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罗振宇2018跨年演讲,我的一年800小时《得到》学习启示,你应该听谁的?

傅一平 与数据同行 2021-10-16

这是傅一平的第259篇原创



作者:傅一平

个人微信:fuyipingmnb


罗胖的2018年跨年演讲又要开始了,作为《得到》的一个重度使用用户,虽然我没有那么多的“认知”判断,但我肯定拥有一个他不具备的视角。

 

今天就来谈一谈。

 

那我有什么资格来评价《得到》呢?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2018年得到年度学习报告》的数据这样显示:这一年,我有816.1小时沉浸在学习的世界,超过了99.9%的得到同学。





800小时的学习意味着我一天要花2.2小时在得到上,似乎也不多,比如你每天开车听《得到》,如果来回车程2小时,那也能很轻松的达到这个量级,很多《得到》用户据说每天要花5个小时来学习。

 

但我的《得到》学习方式大多时候还不是听,而是读,注意力密度是比较高的,还有不少《得到》用户不停的写读后感,这个是我比较佩服的,我不写读后感是因为我有自己的方式,这个后面会讲,无论如何,我是一个skin in the game的忠实《得到》用户。

 

2018年要结束了,下面是我总结的关于《得到》的五个认知,如果你现在对于《得到》有疑虑,从这里可能会得到些启示。

 

1、《得到》不是专业课程

 

无论你从《得到》获得哪方面知识,这些知识从专业层面来讲都是比较浅的,《得到》讲究的是阐述的生动有趣,一看甚至一听就懂,但大多专业知识其实并不生动有趣,也无法用简单的文字来表达,比如公式,图表等等,大多数知识也无法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否则要那么多的数学符号干嘛?

 

比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你怎么个生动有趣法,笔者看遍了各种文字的描述版本,最后,你想要理解的比他人深一点,还得有基本的数学功底和掌握基本概念开始。


笔者从事大数据相关专业,看到讲大数据的,基本都一扫而过,因为对于自己的专业没啥指导意义,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还算有点干货,所谓隔行如隔山,但这些知识引导不了你入基本的专业的门。

 

万维钢《精益日课》里将日课文章的难度设置为13个等级,最高难度的13等级,很多读者已经听得云里雾里了,但从专业上讲,还是很浅的,比如假设检验那一讲等等。

 

《得到》的讲师是专业的,因为只有很专业的人才能将复杂的东西简单易懂的讲出来,但是他们也是有所选择的,复杂的东西大多一笔带过,因为一点也不有趣,“多写一个公式就会吓跑一半读者”不会由于《得到》而改变。


比如推导过程,吴军在《谷歌方法论》中尝试解释各种算法的过程,我觉得作用不大,真要学就自己去看具体算法过程,否则前言不搭后语,《得到》承担不了这种使命。

 

笔者说这么多,就是要说清楚一个道理:不要奢望从《得到》获得进入行业的门槛,《得到》的知识无法应对一次基本的行业技能面试,因此,假如你希望《得到》对于自己的行业专业技能有所帮助,还是老老实实的去上学、读书和实践。

 

2、《得到》不专业但有用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提到要给你原汁原味的经济学,但实际上现在北大校园课堂学得却是曲线、公式、方程、模型、数学求解,是基尼系数、效用函数这样抽象的概念,是统计数据、思想历史等等事实的堆砌。

 

薛兆丰很多时候都是先提出一个经济学概念,然后讲故事,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当时是如何处理的,你会有更好的办法吗?


名人质疑这讲的太通俗易懂,是不是误导了大众,对大众的不负责?这些知识就是三流的知识,花了钱学不到一流的知识,却得到的是三流的知识,得不偿失。

 

我不以为然,因为这是站在学术的角度。

 

想起了自己大学时候学的小波,数学物理方法等等,直到毕业了我还不知道该如何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使用,学校里讲了太多术的东西,而道的东西说得太少,比如能否讲讲为什么?

 

大多数人工作后不会搞学术研究,其实更希望的是了解这些研究最终要解决什么业务问题,如何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否对这个世界有新的认识,显然薛兆丰的普及工作是有价值的,这种浅显易懂的通识教育现在非常或缺。

 

从学术的角度讲,《得到》没用,学了也发不了论文,从价值的角度讲,《得到》有用,因为有利于理解一些基本道理和规律,两者没有冲突。


我们不能简单的通过阅读《时间简史》来理解时空,但《时间简史》却吸引或影响了多少人投身于相对论这个学科,这就是科普的社会价值。

 

笔者甚至认为,对通识的普及是《得到》现在最大的价值。

 

3、《得到》并不能寓教于乐

 

