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的思想史系列讲座·发现世界文明】纪要NO.2 | 费晟:“对跖点”的想象与被想象——澳大利亚与现代世界观的变化

张秋月 光启国际学者中心 2023-03-12

“对跖点”的想象与被想象——澳大利亚与现代世界观的变化


10月19日,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事费晟做了题为“‘对跖点’的想象与被想象——澳大利亚与现代世界观的变化 ”的讲座。该讲座为“‘世界’的思想史系列讲座·发现世界文明”的第二讲,讲座由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晓卉主持。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费晟教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引出本场讲座的三个部分。第一、澳大利亚如何从一种概念变成一种现实。第二、“澳大利亚”或者“澳大拉西亚”的概念是如何融入到世界历史中去的。第三、澳大利亚如何帮助我们把格局打开,即澳大利亚对我们所谓的现代“世界观”的形成和变化有什么意义。


首先,费晟教授用一个问题引出第一部分内容——“‘臆想’的南方大陆”和“对跖点(Antipodes)”的概念。“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图是上北下南,而不是上南下北?”费老师指出,“上北下南”的习惯起源于1569年弗莱芒制图师墨卡托(Mercator)绘制出来的墨卡托地图,不是亘古以来就有的思路。如果我们放眼世界其他地区的地图,会发现伊斯兰教世界、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地图都曾采取“上南下北”的绘制方式。这表明世界所有文化在潜意识里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上北下南”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实际上是一种权力构建的结果,是欧洲的世界地理观成为了全球的标准。


《新西兰巫师》中的世界地图


那“对跖点”的提法又源自何处?费晟教授指出此概念是古代欧洲人“臆想”的结果。古希腊哲人希罗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具有对称性,既然北半球存在着大陆,那么必然会有一个南方大陆的存在,澳大利亚在拉丁语词根中就是“南方大陆”的意思。后世哲人相继提出球体论、气候地带说,以证明希罗多德的猜想。到了中世纪,“对跖点”的观念进一步发扬,但南半球的形象也被丑化。


尽管“对跖点”的观念很早就存在于欧洲人的脑海中,但今天看来,这毕竟是一种“荒诞不经”逻辑推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才将这种“臆想”变成现实。由于种种原因,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老牌世界霸主西班牙和葡萄牙与“南方大陆”失之交臂。发现南方大陆的接力棒随之交到了荷兰人和英国人的手中。荷兰人威廉·扬茨因航向偏离轨道,阴错阳差地抵达澳大利亚的西部。随后塔斯曼的探险让澳大利亚的西部和南部轮廓开始明晰起来,“新荷兰”的知识随之融入到地图中。荷兰人绘制的西部轮廓基本准确,东部由于未被涉足而依然存在想象的成分,具体体现为对托雷斯海峡的扭曲表达。澳大利亚轮廓真正清晰地展现在世人眼中,得益于英国库克船长和航海家马修·弗林德斯的探险。


库克船长航行后的澳大利亚地图


马修·弗林德斯绘制的澳大利亚地图,塔斯马尼亚岛被明确为一座岛屿而非半岛


但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变化不是立竿见影的,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范围和速度都有局限。即便是库克船长对澳大利亚进行了细致探索后,荷兰、法国还是长时间内斗没绘制出澳大利亚的准确轮廓。综上,澳大利亚的案例体现了我们世界观形成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费晟教授指出,在没有真正的科学理论支撑,仅仅在“臆想”的推动下,200年的探索就让“南方大陆”的梦想变为现实,这听起来有点荒诞,但这就是历史。费老师不提倡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但澳大利亚毕竟是被“发现”了,它怎么会成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或者让我们觉得有意义呢?这就进入了费老师讲座的第二部分。


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经济理性的尺度越来越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们越来越用现实的、理性的标准来讨论一个地方的意义。澳大利亚最初的大众形象是刑罚之所,即英国输送囚犯之地,被称为“囚犯殖民地”。但由于殖民地的存续需要发展经济,经过一番探索,开拓畜牧业成为弥补当地农业发展条件不足的一剂良药。澳大利亚畜牧业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影响了我们对澳大利亚的认识,今天大众舆论有时称其为“土澳”,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受到这种形象的影响。


