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提升业务对数据团队的满意度?

Editor's Note

对于数据驱动业务有深刻的理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鱼的数据人生 Author 讨厌的大鱼先生

这是大鱼先生的11篇原创




正文开始


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所谓业务对数据团队的满意度,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个满意度,而不是某个业务人员、某个业务部门对数据团队的短期满意度。


比如数据团队跟业务部门A关系好,需求总是及时满足,还获得了一定的口碑,但为了做A的需求,把公司最关注的B需求放在一边,这就不可取,因为格局小了。


因此,数据团队跟某个业务部门关系好,不代表真正的满意度,当然如果业务部门对数据团队抱怨很多,那估计实际做得也不咋地。


只有公司层面认可了数据团队对于业务的贡献,才叫作获得了真正的满意度,比如数据团队打造的产品上了总经理的会议或PPT。


那么怎么做呢?


这里就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共分为五个方面:理解数据团队的使命增加数据人员的投入依靠数据技术的红利用产品解决最后一公里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


1、理解数据团队的使命


不少数据团队认为业务高人一等,只会被动的接收需求,不太关注这个需求的业务价值,而且理所当然的认为及时完成需求就能创造最大的业务满意度。



这种天然的“奴性“,一方面受公司所在行业和公司领导关注度的影响,比如很多数字化水平很低的企业不懂数字化,数据人员基本就没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则是数据团队自身缺乏想法,导致被公司边缘化。


但站在企业的角度看,要提升业务的满意度,数据团队对自己的定位,一定不是哄某个业务方开心,而是为公司创造业务价值,你跟业务首先是合作关系,然后才是服务关系。


笔者曾经在《主动性的四个层级,你处在哪一级?》一文提到过数据人员主动支撑业务的四个等级,下面做了一个示例,你越往上走,业务赋能就越强,业务满意度就会越高。


第一级:周末的时候业务给提了个紧急取数需求,数据人员加班加点完成,虽然由于业务理解不一致导致的反复很多,但还是完成了。


第二级:数据人员针对业务需求仔细做了分析,跟业务人员详细了解了业务的背景和使用场景,然后指出了业务口径不合理的地方并给出了建议,最终高质量的完成,没有延时和返工。


第三级:数据人员针对本次取数中碰到的业务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并将这些经验固化到了知识库,然后在取数工具上做了优化,确保整个数据团队都能获益,最终整个团队对于业务的响应度提高了。


也就是说,数据团队要有系统性思维,能帮助业务方去思考业务,用系统的方式更有效地解决业务中遇到的问题,做到数据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成为最懂数据的业务专家,从而才能用数据驱动业务。


第一级的人员虽然执行力很强,很“听话”,表面上,满足了业务方的要求,实际上对于公司的价值有限。


当然,即使业务发展的很好,数据团队的满意度也不一定高,但如果业务发展的不好,数据团队的满意度肯定不会高。


2、增加数据人员的投入


笔者刚进公司的时候,业务部门的主要需求就是报表和取数,当时数据团队负责报表取数的只有2个人,大量的需求只能排队,需求的实现周期短则3-4天,长则一个多礼拜,业务部门时不时的会催一下。


“这个领导要的,能不能加急下?”


“明天就要汇报了,能不能今晚就给我?”


“周一领导要看到报告,能不能周末加班一下?”


在笔者和其他一位同事加入后,情况得到了缓解,毕竟人力资源增加了一倍,而且我们还很勤奋。有段时间业务人员看到我,就会说最近取数速度快了很多,那个时候是非常开心的。


在业务的初始阶段,数据团队增加人员的效果立竿见影,从而可以有效提升满意度,但这种状态大多不会持续很久。


不久就会发现,由于市场的发展非常快,业务越来越多,各部门提取数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取数的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比如原来一个取数需求你3天完成了,业务人员下一次就有2天内完成的冲动,一旦你能2天内完成,人家就有要求1天内完成的冲动,等到你真的1天内能完成了,他最好你即时完成,这种欲望是无止境的。


