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年特辑|语言学人推荐影片不完全指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研社国际汉语 Author 外研社国际汉语

假日 · 片单

著名影评人木卫二曾有“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的说法。电影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美妙的视听享受,也能启发我们参照他人的生命际遇进行深度思考,发掘和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长假将至,我们从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跨文化交际、语言学以及教育学等5个维度为大家精选了25部影片,有的呈现了精彩纷呈的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故事,有的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有的包含了语言学、教育学理念,还有的能够引发我们对“什么是好的教育”的思索和追问。希望这份片单陪伴大家度过一个丰盈有趣、收获满满的愉快假期~



中国文化


1

《霸王别姬》

影视剧中的国粹,国粹艺术中的人生。


影片围绕两位京剧名伶段小楼和程蝶衣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展开,在底蕴深厚的京剧艺术背景下,细腻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华丽的影像、优美的身段、细腻的唱腔……影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光彩,辉映着史诗级的宏大叙事,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考,是一部真正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关注的中国艺术电影。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影片带领我们走进国粹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以超高的视角俯瞰人生百态,体会京剧名伶创新的、独特的、个性的、真实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感悟。


2

《百鸟朝凤》

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困境


唢呐艺人焦三爷带领的唢呐艺人团队“焦家班”是无双镇家喻户晓的“明星乐队”,方圆镇子上体面人家的红事、白事总少不了他们吹奏的身影。然而,随着社会习俗的变迁以及新生事物的冲击,曾经受人关注的唢呐逐渐变得无人无津,唢呐吹奏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影片展现了以唢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当下的衰亡以及老手艺人在当今社会面临的困境,引发人们对日益迫切的传统文化继承保护与传承创新问题的思考。


3

《花木兰》

(Mulan)

中国民间经典故事的西方演绎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经典故事在中国妇孺皆知,而迪士尼的演绎无疑助力这一独具魅力的中国女性形象走向了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影片中考究的象棋、风筝、折扇、舞狮等中国元素,以及花木兰独立果敢、勇于担当又不失可爱娇俏的形象,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也启发作为语言和文化传播使者的我们思索“如何更好地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这一永恒的命题。


4

《哪吒之魔童降世》

传统故事的当代新编


作为“国漫崛起”的代表作,影片重塑了哪吒的人物形象及精神内核,契合了当下社会人们对于宿命的思考与追问


5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每个中国人的儿时记忆


每个中国人的童年大概都被一个斩妖除魔、无能不能的齐天大圣震撼过,随着我们慢慢长大,重新“归来”的大圣所面临的善恶选择、规则与束缚,又将引发怎样的共鸣?



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故事


1

《我和我的祖国》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作为“国庆三部曲”的第一部,影片选取了7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以开国大典、两弹一星、女排夺冠、香港回归、申奥成功等事件为背景,展现了时代巨变下中国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2

《我和我的家乡》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


影片聚焦中国当代社会关注的医保改革、乡村振兴、教育扶贫等问题,以“大事件、小切口”的表现形式,选取了中国东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让观众在笑中带泪中感受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3

《我和我的父辈》

中国人的奋斗史


影片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通过“家与国”的视角描写几代人父辈的奋斗经历,讲述中国人的血脉相连和精神传承,再现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


4

《中国合伙人》

“中国式”奋斗


影片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三位普通的中国大学生为追求梦想不断奋斗的故事,他们合伙创办的英语培训学校加速了一代中国人融入世界的步伐


5

《山河故人》

当代“中国式乡愁”


影片选取了三个时间断面——1999年、2014年、2025年,勾勒出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历经三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既有青春时期的懵懂,也有人到中年的困境,更有两代人在语言文化和价值观上的隔阂,呈现了不同人生阶段的成长与迷惘,也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急速变化所带来的代际冲突,表达出一种山河仍在、物是人非的“中国式乡愁”



