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旦科技考古文库》五种一览

未曾读 2022-09-14

2020.04.08|No.348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科技考古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实现考古学研究的目的为目标,把具体的考古学问题作为导向,对考古勘探、年代测定、同位素分析、古DNA分析、残留物分析、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器科技考古和玉石器科技考古等12个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做了系统的归纳和论述。

本书全面展示了科技考古在拓展考古学研究的范围、深化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提高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性、提升考古学研究的历史科学价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书中提出了科技考古各个领域未来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围绕深化科技考古研究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

全书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践总结,建立了中国科技考古体系。本书对于促进和完善中国科技考古研究,推动中国考古学在21世纪全面、深入的发展,助力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领导致词、各领域专家的主题演讲、圆桌讨论,以及两位外国学者致贺的学术讲座内容,此外还收录了旨在进一步推动国内科技考古发展的《上海倡议》、完整反映复旦大学科技考古发展历程的回顾文章,以及科技考古研究院的发展规划。

本书既有对国内科技考古主要领域研究现状的概括和反思,又围绕深化科技方法与考古实践的交叉融合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思考,对促进和完善中国科技考古研究,推动中国考古学在21世纪全面、深入的发展,助力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8年夏季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主办的FIST课程的讲课内容。这门课程由国内科技考古领域的一流专家们分别讲授碳十四测年、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手工业考古、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DNA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聚焦环境变化与人地关系、生计方式与社会变迁、技术革新与文化传承等前沿课题,把握学术热点,与国际科技考古发展前沿接轨。

这门课程对于促进和完善中国科技考古教学,推动中国考古学在21世纪全面、深入的发展,助力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内容简介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在开展考古学研究时,从观察人工遗迹和遗物的形状特征切入,进行探讨是十分重要的。


在此基础上,依据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进行包括当时的采集渔猎方式及农作物栽培和家畜饲养在内的生业经济的研究,探讨当时的主要生产力状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样是认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各个考古学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本书通过对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黄河上游及新疆地区,黄河中游及华北地区,黄淮下游地区,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和岭南及周边地区等地的400余处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进行分析,概括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生业内涵及特征,在结合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状况及各个地区考古学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生业状况及生业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简介



关于中国初期国家形成过程的考古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通过陶器的文化类型与战国时代以后的文献中所记载的夏、商(殷)王朝的有关史料来进行的。然而,由于田野考古资料的大量出现,从考古学角度、以考古学特有的方法对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可以补正史料记载的可信度,避免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本书按陶器的风格将二里头、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各地区划分为六大区域,用数量分析的方法计算每个遗址中各个陶器系统构成比的总体趋势,并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陶器风格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以此来阐释国家形成期地域间的动态关系。

本书发现了传统研究中的问题所在,也明确了中国初期国家形成期复杂的地域间的交流状况,以及中心地区对地方的统治体系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二里岗文化时期发生的变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晚期)之后崛起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地域交流的动态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延伸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