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报 | 李富鹏:皇权的尊荣:《钦定宪法大纲》的礼仪渊源及思维延宕

ZJUIAS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2-07-15

615日下午,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36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富鹏作报告,题为《皇权的尊荣:〈钦定宪法大纲〉的礼仪渊源及思维延宕》。报告会由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帆主持。


李富鹏从英国宪法区分尊荣与实效着手,解释了本次报告的问题缘起。他指出,从尊荣的角度出发,中国宪法的近代问题在于“皇帝”虚化带来的朝代、主权、国体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面对近代中国宪制的第一次重大抉择,学界普遍强调《钦定宪法大纲》(1908)对日本明治宪法的继受。李富鹏指出,虽然两者在表达上存在相似性,但在立法原则上,《钦定宪法大纲》将本国原有的礼仪制度作为更重要的来源,具体表现在《会典》之中。作为礼仪文本的《钦定宪法大纲》透露出了国家的权力结构,比如抬头方面,皇太后高于皇帝,而皇帝又高于大清帝国。随后,李富鹏从空间、时间、神圣性,比较了中、日、韩三国近代宪法的具体表述。他指出,当时清廷还未彻底放弃宗藩体制,仍暗含以超越帝国的皇帝位格维系多元的空间体制;在时间上,日本《明治宪法》的“万世一系”面向过去,《钦定宪法大纲》的“万世一系”则面向未来,皇权的正当性和神圣性并不来源于万世一系,而来源于祭祀等礼仪制度。


随后,李富鹏以1907年广西学界第一次游艺会为例,解读了清末预备立宪下的地方视角。他指出,地方社会充满着历史的复调,官僚、新军与学生内部都充斥着不同的声音。这场活动既是一场身体仪式,一种军国民的过渡仪式,也体现了地方社会以立宪凝聚共识的努力。换言之,立宪成为君主弥补其尊荣缺损的最后方式。从帝制到共和,《钦定宪法大纲》思维方式仍有延宕,只不过尊荣的秩序原点产生了根本性的置换。


报告会交流环节,钱江、郭涛、侯俊丹、余旸等学者,就近代宗藩体系向条约的转化,清朝的天下观,北京中轴线及其空间布局,清末立宪的政治史发生学意义,民权、民治、民有、民主等政治逻辑在民国宪法体系的结合,近代宪法中的央地关系等话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探讨。


文字:夏春璐

摄影:陈彧婷

编辑:陈彧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