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方寸之间续红楼——《红楼梦印谱》

顾雷 未曾读 2024-01-26

2022.01.14  | No.499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红楼梦印谱(增订本)》
王少石 篆刻
冯其庸 题评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

编辑说


木心在给陈丹青说红楼时,突然说了一句“艺术家仅次于上帝”,这是不得了的评价,当然,这是评价的曹霑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但也是对艺术在人类精神世界位置的自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而红楼梦的伟大也在于此,似乎说不尽的,距离人类精神的幽微高妙处无限接近。
                           
可惜红楼书稿没有遇到今日出版的发达,在曹雪芹生前身后很长一段日子里,只能以稿钞本的形式,片段流传于世,似乎没有一定完成这部伟大的小说。所以张爱玲说,人生若有长恨,除去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地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而我们最熟悉的续作者,或者说整理者当属高鹗高兰墅。只可惜那所谓的后四十回悲凉有余,悲怆不足,格局还是小了,并不真悲。所以,聪明如爱玲张,只愿意从小说家作小说的角度写写《红楼梦魇》,推测推测曹翁写作的顺序究竟如何,绝不要费力不讨好地去做什么劳什子红楼续梦的!

但就有好些人不自量力,写了《后红楼梦》《红楼后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补》《红楼补梦》《红楼重梦》《红楼再梦》《红楼幻梦》《红楼圆梦》《增补红楼》《鬼红楼》《红楼梦影》等多十几种,不外乎以大团圆的模式,成就木石前盟或金玉良缘,就像天生一个断臂维纳斯,偏生要按上假肢恶心人。就不能听听鲁迅先生早就说过的:“但据本书自说,则仅乃如实抒写,绝无讥弹,独于自身,深所忏悔。此固常情所嘉,故《红楼梦》至今为人爱重,然亦常情所怪,故复有人不满,奋起而补订圆满之。此足见人之度量相去之远,亦曹雪芹之所以不可及也。”
 
那些试图续补红楼的作家们大概都逃不过布鲁姆所说“影响的焦虑”而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可曹雪芹终不可及也!所以,还是让我们回到曹雪芹本身,赞美他的伟大,赞美他的发乎情止乎艺术。相信曹翁高峰耸峙,难以企及,可小说红楼伟大的艺术内容终会再逢与之相配的艺术形式。

而在中国传统艺术的众多门类之中,有这样一门绝学,那便是文字可传,金石不朽的篆刻艺术。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的完美结合,一方印中,既有险峻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间架构图,还有刀法刻镂的金石气韵,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今人王少石便别开蹊径,用这一块块石头,在银钩铁画之中,续写了红楼传奇。

他与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书画大师许麟庐先生鱼雁往来,砥砺印学,精心选材,匠心独运,刻成卷首印(2),书名印(5),人名印(102),大观园景观印(22),选句印(66),作者批者勘者印(15),计212方,成《红楼梦印谱》,再造了红楼梦境。

而上述的“红楼梦”“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等也都被王少石治印收入印谱。


王少石与冯其庸、许麟庐精心选择了治印题材,将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呈现出个性突出,整体圆融的印谱风格。本书收有冯其庸致王少石有关《红楼梦印谱》的书信35通、许麟庐致王少石有关《红楼梦印谱》的书信19通;三人不仅在谈艺书札中有对具体印石技法的艺术批评文字,不仅在三人之间的谈艺书札中有对具体印石技法的艺术批评文字,冯其庸先生更直接以边款文字点评红楼人物,揭示篆刻技巧,以及两者之间微妙的艺术关系,读来常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不单单是理解印章与印文,进而对红楼梦小说也有崭新认识。


众所周知,曹雪芹在创作小说时,为人物取名多有寓意,寄托遥深。“假语村言”“原应叹息”大家都是知道的,人物的名字往往也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如“黛玉”一印,王少石选用鸟虫篆治印,冯其庸边款就有评论:“少石用鸟虫篆为黛卿制印,以见其绸缪宛转之意。”将印章技法与风格与人物性格联系起来,令人对小说文字中的“黛玉”与印章文字中的“黛玉”产生了复调的理解,丰富了我们对黛玉的认识。


还有“平儿”一印,王少石选用连珠印,印花则为“平”“儿”两字分开呈现。冯其庸边款题评就由此说开:“平儿,大观园中两间之人也,琏凤两间之人也,平儿实难乎为人也。”不仅点出平儿的在贾府的人物定位,特别是将她与贾琏、王熙凤之间的关系也一语道破。