澳大利亚畜羊农场分布图


而澳大利亚影响世界对其认知的第二个大事件是“淘金热”。1851年左右澳大利亚发现黄金,恰逢当时美国淘金热高潮开始消退,世界各地怀揣着发财梦的人就纷纷涌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吸引力迅速增加。包括华人在内的国际移民成为掘金者,甚至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也鼓励儿子移民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形象因淘金热发生巨大变化。此外,淘金热还在澳大利亚工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该时期爆发澳大利亚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1901年澳大利亚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工党执政的国家,在西方国家类似政治实践中走在了前列,这是澳大利亚对世界制度建设的影响之一。


1880-1881年墨尔本举办的南半球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是澳大利亚影响世界对其认识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世博会让澳大利亚作为一个现代国家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以上几个事件都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历史叙事的一部分,让我们在讨论世界历史的时候,不能完全忘记澳大利亚这个地方。


澳大利亚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类整体“世界观”不断拓展的过程。费晟教授用《哥伦布大交换》一书引出讲座的第三部分——澳大利亚是如何让人们打开了世界观的格局。由于英帝国的形成和全球拓展,在太平洋方向上,澳大利亚被纳入了一种跨国的生态文化网络。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对北半球的科学知识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比如人们前所未有地发现在澳大利亚居然存在袋鼠、考拉等奇怪的物种,甚至季节都是颠倒的。


变化的本质:全新的生态-文化交流


从澳大利亚出发,对原住民的想象,也是影响世人世界观的又一案例。早期殖民者和原住民可以基本和睦相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产业扩张,殖民者与原住民的利益与认知差异引发了激烈冲突。冲突首先发生在畜牧业上。比如原住民相信可以享有土地所产的一切,包括随意捕捉殖民者畜养的羊,结果引发了殖民者对原住民的攻击。从更根本的思想上看,达尔文也是一个代表。他相信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对殖民地也适用。既然原生动植物可以被欧洲引入物种替换,那么原住民被驱逐、矮化及取代也不奇怪。殖民者对原住民不理解的第二个案例是“点火棍”(烧荒)农业。这种方式主要用于狩猎,但是它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清除土壤中的腐殖质,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原住民的“放火行为”在殖民者看来,是极其危险的行为,是死罪。然而,对“点火棍”农业的禁止,导致自然界可燃物越积累越多,反而让澳大利亚越来越容易发生火灾。


1997-2008年澳大利亚发生的所有林火汇总图


既然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引发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那么为什么澳大利亚土壤中的腐殖质会如此之多?费晟教授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之外,还有澳大利亚特有的自然因素使然。尤其是与澳大利亚降雨量的不稳定和极端化有关。过去20年,澳大利亚4-10月份降雨量特别低,而10-次年4月份降雨量又特别多。遇水变多,植物生长更茂盛,干枯后留下的腐殖质就特别多。


费老师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澳大利亚降雨量分布极端不平衡?经过不断测算,大家发现一个更大的气候变化中的耦合现象存在,那就是涉及气流的南方涛动。由于南方涛动的存在,澳大利亚附近海洋变化并不完全按照“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一般规律运作,但这些气流与洋流的变化可以统称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


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格外让大家意识到全世界都是一个整体。而澳大利亚是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抓手。从澳大利亚气候变化史的研究中,可以得到两点结论:第一、以澳大利亚为中心去讨论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全球性现象时,我们发现人类对地球大气圈和水圈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人对自身理性以及科学认识的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第二、我们讨论气候变化时,如果以澳大利亚作为一个重点,可以发现澳大利亚的经验可以反映全球性的问题,比如用一种对称性或者耦合的对跖点的意识出发,会发现北半球发生的情况在澳大利亚就算不一定完全发生,但是有很大的关联性。这让我们对澳大利亚的理解远远超出了对一个国家的理解,它是一个全球的,无分文化属性的人都要面临的问题主体。在一个各种要素全球流动的网络中,澳大利亚是很多历史问题的有价值的切入点。


最后,费晟教授对本场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第一,了解澳大利亚对构建完整的、更综合的世界史叙事和世界观有重大的意义,当然这需要我们跟星球史(planetary history)、大历史(big history)这样的概念结合。第二,澳大利亚进入世界史叙事,是我们世界观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契机。世界观的变化反过来也影响着世界进一步的一体化。促使我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更多的认识。保持对外部世界尤其是未知世界的开放心态与好奇心,是我们世界史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


小结


讲座内容结束后,费晟教授与线上研讨会的听众们就世界史学习的建议、从澳大拉西亚到澳大利亚转变、塔斯马尼亚岛的研究、1851年淘金热导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转型如何相互影响、太平洋岛国研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本场讲座圆满结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