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计划到市场,精准营销也许到了该改变的时候了!

傅一平 与数据同行 2021-10-16

是傅一平的第261篇原创



作者:傅一平

个人微信:fuyipingmnb


在谈这个问题前,首先我来发一张图片:



这是我们依托于获客宝的这个数据产品,在做一个流程攻坚的事情,希望让建模师直接参与到生产经营中,其发布的模型可以直达一线人员,直接获取直销人员的营销反馈,干掉所有管理环节,从而快速迭代,而这张图是获客宝团队的产品经理特意为建模师制作的“贺信”。


这种精准营销在互联网公司看来很平常,但在很多传统企业并不容易,因为营销流程其实很长。


我们统计过,建模人员从完成一个模型,到最后这个模型的数据能直接为一线人员所营销,需要经历很多环节,一次营销的周期就要超过7天,如果迭代更是要翻着倍儿走,典型流程如下:


(1)业务人员进行营销的策划


(2)业务人员提交目标用户需求


(3)建模人员取数或挖掘


(4)业务人员将清单分配到渠道执行


(5)效果评估(如果需要的话)


大家觉得这很正常啊,的确每个环节都是需要的,但需要并不等于高效,每个环节都有提升的空间,新的时期也许需要作出变革。


1、业务人员进行营销的策划


营销其实分常态化和专题化两种类型,前者是体系化驱动,后者是事务驱动,体系化驱动就是政策、产品及场景都是明确的,你定期触发执行就可以,比如运营商宽带到期办理,流量饱和升档推荐等等,事务驱动就是新推出了一个政策或产品,需要重新策划一次营销活动。


但很多企业营销体系化驱动是不足的,并没有针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各个关键节点进行规划,想到了就去做,没想到就不做,这往往丧失了营销的时机。



曾经在某地市试点过这种体系化的营销模式,可惜没有坚持下来,但当初的确可圈可点,大多数的营销应该是系统依赖一定的场景和规则自动触发,而不是让营销人员一次次的疲于奔命,每年从头再来。


示例:


当时某个地市曾经启动过一个存量保有的咨询项目,设计了保有客户的特征视图,如下图所示:



针对各个特征群体设计了策略矩阵,将所有维系活动纳入矩阵管理,覆盖所有存量价值客户,实现“不少一个政策,不漏一个客户”的精细化、体系化管理模式,只要任何一个用户满足异动的条件,就直接有一个营销政策自动触发执行。




在大数据时代,实时场景营销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公司的主要营销模式,传统企业应该系统化的梳理好各种营销和服务的场景,并将这些场景固化在系统层面,比如运营商每年的新春营销、暑期营销、开学营销等等,每次都是轰轰烈烈的运动,每次都是各种摆摊,但在诸如数据模型、时机触发上的支撑效率是乏善可陈的。


体系化的营销思考的少了,系统化的支撑效率又跟不上,事务性的营销则会无穷无尽,各种肉搏战不可避免。


2017-2018年团队就通过“精准模型+实时数据”的开放去赋能一线校园营销,比如高考一结束就直接进行毕业生的识别,希望先人一步,用大数据去打一场不对称的战争!


2017年刚做的时候还很生疏,2018年效率提高了一些,2019年将更加中台化、体系化,但贵在坚持。


就好比阿里双11的营销大屏的进化。


2012年:其完成了一个简单的页面,仅仅呈现了实时的交易额折线图和部分省份的实时交易动态,通过投影仪的方式投到了当年媒体中心的小会议室中。

2013年:双11大屏接入了更多实时的数据,例如港澳台的交易动态、分省份/宝贝/店铺的排行、菜鸟物流的繁忙程度。



2015年:21米宽10米高的LED大屏上迎来了27张大屏的集体亮相,这一年WebGL大爆发,倒计时、3D地图、真实的地图飞线、3D城市数据纷至沓来,新技术将数据从抽象世界还原到人们熟悉的3D城市,让数据和观众的联系感更强。



2017年:全国上亿买家订单沿着真实的消费路线涌向卖家,形成一道道闪电,看到的时候觉得美的说不出话,超过500家中外媒体以此作为现场直播,已经可以通过可视化去帮助分析和解决业务问题。