再有“焦大”印。冯其庸题评说:“用切刀法为焦大太爷铸印,以谢其醉骂之功。”篆刻刀法一般分为两大类,有冲刀法,有切刀法。冲刀由外向内施力,顺势而为,笔画线条流畅;切刀则刀杆竖立,向下向前用力顿切,刀势起伏,苍茫古朴。说到这,稍微知道点焦大事迹的读者就明白了,焦大可谓污秽贾府的逆行者,如果还不明白,那听听鲁迅先生的说法,“焦大的骂,并非要打倒贾府,倒是要贾府好,……所以这焦大,实在是贾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会有一篇《离骚》之类”!

类似的精彩,还有很多,若你看过红楼,则本书会令你时有会心一笑;若你尚未翻过红楼,则本书会令你耳目一新;至于懂不懂篆刻,那不要紧,每一方印、每一边款我们都做了释文排印清楚,方便阅读。

《红楼梦印谱》(增订本)目录


冯其庸 初序
冯其庸 再叙
冯其庸 三序
冯其庸 四序
许麟庐 序


卷一 卷首印(二)书名印(五)
卷二 人名印(一〇二)
卷三 大观园景观印(廿二)
卷四 选句印(六六)
卷五 作者批者勘者印(一五)

附录
附一:冯其庸致王少石有关《红楼梦印谱》的书信
附二:许麟庐致王少石有关《红楼梦印谱》的书信
附三:《红楼梦印谱》纪实

后记
再记

至于冯其庸、许麟庐皆是当世书法大家,两人所写序言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书原委,而其书迹本身也是价值极高的艺术作品,特分享如下——

《红楼梦印谱》冯其庸序


戊午(一九七八年)秋,予过竹箫斋访麟庐翁,麟翁出《王少石印谱》示予曰:“何如?”予展卷惊而且骇,以为当世之俊才也,由是识少石。少石原名秉杰,皖之宿县人,家贫,耕牧以自给。幼嗜金石书画,及长见石涛、八大而心契焉。治印则出入秦汉,陶冶皖浙,于昌石、白石尤所心师,因自名为少石。客岁函请许麟翁,欲问予治印之事,予方校理《石头记》,乃为谋曰:“曷不作红楼百印集以问世?”麟翁闻之大喜,曰:“此未经人道也。”乃函少石,尽一岁之力乃成百印。每一印成,咸就教于许麟翁。今春复携印稿入京。吾三人于竹箫斋中复一一详加厘定,存其六七。今百印已成,少石书来问序于余,因述其因缘云尔。

庚申首夏蓟门旅子江南冯其庸书于京华宽堂


《红楼梦印谱》许麟庐序


少石初自皖来,以金石示予。观其为人,一如汉印质朴敦厚,刚直不阿;观其书画刻,亦有大将风度。落墨奏刀,恰似持戈临阵,咄咄逼人;经营布局,颇如帅座军帐,运筹帷幄。予爱少石人如金石,金石如人,乃直言不讳,对其书画刻尝加干涉,视少石为忘年之交,爱友、畏友、铮友也。好则勉之,不足则指疵。少石书画刻日渐成熟,何诀窍之有?为人虚怀若谷,为艺苦心孤诣所致矣。凡古今得大成者,非这般人品艺品莫属。予曾与红学家冯其庸弟灯下抚叹,建议少石倘以《红楼梦》人名、诗句为题治印,必蔚大观。少石呼然心动,归皖后闭门刻石,以面壁之功,禅心之静,磨杵成针之劳,费时数载始成《红楼梦印谱》。斯时,少石只知怀中石、手中刀,严冬不知风雪,酷夏不知蚊虐,磨了又刻,刻了又磨。予之先师齐白石先生曾有诗云:“磨石书堂水亦灾。”少石想必铭记于心且心领神会。每有印成,必将印谱遥寄予与其庸弟。其庸与予把玩切磋,讨论其章法布局得失,再寄往少石。如此燕子来去,岁月更迭,不疲此道。观少石印谱,阴文阳文,红白之间,何处朱砂?何处心血?不免慨然万端,良久唏嘘。少石刻印汲秦玺、汉印以及元、明、清金石诸家之长,形成个人厚重苍老之格调,识者玩味其印,当知予言不谬。是为序。

丁卯(一九八七年)中秋于双鹅砚斋七十二叟许麟庐


延伸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书 | 方寸之间续红楼——《红楼梦印谱》

顾雷 未曾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