《得到》很多文章写得通俗易懂,你读起来会很轻松,感觉增长了见识,《得到》也希望能给你这个感觉,从不懂到看懂是一个小的飞跃,你的多巴胺分泌了不少,甚至给了你学会的假象。

 

但从看懂到掌握不是《得到》能给你的,真正的学习不是看懂,而是掌握,这也是很多人在《得到》学了很多后感觉没提升的原因,最后一声叹息:“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他们显然高估了得到的能力,低估了自己要付出的代价。

 

笔者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想着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来听《得到》增长见识,第一季吴军的《硅谷来信》就是这么听过来的,但最后除了记住一些名词,一无所获,效果很差,可能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是潜移默化的,也许你真的提升了呢,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

 

但笔者觉得这些都是自欺欺人,你的叙事自我在给你找理由呢,毕竟这么多的沉默成本投下去,需要给自己一个理由,笔者很容易的戳穿了叙事自我给我造成的错觉,自己翻出了第一季的精英日课,重新读过去的时候,发现有点印象的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了,更别提理解和消化了,但当初的确花了那么多的时间来听这门课程。

 

你会说我方法不对,方法是不太对,这个后面我会说,但大多数订阅《得到》的人的学习方式就是这种吧,在车上听,在骑车时听,在走路时听,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来听。

 

但有效学习从来就不是在舒适区就可以成功的,可惜我们却常常选择在舒适的时机进行学习,甚至有时把听《得到》作为休闲的一种方式,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一个奇葩的英语学习方式,我还信了这个故事,傻傻的练了很多次呢。

 

“在上床后,打开英语磁带,你边听边睡,知识就源源不断的输入了你的大脑,然后第二天你醒来,你的英语听力就脱胎换骨了......”

 

你在车上听,骑车时听,跟睡觉前迷迷糊糊的听没有本质的区别,你当然能听进去一部分,但三心二意、掺杂的各种声音、不稳定的环境让学习事倍功半,笔者骑自行车练听力的一年经历也在不停的佐证:这样学习没戏。


我说的如果不算,那好,可以看科学实验的结果,《精英日课》第二季在《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一种》中提到5月29日《科学美国人》网站刊登了一篇研究综述,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有空可以去看一下。


刻意练习告诉我们,学习是痛苦的,从来没有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大脑神经学也告诉我们,学习会让大脑的结构发生物理改变,物理改变啊,没有持续的痛彻心扉的刺激,怎么改变大脑的纹理?

 

《得到》很多文章是传记性质、故事性质、报道性质和休闲性质的,跟听个新闻、看个电视没啥区别,最多是个纪录片,只不过套了张体系化的皮


《得到》作为一个盈利性机构,得兼顾更广大人民的偏好,罗振宇原来讲罗辑思维的时候,关键词可是“有趣有料”,趣字当头,故事为先,人类就是喜欢听故事,所谓的知识服务商、得到大学那是后来的事了,但能真正由此进入学习区的,又有几多人呢?


估计《得到》自己也很迷茫,到底怎么个知识服务才能让订阅用户更上一层楼?又要有趣有料,又要获得硬知识,很难啊。

 

4、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会由于《得到》而改变

 

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得到》很多专栏被提了无数多遍了,其不会由于《得到》载体的出现而改变,没有所谓新的或喜欢的学习方法,只有下面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它让知识刻在你的脑子里,这也是《精英日课》经常提的一个版本:

 

第一,对于一定的内容,你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这个间隔学习法的原理是人脑的“记忆曲线”。隔一段时间回想前面学过的,然后再学新的,这个方法最有利于记忆。精英日课专栏第一季有一篇文章叫《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专门讲过这个方法,你如果有背英语的学习经历,你就应该深有体会,儿子很认可这点,很多高人无师自通,因为掌握了高效学习的方法。

 

第二,你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同一个内容。

 

比如说,同一个知识点,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一遍,这是视觉;回家自己精读课本,这是读写;下一堂课再动手操作一下,这样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同一个内容,效果很好。而且有些特定的内容适合特定的方法。让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相匹配,而不是跟自己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学的做法。

 

第三,你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练习的“反馈”。不测验,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学会了,你得由各种“高人”指引并告诉对不对。

 

第四,你要把新学到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每次学到新的内容都尽可能地跟以前听过的、学习过的、实践过的内容连接起来,有一个读书方法叫“强力研读”,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把你在读的内容跟以前读过的书连接起来,实践、写读书笔记都是殊途同归。

 

新旧知识连在一起,熟悉 + 意外,它才算是真正长在了你的大脑之中。

 

但我们一般是怎么学习《得到》的专栏的呢?