但光有校园营销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精准营销需要规模化复制,因此,新的一年团队有个“百大微场景”的支撑计划,希望能结合客户生命周期,把更多的的基于大数据的实时营销能力在系统、产品层面落下来,通过数据中台的形式对外开放。


运营商流量红利进一步减少、开始提降本增效的时候,精准营销不能是阳春白雪,一定要突破单点思维,要能够体系化的推进。


2、业务人员提交目标用户需求


传统的营销管理人员定目标用户口径有它的合理性,毕竟谁理解客户谁就有口径的发言权,在建模各要素排序中,也是业务>数据>算法,但笔者有一个疑问,我们定目标用户口径的人员真的理解客户吗?


营销管理人员定方向、定政策和定场景可以,但让其定用户的具体口径似乎也并不是最合理,真正跟客户接触的,其实是营业员,客户经理,直销人员,外呼人员等一线执行人员,但他们大多时候没有发言权,建模人员虽然懂数据+算法,但业务上有短板,而且现有的流程让其跟一线人员离得很远。


笔者提倡建模者要走到一线去,不是简单的去找营销管理人员,而是找一线执行人员,就是要补足这个短板,希望让各方发挥所长。


传统的取数流程虽然连接了三方,比如营销管理人员定政策和用户口径,建模人员取数,一线执行人员拿着清单营销,但实际上这三方的沟通基本都是单向的,命令式的,加上冗长的审批流程和执行流程,这种计划经济式的营销模式是否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笔者的设想是企业应该有个模型超市,这个平台连接了所有角色,营销管理人员定政策和场景,建模人员按需发布模型,一线人员选择好的模型进行营销,所有的信息都是透明化的,所有的中间环节都已经被干掉,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市场,好的模型能够自底向上的演化出来,大家的关注重点将是效果,而不是流程。


这个模型超市平台在苹果叫作APPSTORE,在这里叫作获客宝,两种平台的本质是一样的,对于诸如运营商,银行这种传统大型企业,由于营销规模足够大,参与的人数足够多,这种市场化机制似乎是值得尝试的。


3、建模人员取数或建模


不少企业对于建模人员的定位是不清楚的,比如没有建模岗位,只有取数岗位,当然建模人员去取数也没问题,但术业有专攻,两者其实很难兼顾,取数相对是被动的,执行为主,但建模则是主动的,创造为主。


精准营销更多的是需要创造,但创造这种事情成本很大,因此精准营销首先是一把手工程,得自上而下的进行推动,没有这个势,下面再怎么干也是事倍功半。


只有高效低成本运作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企业的执行环节,精准营销这种手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大数据最大的价值,实际是向管理者普及了一种数据驱动的思想,很多企业的数据人员因此得到了重视,比如设置了专门的岗位,算是收获了时代的红利,要珍惜这个机会!


很多人跟我探讨精准营销的问题,其实笔者给不了什么建议,因为如果企业没有这个意识,没有在机制、流程及资源上真正的倾斜,靠一只建模或产品团队很难成事。


定位问题解决了,再加上(2)中解决的流程问题和平台问题,其实企业建模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自身的能力了,但我们的建模能力其实很弱:


一是不够敏捷:笔者在《如何打造敏捷的数据挖掘能力?》问中提到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需要在打造全流程挖掘引擎、降低变量准备时间、选对模型提升的方法、快速迭代及时止损、通过运营保有挖掘资产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让建模有足够的性价比,这些对于传统挖掘模式的挑战很大,模型绝不是奢侈品。


二是不够专业:笔者在《数据挖掘师,要从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等文中提到过,建模师需要有跨领域的专业能力,否则即使算法能力再强,也价值有限,企业建模师最需要的能力其实是通识能力。


比如建模人员需要学点营销知识,好歹知道4P,因为数据挖掘的效果可是跟政策、产品、渠道都相关,比如理解挖掘需求就得善于倾听,这个时候就得懂点心理学,固执己见是数据建模师要不得的毛病,比如为了推进工作就得懂点写作和表达,这是获得信任和资源的重要手段。


这些问题都很现实,却是建模中的关键,建模其实是个复杂事务,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