跨文化交际


1

《刮痧》

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大赏


用中国传统民间疗法“刮痧”帮助孙子治病的爷爷,竟然被美国邻居控告为“虐待儿童”?因为这场风波,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影片上演了一场真正的“中美跨文化交际误解”,其中体现的“跨文化身份认同”“文化价值取向”等议题也在当下的国际交流中被不断提起。文化传播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如何在跨文化传播的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位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都绕不开的问题。


2

《孙子从美国来》

感情可以助力我们跨越不同文化间的鸿沟。


当一位陕西皮影戏手艺人爷爷,遇上从小喝牛奶、吃汉堡、迷恋蜘蛛侠的“洋孙子”,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都迥然不同的爷孙俩会发生哪些趣事?在文化冲突和碰撞中,爷孙俩的感情逐渐加深,“洋孙子”也逐渐迷上了爷爷的皮影戏。在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接触,才能让人发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从而避免做出对这个文化群体的简单概括。这对爷孙俩在跨文化沟通时的做法,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样板。


3

《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

中美文化交汇的画卷


“喜福会”指的是四个女人每周一次的麻将聚会。这四位来自天南海北的中国女人怀着各自多舛的命运,辗转来到美国,扎根生子。她们一方面努力适应着异域的生活,为如何处理与女儿的关系而困惑、操心;另一方面也无法割舍与祖国的血脉联系。影片展现了二代移民华裔在中美文化碰撞中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艰难求索,以及两代人因“跨文化”而产生的心理隔阂女性意识的觉醒也穿插其中。


4

《世界是平的》

(Outsourced)

以喜剧方式展现跨文化适应过程


一位美国的电话业务收单负责人被派往印度培训“继任”业务负责人,主人公面对异域文化的无从适从,很快就在充满活力和热情、对宗教充满虔诚的印度同事的带动下烟消云散了,主人公很快步入了文化适应的“蜜月期”,与此同时回国的日期也越来越近了。影片以轻松诙谐的情节展现了“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文化适应”等议题,使观众在哈哈一笑中逐渐接受“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的设定。


5

《幸福终点站》

(The Terminal)

现代机场版“鲁滨逊漂流记”


当你孤身一人被困在一个陌生的国家,你将如何生存和“自救”?影片的主人公维克多在美国转机期间,因自己的祖国发生政变、签证失效而滞留机场,语言不通、文化差异以及迫在眉睫的吃饭、洗澡等基本生存问题纷至沓来,但维克多没有坐以待毙,他借助机场的基础设施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通过旅行手册自学英语,甚至还找到了一份零工,性格坚韧的他凭借强大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在滞留9个月后成了人人熟知的“机场英雄”。影片主人公在面对文化差异甚至冲突时展现出的强大的文化适应能力值得每一位“地球村村民”学习。



语言学习


1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口音是体现一个人身份的名片。


口音真的会“出卖”一个人的身份吗?长相甜美的卖花女孩伊莉莎.杜利特尔的粗俗叫卖声引起了语言学家希金斯教授的注意,信心满满的教授和朋友发起了对赌,立志要将卖花女转变为一位操着上层社会口音的“窈窕淑女”。在语言学家的“魔鬼训练”下,卖花女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这部影片将带你领略口音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奇妙关系


2

《波斯语课》

(Persischstunden)

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语言称得上是“语言”吗?


从零基础开始,掌握一门完全陌生的语言需要多长时间?被关在集中营中的比利时犹太人吉尔斯为逃避惨遭屠杀的命运,谎称自己是波斯人,成了德国军官科赫的“波斯语老师”。利用凭空编造的“波斯语”,吉尔斯和科赫不仅能流利地对话,甚至还能畅谈论诗歌和文学。被人为制造出来的语言称得上是“语言”吗?本片展示的“人造波斯语”或许能带领我们重新思考语言的本质


3

《降临》

(Arrival)

