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建德:走向世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

2017-03-22 文汇报 岳麓书社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文汇报记者 黄春宇 报道

2016年09月23日



      陆建德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我希望这套书(“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能够帮助走向世界的人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多认识世界,进行有意义的比较,也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文汇报

您在上世纪80年代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应该很早就关注并且读过“走向世界丛书”吧。

 


陆建德

我的书架上有岳麓书社的“走向世界丛书”精装10卷本,最开始接触的是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单行本。上世纪80年代,零零星星看过一点,比较系统地阅读是在1990年之后,我完成英国的学业回到国内。

 

隔了那么长时间,书中的内容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但心底的触动一直都在。这套书的价值在我看来是非常大的。通过字里行间的历史细节,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一次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尤其是文化水准很高的那一批人,他们在外面看到了什么,感受又是什么?

 

最早走向世界的那批中国人,既有像郭嵩焘这样的外交大使,也有在洋商那里担任译员的林鍼,还包括一位女性作者钱单士厘。

 

依照一般的经验,当熟悉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陌生的异域场景,你会发现没有贴切的词汇来描述沿途的所见所闻。他(她)们不一样,在国外看到了全新的东西——不管是参观学校或是报馆,居然可以通过自己的母语,将其全面地记录和呈现。中文这门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如此丰富,从广度到深度,以及与生俱来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这些让我们感到骄傲。

 

至于内容方面,我的印象就更深刻了。有时候我在想,那批中国人去到一个新的地方,那里的当地人对于周遭事物是习而不察,觉得不值一提,但他(她)们不同,因认知差异而产生了浓厚兴趣,无时无刻不带着中国的眼光去判断、比较和记录。

 

我记得其中一本书提到,作者感叹英国的街上没有地痞流氓,这说明他在国内处处碰得到这样的人,并且可以依据特定的言行举止进行识别。西方社会的有序治理让初次“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很是震撼,比如来自传统士大夫阶层的郭嵩焘一下子就发懵了,以为自己看到了“三代之治”。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带有屈辱意味的“通好谢罪”并没有给他留下太多痛苦的印记,反而是积极地进入了一位外交官的角色。


 郭嵩焘

 


文汇报

包括郭嵩焘在内,那批作者所讲述的“世界”,是否就是他们曾经抵达的那个“世界”的真实模样?

 


陆建德

每个人的勤奋程度不一样。我觉得有些人在国外期间并没有主动地与那个社会的人群进行互动和交往,犹如生活在一座孤岛上。比如曾纪泽,根据书里的描写,他基本上不出使馆,整理书籍、写字画画,依然是中国士大夫的作息方式,没有融入,有些消极。

 

在我看来,真实度是比较高的。他们在国外参观,会非常详细地记录下来,总的来讲,着墨较多的是正面的社会图景。这其实很好理解,使馆所在地一般是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核心位置,而非工人阶级聚居的区域,有机会交往的外国人士的素质也比较高。

 

晚清的社会治理确实有太大的可以改进的余地,公共基础设施之差如北京,雨天满地泥泞、晴天漫天风沙,这跟西方的成熟与先进形成了鲜明反差——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已经有了地铁。此外,他们在西方看到不同层次的人可以互相交流意见。

 

我一直记得张德彝的一篇日记:伦敦的一个车夫因为殴打马匹过甚被处以罚款,并被监禁一个月;一个工匠因为用力拽马尾巴被关了六个礼拜。

 

他们无意识地带着友好的眼光来观察身处的社会,由于交往和认知的局限性,看到的表象更多一些。除了善良与美好,那些国家也有阴暗的一面,也有根深蒂固的社会矛盾。


 张德彝42岁于巴黎



文汇报

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第一批中国人的见闻与文字,给当时以及后来的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陆建德

过去我们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即便自己不是,那么我们的祖宗也是第一。抱着这样的心态,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晚清这批人所写的书籍在当时带来了观念上的强烈冲击,并且与后来的社会运动是有联系的,这点我们原来比较忽视。马克思主义不是偶然来到中国的,“五四”运动也不是突然爆发的,这里有一个思想积累与转变的过程。

 

到了后来,中国人又去西方寻求真理。可以说,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以往我们不大关注人家是如何写我们的,尤其是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他们用汉字出版的图书,我们没有好好利用。最近一二十年,取得一些重大突破,汉字文化圈所留下的中国叙事,慢慢得到了重视。



文汇报

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而外国传教士们也是络绎不绝,考察中国。某种意义上,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相似性,这种双向的文字记录和价值传递是否对等?

