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供应链危机下,小微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信保福建分公司 Author 福建信保 林海潮


真案例|少踩雷|多当心


2022/6/6

第85期

本期案例来自:@中国信保福建分公司




《供应链危机持续发酵,商务信保联手护航外贸“开门稳”》



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深度交叉融合,使得新冠疫情对全球人力、物力及资本流动的负面影响愈加深远。中国信保福建分公司(以下简称“福建信保”)收到多宗案件均与海运费暴涨、船公司爆仓、港口拥堵、卡车司机短缺等全球供应链问题有关,目的国涉及英国、美国和部分非洲国家。出口企业步履维艰:有的生产完毕货物2个月后才成功装船;有的将货物辗转几个港口排队入仓,海运全程耗时4个月,到港后买方因货物迟到而拒收拒付;有的买方收货后却因支付高额海运费而无力偿还货款……种种糟心不一而足。


从目前案件情况来看,这场自2021年开始的全球供应链危机导致的买方违约、破产风险有可能在2022年集中显现。在此分享1宗福建信保典型案例,为出口企业应对供应链危机提供一些新思路。



案例概述

签新单难,出运更难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外工艺品需求减少,国内工艺品出口行业接单难,已成为行业内共识。对于小微出口企业X来说,好在老客户给力,经多轮协商,其与英国老买方于2021年初签订合同,货值约7.5万美元,支付方式OA 60天。货物生产完毕后,X公司得知海运费较一年前上涨了6倍,且一柜难求,又是与买方、多家货代多番协商后,终于在2021年8月至9月期间成功出运4票工艺品。


出运就万事大吉了?NO!


货物于10月陆续到港,买方提取1票货物后就因资金紧张拖欠货款,X公司基于风险考虑,主动控制后3票货物的货权。在X公司的反复催促下,买方一再承诺将付款提货,却始终无法履行合同义务。12月,X公司从货代处获悉买方已进入管理令程序,不禁胆战心惊。买方负责人则表示,其公司虽进入管理令程序,但仍然有要货意愿。不久后,又表示仅能支付部分货款。


2022年1月,X公司正式收到买方公司破产管理人任命书,买方负责人彻底“躺平”,明确拒收货物。此时,货物已滞港3个月,货代向X公司索要的海运费及目的港费用已超货值,货物随时有可能被强制拍卖,X公司面临钱货两空的窘境。


▲本期案例人物关系图


转卖无门,信保出手相助


所幸,在福建省商务厅、福建省财政厅及福建信保的政策支持下,X公司曾领取2021年度福建省“单一窗口”保单,遂向福建信保申请索赔。福建信保立即委托海外渠道勘查追讨,渠道证实买方已于2021年12月20日进入破产程序。在海外渠道协助X公司登记债权的同时,X公司也积极尝试转卖。然而,面对高昂的海运费、目的港费用及英国国内卡车运输费用,即使X公司愿以极低的价格转卖货物,几个潜在新买方依旧有心无力。为了帮助小微企业尽快走出困境,福建信保立即启动赔付程序,补偿了X公司大部分损失,并通过海外渠道协助企业进行破产债权登记。




案件启示


当下各国疫情仍在蔓延,全球供应链压力难以在短期内有效缓解,预计全球能源供应不足、航运阻塞、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也将从2021年延续至2022年,出口企业应将风险把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此,福建信保风险建议如下:

1

积极与买方、船公司/货代保持联系,密切关注物流情况。贸易双方需确认海运费金额、费用承担方,出运日期,转运日期(如有)及预计到港日;

2

及早安排生产,为出运预留充足时间,以免货物到港后错过销售旺季,增加拒收风险。尤其是季节性商品,如圣诞装饰品等;

3

切勿因采用DP结算而放松应收账款催收力度。即使能够有效控单,目的港高额费用也可能成为出口企业的“不能承受之重”;

4

及时报损,积极采取措施减损。一旦风险信号出现,出口企业应立即向中国信保通报相关情况,切勿因信任老买方或害怕破坏合作关系而延期报损或索赔,延误最佳追偿时机。



一定分享

点赞发财

必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