 

罗振宇提知识焦虑的意思是大家通过订阅《得到》就可以缓解,但《得到》出现后很多人学习上更焦虑了,名家一个个粉墨登场,专栏是一个又一个,表现出来的就是很多人订阅了无数的专栏,然后从头听到尾,所有的时间都在不停的接收信息,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故事,日更的专栏更是有点BT,但每天一集一月一专栏这哪是一个人所能承受得了的。

 

你变得更加焦虑,为知识太多焦虑,为跟不上更新频率焦虑,为没有时间焦虑,为没有显著的提升焦虑,笔者有段时间甚至放弃了《得到》,只读纸质书。

 

5、我的《得到》学习方法论

 

从初入《得到》的惊艳,到疲于奔命,再到放弃,再回过头来反思,这应该是认识新事物的一个过程,除了前面的方法论,还是要提一下自己的《得到》学习方式。


否则大家会说,你啰嗦半天对我有啥实际的启示?


笔者学习《得到》的方式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你可以在遵循正确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在很多专栏下面,我看到了不少人持续不断的、令人惊诧的高质量留言,这种反馈反思能力是我所不能及的。

 

(1)选择适合自己的一门课程,然后读透它,其他的全部放弃或聊胜于无

 

跟很多人一样,自己也受罗辑思维视频影响,从2016年开始踏上《得到》,订阅有近20门课程,从卓老板聊科技开始,到吴军的硅谷来信、万维刚的精英日课,李笑来的通过财富之路,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想,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古典的超级个体,伯凡的日知录,和菜头的槽边往事,再到各种续订,还有朋友分享的,自己网上先睹为快的等等,有段时间甚至无专栏可读了。

 

回过头来看,对于自身实际工作有所启示的是《通过财富之路》、《精英日课》、《硅谷来信》三个专栏,也就是你还有冲动去读几遍,知识密度比较高,会发现这些课程通用性很强,不是那么专业,这就对了。

 

前面说过,《得到》学不到专业,但你能够从这些课程学到元认知,也就是对你认知的认知,你通过学习这几门课程可以对自己的底层认知体系有个新的认识,比如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没问题,失败是成功之母到底靠谱吗,知行合一有没有问题等等。

 

你真的要读,建议就先专门读这三门课程,如果选一门就是《精英日课》,当然你可以根据自己实际做出自己的选择,这当然是很功利的角度,但如果你时间有限,只能选择最有价值的。


其他的课程,你可以涉猎,但不要很老实的一篇篇读下来,你可以看看这些课程的目录框架,有个大致图谱,《得到》专栏的目录框架设计很好,这是你学习的一个指引,但内容没必要全看,有所选择的挑几篇。


《得到》的专栏虽然算是精选过的了,但你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继续精选,里面的大多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统一的199元其实很不市场化。


199元的统一定价算是高了还是低了无法评论,但用户要为各类不同质量的专栏支付统一的价格就会很不舒服,所谓有比较就有鉴别,虽然站在《得到》的角度看,专栏的订阅数能拉出差距,但这是平台的角度,用户可不并一定这么看,很多可看可不看的专栏索性就不订阅了,然后低质量低价的盗版也起来了。


曾经傻傻的一口气读完《西方艺术课》等系列课程,真的没必要,如果你不是搞艺术的(我不知道西方艺术专业的怎么看这些课程),很多专栏内容堆砌,走马观花,高级的流水账而已。

 

当然你完全可以挑自己喜欢的内容听,在车上,商场,洗澡,刷牙的任何时刻听,但这种选择和阅读方式,就不要奢望能从中获得什么硬知识或者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帮助了。

 

(2)反复的读,反复的理解,反复的写,将学习的东西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笔者现在对于《精英日课》等课程,不用听的,都是先读几遍,听对我来说其实是浪费时间(这个后面会讲),视觉的理解力远大于听,毕竟没有即时记忆的负担,能理解图像和图表,能够回头理解上下文等等。

 

如果你真的要学透课程,听其实是很鸡肋的学习方法。

 

第二,《得到》的留言不错,特别是《精英日课》的留言质量很高,《得到》的专栏作家很多是阐述者,但不是实践者,他说的可能有道理,但他并没有经历过,即使他的论证方法很科学,我还是需要一些案例和佐证,很多留言者的反思会让你理解的更深刻一点,甚至大开眼界。




但估计《得到》的很多用户采用的是任务式的学习方式,甚至不怎么看留言,其实评判一个专栏好不好,留言数量和质量是一个主要依据。

 

第三、《得到》的留言要看,但也容易形成确认偏误,比如完全被作者带着走,因此你更要亲身实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得到》里面能拿来直接用的,至少我提的三个专栏都可以。


《精英日课》事实上改变了我很多认知,甚至直接影响行为,下面随便列了一些:


如何身体力行的影响孩子,以前我可是“棒打之下出孝子”的拥趸?


