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王宏超《美学的发明:中国现代美学的学科制度与知识谱系》

未曾读 2024-01-26
2022.09.28| No.554
点击卡片,即可购买
《美学的发明:中国现代美学的学科制度与知识谱系》
王宏超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


内容简介


本书题为“美学的发明”,旨在系统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形成过程,书中不但对该学科的学科制度与知识谱系之来龙去脉考论详明,而且对于美学的一些重要术语,如“美学”“艺术”“美术”等概念史的梳理,也可谓精细而全面。同时探讨了中国现代思想语境下美学与道德、科学及宗教的关系,解释了美学问题所关涉的思想谱系。全书资料翔实,所征引文献丰富,作者的观点并不因材料丰富而见淹没,而是能在精准地把握和概括诸多学术观点及言说的基础上独抒己见,不但文理清晰,文字富有张力,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性,同时也让人体会到作者融会古今、涵摄中西的雄心与魄力。故本书是部优秀的中国美学学科史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王宏超,文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近年主要研究中国审美文化史、中国近现代美学史、巫术与中国文化等。


目   录


绪论  概念、学科与思想:中国现代美学的起源

一、美学在中国:概念与名实

二、学科制度与思想论域

三、现代:时间分期与价值判断

 

第一章  知情意范畴与中国现代美学的思想根基

第一节  西方美学的形成与知情意分立范畴

第二节  知情意分立范畴在中国的译介

第三节  中国现代美学与知情意分立思想

 

第二章  明清来华传教士对西方美学类知识的译介

第一节  晚明来华耶稣会士的学术传教

第二节  西学分科与美学类知识在华的最早传播

第三节  新教来华与美学类知识的东渐

 

第三章  “美学”的命名:学科术语的译介与传播

第一节  1912年之前的“美学”译介

第二节  1912年至1927年间的“美学”命名

第三节  1927年至1949年学术语境中的“美学”

附录:中国近现代(1815—1949)收录“美学”(aesthetics)词条的辞书

 

第四章  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制度化

第一节  壬寅—癸卯学制中的美学

第二节  体用之辩与美学学科:张之洞与王国维的论争

第三节  学科确立:壬子—癸丑学制中的美学

 

第五章  中国现代艺术观念之转型

第一节  中西艺术观念之交融

第二节  从“技术”到“美术”:中国现代美术概念的形成

第三节  从“礼乐”到“音乐”:中国现代音乐概念的形成

 

第六章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从“三育”到“四育”:美育的确立

第二节  王国维:培育完全的人

第三节  蔡元培:现代美育思想的奠基

 

第七章  中国现代思想语境中的科学话语与美学话语

第一节  科学主义和审美主义之争

第二节  中国科学主义的起源

第三节  科学话语与美学话语

 

第八章  重建斯文:中国现代思想中的美善之辩

第一节  礼乐传统

第二节  道德的美学

第三节  现代新儒家的美学重建

 

第九章  宗教审美化批判:“以美育代宗教”说再探讨

第一节  智力的宗教:蔡元培的宗教观

第二节  教育、政治与文化:“美育代宗教”说探析

第三节  阐释与误读:接受史的视野

 

参考文献


后记



后   记

这是一部被我搁置很久的书稿,若非项目结项的催逼,可能还要被我拖延下去。书稿的基础是我在2008年底完成的博士论文,写作中因时间所限,尚未把我查阅到的文献全部吸收进去。当时雄心勃勃地定下计划,在毕业后编校一套《中国现代美学文献汇编》,同时利用这些资料来完善书稿。论文答辩时,汪涌豪先生听闻此计划,就提醒我说一定要坚持完成,不要有头无尾。博士后出站后,我进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工作,上课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学术兴趣有些转移,博士论文所开启的相关研究并没有继续下去。如今十几年过去,这部资料汇编距离完成也遥遥无期,实有负老师们所望。十多年来,经常有师友问及我相关研究的进展,我也只能敷衍塞责,惭愧无以应对。后来在几位师友的建议下,决定先将此书稿刊行,其余工作再渐次推进。

 

是文之作,初启念于王振复师的教诲,在我攻读研究生之初,王老师的代表作《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刚刚出版,他计划延续古代美学的余脉,继续研究近现代美学,遂开设了一门研讨课程。我在课程中受到启发,打算从思想史的脉络去探究以蔡元培“美育代宗教”为代表的一些美学命题。王老师一直关心我的研究和生活,从他身上我体会到了洁净精微的人格境界。在王老师退休后,我得以入朱立元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朱老师是西方美学研究名家,治学宏阔博大,他对中西美学之交流和中国现当代美学亦有精深的见解,他鼓励我继续对这一课题进行扩展研究。全书的结构和框架,都是在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博士毕业后,得幸游艺于孙景尧师之门下,孙老师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创者之一,他比较的博识视野和细密的考索精神,令我获益终生。亲炙三位先生之道德文章,鲁钝如我者,不能得先生之万一。然时刻谨记三位先生澡雪精神、洞达学问之真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本文如稍有所得,即获之于三位先生。

 

在复旦求学过程中,我还受教于多位老师。吴金华先生虽非我的业师,但我和他交往甚多,从吴先生身上我见识到了一位最纯粹的学者凝思至极、浑然忘我的至高境界。我自研究生阶段就随李天纲老师上课、读书,李老师的学术思路和思辨精神,对我影响极大,至今还时时请益。王宏图老师在我求学的几个关节点上都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童明教授,清华大学的张卜天教授,南京大学的李昌舒教授,上海大学的刘旭光教授,苏州大学的王耘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张洪彬、潘黎勇、纪建勋,以及多年来亦师亦友的岳继东老师,都是我生活和学术上的挚友,一直对我关怀有加,也对我启发甚多。

 

学界师友夏锦乾、朱志荣、刘成纪、刘彦顺、王德胜、林少雄、张宝贵、李钧、刘悦笛、陈勇、余开亮、谢金良、孙红卫、王启元、章可、朱生坚、詹丹、李贵、刘畅、刘辉等,亦对我有很多帮助和鼓励。与复旦学友王军君、黄飞立、郭公民、金理、徐樑、殷守艳、孙晨阳、沈从文之交游,令人常思求学生涯之乐。本书的部分内容,曾在《学术月刊》《江西社会科学》《中国美学研究》《美学与艺术评论》等刊物上发表,在此也对这些刊物表示感谢。

 

与担任此书责任编辑的文涛兄结识多年,与他有过多次的畅谈,一直服膺其博识洽闻、理思周密的专业能力。本书由他编辑,是我最放心的选择。在编校过程中,文涛兄多次与我商讨细节,他的专业、细致和高效,令我甚为感佩。

 

内子何凌霞,和我一起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也见证了此书的写作过程。犬子呦呦,在初稿完成时还未出生,而今已经到了能读懂书里内容的年纪。也感谢所有家人们多年来的支持和陪伴。

 

顾亭林言著书如铸钱,或采铜于山,或旧钱充铸。本书稿立意之初,我即以此语自醒。章实斋以“圆而神,方以知”论学,使我得悟“高明”与“沉潜”兼重之理。然“良医之用药也简,而其储药也备”,我深知为学不可一蹴而就,需经不断之觉悟,方能渐入臻境。今日之稿,虽是数年倾力以赴之所得,但距设想之标准,相差甚远,俟来日再做完善。


王宏超

2022年8月于沪上



延伸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点击卡片,即可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书 | 王宏超《美学的发明:中国现代美学的学科制度与知识谱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