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葛剑雄│谭其骧先生与《中国移民史要》手稿

葛剑雄 未曾读 2022-12-22

2020.02 .25 | No.408


1928年秋季开学,先师季龙(谭其骧)在暨南大学由中文系转往外文系,旋又转入新成立的历史社会系。任教于该系的潘光旦教授是著名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家,他开的两门课──“社会学基础”和“种族问题”,先师都选了。潘先生讲课非常生动,对学生极有吸引力。尽管先师没有完全接受他的优生学理论,对他的很多见解却完全赞同,并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求教,潘先生也很乐意作指点和讨论。他们讨论的范围很广,如移民问题、血统与人口素质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和同化、江南的宗族、一些民族和地方人口的来源等。

虽然限于先师当时的知识和阅历,这些讨论不可能很深入,但给先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他一些重要论文的观点就是在这些讨论的启发下产生的。先师将一套《谭氏宗谱》送给潘先生,成为他写《明清嘉兴的望族》一书的资料来源之一。先师的毕业论文就以《中国移民史要》为题,由潘先生指导完成,并得到他的激赏,上面留着他用红笔写下的批语。

《中国移民史要》手稿,红笔贴签为潘光旦先生的批语

1930年秋,先师入学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先生。一年后,先师已修完校方规定的18个学分的课程,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虽然在与顾颉刚先生讨论两汉州制后,先师已经立志以沿革地理为研究方向,又受到邓文如(之诚)先生治学方法的影响,但他的毕业论文依然是潘光旦先生指导下的题目──中国移民史。原来在他写完6万多字的《中国移民史要》后,潘先生认为很有价值,希望他稍作增补,准备介绍到商务印书馆去出版。

读研究生后,先师觉得在未作深入研究之前不可能写好综述性的“史要”,一个一个地区或一个一个时代逐步进行,搞清楚当前各地人民的来历才是研究移民史的首要课题。于是他决定主要根据地方志中的材料,按当时的省区逐个开展,先从材料较易收集的湖南省着手。至1931年底,先师完成了毕业论文《中国内地移民史·湖南篇》,学期结束时通过答辩,结束了研究院的学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是顾颉刚先生,但实际上从确定题目到搜集资料,顾先生都没有过问。

半年后的1932年6月,此文刊载于燕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史学年报》上,这是先师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当时他还没有正式毕业。1933年,南京中央大学所办《方志月刊》要求转载,此时先师已放弃了一个省一个省写下去的打算,便将题目改为《湖南人由来考》。

先师负笈北平时就带着《中国移民史要》手稿,后装订成两册,封面上请他在燕京大学新结识的友人周太初(一良)先生题签。此后历经抗战播迁、“文革”浩劫,一直保存完好。1988年,在我向先师汇报撰写《中国移民史》的计划后,他从书橱中取出这部手稿,说:“这部稿子放了那么多年,我已经没有什么用了。这是我没有写成的移民史,留给你作纪念吧!”

葛剑雄先生陪同谭其骧先生拜访周有光先生
 
1997年,由我主编的我与吴松弟、曹树基(均在先师指导下获博士学位)合著的《中国移民史》(6卷)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而先师已归道山,人天永隔,无缘再向他面呈,我只能在书的《前言》中记录了这延续三代的学术传承。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6卷)1997年版书影,
增订7卷本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
 
2018年10月,复旦大学图书馆庆祝建馆一百周年,举办“大学·大师:复旦学者史料展”,向我征集展品。我将这部手稿献出,并建议以“薪尽火传:三代学人的移民史研究”为题,在这部手稿下陈列《中国移民史》和我的学生安介生、侯杨方、张根福、王卫东、葛庆华、路伟东的相关著作。其实,由手稿上潘光旦先生的批阅意见足以证明,这传承不止三代,而是四代。为使这部手稿永久得到妥善保管,我将其捐赠给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由“谭其骧文库”收藏。又蒙复旦大学出版社按原样影印出版,谨记缘起如上。
 
(本文为《中国移民史要》出版前言,该书影印版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延伸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