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尘肺题材纪录片略记

苦瓜侠 厨房与书坊 2020-04-06

因为团队项目里有一个模块是环境议题的文化艺术表达,所以这几年自己和少数的志愿者同学都有在做相关题材的各种格式资料收集工作。纪录片是其中的一种艺术和媒介表达形式。截至去年,我们的收集列表里面已有大陆、港台和国际的各种环境纪录片200余部。其实也有受到两位西班牙小伙伴的启发,她们之前完成的一个环境主题文化艺术表达与教育相关的小项目,其成果之一就是建立了西语版的环境教育资源库。


这几天熟悉的能杰同学(约十年前因其拍摄的留守儿童纪录片而相识)刚推出的不能公映的一部新片也是关于采矿和尘肺,想起来可以分享一下曾在给社会学研究生开设的《贫困与环境研究专题》课之“环境与健康”模块建议观看的部分纪录片,加上能杰这部,此处介绍与尘肺相关的长长短短四片,感兴趣的朋友可自己搜寻原片观看或作影评和社评资源,或开辟具体的研究和公益行动。


因每部都可能涉及不方便文字,某些地方可能会用英文或者拼音等形式替代,没有放图和链接,有缘人肯定能找到,若有困难再给我留言吧。

 

1. Dying to Breathe: The Unseen Cost of Gold Mining(内容里并没有英文)

新加坡籍华裔自由摄影师沈绮颖(Sim Chi Yin)2015年作品。10分钟短片,故事坐标陕南,主人公数年前在金矿务工患上矽肺。抛却外出务工之动力、工作环境与职业病、贵金属产业链、社会保障、疾病所带来的社会心理压力与关怀等等我们日常关心的学术问题,我始终觉得,这片子虽然讲述苦难,但是内核里是存在一种温馨而积极的能量的。无论是何家夫妻俩吹口琴唱歌嬉闹,还是女性与老人在家中顶梁柱主心骨患病无法劳动时所体现出来的坚强、隐忍、不言弃的精神,都是绝望中的希望;他们每个人努力用自己最大的能量延续生活,也延续完整的家庭形式的样子,让人动容。但是从不应该否认,疾病对于其他家庭成员同样是一种打击,他们也在遭受不平常的身心压力。纪录片发布后仅仅几个月,片中主人公离去。


2. 双喜村的眼泪 Tears of Shuangxi Village - Documentary on Pneumoconiosis

范家驹2010年作品。导演彼时为浙大城市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现在是某省级卫视知名栏目的执行制片人和总编剧。9分钟短片,故事坐标湘南。这是一个村庄层面的故事,曾经虽贫穷但热闹的双喜村,年轻人“因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而外出,去城里搞建筑,赚钱回家建房娶老婆……”钱赚了一些,人却没了。在耳畔的蜂鸣声里,年轻的风钻工们,将青春付给城市建设,同时附上了自己的肺与呼吸。


这个片子从头至尾都是长歌当哭的悲凉,色彩以及配乐,都是悲情压抑的调性。核心主人公王翠兰老人一家的经历,是整个村庄的缩影。四个儿子先后因尘肺而离去,老人夜夜睡不着,天亮跑到他们的坟头上哭泣;儿子们去世的时候,她几天吃不下饭,哭到在地上打滚;想的是孩子们遭罪了,没有过过好日子,没有过过好生活,老五死的时候才22岁,都没成家,临死前还给老人留下钱包和现金,白发人送黑发人,哪能不心痛啊!


