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科学

当阳明心学遇到量子力学

量子君 量子科学 2023-07-16
前言
​通过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的心理学概念和观念,我们可以为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量子心理学的引入,可以使我们更加敢于面对未知,更加灵活地探索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尽管量子心理学目前还处于探索的阶段,但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它将为我们揭示心灵的奥秘,并推动心理学的发展。

汉代以后,儒家学说受到佛老学说的冲击,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坐而论道的“假道学”和“伪君子”。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的观点,陆九渊同时提出“心即理”的学说,倡导要用行动去践履道德信仰,提出了强调实践、注重行动的学说。

陆九渊则强调了心境和行为的紧密联系,他提出的“心即理”的理论,意味着我们只要心中明白了什么是对的,就应该立即付诸行动,将理念变为实践。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实践,来不断内化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朱陆两位思想家的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建设,都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启发作用,它们引领社会关注道德伦理和实践行动,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一直被奉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去世后,他的学说才被朝廷推崇,在元、明、清三代被誉为圣人。但是,“知先行后”的观点,会给一些人找到借口:因为我的“知”不够,所以不能“行”。针对这种情况,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认为“知”和“行”不能分为“两截”,内在的知识和外在的行动必须统一起来。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更强调内心和行动的统一。他认为,人内在的知识和外在的行动,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只有将自己的内心认知与外在的行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自己生命的意义,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

知,是人内心的觉知;行,是人外在的行动。阳明心学中的“知”,原意是“道德良知”,相当于康德的“道德律”,后被延伸为内在的“认知”和“知识”。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在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镇悟到的生命真相,史称“龙场悟道”。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重要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多次提到王阳明,认为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知行合一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强调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将思考、学习、理论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取得对世界和自己的正确认知,并在实践中付诸行动。这一观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认同,并受到了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推崇和发扬。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实践中感悟道德伦理、焕发人性光辉,并将这种精神状态与治国理政、建设社会的实际行动相结合,呼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贯彻“知行合一”的精神,不断拓展心灵的领域,让人类社会更加繁荣和进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