语言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当“外星人”向人类发送信息时,我们应如何解读?又该如何做出回应?影片中语言学家路易斯破解了外星人的“七文”并了解了他们造访地球的真正意图,避免了一场“星球大战”的发生。受“七文”的影响,路易斯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奇妙的变化。面对一种完全陌生的语言,怎样才能有步骤地开展有效的交流?不同的语言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本片将带领我们重新审视这些问题。


4

《安娜与国王》

(Anna and the King)

教学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观摩片


电影根据暹罗史上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英籍寡居的女教师安娜携子来到暹罗,成为暹罗王室的家庭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安娜和国王也逐渐克服了文化习俗、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感情逐渐升温。虽然包裹在爱情片的外衣之下,但影片中体现的文化冲突、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对经常身处跨文化交际情境中的语言教师也有一定的启发。


5

《教授与疯子》(The Professor and the Madman)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从abandon到zygote。


影片以《牛津英语词典》第一版的编纂为背景,一位来自牛津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和一位因患有精神分裂症而犯杀人罪的“疯子”由此结缘,人类长期文明的积淀在这个奇怪“组合”的通力合作下得以延续,“疯子”的灵魂也在编纂词典的过程中得到了救赎。语言是否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普通人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本片或许可以为这些问题带来启发。



教育理念


1

  地球上的星星

(Taare Zameen Par)

教育是一个生命启发另一个生命。


8岁男孩伊夏对世界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精彩纷呈的创意,然而学习成绩不佳的他却被老师和父母认定为是一个“满脑子都是鬼点子”的“问题儿童”,并以此为由将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寄宿学校的美术老师尼克是一位支持儿童个性发展、善于保护儿童天性的老师,在尼克老师的“另类”教学方式下,伊夏找到了自己的“乐园”。影片启发我们思考教师的使命,思索“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的内涵


2

《死亡诗社》

(Dead Poets Society)

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其沉稳凝重的教学风格和较高的升学率闻名,然而新的文学老师约翰·基汀的到来却一扫名校传统刻板的氛围。基汀老师带领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孩子们在绿茵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他们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他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打开了学生们内心渴求自由、追求真理的开关,启发他们勇敢踏上了追问人生意义的旅程。影片中展现的“人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差异启迪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等做出反思


3

放牛班的春天》

(Les choristes)

每一个孩子都纯净无邪,每一份天真都值得珍视。


对一所校风暴戾、体罚司空见惯、到处都是“问题儿童”的寄宿学校而言,和蔼沉稳的音乐家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无疑是改善学校风气的“救命稻草”。在担任学监期间,马修组织合唱团,成了不少有音乐天赋的孩子的“伯乐”,以音乐为钥匙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学校风气在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中焕然一新。影片展现了“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教育方式的差异,也启发我们思考“是什么造就了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的问题。


4

《一个都不能少》

做教育需要不抛弃、不放弃。


乡村小学的新任代课教师魏敏芝牢记“前任”教师的嘱托——“30个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在学生们因家庭贫困一个个离开学校进入工厂后,13岁的魏老师踏上了艰难的“进城寻人”之路。影片展现的质朴的师生情让人动容


5

《孩子王》

什么是好老师?


影片展现了知青老杆在云贵山区小学任教的故事。惊异于初三学生只知政治理论却大字不识的怪象,老杆决定从识字教起,带领孩子们领略语言和文字的美妙,老杆手中唯一的一本字典也成为这群孩子们羡慕的“宝典”,最终老杆因为没有遵循“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而被调离岗位,但他教给孩子们的“脑袋在肩上,读书靠自己”的独立思考精神却深深地刻在了孩子们心中。





往期回顾


新年特辑|2022年春晚中的方言


好文荐读|孔江平:生理语音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语言学年报•期刊动态|《中国语文》(2021)


刊讯|《语言学论丛》2021年第63辑


欢迎加入
“语言学心得交流分享群”“语言学考博/考研/保研交流群”


请添加“心得君”入群请备注“学校+专业方向

今日小编:心得君

审核:心得君

转载&合作请联系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