4、业务人员将清单分配到渠道执行


要将精准营销的效益最大化,关键是能实现政策、模型、渠道三者资源的协同,比如一线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有外呼资源,但没有模型数据,等着分派呢,比如直销人员的营销能力不一样,但分配的数量却是一样的,最后闲的闲死,忙的忙死,这就是三项要素出现了不匹配。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的工作是事务性的,是流程驱动的,资源是事先分配好的,虽然有个“营销管理人员”这个资源分配节点,但其往往成为了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采用市场化的机制,让需求和供给自动匹配。



比如为一线提供更多的营销服务模式,它可以抢单,也可以基于地图和标签自助删选,由于平台会实时提供各类模型的效果数据,因此不用担心一线会胡乱选择模型,最优秀的模型肯定是最先被消费掉的,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5、效果评估


互联网广告投放平台的效果是实时的,这是一个很大优势,很多传统企业的营销效果评估短则以日计、长则以周甚至月计,还有的甚至不评估,因为太多了,效果不好的索性就不评估了,屁股决定脑袋的事情很多。


比如企业营销管理人员常常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与互联网广告中的广告主和投放端的利益博弈完全是不同的。


但即使评估了,对于模型等各种要素的改进也是流程冗长,很难直接反作用于一线执行,很多企业做了好的模型,中途夭折的基本就是被流程搞死的,甚至不知道怎么死的,毫不夸张的说,精准营销中间每增加一个管理环节,营销效率就下降一半,因为市场不等人。


要做好营销评估,最为关键的是两点:


一是从离线评估走向实时评估,比如重构传统营销管理平台的架构,解决实时评估的问题,一线人员要能实时获得营销成果的评价,建模人员要能实时的了解自己的模型效果,营销管理人员则能实时的了解到这次策划的总体效果。


二是营销效果需要极度透明化,效果评估不是简单的自己的纵向比较,更强调横向比对,很多营销团队会说我的模型好啊,你看成功率多高,但这个所谓好是没有比较基准的,只有在同样的政策、同样的人员、同样的渠道,同样的平台条件下,比较才有意义。


最佳实践推不动,往往是大家形成不了共识,因为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强扭的瓜是甜不了的,所以打造一个透明化的,扁平化的模型超市就很重要,以下是在获客宝平台上针对同样的营销案,由同一只直销员队伍营销,省市两个模型的投放效果的比对。



因此,创造公平比较的环境,通过营销评估真正的发现差距,最佳实践的推广自然水到渠成,大型企业的整体营销效率才会有效提升,这是一个关键点。


以上的五点其实都很难,有人会说这是异想天开吧,我的企业根本不具备这种条件,但理是这个理。


做大数据的,更需要多往前走一步,所谓“站在高处,谋在远处,干在实处”,你不提不做,精准营销就更没前途了。



作者:傅一平 (微信号:fuyipingmnb)




好书或文章推荐(每周我会挑选出1-2本好看的书或文章进行推荐)


《OKR工作法:谷歌、领英等公司的高绩效秘籍》克里斯蒂娜•沃特克:如何激励不同的团队一起工作,全力以赴去实现一个有挑战性的目标?非常简短的一本书,但直接指导了我的行动。

《为什么中国足球不行?》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二季:有一个认知错误,是把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相提并论 —— 说国家与其花这么多钱搞竞技体育,不如花钱搞一些社区的体育设施,促进全民健身。与其花这么多钱搞职业足球,不如搞校园足球。这是完全不懂体育的说法。竞技体育是让观众花钱“看”的事儿,是一种产业,是人民精神生活的范畴。全面健身完全是两码事,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自动就会去做的事情,全民健身应该属于医疗保健的范畴,感觉自己真没文化!



可能错过的近期精选文章(点击链接即可阅读)


从芝麻信用分透露的详细数据设计,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如何避免成为一台取数机器?

哪些广为人知的数据挖掘案例其实是一地鸡毛?

数据的价值到底如何评估?

为什么我提交的数据分析报告总是被领导K?

我如何用统计学指导自己的生活?

从吴军的“算法的油水就那么多”说起!

中国移动集中化大数据平台起航了,意义深远!



一起成长,让我们与数据同行

忙完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讲述自己的数据人生

大叔/电信博士/500强央企/大数据/人工智能/统计取数/数据挖掘/数据产品/数据管理/数据仓库/数据变现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