因为市场是贪婪的,而业务提需求也没有什么门槛,大家都被无形的市场鞭子抽打着往前走。



这个时候,往往只能靠引入更多的人来解决问题。但这样就形成了怪圈,你想提升满意度,就得加人,加人后市场要求进一步提高,还得继续加人,直到受困于成本。


因此,业务人员对数据团队的满意度最终会停留在一个固定值上,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这是很多数据团队的一个生存现状。


因此,数据团队如果希望靠简单的人力投入来提升业务部门的满意度,在初期可能有点效果,但边际效益会越来越低。


更坏的情况是,数据团队由于做不出显性的贡献,因此也要不到公司的HC,甚至屡屡被抽人,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就没什么满意度可言了。


3、依靠数据技术的红利


在人力受限的条件下,数据团队就要思考自动化、智能化的手段,善于通过数据技术的改进来提升业务的响应度,进而提升满意度。


比如要提升取数速度,方法是非常多的,笔者这里列一些手段。


从平台角度看,将原来的小型机升级到更高档的小型机,从小型机升级到X86集群,从100台集群规模升级到2000台甚至更多。


从系统角度看,将原来的ORACLE升级到DB2,从DB2升级到MPP,从MPP升级到SPARK、ES、Kylin、Flink、易鲸捷等细分场景。


从工具角度看,将后台脚本从串行改成并行,从并行脚本升级到可视化平台,从可视化平台升级到一站式数据工具链。


从模型角度看,将明细表整合成汇总表,从汇总表整合成宽表,从关系建模到维度建模,从仓库模型到挖掘模型等等。


数据团队可以持续采用新的技术来提升数据的处理和查询速度,这种技术红利对于报表取数的价值很大,一线员工也会有较多感知。


但数据技术红利提升的满意度是有限的。


你会发现,公司领导对于报表取数有天然的质量和速度要求,数据团队做好是应该的,但想靠这个来邀功,就天真了。



公司对于数据团队的真实诉求永远是数据驱动业务,而不是简单的展示数据。数据团队的命跟CRM团队的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以稳定性、及时性、高可用等指标来衡量,数据团队需要找到更多数据驱动业务的办法


4、用产品解决最后一公里


假如我问你,阿里数据技术团队的业务能力怎么样?


你大概只有一种办法去了解,即通过他们打造的生意参谋产品和酷炫的双11数字大屏,这是阿里数据团队的一张名片,代表了数据赋能业务的无限可能,虽然他们内部每年也要支撑成千上万的枯燥的报表和取数。


数据团队的存在感有限,满意度不高,很大原因是数据团队的输出物没有真正触达客户,其业务价值的呈现过于间接,无论是报表、取数、分析还是模型,而只有产品才能解决数据价值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无论数据团队是跟其它产品团队协同,还是自建设数据产品,都必须依托产品这个媒介来体现数据的业务价值,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即使数据团队的模型建得很好。


比如同样是展现数据,可视化大屏展示数据和报表工具展示数据的业务价值是不一样的,这在以前很难为数据团队理解:搞个噱头而已嘛,我的本职工作就是数据质量和数据模型。


但如果让数据团队自己去做大屏,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做一个大屏产品能让数据团队真正的换位思考,即数据如何才能让别人愿意读、读得懂,而只有在读得懂的基础上,才有机会让别人进一步理解你牛逼的数据模型。


其实越是后端的人,越需要产品思维,越需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而获得生存空间。如果数据团队能把取数,报表,分析或模型当成产品来运营,就会发现这是另一片新天地。


5、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


但数据团队要直接创造业务价值谈何容易,比如做产品对技术栈的要求很多,数据团队光靠自己其实很难搞定,这是由数据团队所处的价值链位置决定的。


在数字化服务的背景下,除了传统的接受需求的服务模式,数据团队还是要讲究一些策略,进行服务模式的创新,从而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当前数据团队起码有两种值得尝试的模式:一是授人以渔模式,二是听得见炮声模式


(1)授人以渔模式


前面提到过,数据团队需求做的再快,业务人员要求就会提得越高,由于沟通成本不可避免,因此传统的需求的服务模式永远不可能做到所见即所得,业务人员永远不会满意。


很多年前BI提出了自助分析的解决方案,希望业务人员可以基于可视化的工具,采取拖拉钻取的方式自动的获得所需的数据并且进行自助分析,这种工具现在很多了。


但笔者觉得自助分析无法有效解决灵活性问题,现在自助分析平台建了不少,但有几个企业依赖自助分析平台有效减少了人工取数量?