 


陆建德

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中国人写过外面的世界,这方面的发掘工作还在继续,资料的规模比我们想象得要多。那时有机会走出去的中国人毕竟不多,因此留下的文字肯定不如传教士们。

 

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传教士们通常背负了传播教义的使命,来到中国后,每个人都迸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并且积极深入中国社会。相比而言,在走出去的中国人中间,有些只是为了讨个生活,教育水准不高,认知水平有限,在以外国为观察和记录对象时,并不那么严谨和准确。

 

从大的范围来说,这种双向的文字记录和价值传递是不对等的,这里还牵涉到思想体系的差异。尽管很早就有中国人走出去,但是没有形成一种风气。欧洲人则不同,自文艺复兴以来,完成了伟大的环球航海——对此我们知道得太少了,在探索未知世界时,他们走得比我们早,也比我们远。



文汇报

“走向世界丛书”刚推出的时候,从读书界和学术界收到了积极的反馈,这是否与上世纪80年代的社会潮流有关?



陆建德

我们原来的做法是,如果这个国家是中国的朋友,那么你的文化、你的语言,我就会去了解、去学习,反之,我也没必要去碰你的东西。

 

“文革”期间有个纪录片,讲的是中国乒乓球队访问外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认识外面世界的机会,大家都很喜欢看。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关于外国的知识太缺乏了,都想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

 

经过“文革”以后,大家对于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看法,好多人都在拼命买书、读书,他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其实那时候的收入很低,恨不得都交给书店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走向世界丛书”的出版对于读书界而言,就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文汇报

“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推出至今已有三十多年,走向世界的中国人越来越多,有哪些介绍国外社会的书籍打动过您?



陆建德

改革开放以后,接触国外的机会更多了,但是写得好的作品不多见,大家似乎太注重表面的东西了。当然我见识有限,也许有,但我不知道,现在还在积极地寻找优秀的国内作品。

 

我曾在英国读书生活,但是你让我写写英国,我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动笔,实在是为难。能够被人记住的往往是有特点的,像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他写美国民主的这本书就是优秀的。我们要写的话,也要拿出类似的作品来。

 

不要以为我们现在对于国外非常了解。我经常会焦虑,但愿这是杞人忧天——我总觉得我们对于国外的了解,不及外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我们有时会说,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但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人,他们中的专家学者对于中国了解得非常透彻。比如日本对于中国的研究就非常细致,有些领域我们甚至还赶不上。



文汇报

通过“走向世界丛书”,能够获得什么启发?当代的我们应该如何走向世界?

 


陆建德

我现在还时不时地去读上几篇,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有一点蛮重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有时候我们容易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中外或者是中西——把中国作为一极,而整个西方世界是另外的一极。如果了解多一点的话,我们会发现,每个国家走的路都不同。世界是多元的,我们要养成这种意识。

 

从物理意义上讲,你走出了国门,但你的思想观念还是受到很多制约。有些人尽管出去了,可是在我看来,还是没有真正地走向世界,他会把老一套的思维和习惯随身带着,走到哪,带到哪,这样并不利于准确地认识世界。

 

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与国外相差不多,买机票、买船票,随时可以出国,但是否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特别重要。人们在谈特色、谈差异,所谓的差异并不是那么绝对,也不易过早地下结论,尤其是跟人交往,要避免走上极端。钱锺书先生读了很多书,他比较关注国外的文学理论,在看似很不一样的事物背后,他总能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

 


文汇报

李一氓先生在序言中感慨,过去搞近代史研究、古籍整理的人对“走向世界丛书”不够重视,您如何看待这套书的学术价值?



陆建德

这套书有现代意义,实际上应该给予特别重视。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是不断变化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从历史走出来的,就对历史特别了解。其实不是这样的。有时我们需要一个他者的眼光,通过积极的比较来重新认识自己。我们要研究国外写得透彻的书,也要学习先人留下的思想作品,我们在这方面欠的功课特别多,为此要感到惭愧。

 

我听说国内一所大学在整理民国期间的外国游记,这是个积极的趋势,应该鼓励。如何观察世界、带着何种眼光,如何提升自我认知?中国现在是世界的一部分,对那些与我们不一样的文化,要保持一种好奇和热情。


 “走向世界丛书(续编)”65种

 


文汇报

“走向世界丛书”的续编即将出版,您听说了这个消息吗?



陆建德

前几年就听说了,如果出全的话,我想把自己缺的那几本书补齐。中国不是一个读书大国,我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帮助走向世界的人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多认识世界,进行有意义的比较,也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另外,我想说,钟叔河先生为编辑出版这套丛书付出了很多,也做出了非常独特的贡献,读书界应当要感激他。

 

2016年12月

岳麓书社“走向世界丛书”

100种全部出版完成

戳视频

1分钟了解

100种1700万字

“走向世界丛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384hj2e0u&width=500&height=375&auto=0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钟叔河:我的杯很小,但我以我的杯喝水

一家地方古籍出版社的出版探索

85岁钟叔河:一切不过都是常识

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附完整续编书目)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2分30秒预告片先睹为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