生任何功能,就躲不开灭绝的命运,然而,一旦人类对网络不再能发挥重要功能,就会发现自己到头来也不是造物的巅峰,成为宇宙数据流里的一片小小的涟漪。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其他问题或发展的重要性,都比不过以下三项彼此相关的发展:


1、 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2、 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3、 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这三项发展提出了三个关键问题,希望读完书后,仍能常挂于心:


1、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2、 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笔者虽然不能说认同上面的所有观点,但也不由感叹:当前互联网发展的确仅仅是实现了有限的连接,随着万物互联的开始,信息自由将是大势所趋,任何违背这一规律的做法,比如隐私顾忌、数据垄断等,是否仅仅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点点涟漪?


突然想到黑客帝国中每个人都沉睡在水晶棺中,走完连接入宇宙网络的人生,的确让我不害而栗,以前觉得是科学幻想,但《未来简史》从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解释。


感谢读完,这也是笔者写得最长的一篇公众号文章了!


历史足迹

传统BI的认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ETL?》

BI一线管理者的二次创业?

《十幅图读懂BI自助取数系统!》

《为什么传统BI没前途?》

《为什么BI取数这么难?》

《BI自助取数是怎么炼成的?》

《报表系统的雄心? 》

《重新认识数据可视化》

《为什么数据挖掘很难成功?》

《如何才能做好一张报表?》


大数据的实践:

《沙龙回顾 | 运营商要变现必须从建模中发现数据的价值》

《业务人员的革命:从大数据运营是一台“戏”开始》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数据培训?》

《大数据需要什么样的合作伙伴?》

《不忘初心,大数据不是IT的狂欢!》

《大数据,悟道2016》

《我们缺什么,一次大数据头脑风暴的启示!》

《一个大数据应用是如何炼成的? 》

《一只传统企业大数据平台团队的绽放!》

《大数据,为什么不是传统BI的简单升级?》


数据管理的领悟:

《思考|谈谈数据管理的原则》

《重装上阵-大数据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我如何完成一本企业数据字典的编写!》

《为什么数据管理工作很难成功?》

《七幅图读懂企业的数据字典》

《六把武器? 谈谈DT时代的大数据资产管理》


数据人员的修养:

《数据分析师的自我修养》

《为什么有些人用3年的时间获得了你12年的数据分析经验?》

《经营分析师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境界》

《数据从业者与PPT的进阶》


运营商大数据:

《浙江移动发布手机终端大数据分析报告》

《联通的大数据反欺诈,依赖互联网公司靠谱吗?》

《电信运营商的反欺诈系统不会侵犯用户隐私!》

《DPI大数据之战,运营商的艰难抉择》

《PK BAT大数据?谈谈运营商大数据的价值》

《唯有数据创新,运营商才能实现大数据变现的突破》

《逆袭 | 运营商吸引大数据人才的七个优势》


我的读书笔记:

读吴军的智能时代

《如何清晰的理解区块链?》

《我如何理解深度学习?》

《进阶: 产品启示录》

《黑客帝国的前奏:工业大数据的崛起》

《互联网广告:大数据变现的颜值担当》

与数据同行

ysjtx_fyp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此号!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