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简报 | 张春晓:从文学题咏到政治文化范本——《世彩堂集》成书、进献和传播考论

ZJUIAS 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2023-12-16
328日,高研院学术报告会第254讲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报告厅举行。暨南大学古籍所副教授张春晓作报告,题为《从文学题咏到政治文化范本——<世彩堂集>成书、进献和传播考论》。报告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田洪敏主持。

《世彩堂集》是北宋末年士大夫文人题咏廖刚(1070—1143)家中五世同堂故事的作品结集。南宋初年,宰相赵鼎将《世彩堂集》进献给高宗,受到高宗褒奖,进而作为政治文化范本广泛流播。一个文学价值不高的地方文人家庭的颂美文本,为何会获得如此高的社会地位?世彩堂及《世彩堂集》是出于怎样的动机建构、结集的?又是如何获得意义增殖的?

为了厘清这些问题,张春晓首先溯源考证了“世彩堂”之命名过程。她指出,世彩堂是廖刚以家中长者多寿,取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而建。而实际上,廖氏经营的“世彩”建筑,历经彩戏亭、彩戏轩而终至世彩堂,其命名的构思过程在《与黄思贤侍郎简》一文中有比较全面的展现。从彩戏亭到彩戏轩再到世彩堂,其名称从俗到雅,建筑体积从小到大,在庭园中的位置从随意到中正。这种变化反映了世彩建筑文化内核的不断丰富:建筑形制从亭到轩再到堂,加强了礼制空间意识;主题词从“彩戏”到“世彩”,伦理意蕴更为丰富;世彩堂的最终定名,确立了家族记忆的“代际之地”。总之,经过这三次命名,世彩堂不仅被逐步改造为具有礼制气息的庄重空间,而且被赋予美好的伦理憧憬,更成为代际故事的记忆载体。这为《世彩堂集》的生成、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随后,张春晓进一步阐释了《世彩堂集》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获得意义增殖的。她指出,现今《世彩堂集》虽然失传,但通过尚存的记、序,以及为数不多的相关诗词,可以窥见其意义“增殖”的关键在于士大夫的群体题咏。通过文学题咏,交游者阐发并表达了他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廖氏家族世彩故事由此获得了意义的增殖。同时,交游者在道学视域下的共同认知,既是文学题咏的基点,也是世彩故事价值激发并保持连贯性的内在动力。

张春晓接着对《世彩堂集》政治文化范本地位的确立过程进行了考察。她认为是当时特定的政治文化建设诉求,促使《世彩堂集》由下而上得到以皇帝和宰臣为代表的朝廷的认可,树立了政治文化范本的地位,进而经由自上而下的政治教化,开启了《世彩堂集》广泛而深入的价值渗透历程。

最后,张春晓总结指出,廖氏家族世彩故事经过士大夫题咏,获得意义增殖,凝定为《世彩堂集》;再经朝廷认可,特别是高宗御览,被树为政治文化范本;又经由政治教化,被不断接受、解读、实践,渗透在“社会末端的毛细血管” 中。《世彩堂集》成书、进献和传播的过程,以镜像方式映照出两宋之交文学、伦理、思想、政治等交融互摄的立体景观,对于我们客观评估、深入研究艺术水准不高的交际文学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价值,颇有启示意义。

报告会交流环节,丁义珏、刘成国、张福建、贺照田等学者就《世彩堂集》文本的阐述方式,文本作品集佚的数量,文本中涉及的新党和旧党对教化的观点以及《世彩堂集》文本结集的地方动力等问题与报告人进行了交流。


文字:蒋玉婷
摄影:陈彧婷
编辑:陈彧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