最可能的情况是自助分析平台激发了大量简单取数需求,但存量稍微复杂点的需求仍然只能靠人工获取。


业务人员必须要革自己的“命”,掌握SQL甚至Python是未来所需要的,这才是最大的敏捷。而数据团队的主要工作,第一是打造好用的数据中台,第二是做好数据技术的普及培训,这样更能事半功倍。



当然这个依赖企业的数据战略和数据文化的普及,很多业务人员也许不会改变,只能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了,就好比我现在接受不了小鲜肉的流行歌曲从而被流行音乐淘汰一样。


(2)听得见炮声模式


授人以渔模式是数据团队自己不做最终需求,而让别人基于数据团队打造的中台来实现业务价值,这是一种平台化的思维,但其带来敏捷的同时,也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数据团队如何确保打造的中台能满足业务的要求。


数据团队处于IT部门的后端,IT部门处于业务的后端,数据团队处于后端的后端,现实中离一线实在太远了,数据团队要听得见一线的炮声,必需主动出击获得价值需求,才可能迭代出更好的中台。



大多数数据团队所处的环境跟互联网公司·也是完全不同的,互联网公司信息化程度非常高,也许可以通过网络来方便的理解自己的员工和用户,但95%以上的企业的业务模式不是这样的,它们的业务大都在线下,要获取真实的需求难度大得多。


因此,数据团队不能整天窝在家里做报表、取数、分析和模型,要多到一线实地去看看一线的业务流程到底是怎样的,一线人员到底是如何获得和使用数据的,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模型,而是打通数据流程,这些才是王道。


但现实中有这种意识的数据团队很少,大家的眼睛习惯往上看,在决策支持上花了太多精力,性价比并不是很高。


但即使是人工智能,现在也解决不了多少决策支持的问题,大多只能在低级的一线操作场景来解放生产力,比如识别个图片啥的。


希望我的分享于你有所启示。


—————— / END / ——————

分析最新的数据思想,与百万数据从业者一起成长


无懈可击的数据仓库体系规划及实施流程

用户画像高大上,但90%的人都做失败了!

数据资产的价值如何评估?

数据团队要用数据驱动业务,首先得学会用数据驱动自己!

如何建立有效的数据分析指标体系?

BI报表是如何演进的?

你做的分析,业务早知道了,怎么办?

如何成功打造一个数据治理项目?

报表和取数之后,你还有多少大数据应用的机会?

数据安全治理之道

数据分析快速入门PPT分享

“一平台、两体系、三性特征、四个统一、五个超越、六类服务 ”一篇读懂数据治理、共享和应用(值得收藏)

主数据管理实施四部曲概论

下一个风口-基于数据湖架构下的数据治理

深入浅出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团队更需要一个“外交部长”

数据运营体系,该如何搭建

数据团队演进的五个层级,你处于哪一级?

高级的数据分析,长啥样?

数据治理平台工具前世今生

数据中台:基于标签体系的360°用户画像

数据团队的构成

我们有多少机会将数据、信息、知识转化为智慧?

主动性的四个层级,你处在哪一级?

如何更深刻的理解大数据(下)(附PPT下载)

如何更深刻的理解大数据(上)(附PPT下载)

如何提升做报表的效率?

作为大数据技术面试官,我喜欢什么样的应届毕业生?

用户画像,该怎么分析?

有一种信息化的死敌,叫数据打通!

我被“非结构化数据包围了”,请求支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