片短无法详尽很多细节,但是双喜村的眼泪和悲歌里,是无法呼吸的痛,片外阅读的更多文本里,也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多重折磨下等待油尽灯灭或者实在无法忍受疼痛而主动挥刀向已的绝望,年幼的孩童和风烛残年的老人不断送走黑发人的凄凉……而这些,繁华的深圳很难感同身受。


3. 悲/兮/魔/兽 Behemoth

赵亮2015年作品。90分钟完整纪录片,故事坐标内蒙古某煤城,煤尘肺亦称矿工肺或黑肺。使用取自但丁《神曲》的字幕文本来勾勒影片的框架。一个煤矿工人充当但丁的向导、罗马诗人维吉尔,背着一面镜子前往灰白色的矿坑地狱和“炼狱”,然后返回虚幻的“天堂”。显然,他要谈煤炭开采和消耗给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镜头有时候诗意得稍显冗长,有时候又有一种迷幻冲突感,让人时刻都不能忘记——“天堂”景观背后,是草场退化、空气污染、尘肺病这样的死亡景观。这也是这里提及的几部作品中唯一同时兼具自然和人两方面关怀取向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该片的自然关怀分量甚至是超过人的关怀的。


4. 矿民、马夫、尘肺病 Miners, Groom, Pneumoconiosis

蒋能杰2020年作品。83分钟长记录片,故事坐标湘西南。许是叙事手法关系,开头有着和前述长片类似的飘忽感,以至于第一次打开只看了几分钟就停下了。因为连续几天有朋友提及此片,还是决定花时间好好看完。不算多么有新意,但是真正去记录的人,总有值得尊重的满满的诚意。人类显然天生厌恶以悲伤和绝望的方式打开这个世界,以至于揭伤文学或艺术很容易被冠以各种各样的帽子,及至越来越频繁被指责只谈微观个案而未关注整体、影响个体心理、国家形象等;更有甚者提出本身他们参与的很多采矿活动就是非法的,得病不值得同情……这大概是能杰近期可能在面对的一场争论,其实也是在当前环境下,所有有输出有表达的人在共同面对的社会认知环境。

 

是有点熟悉但脱离字幕并不能完全听懂的湘西南方言,有很多看似平常却又戳心的小细节。比如,矿民在山上,不知今夕何夕的那种时空失重感。在20101112日,有人问起当日何日,有人说广州亚运会开幕,另外才有人恍然想起头一天是光棍节,而其中一句“亚运会与我无关”仿佛为这场对话作了结。同样,在新的一年的12号,众人才意识到头一天是元旦。待到尘肺主人公的那条线展开,小小的电视屏上,清清楚楚地传出来的声音是2016-2017省级卫视热热闹闹的跨年演唱会,电视上是某“成功的标配”广告,画面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三位少年,而房间里,是需要面对父亲随时可能离去的姐弟。

 

寒冷的矿洞里,唱歌是难得的娱乐方式,他们唱“月落乌啼 总是千年的风霜”“唱山歌来 这边唱来那边和”,他们也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没有大事不登门”,还有带点荤腥的地方歌曲。拍完全家福,旁观者和尘肺病患者自己都提出,应该拍个“老人”照,大多数湘系方言里这个“老”字,是一种委婉的替代。或许,“五十而知天命”,在弟弟和家人的坚持下,病中的人,还是过了热热闹闹的五十岁生日,而最终不可挽回的,是因为停电之后制氧机无法运转……想起他们曾务工过的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冥冥中,又似乎有某种宿命在轮回。

 

封棺时一家老少撕心裂肺的哭泣固然是全片情绪的高峰,说到情绪,我其实更想知道,矿民在谈论别处的矿难时的那种表面的轻松背后,是否也弥漫着恐惧?是否会有映射到自身的那种危机感?而无论是老板还是包工头话语里,别说慢性累积的尘肺病不曾出现,即便是直接在矿难中殒命或者受伤的人,也只是依赔钱多少来计算的一项成本,无关生命之花本身,也无关他们的健康,家庭生计与幸福。大概,这是最大的悲哀吧!


无论叙事手法和艺术上显得多么直白粗糙,记录和讲述总有其自然的意义。很多纪录片的传播范围是非常有限的,纪录片行业的生存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赵亮曾在采访中说,“我有我自己的审美和对生活的看法,但我不认为艺术作品可以改变社会”,“它们非常脆弱。我已经拍了很多纪录片,但大多只放在电影资料馆中供学者研究。这令人失望。”

 

2020年4月4日@BCN


*或许以后还会整理一下我所接触的王克勤老师和大爱清尘的一些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