如何有效的进行学习?


如何对冲风险?


什么叫作真正的谦卑?


知行合一有什么问题?


如何成为一个决策高手?


什么叫作新体制的涌现?


什么叫作团队合弄制?


注意这些不是成功学,不是鸡汤,你可以自己去看论证的过程,没有什么比论文和实验更有说服力了,否则,就没有什么好信的东西了。


虽然我知道自己暂时做不到,但起码犯错后有东西会跳出来扎你一下,你看,又犯错了吧,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精英日课》带来的这些理念冲击,我觉得就是:“谦卑”。

 

第四、你只要写过有技术含量的PPT,就会发现写PPT的时候会进入心流,写完一个PPT你对于事物的认知会加强,因此有机会就要多写写,无论是何种形式,只要你努力的去写,就一定能提升,这是很好的一种学习反馈形式。


当然最好的形式是去教,比如笔者去大学讲大数据,写教材还是小事,最大的痛苦是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你会发现自己真的没懂啊,得不停的翻资料再学习,今天似乎理解了,过一周又似乎陌生了,如此反复,直到这个东西长在了你脑子里,随手拈来的境界好难。

 

(3)尊重自己的大脑和身体,围绕自己的生物钟的规律来最大限度的学习

 

要真的从《得到》学到点东西,就不要在垃圾时间学习,比如开车,发呆,疲劳,休息,洗澡,吃饭等等诸如此类,你得在最清醒的时候学习,对我来说,就是早晨起床后的几个小时,自己花了上班前最珍贵的一个小时来学习《得到》,因此得提前一个小时起床,这不是那种垃圾时间所能比拟的。

 

你得全神贯注,记笔记,时刻联想,笔者90%的原创公众号文章都是周六,周日早上完成的,下午就是COPY编辑等连接工作,为什么这么做呢?《精英日课》给过不少建议。

 

我理解了,然后身体力行,自己无法像很多达人一样晚上9点睡觉,早上3,4点起床,虽然知道这样做能更充分的利用自己的生物钟。


但起码现在吃完午饭后,我不再像以前一样习惯的去刷微信微博,而是散散步,听听音乐,放空下自己,因为《精英日课》告诉我,传统上大多所谓的休息方式都在消耗注意力,而注意力就像电池一样会耗尽,没注意力了情绪就难以控制,然后恶性循环,因此我需要给自己恢复时间。

 

我也已经半年时间没有在下班途中听任何学习的东西了,就是听听音乐而已,你得为家人留出注意力,很多人回家后脾气暴躁或者懒得说话,现在想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精力不够了,控制不了情绪或者丢了情趣,不能解释为恢复本色,自欺欺人罢了。


写出这个观点的时候,自己也蛮惊讶的,这个时刻精英日课的一些思想和我的生活经历突然擦出了火花,而写作让我有机会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洞见,不管是对还是错。


这也许就是《得到》能给我的。

 

假如你从《得到》了解到了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唯一能阻止你提升的,其实不再是方法,而是知行合一,这个《得到》帮不了你,你得自己下苦功夫。


最后总结一下,《得到》上面其实有两种课程:


第一种是讲故事,你随便怎么听都可以,就图一有趣,如果你能领悟到点额外的道理那更好,但基本上也没啥用,因为基本上你不会听第二遍。


第二种的确有料,但你若真的要想提升,得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这种方法比较苦,《得到》能帮的你就是让你知道并能读懂,是否能掌握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2018年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马上要开始了,去年看直播的时候还是有点未知的期待,今年的心境就不同了,有点像是去听一场张学友的演唱会,算是一种情结吧。


祝大家新年快乐!


注:每周我将会挑1-2本我读过的书或文章进行推荐,优先大数据、人工智能类,欢迎选读!



作者:傅一平 (微信号:fuyipingmnb)




好书或文章推荐(每周我会挑选出1-2本好看的书或文章进行推荐)


《提高学习成绩的最简单心法》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表扬自己的孩子永远是表扬他的努力,而不要去赞扬他的天赋。




可能错过的近期精选文章(点击链接即可阅读)


从芝麻信用分透露的详细数据设计,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如何避免成为一台取数机器?

哪些广为人知的数据挖掘案例其实是一地鸡毛?

数据的价值到底如何评估?

为什么我提交的数据分析报告总是被领导K?

我如何用统计学指导自己的生活?

从吴军的“算法的油水就那么多”说起!



一起成长,让我们与数据同行

忙完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讲述自己的数据人生

大叔/电信博士/500强央企/大数据/人工智能/统计取数/数据挖掘/数据产品/数据管理/数据仓库/数据变现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